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思政看高校外语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
英语教学核心素质
![英语教学核心素质](https://img.taocdn.com/s3/m/ac79839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a.png)
英语教学核心素质
英语教学核心素质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英语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这些能力和素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 英语语言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保证教学质量。
- 教育教学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估等方面。
这些能力保证了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效果。
- 文化素养: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能够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提供保障。
- 学科知识储备: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包括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核心素质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保证了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浅谈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5127910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3.png)
浅谈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指的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关键能力和素质。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基础。
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流能力。
通过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的含义,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文化意识也是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内容。
通过英语教学,我们要将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传统和文化背景。
通过了解和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和交流。
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培养的重要素养之一。
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等方面。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力。
第四,创新能力也是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通过游戏、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大思政+大外语”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大思政+大外语”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cdc0be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5.png)
关键词:大思政;大外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年最新版中对 2015 年版进行了一处修订, 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 句中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修订为“能力、素质与素养”。这一调 整突显了对以往应试教育中重语言知识传授的旧教学观念的扬弃,同时也 是对“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素养”元素的呼应,高度契合 了“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改革要求。 1 “大思政 + 大外语”背景
另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还结合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雨课 堂”、“云班课”等形式,任务型、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更好的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管洁.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基础日语》课程教学设计[ J].教育教 学论坛,2019(52).
[2] 葛晓昱,郑海峰“. 课程思政”与高校日语课程教学的融合[ J].黑龙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5).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素养探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素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2cae6783d049649a66581a.png)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素养探究作者:冯红琴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2期摘要: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
大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育人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实现语言与育人的充分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师素养一、课程思政的背景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他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管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是将价值观引领融入到各类课程中,使学生在所有的课程学习中都能时刻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承载着语言知识技能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任务,因此,英语教师应寓德于课、寓德于教,紧密贴合教学内容和流程,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提供多元的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思政育人自然融入课程教学。
二、大学英语素养“课程思政”强化了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专业课教学全过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与重塑路径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与重塑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093aad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6c.png)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与重塑路径摘要: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推动课程思政和高职英语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中,实现对学生育才、立德和树人的综合培养。
在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实施中,对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结合育人发展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政治素养,重塑对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引言:教师作为学科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也是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实施的践行者。
教师的核心素养,直接影响了育人教育的落实成效。
高职院校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导向,结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对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重塑和科学提升。
塑造教师良好的观念意识,培养教师思政育人的执行力,以及课程教改创新的推进力。
在提升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推动课程思政育人的科学落实,优化高职英语的育人实效。
一、建立系统性的职前培训和职后教育体系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制度化的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合理设置专业认证制度、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标准。
资格认证制度的确立,是构建制度化培养框架的重要组成。
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育培养,明确了对应的目标导向。
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标准确立,便于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养。
借助制度化的培养框架,实现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
高职院校建立系统性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体系,在核心素养的路径重塑中,加强对教师的系统性培养。
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师定期开展职前培训,围绕课程思政的育人观念讲解。
引导教师了解思政教育和英语教育的内在关联,帮助教师塑造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素养,为教师的教学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成立对应的教育督导,对教师的教学落实和课程讲解进行综合点评,了解教师在教学应用环节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根据教师的差异性反馈,实施针对性的职后教育。
对教师的应用能力、思想观念和教研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教育训练。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及培养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及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6245615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1.png)
前沿视点QIAN YAN SHI DIAN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及培养黄秋蓉西华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9)摘 要:新时代的大学教育要求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大学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实践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思政”能力,并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了实际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教师 能力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养及能力将决定“课程思政”的成功与否。
而大学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实践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交互空前频繁,外语是大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因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不可低估。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
并将极大地服务于国家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专业人才的战略目标。
同时,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将大大提升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有助于培养一支既了解西方文化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外语教师队伍。
[2]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师因受其专业限制,无论在自身政治理论学习还是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1.1 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政治理论缺乏高校专业课教师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他们更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培养上,往往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自身理论知识的匮乏在教学中就体现为“课程思政”理念的缺失,“课程思政”责任的淡薄及“课程思政”能力的欠缺。
[3]1.2 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方法欠缺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能力和知识点为支点构建,教学大纲及教材体系都对“课程思政”关注不够,相关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也极少系统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高职院英语教学思政方向
![高职院英语教学思政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ce920c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4.png)
高职院英语教学思政方向
高职院英语教学应该注重思政方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政教育: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阅读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并且不盲从和轻信。
