西方犯罪学第一讲:犯罪认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犯罪人论该书从人类学和进化论的角度对犯罪人进行了研犯罪并不是像古典学派所说的是基于合理打算而选择的结果而是根源于行为人的生物特征是一种自然的病理现象
第一讲:犯罪认识论历史
西方犯罪学对犯罪的认识过程
一、早期的唯心主义的犯罪解释: 恶魔神怪崇拜
• 把犯罪这种异常现象被看 成是魔鬼附体的结果,这 就是所谓的“魔鬼学说”。 • 统治者便“托神而治,假 神道以欺世罔民。” • 犯罪:触犯神意的结果, 把犯罪原因归结为“原罪” 或者恶魔力量的驱使。 • 相应地,刑罚也成了对神 灵的一种祭祀,是“替天 行罚”,所以出现了神明 裁判的方式。
反应
• 在对待犯罪的态度上强调以死刑为中心的 暴行手段。这时的死刑具有双重含义:一 方面是为了惩罚罪犯,另一方面是为了平 息神的怒火。 • 沃尔德称为是对“恶魔的研究”,是对犯 罪的唯心主义的解释 • 英美法系的宣誓作证制度、陪审团制度和 现代的监狱制度(最初的感化院)都是与 犯罪的唯心论解释密切相关
犯罪社会学派的挑战
• 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Franz von Liszt) •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e)和 迪尔凯姆 • 荷兰犯罪学家威廉姆· 邦格(Willem Bonger)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犯罪学 • 里昂学派代表的环境社会学的犯罪学研究
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观
• 迪尔凯姆:犯罪是正常的现象,是“一种人们虽 不愿意但又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犯罪是 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 组成部分” • 塔尔德:犯罪特别是少年犯罪,都是通过学习产 生的,而不是由生理或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决定 的。 • 廉姆· 邦格:犯罪的根源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物 性的;经济组织是解释犯罪和犯罪性的基础;犯 罪特别是财产犯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导致无 产阶级贫困的结果。
影响
• 早期的这种关于犯罪的思想,淹没在了主 流的“妖魔鬼怪”的探讨之中,没有引起 统治者和社会的关注。 • 莫尔的犯罪社会学研究导向在当时一直鲜 有响应,直到19世纪才逐渐得以推广。 • 对犯罪的认识和建立新的刑罚制度的构想 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使命和哲学理念驱 使的结果。
三、18世纪:系统认识犯罪现象的 开始
•
六、实证学派的挑战:心理学和社 会学解释
• 20世纪初期,欧洲复查和 批判:英国犯罪学家戈林 和美国犯罪学家胡顿的研 究; • 挑战1:以弗洛伊德为代 表的犯罪心理分析。 • 犯罪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 犯罪的心理方面或犯罪心 理,特别是研究人格、道 德发展、学习、智力、精 神疾病等与犯罪行为的关 系。 • 挑战2:犯罪社会学的兴 起:社会条件
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开始:把犯 罪与社会联系起来
• 运用物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和事件来解释犯罪,把犯罪与 社会联系起来。 • 古希腊罗马时期,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 多德等都对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 16、17世纪,以托马斯·莫尔(英国)、康帕内拉(意大 利)、摩莱里(法国)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在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的基础上,把犯罪现象与 社会制度和社会矛联系起来。 •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是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 • 17、18世纪,欧洲随着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本质上是 一个与法律相伴的概念,提出了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的 理念。
四、19世纪初期:通过统计认识罪 现象
• 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 社会充斥着经验研究 • 运用统计来分析社会现象 的方法,首先在法国得到 广泛发展。 • 犯罪问题的经验研究, “统计——社会学家”们 开始把犯罪作为一种社会 事实进行研究,并通过统 计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揭 示犯罪与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的关系。
和现代化的 迅速发展,犯罪数量,尤其是少年犯罪数 量剧增,美国社会科学家开始借鉴欧洲犯 罪学的经验,研究犯罪的规律,寻找解决 犯罪问题的方案。 •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犯罪生态学研究 • 塞林:文化冲突林论
手段:方法论
• 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提供方法论基础和理 论基础:颅相学、进 化论 • 孔德实证主义哲学: 提供方法论。
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犯罪是一 种必然的自然现象
