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糖代谢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九章 糖代谢35.9.3 第三节 糖异生

生物化学第九章 糖代谢35.9.3 第三节 糖异生

5-磷酸木酮糖的形成
第一次碳单位的转移和重排反应
转酮酶催化的反应机理
转醛酶催化的反应机理
第二次碳单位的转移和重排反应
第三次碳单位的转移和重排反应
磷酸戊糖途径小结
一个葡萄糖分子不能完成上述反应,至少有3个葡 萄糖分子;
只有6个葡萄糖分子同时进入磷酸戊糖途径,最后 才相当于有一个葡萄糖分子完全被氧化成CO2和 H2O;
磷酸戊糖途径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氧化阶段,产生 NADPH
6-磷酸葡萄糖 + 2NADP+ + H2O 5-磷酸核酮糖 + 2NADPH + 2H+ + CO2
第二阶段:非氧化阶段,转换途径
3 分子 5-磷酸核酮糖
2 分子 6-磷酸果糖 + 1 分子 3-磷酸甘油醛
第三阶段:
6-磷酸果糖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在胞内分解的两条途径
产生 :
NADPH:生物合成中重要的还原剂(合成ATP) 5-磷酸核糖:合成生物分子(DNA、RNA、ATP、 NAD+、FAD、CoA)
特点: 1. 环式代谢途径 ---- 起始物和终止物 ---- 6 - 磷酸葡萄糖;
2. 三碳糖、四碳糖、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之间能够发生相互转化。
乳糖不耐症
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1-磷酸 尿苷酰转移酶
1-磷酸葡萄糖
1分子半乳糖
2分子丙酮酸
2分子ATP + 2分子NADH
6-磷酸葡萄糖 糖酵解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泛指细胞内由乳酸或其他非糖物质净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它主要发生在动物的肝脏(80%)和肾脏(20%),是动物 细胞自身合成葡萄糖的唯一手段。

生物化学 第九章 糖代谢1

生物化学 第九章 糖代谢1

醛缩酶
H C OH CH2 O P F-1,6-BP
由醛缩酶(aldolase)催化
5. 磷酸丙糖同分异构化
CH2 O P C O CH2OH
96%
CHO CHOH 磷酸丙糖异构酶 CH2 O P 3-磷酸甘油醛
4%
磷酸二羟丙酮
• 生理条件下G-3-P不断形成丙酮酸,故反应向生 成G-3-P方向进行。 • 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对其有弱竞争性抑制
8.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COO
-
COO 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
-
CHOH CH2 O P 3-磷酸甘油酸
CH O P CH2OH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glycerate mutase)
9.
2-磷酸甘油酸
-
脱水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 O ~ P + H 2O CH O P 烯醇化酶 CH2OH CH2 磷酸烯醇式 磷酸烯醇式 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PEP) 丙酮酸
抑制剂:ATP、Ala、乙酰辅酶A、脂肪酸 共价修饰调节: 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使酶磷酸化而抑制其活性
聚合
解聚
二聚体(活性低)
四聚体(活性高)
、脂肪酸
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
总的来说:体内ATP/AMP调控EMP速率 制, 则EMP↓
活,则EMP↑ 若ATP/AMP(或ADP)↑,酶被抑 若ATP/AMP(或ADP)↓,酶被激
四川省精品课程 生物化学
三、酵解(glycolysis)作用
G(糖原)
• 动物在激烈运动时或由于 呼吸、循环系统障碍而发 生供氧不足时。 • 生长在厌氧或相对厌氧条 件下的许多细菌比如乳酸 菌(乳杆菌、乳链球菌)。

第9章 糖代谢(糖酵解中间产物)

第9章 糖代谢(糖酵解中间产物)
本过程有几个中间产物是三羧酸,因 此本过程也叫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为了纪念德国科学家Hans Krebs,因而也叫Krebs 循环。
6-磷酸葡萄糖
OH HO
+ Pi
OH OH
Glucose-6-
葡萄糖Glucose
phosphate
葡萄糖异生作用的特点:
1)与糖酵解不同的是,葡萄糖异生作用克服 了糖酵解的不可逆过程。
2)由于丙酮酸羧化酶在线粒体,所以葡萄糖 异生作用在两个区域完成。
3)每使2分子丙酮酸逆转生成1分子葡萄糖, 需要消耗6个高能磷酸键和2个NADH.
在低等生物中,糖酵解是呼吸作用的主要 途径,不需要氧参与,因而称为发酵 (fermentation)。
二. 糖酵解途径 Glycolysis pathway
1).
己糖激酶
O
OH H2C
O
OH OH
+ ATP
OH
OH
Glucose
hexokinase
Mg++
O H2C
P OH OH
O
OH OH
+ ADP
第九章 糖代谢
Chapter 9 Saccharide metabolism
呼吸作用(Respiration):是在生活细胞内 进行的氧化有机物质并释放能量的生理生化 过程.
呼吸基质(Respiratory substrate):呼吸作 用所用的氧化底物.
高等生物的呼吸作用是个非常复杂的过 程。整个过程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 化磷酸化等过程。
diphosphate
H2C O H
HO CH
phosphodiesterase

