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理解:下焦如渎(原创首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学习理解:下焦如渎(原创首发)
展开全文
【原文】
下焦如渎。
【学习理解】
渎,流水沟。
有流水沟,下雨时地面才不会被淹没,没有流水沟地面都要被淹没。
人体也是这样的道理。
当人体决渎失职时洪水淹没造成的结果是全身水肿。
《黄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意思是说,上中下三焦都是人体的流水沟,它们失职都会导致人体普遍水肿。
不过,排泄水分最主要的是在下焦。
医学家最初把大肠定义为下焦,后世医家把膀胱和肾也归类于下焦,甚至把肝也归于下焦。
人体排泄水分的路径主要有四条:大便、小便、呼吸和皮肤排水。
整个消化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都每时每刻分泌大量的水分到管道之中,而大肠则把这些水分几乎都吸收回血液。
原则上说是,消化道上段分泌水分,下段则吸收水分;胃分泌水分,小肠吸收水分;小肠分泌水分,大肠吸收水分。
最后从肛门排出来的水分很少,仅仅让大便不至于干燥难排就行。
小便排水是最主要的路径,不过它仍然会尽可能节约排水。
如果人体摄取水分不充足的情况下,小便排水会尽可能节约,尿量仅仅可以把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来就行,不会多排水的。
肺呼吸也会时时刻刻排出一些水分,一般情况下每天七百毫升水分左右,当呼吸加快时呼吸排水会相应增加。
从皮肤也会时时刻刻排水,直接蒸发排水和出汗。
出汗排水变化很大。
尿产生于肾脏(不是肾藏),储存于膀胱,排出于尿道。
中医认为,肺藏是人体排泄水分的重要器官。
水分从中焦脾胃吸收入人体,由肺藏布撒到全身,肺通调水道,然后渗透到膀胱府,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
另外,肺合皮毛,出汗也与肺藏的功能直接相关。
肺主气属卫,卫气主皮毛开,营气主皮毛合。
如果脾气虚弱则营气不足,不能
制衡卫气则皮毛打开,出汗而排出水分。
这叫做卫强营弱,营卫不和,病人自汗出。
另外,脾气虚弱会腹泻,腹泻使大便排出水分增加。
所以,脾气虚弱会增加排水。
撇开藏府不考虑而只考虑阴阳平衡问题。
无论是排尿还是排汗,排水都要直接依靠阳气。
就是说,流水沟疏通需要阳气。
阳气虚弱则水道不通,水道不通则水肿。
反过来说,发生水肿病一定是阳气虚弱,治疗时不可盲目使用寒凉药压制阳气,而应该针对性使用温热药。
下焦就好比是人体内的流水沟,流水沟肯定是地势比较低的部分,所以称之为下焦。
流水沟需要阳气疏通,阳虚则淤泥堵塞,洪水泛滥,人体水肿。
人体上中下都有流水沟的,所以,三焦都有水道,水道就是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