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是任何单位和组织都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学校有校园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机关有机关文化;优秀的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提升道德素养。

一个国家更需要有她独特的文化,才能凝聚全民的力量,凸显自己的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更深刻、久远。

经济发展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文化发展则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风骨。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

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十四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强调指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突出强调了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要独立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

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事实表明,在综合国力中文化不但深深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产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
1.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
变革蕴含陌生,陌生产生刺激,刺激有助于击穿麻木、打开思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激活人们的思想,使改革的思维更活跃、探
索的氛围更浓厚、创新的动力更强劲。

毫无疑问,我国是个文化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让我们底蕴深厚,但又远不是个文化强国。

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改革意识,努力改变我们以往形成的思维定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2.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影响,实现文化新觉醒
改革开放过去30年的基本模式和思路,是基于对西方的政治、经济、艺术等各方面全面学习和模仿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新的30年开始之际,过去的文化发展模式与现在新的改革开放实践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就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模式已经走向了衰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新模式正在崛起。

在17-19世纪,世界文化中心在欧洲,20世纪在美洲,21世纪要转向亚洲。

这个世界文化中心,中国是主力,但不是全部,还包括日本、韩国和印度,组成了一个大的文化板块。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贤指出,当年我们学习西方,就源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中国的经济相对于美国底子太薄,美国的经济总量是我们的数十倍,这才引发了中国人民奋起学习西方,中国知识分子全面接受西方模式的热潮。

所以说,文化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脚步,谁是世界经济前三名,世界文化就跟着谁走,世界各国的文化就跟谁学。

3.加强文化创新
还要注重从老百姓当中发掘更多的文化人才。

凤凰传奇、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这些人都是大众出身,他们的文化创作很多人就很喜欢。

这种文化确实给我们国家的文化带来了一种生机和力量。

而且,相对于剧院、殿堂里面的表演,大众文化的创作成本很低,却又是代表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清新力量,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方向,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因为他的感情就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

在新的30年里,我们应当把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精华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我们21世纪中国领导干部的文化作品来。

我们的干部要学贯中西,认真向西方学习,学习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做出中西合璧的执政作品,不仅要有属于中国的味道,而且是几方面文化的有机结合。

美国曼哈顿群岛上的自由女神,原本的模型是巴黎圣母院旁边的塞纳河桥上的一个普通城雕,美国人把它成功地移植到了曼哈顿群岛上,把它建得特别恢弘,富有美国的文化味道,一下子成为了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

这说明文化的借鉴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我们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再创造,要对人类共同文明进行借鉴、传承与吸收,要学贯中西,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精华,一方面加强我们的文化底蕴,另外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这样才能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京剧是我们国粹,但恰恰是梁祝小提琴作品是被世界所接受的中国经典作品。

为什么梁祝就能为世界所接受,而京剧就不能?因为世界上很多人懂小提琴。

所以,文化的影响传播需要一个共同的文化形式,哪个文化形式好,我们就得用哪个。

文化作品富有内涵后,再通过共同的文化形式,就很容易在世界上传播,并能影响世界。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需要有一个能让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文化形式。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真正能够在世界通用的,让全世界接受我们文化的文化形式,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全世界才能学习和接受。

4 换个方式走出去
2.中华文化在中西文明的比较中出发
在于丹看来,文化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俗,积累起来以后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现在中央提出提升
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我们要让自己的文化真正充满活力,充满当代性,能够传播、交流,前提是什么呢?于丹指出,这种前提就是必须承认不同文化在生成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差异之中建立一种信任、理解,完成一种积极有效、有诚意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用好的文化特质来影响其他的文化。

所以,要在不同的差异比较中,去把握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质,然后再用我们的文化去与世界文化完成这种沟通和交流。

3.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在于建设文化强国,而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政府、市场和人才的共同作为
4.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成为支柱产业)3、重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
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
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
资源。

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

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
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
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
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

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
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人与人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为先导,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

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四有”公民。

文化融合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曾经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国在清朝初期就开始衰退。

然而,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却是每个中国儿女的最高愿望。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汇让中国重新走向希望,也让国人看到了希望。

在融合与交汇的过程中,各种先进的技术、科技、文化都得到了融合与交汇,一些先进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引进并在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从而让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全面、更快速、更完善的发展。

这些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让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是个快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各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