第09章糖代谢练习题

第09章糖代谢练习题

第九章糖代谢一、选择题(一)A型题1.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辅酶是()A. TPPB. CoASHC. NAD+D. FMNE. NADP+2. 能提供高能磷酸键使ADP生成ATP 的是()A. 1,6-二磷酸果糖B. 磷酸二羟丙酮C. 3-磷酸甘油醛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 3-磷酸甘油酸3. 不参与糖酵解作用的酶是()A. 己糖激酶B. 6-磷酸果糖激酶1C. 丙酮酸激酶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 醛缩酶4. 关于糖酵解的正确描述是()A. 全过程是可逆的B. 在细胞浆中进行C. 生成38分子ATPD. 不消耗ATPE. 终产物是CO2和水5. 成熟红细胞的能源主要来自()A.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B. 磷酸戊糖途径C. 糖原合成途径D. 糖异生途径E. 糖酵解途径6. 缺氧时为机体提供能量的是()A. 糖酵解途径B.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C. 磷酸戊糖途径D. 糖异生途径E. 糖原合成途径7. 催化丙酮酸生成乙酰CoA的是()A. 丙酮酸激酶B. 丙酮酸羧化酶C. 丙酮酸脱氢酶系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 乳酸脱氢酶8. 下列催化氧化脱羧反应的酶是()A. 葡萄糖-6-磷酸酶B. 丙酮酸激酶C.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D. ATP合成酶系E. 丙酮酸羧化酶9. 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的同时直接生成()A. ATPB. CTPC. GTPD. TTPE. UTP10. 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GTP生成反应的酶是()A. 异柠檬酸脱氢酶B.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C. 琥珀酸硫激酶D. 琥珀酸脱氢酶E. 苹果酸脱氢酶11. 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A. 丙酮酸激酶B. 异柠檬酸脱氢酶C. 丙酮酸脱氢酶系D. 琥珀酸脱氢酶E. 苹果酸脱氢酶12. 三羧酸循环一周,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A. 1B. 2C. 3D. 4E. 513. 可直接转化为延胡索酸的是()A. 丙酮酸B. 6-磷酸葡萄糖C. 1,6-二磷酸果糖D. 琥珀酸E. 草酰乙酸14.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共有()A. 4次脱氢和2次脱羧B. 6次脱氢和2次脱羧C. 4次脱氢和3次脱羧D. 6次脱氢和3次脱羧E. 5次脱氢和3次脱羧15.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过程有几个耗能反应()A. 1B. 2C. 3D. 4E. 516. 1分子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可产生ATP的分子数是()A. 4B. 8C. 12D. 14E. 1517. 1分子3-磷酸甘油醛经过糖的有氧氧化途径彻底氧化,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ATP分子数是()A. 2B. 3C. 4D. 5E. 618. 下列物质彻底氧化生成ATP最多的是()A. 6-磷酸葡萄糖B. 1,6-二磷酸果糖C. 3-磷酸甘油醛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 草酰乙酸19. 一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可生成的ATP数是()A. 36B. 24C. 12D. 2E. 320. 关于三羧酸循环的错误叙述是()A. 在线粒体内进行B. 反应是可逆的C. 是糖、脂肪、蛋白质的共同氧化途径D. 产生NADH和FADH2E. 有GTP生成21. 蚕豆病与缺乏下列哪种酶有关()A. 葡萄糖激酶B. 丙酮酸激酶C.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D. 内酯酶E. 转酮基酶22. 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是()A. NADPHB. NADHC. FMNH2D. FADH2E. CoASH23. 糖原合成的引物是()A. 原有的糖原分子B. UDP-GlcC. 葡萄糖D. UTPE. 6-磷酸葡萄糖24. 糖原合成所需的“活性葡萄糖”存在于下列哪种物质()A. UDP-GlcB. ADP-GlcC. CDP-GlcD. TDP-GlcE. 6-磷酸葡萄糖25. 需要UTP参与的是()A. 糖异生途径B.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C. 糖原分解途径D. 糖原合成途径E. 磷酸戊糖途径26. 糖原分子中每增加1个葡萄糖单位消耗的高能化合物数是()A. 1B. 2C. 3D. 4E. 527. 糖原合成过程的关键酶是()A. UDP-Glc焦磷酸化酶B. 糖原合成酶C. 分支酶D. 己糖激酶E. 葡萄糖激酶28. 糖原分解第一步反应的产物是()A. 6-磷酸葡萄糖B. 1-磷酸葡萄糖C. 葡萄糖D. UDP-GlcE. 1,6-二磷酸果糖29.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A. 磷酸化酶B. 脱支酶C. 寡葡聚糖转移酶D. 分支酶E. 葡萄糖-6-磷酸酶30. 肝细胞中催化6-磷酸葡萄糖生成葡萄糖的酶是()A. 葡萄糖激酶B. 己糖激酶C. 磷酸化酶D. 葡萄糖-6-磷酸酶E.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1. 糖原合成与分解发生于糖原分子的()A. 还原末端B. 非还原末端C. N-末端D. C-末端E. 3'-末端32. 