• • • 《犯罪人论》,该书从人类学和 进化论的角度对犯罪人进行了研 究 对犯罪人解剖、观察、测量、比 较 犯罪并不是像古典学派所说的是 基于合理打算而选择的结果,而 是根源于行为人的生物特征,是 一种自然的病理现象。 由他们异常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 征所决定的,而且这种异常的生 物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进 化过程中“隔代遗传”或者“退 化”的结果,即是“天生犯罪 人”。
影响
• 为20世纪的犯罪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向, • 这时期的研究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犯 罪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 《论犯罪与刑罚》出版后的60年后,即1827年, 法国第一次公布了国家年度犯罪统计。 • 法国学者开始利用着色生态图对法国一些地区侵 害人身犯罪和财产犯罪的犯罪率进行分析。 • 凯特勒积极推进将数理统计方法用于犯罪现象的 研究,因此被誉为“第一位社会犯罪学家”。
犯罪心理学派的挑战
• 精神病分析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和心理 有重大影响,犯罪不是“天生的缺陷” • 医学临床经验:疾病行为发生过程精神因素起的 作用,并用来解释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艾希霍恩(August Aichhorn, 1936)和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弗里德兰德(Kate Friedlander,1947)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研究少 年犯罪,发展关于少年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
• 刑事古典学派开始系统地、理 性地反思既存的刑罚制度,试 图建立一种新的刑事司法制度, 开始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对 犯罪的系统认识。 • 古典犯罪学派随着启蒙运动应 时而生,批判封建刑罚制度, 试图建立新的刑罚制度和法治 秩序 • 直接导致了近代刑事司法制度 的改革。 • 从这时开始,标志着对犯罪行 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
五、19世纪中后期:科学认识开始
• 犯罪统计学派的研究显示了古典主义刑罚 政策的对治理犯罪的无能为力和失败,同 时也说明了其他社会因素可能影响社会犯 罪率的变化。 • 犯罪统计表明了犯罪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 题,根本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单靠刑罚是 不能够解决的 • 古典学派的理论需要更新或者社会需要新 的犯罪理论来解决现实的犯罪问题。
第一讲:犯罪认识论历史
西方犯罪学对犯罪的认识过程
一、早期的唯心主义的犯罪解释: 恶魔神怪崇拜
• 把犯罪这种异常现象被看 成是魔鬼附体的结果,这 就是所谓的“魔鬼学说”。 • 统治者便“托神而治,假 神道以欺世罔民。” • 犯罪:触犯神意的结果, 把犯罪原因归结为“原罪” 或者恶魔力量的驱使。 • 相应地,刑罚也成了对神 灵的一种祭祀,是“替天 行罚”,所以出现了神明 裁判的方式。
反应
• 在对待犯罪的态度上强调以死刑为中心的 暴行手段。这时的死刑具有双重含义:一 方面是为了惩罚罪犯,另一方面是为了平 息神的怒火。 • 沃尔德称为是对“恶魔的研究”,是对犯 罪的唯心主义的解释 • 英美法系的宣誓作证制度、陪审团制度和 现代的监狱制度(最初的感化院)都是与 犯罪的唯心论解释密切相关
犯罪社会学派的挑战
• 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Franz von Liszt) •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e)和 迪尔凯姆 • 荷兰犯罪学家威廉姆· 邦格(Willem Bonger)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犯罪学 • 里昂学派代表的环境社会学的犯罪学研究
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观
• 迪尔凯姆:犯罪是正常的现象,是“一种人们虽 不愿意但又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犯罪是 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 组成部分” • 塔尔德:犯罪特别是少年犯罪,都是通过学习产 生的,而不是由生理或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决定 的。 • 廉姆· 邦格:犯罪的根源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物 性的;经济组织是解释犯罪和犯罪性的基础;犯 罪特别是财产犯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导致无 产阶级贫困的结果。
影响
• 早期的这种关于犯罪的思想,淹没在了主 流的“妖魔鬼怪”的探讨之中,没有引起 统治者和社会的关注。 • 莫尔的犯罪社会学研究导向在当时一直鲜 有响应,直到19世纪才逐渐得以推广。 • 对犯罪的认识和建立新的刑罚制度的构想 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使命和哲学理念驱 使的结果。
三、18世纪:系统认识犯罪现象的 开始
•
六、实证学派的挑战:心理学和社 会学解释
• 20世纪初期,欧洲复查和 批判:英国犯罪学家戈林 和美国犯罪学家胡顿的研 究; • 挑战1:以弗洛伊德为代 表的犯罪心理分析。 • 犯罪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 犯罪的心理方面或犯罪心 理,特别是研究人格、道 德发展、学习、智力、精 神疾病等与犯罪行为的关 系。 • 挑战2:犯罪社会学的兴 起:社会条件