3.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跨国跨文化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媒体: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培养他们批判媒体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5.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思政教育措施,可以使高职院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学
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c697560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e.png)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发显得重要。
在外语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的外语人才。
本文将探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方面主要是指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选用具有思想深度的外语教材、拓展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异同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质方面主要是指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
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外语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还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外语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量方面主要是指适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避免过度强调而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
例如,在外语听说课程中可以适量穿插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还应注重量的适度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课程思政的效果。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的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本、巧妙运用质和合理升华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互融合,为培养新时代优秀外语人才贡献力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语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外语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要使命。
然而,当前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本文将围绕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思路与实践案例,以期为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873e7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9.png)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外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意识。
下面将从外语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首先是外语教学的内容方面。
传统的外语教学重点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意识的培养。
我们应该调整外语教学的内容,将一些思政要素融入到课程中去。
在教授课文时,可以选择一些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素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教授词汇和语法时,可以将一些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词汇搬入课堂,向学生阐述其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了解并思考思政元素的内涵。
其次是外语教学的方法方面。
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一些调整。
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对语法规则的掌握。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陷入对语法细节的纠结中,缺乏对思想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如问题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可以增加一些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话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和实践来了解外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人文素养。
最后是外语教学的评价方面。
传统的外语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考查,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意识的培养。
为了使思政元素得到更好地融入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用一些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个案研讨、小组讨论和学习日志等,来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思想意识。
可以引入一些社会和文化实践的评价指标,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跨文化交流的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意识的培养情况。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f1d54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b.png)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外语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融入思政元素成为了当今高校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那么,如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呢?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探讨。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在外语教学中,要通过讲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内容,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通过教授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多样性和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观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生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世界观念。
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国际事务的发展动态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观念。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全球性问题、社会热点话题、人权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增强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最新的科技成果、文化创意产品、国际合作项目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0e6564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8.png)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文化意识和世界观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外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但仅仅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
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应当了解和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念。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自己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化特色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等,使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
还可以通过讨论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以及重大国际问题等,培养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理解。
这样,学生在掌握外语表达能力的也能对自己国家和国际事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不仅是学习一门外语,更是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的机会。
通过外语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等。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外语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也可以通过比较探讨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外语,还应该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紧跟时事动态,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外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
高校的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文化意识和世界观等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
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视角
![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cd80405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d.png)
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视角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表征,承载、表达着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道德规范。
二语(或外语)习得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认为,学习新的语言会带来包含文化认同在内的自我认同的变化,其中一种结果是消减性认同,指学习者的母语语言文化认同被目的语语言文化认同所取代。
国内有关外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的消减性文化认同变化较为明显。
由于高校英语课程的文化内容涉及大量的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可能存在着被英语语言文化认同动摇的风险。
因此,高校英语课程要重视这种作为学习附带性结果的文化认同变化,同时弘扬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主流文化价值的引领。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视角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引言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一)提高高校学生文化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各国之间的贸易互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校阶段的大学生尚处在对于社会的探索阶段,还没有真正的接触社会,这一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上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够,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7fa4f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4.png)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究摘要: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修读学生多,与大学生接触面广,而且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从英语教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地把思政教育贯穿教学也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了。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全方位完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英语视野,也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充分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核心素养;培育途径引言大学英语是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很好的思想政治功能。
将政治思想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大纲中政治思想的有效途径。