糖酵解、糖原合成、糖原分解等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是()A. 乳酸B. 丙酮酸C. 6-磷酸葡萄糖D. 6-磷酸果糖E. 1,6-二磷酸果糖33. 生理条件下发生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A. 肝B. 肺C. 肌肉D. 肾E. 脑34. 饥饿时,肝脏内下列哪条途径的酶活性最强()A. 磷酸戊糖途径B. 糖异生途径C. 脂肪合成途径D. 糖酵解途径E. 糖原合成途径35. 不属于糖异生作用的酶是()A. 葡萄糖-6-磷酸酶B. 果糖-1,6-二磷酸酶C. 丙酮酸羧化酶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 丙酮酸激酶36. 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肾上腺素D. 糖皮质激素E. 生长素37. 能同时促进糖原、脂肪合成的激素是()A. 肾上腺素B. 胰岛素C. 糖皮质激素D. 胰高血糖素E. 生长素(二)B型题A. 葡萄糖激酶B. 丙酮酸激酶C. 6-磷酸果糖激酶1D. 3-磷酸甘油酸激酶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38. 由葡萄糖进行酵解,催化其第二步不可逆反应的酶是()39. 葡萄糖在肝脏进行糖酵解,催化其第一步反应的酶是()40. 底物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酶是()A. 36分子ATPB. 24分子ATPC. 4分子ATPD. 2分子ATPE. 3分子ATP41. 由1分子葡萄糖生成1分子1,6-二磷酸果糖消耗()42. 1分子1,6-二磷酸果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同时生成()43. 1分子丙酮酸转化为1分子乙酰CoA 可生成()A. 糖酵解途径B.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C. 磷酸戊糖途径D. 糖异生途径E. 糖原合成途径44. 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是()45. 需分支酶参与的是()46. 只在肝、肾进行的糖代谢途径是()A.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B. 丙酮酸羧化酶C. 丙酮酸激酶D. 丙酮酸脱氢酶系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47. 生物素是其辅基的是()48. 催化反应需GTP供能的是()A. 甘油B. 1,6-二磷酸果糖C. 3-磷酸甘油醛D. 1,3-二磷酸甘油酸E. 乳酸49. 不存在于糖酵解途径的化合物是()50. 糖酵解途径中发生裂解反应的是()51. 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丙酮酸B. 6-磷酸葡萄糖C. 磷酸二羟丙酮D. 琥珀酸E. 草酰乙酸52. 可直接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的是()53. 可直接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的是()54. 可直接生成延胡索酸的是()A. 琥珀酰CoAB. 3-磷酸甘油C. 3-磷酸甘油醛D. 1,3-二磷酸甘油酸E. 2,3-二磷酸甘油酸55. 可直接脱氢磷酸化生成高能化合物的是()56. 将细胞浆NADH传递的电子对送入呼吸链的是()57. 属于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的是()A. NAD+B. NADP+C. FMND. FADE. NADPH58. 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是()59. 与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有关的辅酶是()60. 与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酸有关的辅酶是()(三)D型题61. 下列酶中,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两个酶是()A. 己糖激酶B. 葡萄糖激酶C. 6-磷酸果糖激酶1D. 3-磷酸甘油酸激酶E. 丙酮酸激酶62. 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转化为草酰乙酸时生成的两种还原型辅酶(基)是()A. FADH2B. FMNH2C. CoASHD. NADH + H+E. NADPH + H+63. 同是糖、脂肪、蛋白质分解最后通路的两条代谢途径是()A. 三羧酸循环B. 氧化磷酸化C. 糖酵解D. 糖原分解E. 磷酸戊糖途径64. 同是磷酸戊糖途径生成的用于体内生物合成的两种物质是()A. NADH + H+B. NADPH + H+C. 5-磷酸核糖D. 磷酸二羟丙酮E. 丙酮酸65. 由葡萄糖合成糖原要消耗()A. ATPB. CTPC. GTPD. TTPE. UTP66. 共同参与催化糖原分解的两个酶是()A. 葡萄糖激酶B. 葡萄糖-6-磷酸酶C. 己糖激酶D. 磷酸化酶E. 6-磷酸果糖激酶167. 同属于丙酮酸羧化支路并与CO2相关的两种酶是()A. 丙酮酸激酶B. 丙酮酸羧化酶C. 丙酮酸脱氢酶系D. 烯醇化酶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68. 丙酮酸羧化支路消耗的两种高能化合物是()A. ATPB. CTPC. GTPD. TTPE. UTP69. 催化同一化学键的改变但反应方向相反的两种酶是()A. 磷酸化酶B. 葡萄糖-6-磷酸酶C. 焦磷酸化酶D.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 糖原合成酶70. 属于糖酵解同一种酶的底物的是()A. 磷酸二羟丙酮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 乳酸D. 3-磷酸甘油E. 3-磷酸甘油醛71.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底物和产物是()A. 丙酮酸B. 