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开始:把犯 罪与社会联系起来
• 运用物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和事件来解释犯罪,把犯罪与 社会联系起来。 • 古希腊罗马时期,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 多德等都对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 16、17世纪,以托马斯·莫尔(英国)、康帕内拉(意大 利)、摩莱里(法国)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在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的基础上,把犯罪现象与 社会制度和社会矛联系起来。 •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是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 • 17、18世纪,欧洲随着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本质上是 一个与法律相伴的概念,提出了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的 理念。
四、19世纪初期:通过统计认识罪 现象
• 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 社会充斥着经验研究 • 运用统计来分析社会现象 的方法,首先在法国得到 广泛发展。 • 犯罪问题的经验研究, “统计——社会学家”们 开始把犯罪作为一种社会 事实进行研究,并通过统 计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揭 示犯罪与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的关系。
和现代化的 迅速发展,犯罪数量,尤其是少年犯罪数 量剧增,美国社会科学家开始借鉴欧洲犯 罪学的经验,研究犯罪的规律,寻找解决 犯罪问题的方案。 •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犯罪生态学研究 • 塞林:文化冲突林论
手段:方法论
• 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提供方法论基础和理 论基础:颅相学、进 化论 • 孔德实证主义哲学: 提供方法论。
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犯罪是一 种必然的自然现象
• • • 《犯罪人论》,该书从人类学和 进化论的角度对犯罪人进行了研 究 对犯罪人解剖、观察、测量、比 较 犯罪并不是像古典学派所说的是 基于合理打算而选择的结果,而 是根源于行为人的生物特征,是 一种自然的病理现象。 由他们异常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 征所决定的,而且这种异常的生 物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进 化过程中“隔代遗传”或者“退 化”的结果,即是“天生犯罪 人”。
影响
• 为20世纪的犯罪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向, • 这时期的研究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犯 罪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 《论犯罪与刑罚》出版后的60年后,即1827年, 法国第一次公布了国家年度犯罪统计。 • 法国学者开始利用着色生态图对法国一些地区侵 害人身犯罪和财产犯罪的犯罪率进行分析。 • 凯特勒积极推进将数理统计方法用于犯罪现象的 研究,因此被誉为“第一位社会犯罪学家”。
犯罪心理学派的挑战
• 精神病分析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和心理 有重大影响,犯罪不是“天生的缺陷” • 医学临床经验:疾病行为发生过程精神因素起的 作用,并用来解释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艾希霍恩(August Aichhorn, 1936)和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弗里德兰德(Kate Friedlander,1947)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研究少 年犯罪,发展关于少年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
• 刑事古典学派开始系统地、理 性地反思既存的刑罚制度,试 图建立一种新的刑事司法制度, 开始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对 犯罪的系统认识。 • 古典犯罪学派随着启蒙运动应 时而生,批判封建刑罚制度, 试图建立新的刑罚制度和法治 秩序 • 直接导致了近代刑事司法制度 的改革。 • 从这时开始,标志着对犯罪行 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
五、19世纪中后期:科学认识开始
• 犯罪统计学派的研究显示了古典主义刑罚 政策的对治理犯罪的无能为力和失败,同 时也说明了其他社会因素可能影响社会犯 罪率的变化。 • 犯罪统计表明了犯罪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 题,根本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单靠刑罚是 不能够解决的 • 古典学派的理论需要更新或者社会需要新 的犯罪理论来解决现实的犯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