大学英语课程结合思想政治是运用学科特色将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用英语了解世界,了解文化间的差异,树立文化自信。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建设工作的新理念,也是我国目前高校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课程思政”就是明确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课程一样都有育人责任,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向立体化育人转型,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建设工作的新模式,“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开设的所有教学课程及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是把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入课程二者有机结合,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辩证统一。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中西方不同文化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增强对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意识的认知和理解,增强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教师授课过程中如何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e570fa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1.png)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摘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定要注重英语教师素养的多元化发展,高职英语教师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核心素养能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落实到位。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育人育德,必先正己,才能达到以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引领。
培育与提升教师的的核心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既需要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增强公共意识,也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引言“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它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中国的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角度来进行考量。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
语言能力就是运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尊重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等。
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质量教师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之基[1]。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要“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2]。
英语教师素养不仅蕴含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彰显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的时代特色,跟传统的英语教师相比,不仅要突显英语教学能力,还含纳英语教师品格、信念、情感等元素,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与实践的语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7e9bd1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0.png)
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摘要:“立德树人”在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中职院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即所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技能与意识,在此过程中中职还应明确应当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培养这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
课程思政被认为是在新时代中职院校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目标的主渠道。
课程思政也是中职院校积极贯彻全国中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更是中职院校以传统思政课程为基础创造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该理念强调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促进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效结合,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目标,这也是中职各专业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实现教育根本使命的重要实践。
我们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中职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重新设计,所要设计的不仅是教师的政治素养,同时也是从教师自身出发,重新使之具备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心理资本。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中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引言作为中职院校的一门重要人文素质基础课,中职英语具有教学面广、教学时间长、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更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而要充分发挥中职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教师是关键。
课程思政理念已提出五年多,中职英语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现状如何?笔者对江苏省内部分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一、课程思政对中职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中职阶段是塑造中职生价值观念的关键阶段,处于中职阶段的中职生因为自身认识与经验的缺乏还难以对各种事情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因而他们内心之中通常面临着诸多困惑,这些矛盾的心理需要中职院校的老师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导引,使之获得良好的成长。
因此,如何使学生能够通过英语课程教育教学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当前的基本国情有比较准确的认识,使之能够对社会主义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进而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也是中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亟须探索的新命题。
基于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外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途径探究
![基于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外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途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7c851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6.png)
2020年32期总第524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外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途径探究文/王丽娟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提出了“大思政”的重要思想。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纲要》特别强调,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因此,高校需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要求,是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有效地将专业理论与德育元素有机融合,作为施教主体的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需一改以往重语言能力提升,重西方文化学习,轻中国文化素养提升,轻中西方文化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大变化的今天,高校外语教育不仅是我国面向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还应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而作为施教主题的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塑造提升自身深厚高尚的文化教养,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如此方能具备立德树人的能力和底气。
鉴于此,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特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室”,全院上下,从顶层设计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育德意识培育到育德能力提升再到育德成果评估来提升外语专业教师核心素养,从而切实让外语教师在课堂中担当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用好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b487d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b.png)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作者:***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23年第06期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是核心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应与英语教学有效结合,这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本文主要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期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英语;素养作者简介:王聪(1984.01-),女,陕西宝鸡人,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语言学、法律英语翻译。
随着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我国学生应掌握的外语之一。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会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并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清晰认知,就会出现价值观混乱的状况,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因此,有必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
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积极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从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从细节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之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程思政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现阶段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着青少年。
部分青少年还不具备成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具体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清晰的人生规划。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维度建构
![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维度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3ca532c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a.png)
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维度建构摘要:教书育人,敬业精神至关重要。
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专业知识素养;文化素养;个人魅力;政治思想素养众所周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
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教师的素质。
而英语教师更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素质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维度建构 31.基础素养1: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的基础是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要求英语教师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准确地用英语与人交流,具备驾驭语言交际的能力。
同时,语言要准确流畅,语音语调要规范。
也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学生学习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基本功。
2.基础素养二:广泛的教育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和管理知识。
丰富的教育知识和素养,会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学的激情和动力。
所以作为老师,要注重英语知识的积累,要多读书,向思奇学习,没有的时候要自省。