乙酰CoAC. 乳酸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 磷酸二羟丙酮72. 含有硫酯键、都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化合物是()A. 乙酰CoAB. 乙酰乙酸C. 琥珀酰CoAD. 丙二酸E. 3-磷酸甘油醛73. 下列化合物中,有2个必须在3种酶5种辅助因子作用下才能生成含高能键的产物,它们是()A. 3-磷酸甘油醛B. 2-磷酸甘油酸C. 丙酮酸D. α-酮戊二酸E. 肌酸74. 催化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的两种同工酶是()A. 醛缩酶B. 己糖激酶C. 异构酶D. 葡萄糖激酶E. 磷酸化酶75. 同属于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又能直接脱氢氧化的羧酸是()A. 丙酮酸B. β-羟丁酸C. 琥珀酸D. α-酮戊二酸E. 柠檬酸76. 可催化底物循环的两种酶是()A. 己糖激酶B. 磷酸化酶C. 醛缩酶D. 葡萄糖-6-磷酸酶E.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77. 在维持血糖浓度恒定时起主要作用的代谢途径是()A. 糖原合成与分解途径B. 糖有氧氧化途径C. 糖酵解途径D. 糖异生途径E. 磷酸戊糖途径78. 糖酵解中可在同一酶催化下相互转化的两种化合物是()A. 葡萄糖B. 6-磷酸葡萄糖C. 乳酸D. 丙酮酸E. 3-磷酸甘油醛79. 同作用于α-1,6-糖苷键,但作用相反的两个酶是()A. 分支酶B. 脱支酶C. 糖原合成酶D. 磷酸化酶E. 淀粉酶80. 所催化的反应有巯基参与并有高能键形成的是()A. 丙酮酸脱氢酶系B. 丙酮酸激酶C. 6-磷酸果糖激酶1D. 己糖激酶E.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81. 既是糖酵解产物,又是糖异生原料的是()A. 甘油B. 乳酸C. 乙酰CoAD. 丙酮E. 丙酮酸(四)X型题82. 关于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正确的是()A. 底物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 底物是2-磷酸甘油酸C. 产物有ATPD. 产物有丙酮酸E. 是不可逆反应83. 下列酶中,催化不可逆的耗能反应的是()A. 己糖激酶B. 异构酶C. 6-磷酸果糖激酶1D. 3-磷酸甘油酸激酶E. 丙酮酸激酶84. 有氧时仍靠糖酵解供能的组织是()A. 肌肉B. 成熟红细胞C. 睾丸D. 视网膜E. 皮肤85.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产物是()A. 乙酰CoAB. CO2C. NADH + H+D. NADPH + H+E. FADH286. 以辅酶或辅基形式参与糖代谢的Vit有()A. Vit CB. Vit B1C. Vit B2D. Vit PPE. 泛酸87. 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的产物是()A. 琥珀酸B. 琥珀酰CoAC. NADH + H+D. NADPH + H+E. CO288. 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转化为草酰乙酸的中间产物是()A. 延胡索酸B. 苹果酸C. α-酮戊二酸D. 柠檬酸E. 异柠檬酸89. 参与三羧酸循环的有()A. 丙酮酸B. 乙酰CoAC. 草酰乙酸D. 异柠檬酸E. 琥珀酸90. 三羧酸循环生成NADH的反应是()A. 柠檬酸→异柠檬酸B. 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C. 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D. 琥珀酸→延胡索酸E. 苹果酸→草酰乙酸91. 关于三羧酸循环(1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消耗1个乙酰基B. 有4次脱氢C. 有2次脱羧D. 生成1分子FADH2E. 生成3分子NADH + H+92. 葡萄糖通过有氧氧化可产生()A. 6-磷酸葡萄糖B. 6-磷酸果糖C. 1-磷酸葡萄糖D. 3-磷酸甘油酸E. 琥珀酸93. NADPH + H+的主要功能是()A. 氧化供能B. 参与脂肪酸的合成C. 参与胆固醇的合成D. 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E. 参与肝内生物转化94. 糖原合成必需的是()A. UTPB. 糖原磷酸化酶C. 糖原合成酶D. ATPE. 糖原引物95. 乳酸循环的意义是()A. 有利于回收乳酸B. 防止酸中毒C. 补充血糖D. 促进糖异生E. 促进氨基酸的分解代谢96. 能转化为糖的非糖物质有()A. 甘油B. 乳酸C. 丙酮酸D. 丙氨酸E. 天冬氨酸97. 关于丙酮酸羧化反应()A. 底物包括丙酮酸B. 底物包括CO2C. 产物包括草酰乙酸D. 由ATP供能E. 由丙酮酸羧化酶催化98. 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过程所必需的酶是()A. 丙酮酸羧化酶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C. 果糖-1,6-二磷酸酶D. 6-磷酸果糖激酶1E. 葡萄糖-6-磷酸酶99. 血糖可转化为()A. 糖原B. 脂肪C. 胆红素D. 核糖E. CO2和H2O100. 肾上腺素促进()A. 肝糖原合成B. 肝糖原分解C. 肌糖原分解D. 糖异生E. 糖转化成脂肪二、名词解释101. 物质代谢102. 糖酵解103. 糖的有氧氧化104. 三羧酸循环105. 糖原合成106. 糖原分解107. 糖异生108. 底物循环109. 血糖110. 肾糖阈111. 低血糖112. 高血糖113. 磷酸戊糖途径114. 耐糖现象115. 情感性糖尿116. 肾性糖尿117. 乳酸循环118. 丙酮酸羧化支路三、填空题119. 物质代谢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本科试题库 第9章 糖代谢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本科试题库 第9章   糖代谢

