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2019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随堂训练
一、[原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材料一重阳节的含义
农历九月九,又到重阳节。
九九重阳,又称重九、上九、登高节、阳数节等。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九”;日月同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虽然历经千年,重阳节活动的内容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但登高、赏菊、祈寿、祛疫的民俗文化内涵,传承至今。
(摘自《文汇报》2017.10.17) 材料二重阳节的演化
“重阳节”在诞生之初,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具有“老人节”的含义。
重阳最早的习俗主要是“登高”和“聚会”。
其中崇尚登高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古礼“望祭”,也就是特定时间在郊外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
到了汉代,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人们有意识的养生观念已经十分流行。
汉代人就以饮酒、食饵、佩茱萸的重阳礼俗来寻求一种“长寿之道”。
一直到唐代,人们一方面将重阳节过成了喜庆欢乐的全面节日,另一方面也保留了“祛灾”“祈福”的理念。
无论是史籍资料还是民间传说,重阳节转变为“老人节”实在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虽然同样不能确定它作为一个“老人节”的准确时间,但我们相信它能赢得大家的广泛认可跟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相似的文化认同有直接关系。
“重阳节”是个中国人心目中九九相叠的吉祥数字,登高健身、饮菊花酒、佩茱萸等节俗活动自身具有追求长寿观念的民俗符号,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这些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媒体、商家的推波助澜下,它从一个游乐、登高、聚会的狂欢节渐渐转换为一种尊老、爱老的“老人节”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古代重阳节有敬祖祭祖习俗,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节成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所以说古代重阳节还是有敬老的内涵。
(摘自“光明网”2017.10.27)材料三重阳节的“新生”
尊老爱老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代,特别需要继承和弘扬。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上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
通过设立这个节日,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不仅是传统习俗的继承,又赋予了时代新意。
(摘自“光明网”2017.10.27)材料四重阳节的思考
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不应当成为一句干瘪的口号。
现在,我们记起传统节日常常是在被动地看到媒体、商家的宣传
之后。
我们该怎样让传统节日不变成购物节、消费节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多方联动,通过科学论证和弹性假期制度,为传统节日的生存预留空间。
此外,大中小学也应该通过必要的课程设置来普及传统节日的历史常识。
(摘自“光明网”2017.10.27)材料五
1.(信息印证与判断)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九”;日月同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B.“重阳节”在诞生之初,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具有“老人节”的含义。
C.2017年重阳,18年来最迟,最主要是由2017年农历年里多了一个闰六月所致。
D.无论是史籍资料还是民间传说,重阳节转变为“老人节”实在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虽然同样确定了它作为一个“老人节”的准确时间。
2.(材料探究与概括)“重阳节”是怎样演变成“老人节”的?请根据材料加以表述。
(3分)
3.(信息提取)传统节日是基于农业社会产生的,但现代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节日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