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教育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3.基础素养三: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教学生学英语,教好英语,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是英语教学的核心。
围绕这一核心,英语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好地教学生;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基础素养四:教育理论素养要与时俱进。
教育理论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学习教育理论,包括时事政治、教育文献,与时俱进;学习现代语言学理论将使教师对英语教学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外语学习的理论,学习外语教学法的知识,结合中国国情取长补短,形成集各种教学法之长,有效指导自身的英语教学。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d548c1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7.png)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改革与推进,高校外语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外语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那么,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语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理念。
因此,如果要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应该以立德树人为重要使命,将教育教学与德育融为一体,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注重话题及教学内容的引导和设计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话题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教授英语听力时,可以选取一些有关时事、人物和社会问题等话题,通过对相关素材的讲解和解析,增加学生的了解,引导学生对领导人、政治制度、国家事务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这种有效的引导和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自己的情境意识,理解和接受多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强调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语言本身,还要强调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外国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的言辞更加恰当、生动、有感染力。
四、推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现实经验,并促进学生的社交和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推崇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
这种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言传身教的思想道德含义。
短短几年,国家发生了很多变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文化多元化等,国家气象也随着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课程思政看高校外语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作者:陈虔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3期
摘要:“立德樹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为了将外语类人才培养成“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性人才,思政进入专业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而培养人才的外语教师则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加强培养高校外语教师的政治素养,才能走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路。
关键词:政治素养培养;提升途径;四个自信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积极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在传统思想政治课程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讲究的是与其他科目能够有机融合,从而使得两者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目标,是对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初心与使命的价值回归和生动实践。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是政治素养,底层逻辑是心理资本。
一、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人格定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科学认识与实践经验,内心中往往交织着种种矛盾,需要及时得到正确导引,以便更好的成长。
如何让外语专业大学生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深谙中国国情,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外语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外语教学中必须探索的新命题。
鉴于此,思政进入专业课堂是高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对高校外语教师个人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影响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想因素
高校外语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语言对象国文化和价值观要有更多的了解和接纳,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
而外语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领军型人才,成长道路上会不断经历利己与利他、为公与为私的考验,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正确“三观”的形成事实上与教师的核心素养密切相关。
然而,目前高校外语课堂课程思政较难融入的很大原因在于授课的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不高,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学与思政的有机结合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二)教师个人心理状态难以承担思政重任
在高校外语教师的核心素养中,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它是高校外语教师政治素养得以完善提高的关键。
高校外语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
在全国教育体制改革浪潮的冲击下,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着新技术,新知识,新要求的巨大挑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高校外语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和身体亚健康状态两个方面。
越来越多的高校外语教师因为长时间遭受心理困扰的折磨,出现体虚、失眠、困乏、适应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程度偏高、自我调适能力差等症状,这些压力造成的不良反应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体验,长久以往会形成一个悲观的大脑,对任何人和事都容易负面关注,很难承担课程思政的时代重任。
二、高校外语教师提升政治素养的途径
政治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核心,四个自信是高校外语教师政治素养培养的核心要义,教师需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思政与专业课堂融合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让道路自信成为个人未来实现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高校外语教师建立道路自信首先需要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导向力和国际影响力。
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能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这既是仁人志士的历史夙愿,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待。
我国目前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免费义务教育体系、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等,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整体,具有时代引领作用。
这条道路同样也是和平发展之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符合人类的愿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响应。
高校外语教师个人充分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力量,有助于教师将个人人生目标纳入国家发展的道路方向中。
有方向引领就能更好看到个人未来,以此在教师个人内心当中建立起对国家、对个人未来的信心。
(二)让理论自信做好个人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理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其中有作为思想精髓,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根本出发点和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反思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后,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有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提出建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有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远目标。
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同中华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理念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既体现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又包含了社会主义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目标的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校外语教师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将理论应用到个人的实际教学生活中。
可以从每日一思开始,从个人想法改变开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让习得的理论成为个人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
学会积累理论指导给个人生活带来的点滴幸福,是理论自信被建立的开始。
(三)从制度自信发现人生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治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经济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优势。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现在,看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取得的瞩目成就,能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份优越性是国家对民生的坚实保障。
高校教师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能够在个人内心当中建立起安全屏障,从而在内心中产生民族自豪感。
这将成为思政入专业课堂的无形力量源泉。
(四)以文化自信滋养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是主心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鉴于此,高校外语教师当充分感受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让个人生活扎根于中国先进文化,让其成为个人精神世界的养分,滋养内心的力量。
教师拥有力量就能在一教一学的过程中将这种力量传递给学生。
(五)塑造个人人格魅力,提升教师心理资本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是作为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走上讲台的。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指引着青年一代的人生方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轨迹,教师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高度,教师的人格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人格,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外语教师积极发展个人人格魅力,提升个人特色,不仅有利于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引导与培养,还有利于个人心理资本的积累,提升个人自信心,与学生人格塑造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高校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之下,高校外语教师个人必须要在深入内化“四个自信”内涵的基础上,培养个人的政治素养能力,才能走好课程思政的路。
参考文献
[1] 刘静.思政理念观照下的高校外语类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英语广场,2019(07).
[2] 边宇琪.外语类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入[J].文教资料,2018(18):212-213.
[3] 马婷婷.高校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科教论坛,2018(12).
[4] 田鸿芬,付宏.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与人才,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