第9章糖代谢单元自测题(一) 名词解释1.糖酵解,2.糖的有氧氧化,3.柠檬酸循环,4.巴斯德效应,5.磷酸戊糖途径6.糖异生,7.底物循环,8.乳酸循环,9.活性葡萄糖, 10.别构调节, 11.共价修饰调节12.底物水平磷酸化(二) 填空题1. 糖酵解途径的反应全部在细胞进行。

2. 酵解途径唯一的脱氢反应是,脱下的氢由递氢体接受。

3. 酵解途径中最重要的关键酶(调节点) 。

4. 乳酸脱氢酶在体内有5种同工酶,其中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对亲和力特别高,主要催化反应。

5. 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和三种酶和种辅助因子。

6. 丙酮酸脱氢酶系位于上,它所催化的丙酮酸氧化脱羧是葡萄糖代谢中第一个产生的反应。

7. 丙酮酸脱氢酶系受、和三种调节控制。

8. TCA循环的第一个产物是。

由,,和所催化的反应是该循环的主要限速反应。

9. TCA循环中有二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和催化。

脱去的CO2中的C原子分别来自于草酰乙酸中的和。

10. 将乙酰CoA的二个C原子用同位素标记,经一轮TCA循环后,这两个同位素C原子的去向是,二轮循环后这两个同位素C原子的去向是。

11. TCA循环中大多数酶位于,只有位于线粒体内膜。

12. 葡萄糖的无氧分解只能产生分子ATP,而有氧分解可以产生分子A TP。

13. 乙醛酸循环中不同于TCA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和。

14.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生成和。

15. 以乙酰CoA为原料可合成的化合物有、、等。

16. 糖异生主要在中进行,饥饿或酸中毒等病理条件下也可以进行糖异生。

17. 糖异生的关键酶是、和。

18. 糖异生的第一步必须在线粒体内进行,因为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

19. 在外周组织中,葡萄糖转变为乳酸,乳酸经血液循环到肝脏,经糖原异生再转变为葡萄糖,这个过程称为循环,该循环净效应是能量的。

20. 磷酸果糖激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酶同时作用就会产生循环。

21. 无效循环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和。

22. 肌肉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

植物生理学:9.糖代谢-2017

植物生理学:9.糖代谢-2017

9.2.1.1 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1)葡萄糖的磷酸化
葡萄糖
己糖激酶
葡糖-6-磷酸
不可逆,指不可能再形成ATP。
(2)葡萄糖-6-磷酸异构化形成果糖-6-磷酸
己糖磷酸异构酶
葡糖-6-磷酸
果糖-6-磷酸
(3)果糖-6-磷酸形成果糖-1,6-二磷酸
果糖磷酸激酶
果糖-6-磷酸
不可逆,指不可能再形成ATP。
淀粉(n残基)+Pi 淀粉(n-1残基)+ G-1-P
直链淀粉 → G-1-P 支链淀粉 → G-1-P + 极限糊精
降解支链淀粉时,只能降解到距分支点4个G为
止,留下带有分支的多糖链----极限糊精。
② 转移酶: ③ 脱支酶
支链淀粉磷酸解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 7 H3PO4
淀粉核心 磷酸化酶
结构
• 250~300个糖分子
• 遇碘呈紫蓝色
• 支链淀粉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空间
• 不可溶于热水
结构
•>6000个糖分子
• 遇碘呈紫红色
2) 糖原(glycogen)
• 动物淀粉,动物及细菌的能量储存物质; • 结构与支链淀粉类似; • 遇碘为红棕色;
3)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结构多糖)
糖类物质是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 基酮类化合物或聚合物;
糖类物质可以根据其水解情况分 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在生物体内,糖类物质主要以 均一多糖、杂多糖、糖蛋白和蛋白 聚糖形式存在。
一、糖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 提供能量:通过氧化释放大量能量(淀粉、糖 原是重要的生物能源)。
• 主要碳源:转化为生命必需的其它物质,如蛋 白质、脂类、核酸等。

第九章 糖代谢

第九章 糖代谢

6-磷酸果糖 ATP Mg
CH2 O H
磷酸果糖激酶 ADP
ATP CH2OH H O H OH OH H OH
H2O3PO
CH2 O H OH
CH2OPO3H2 OH OH H
果糖
H OH 葡萄糖
1,6-二磷酸果糖
2)第二阶段:1, 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CH2OPO3H2 C O H2O3PO CH2 O H OH CH2OPO3H2 OH OH H 醛缩酶 CH2OH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丙糖异构酶 CHO CHOH CH2OPO3H2 3-磷酸甘油醛 4% 96%
还原末端 非还原末端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淀粉或糖原在细胞内的降解:
先经磷酸化酶磷酸解α-1,4糖苷键,若是支链淀粉 还必须在寡聚1,4 1,4葡聚糖转移酶和脱支酶等的 协同作用下生成葡糖-1-磷酸。
纤维素的酶促水解:
经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及纤维二糖酶催化纤维素 完全水解成葡萄糖。
2+
O 丙酮酸激酶 ADP Mg
2+
COH CHOH CH2 烯醇式丙酮酸
A TP
烯醇化酶
O COH CHOPO3H2 CH2OH 2-磷酸甘油酸 COOH C O CH3 丙酮酸
2. 丙酮酸的无氧降解(酵解与厌氧发酵)
(1) 乳酸发酵lactic
fermation
动物 乳酸菌(乳杆菌、乳链球菌) G +2ADP+ 2Pi 2乳酸 +2ATP+2水
4、糖酵解的能量计算
净生成ATP的计算: 消耗ATP=2个(G 6-P-G ; 6-P-F 1,6-2P-F);
生成ATP=2×1+2×1=4个(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即底物水平磷酸 化; 净生成ATP=4-2=2个 产生NADH=2 ×1(3-磷酸甘油醛 1, 3-磷酸甘油酸)

南开大学 第九章 糖代谢 第二节糖异生

南开大学 第九章 糖代谢 第二节糖异生

第二节. 糖的异生作用
一. 什么是糖的异生作用及生理意义
1. 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2. 生理意义:(1)补充糖供应的不足,维持血糖稳定(80—120 mg / 100ml
血),脑:120g 葡萄糖/天(2)消除肌肉中乳酸和丙酮酸等的积累二. 糖异生的前体:丙酮酸、乳酸、甘油、各种生糖氨基酸及
TCA中间代谢物等
三. 糖异生途径:丙酮酸→→→葡萄糖
1. 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E1: 丙酮酸羧化酶 E2:PEP羧化激酶
2. PEP → 1.6-2P-F
( EMP逆反应 )
3. 1.6-2P-F + H2O→ 6-P-F + Pi
(果糖1.6-二磷酸酶)
4. 6-P-F → 6-P-G
(异构酶)
5. 6-P-G → G + Pi
(葡萄糖-6-磷酸酶)
四 . 乳酸的再利用和Cori循
六. 糖异生小结
1.糖异生的部位
2.糖异生总反应式:(消耗ATP ?)
2丙酮酸 + 4ATP+2GTP +2NADH +2H+ +4H2O →葡萄糖+ 4ADP + 2GDP + 2NAD+ + 6Pi
3. 糖异生与酵解的协同调控
(1)三个不可逆反应
(2)2.6--二磷酸果糖的协同调控
调节要点: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PKA↑,PFK-2→FBPase-2 , F-2.6-2P↓,PFK-1↓,EMP ↓,血糖↑
高血糖时胰高血糖素↓,PKA↓,FBPase-2→
PFK-2 , F-2.6-2P↑,PFK-1↑,EMP↑,血糖↓。

生物化学第9章 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9章 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9章糖代谢生物化学第9章糖代谢第九章糖代谢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为乳酸的过程成为糖酵解。

2、糖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3、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生成CO2和H2O的反应过程。

4、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过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TAC,或Krebs循环)。

5、糖异生:由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6、糖异生途径: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7、乳酸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种代谢循环途径成为乳酸循环。

8、糖原:是机体内糖的贮存形式,是可以迅速动用的葡萄糖贮备。

9、糖原合成: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10、活性葡萄糖:在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中,UDPG中的葡萄糖基称为活性葡萄糖。

二、符号辨识1、EMP酵解途径;2、TCA/Krebs环三羧酸循环;3、PPP/HMP磷酸戊糖途径;4、CoA辅酶A;5、G-1-p1-磷酸葡萄糖;6、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三、填空1、将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转变成复杂的大分子物质的代谢过程被称为(合成)代谢,而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转变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则是(分解)代谢。

2、唾液中含有(α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

淀粉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降解形成寡糖。

3、二糖在酶作用下,能水解成单糖。

主要的二糖酶有(蔗糖)酶、(半乳糖)酶和(麦芽糖)酶。

4、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是(葡萄糖)。

糖的贮存形式是(糖原)。

5、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

糖的合成代谢途径包括(糖原)的合成以及非糖物质的(糖异生)作用。

6、人体内主要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生成核糖,它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7、由于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能量几乎全部由(糖酵解)途径提供。

第九章 糖代谢

第九章 糖代谢

第九章糖代谢一、填空题1.体内糖原降解选用________________方式切断α-1,4-糖苷键,选用________________方式切断α-1,6-糖苷键。

对应的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氧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_____途径。

实际上葡萄糖有氧分解的前十步反应也与之相同。

3.________________酶催化的反应是EMP途径中的第一个氧化反应。

________________分子中的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是EMP途径中的第一个产生ATP的反应。

4.丙酮酸脱氢酶系位于________________上,它所催化的丙酮酸氧化脱羧是葡萄糖代谢中第一个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反应。

5.TCA循环中有二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催化。

脱去的CO2中的C原子分别来自于草酰乙酸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6.糖酵解产生的必需依靠________________系统或________________系统才能进入线粒体,分别转变为线粒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7.通过戊糖磷酸途径可以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些重要化合物。

8.光合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部位进行,第二阶段主要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部位进行。

二、是非题1.[ ]葡萄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专一性强,亲和力高,主要在肝脏用于糖原合成。

南开大学 第九章 糖代谢 第一节糖酵解

南开大学 第九章 糖代谢 第一节糖酵解

第九章糖代谢第一节糖的分解代谢:淀粉→口腔→胃→小肠腔→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入血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 CO2 +H2O一.酵解(glycolysis , 葡萄糖→→→丙酮酸)途经和参加的酶二.二. 酵解小结:1.调节 (1)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受G—6—P反馈抑制(2)磷酸果糖激酶(限速酶):A TP抑制、F-2 .6-2P激活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反应:ATP对磷酸果糖激酶的抑制作用:F—2.6—2P对磷酸果糖激酶的激活作用(3)丙酮酸激酶:ATP、乙酰CoA抑制2.酵解总反应Glu + 2Pi + 2ADP + 2NAD+ →2丙酮酸+ 2ATP + 2NADH + 2H+ + 2H2O3.ATP的生成:4. 底物水平磷酸化: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中间代谢物的磷酸基团转移相偶连的磷酸化作用。

5. 酵解:酵解是指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

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三.丙酮酸的去路+ ,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转变NADH 为NAD同时产生ATP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获能方式。

三.酵解途径的发现(1933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关于糖发酵的研究促进了法国的葡萄酒工业(1857)1897年Edward BuchnerHans Buchner酵母汁可生成己糖二磷酸(Harden-Young ester)1929年,Fritz Lipmann , Ragnar Nilsson 发现酵母可使果糖-1,6-二磷酸变成3-磷酸甘油酸(1972李普曼自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Embden-MeyerhofPathway EMP1933年Gustav Embeden提出:巴斯德效应:在生醇发酵过程中,如果有氧的存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不能用于乙醛的还原,使乙醇产量下降,葡萄糖堆积。

第9章 糖代谢(讲座)

第9章  糖代谢(讲座)

医药资料
23
三、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
特点: 遗传性代谢病,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有大量糖
原堆积。 原因:
患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
医药资料
24
糖原积累症分型
型别
缺陷的酶
受害器官 糖原结构
Ⅰ 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 肝、肾 正常
Ⅱ 溶酶体α1→4和1→6葡 所有组织 正常 萄糖苷酶
Ⅲ 脱支酶缺失
肝、肌肉 分支多,外周 糖链短
Ⅳ 分支酶缺失
所有组织 分支少,外周 糖链特别长
Ⅴ 肌磷酸化酶缺失
肌肉
正常
Ⅵ 肝磷酸化酶缺陷

正常
Ⅶ 肌肉和红细胞磷酸果糖 肌肉、红 正常
激酶缺陷
细胞
Ⅷ 肝脏磷酸化酶激酶缺医药陷资料 脑、肝
正常
25
9.2 糖的分解代谢
9.2.1 糖的无氧分解 9.2.2 糖的有氧氧化 9.2.3 戊糖磷酸途径(胞液)
医药资料
4
9.1 多糖的酶促降解和合成
9.1.1 蔗糖的酶促降解和合成 9.1.2 淀粉的酶促水解和合成 9.1.3 糖原的分解和合成
医药资料
5
9.1.1 蔗糖的酶促降解和合成 蔗糖的酶促降解
蔗糖+H2O 蔗糖酶 葡萄糖 + 果糖
其它常见双糖的酶促降解
麦芽糖酶
麦芽糖+H2O
2 葡萄糖
乳糖 +H--2O β-半乳糖苷酶
酮酸,并伴随生成ATP的过程。
此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 中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医药资料
28
发酵作用(fermentation):葡萄糖或其他有机营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四版 第九章糖代谢(二)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四版 第九章糖代谢(二)
糖的有氧分解
丙酮酸的氧化
(线粒体 线粒体) 线粒体
葡萄糖→ → →丙酮酸 →乙酰 CoA → → → CO2+H2O 葡萄糖 丙酮酸 乙酰
糖酵解 (细胞质 细胞质) 细胞质
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线粒体 线粒体) 线粒体
丙酮酸的氧化
丙酮酸脱羧酶 酶的组分 硫辛酸乙酰移换酶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丙酮酸脱氢酶系 (线粒体膜上 线粒体膜上) 线粒体膜上 辅因子 TPP 硫辛酸 HSCoA NAD+
HSCoA + 3NADH+3H+ + FADH2 + GTP+2CO2
3NAD+ FAD GDP H3PO4 2H2O HSCoA 3NADH+3H+ FADH2 GTP
CH3CO-SCoA
2CO2
verview of the citric acid cycle. The citric acid cycle oxidizes two-carbon units, producing two molecules of CO2, one molecule of GTP, and highenergy electrons in the form of NADH and FADH2.
Hans Krebs
三羧酸循环包含8个步骤: 三羧酸循环包含 个步骤: 个步骤 (1)乙酰辅酶 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柠檬酸合酶
该反应不可逆,三羧酸循环的第一个限速酶。 该反应不可逆,三羧酸循环的第一个限速酶。 柠檬酸合酶(EC2.3.3.1)活性受 活性受ATP、NADH、琥珀酸 等抑制。 柠檬酸合酶 活性受 、 、琥珀酸CoA等抑制。 等抑制

第9章糖代谢-1引言无氧酵解

第9章糖代谢-1引言无氧酵解
many ATP molecules: energy. Hydrolysis breaks the bonds in ATP, thus
releasing energy. Used for muscular contractions, enzyme
activity, etc.
How is energy produced?
第九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糖的化学
(一)糖的概念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 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 聚物。
(二)糖的分类及其结构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 以下四大类。
单糖 (monosacchride) 寡糖 (oligosacchride) 多糖 (polysacchride) 结合糖 (glycoconjugate)
Three stages: 1. Carbohydrates , fats and proteins are
broken down during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into smaller units: AA’s monosaccharides and fatty acids. 2. These smaller compounds are further broken down into 2-carbon compounds. 3. Compounds are degraded into CO2 and H20.
ubiquitous
liver, pancreas, glucose (low
intestine, kidney affinity); fructos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酮酸
ATP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作用机理
甘油醛-3-磷酸
磷酸化 1,3-二磷酸甘油酸
脱氢
释放
Glu
ATP ADP
G-6-P F-6-P
⑺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 ADP →3-磷酸甘油酸+ AT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酶- P
果糖-6-磷酸
酶- P + 葡糖-1-磷酸
酶 + 葡萄糖-1,6-二磷酸
+
葡糖-6-磷酸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催化的变位机制
Glu
ATP ADP
G-6-P F-6-P
⑷果糖-1,6-二磷酸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
果糖-1,6-二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醛-3-磷酸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丙酮酸
ATP
Glu
ATP ADP
G-6-P F-6-P
⑼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磷酸甘油酸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H2O
ATP ADP
F-43;
3-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烯醇化酶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Glu
ATP
ADP
G-6-P F-6-P
⑴ 葡萄糖磷酸化为葡糖-6-磷酸
葡萄糖 + ATP → 葡糖-6-磷酸 + AD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3-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第一个关键反应:不可逆反应,消耗1分子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第一个关键酶:己糖激酶。
丙 酮 酸

动物
原 酵
乳酸 丁酸 乙醇

微生物、植物
糖酵解(glycolysis):葡萄糖经酶促作用降解成丙
酮酸,并伴随生成ATP的过程。 此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 中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发酵作用(fermentation):葡萄糖或其他有机营
养物通过厌氧呼吸降解获得能量,贮存ATP的过程。
支链淀粉的合成( α -1,6糖苷键的形成):
在植物中Q酶先将直链淀粉裂为分子较小的断片,然 后将断片移到C6上,并以C1与C6形成α -1,6糖苷键。
9.1.3 糖原的分解和合成
一、糖原的分解
-1,6糖苷键
-1,4-糖苷键
磷酸化酶(催化1,4-糖苷键断裂)
三种酶协同作用:转移酶(催化寡聚葡萄糖片段转移) 脱枝酶(催化1,6-糖苷键断裂)
9.2 糖的分解代谢
9.3 糖的合成代谢
9.4 血 糖
9.1 多糖的酶促降解和合成
9.1.1 蔗糖的酶促降解和合成 9.1.2 淀粉的酶促水解和合成
9.1.3 糖原的分解和合成
9.1.1 蔗糖的酶促降解和合成
蔗糖的酶促降解
蔗糖+H2O
蔗糖酶
葡萄糖 + 果糖
其它常见双糖的酶促降解 麦芽糖+H2O
2-
淀粉磷酸化酶 转移酶、脱支酶
nG-1-p + 少量葡萄糖
脱支酶的酶切位点
二、淀粉的合成 直链淀粉的合成(α -1,4糖苷键的形成)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
引物可以是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四糖或小淀粉分子。 近年认为第二条途径是高等植物合成淀粉的主要途径。 葡萄糖的供体是:ADPG.
-乳糖 +H2O
麦芽糖酶
2 葡萄糖
β-半乳糖苷酶
葡萄糖 + 半乳糖
蔗糖的合成 蔗糖磷酸化酶途径(微生物、低等植物)
蔗糖合成酶途径(植物非光合组织)
三磷酸尿苷
二磷酸尿苷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 UDPG是G的活化形式,是G活性供体。
蔗糖磷酸合成酶途径(植物光合组织)
二磷酸尿苷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9.1.2 淀粉的酶促水解和合成 一、淀粉的酶促水解
3-磷酸 甘油醛
果糖磷酸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第二个关键反应:不可逆反应,消耗1分子ATP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第二个关键酶(限速酶) :果糖磷酸激酶。
ADP
丙酮酸
ATP
从糖原开始酵解:
糖原(或淀粉)
磷酸化酶
H3PO4
葡糖-1-磷酸
葡萄糖磷酸 变位酶 葡糖-6-磷酸
Glu
ATP ADP
G-6-P F-6-P
⑻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 2-磷酸甘油酸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3-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甘油酸磷酸 变位酶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超高能化合物 Δ G⁰’= -61.9kJ/mol。
丙酮酸
ATP
Glu
ATP ADP
G-6-P F-6-P
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ADP → 丙酮酸+ AT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NAD+ NADH+H+
3-磷酸 甘油醛
丙糖磷酸 异构酶 磷酸二羟丙酮 96% 反应平衡 甘油醛-3-磷酸 4%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丙酮酸
ATP
六碳糖转换成三碳糖后碳原子的归属
Glu
ATP ADP
G-6-P F-6-P
⑹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O O O O O O
(12-18)
O
O
O
O
O
O
O
O
O
O
O
分枝酶
(α -1,6 糖苷键)
O O O O O O O O O O O
糖原合成特点
糖原合成反应需要引物(多聚葡萄糖);
分枝酶形成分枝(bronching enzyme);
葡萄糖的供体:UDP-G(葡萄糖的活性形式); 每增加一个葡萄糖,消耗 2 ~Pi; 关键酶:糖原合成酶。
• 去分支酶转移3个葡萄糖基至邻近糖链末端,并 水解α -1,6糖苷键生成游离葡萄糖。
关键酶:磷酸化酶。
二、糖原的合成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非还原端开始
非还原端
ATP ADP G G-6-P HK或GK
UTP G-1-P
PPi UDPG
Gn
UDP Gn+1
UDPG 焦磷酸化酶
糖原合酶
(6-7)
3-磷酸 甘油醛
甘油酸-3磷酸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丙酮酸
ATP
6、7步构成能量偶联,1,3-二磷酸甘油酸是两个反 应的共同中间物。 反应和: 甘油醛-3-磷酸 + NAD+ + ADP→ 3-磷酸甘油酸+ NADH + ATP Δ G⁰’= (+6.6) + (-18.8) = -12.6kJ/mol 反应自发进行。
3-磷酸 甘油醛
丙酮酸 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
2-磷酸甘油酸 第三个关键反应:不可逆反应,产生1个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第三个关键酶:丙酮酸激酶
ADP
丙酮酸
ATP
糖酵解小结
细胞定位:细胞质。
不需要氧的产能过程;
•产能方式:底物磷酸化; •净生产ATP:2分子ATP(耗能2分子ATP;产能4分


正常
正常
9.2 糖的分解代谢
9.2.1 糖的无氧分解
9.2.2 糖的有氧氧化 9.2.3 戊糖磷酸途径(胞液)
葡萄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有氧氧化
糖酵解 葡萄糖
(有氧或无氧)
无氧分解 乳酸 丙酮酸 乙醇
葡萄糖-6-磷酸 戊糖磷酸途径
乙酰 CoA
三羧酸 循环
9.2.1 糖的无氧分解
G(糖原) 糖酵解
NAD+ NADH+H+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 甘油醛
醛缩酶 醛缩酶
ATP
+
甘油醛3-磷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丙酮酸
ATP
Glu
ATP ADP
G-6-P F-6-P
⑸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
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3-磷酸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甘油醛-3-磷酸 + NAD+ + Pi→ 1,3-二磷酸甘油酸 + NADH + H+
ATP A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