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学习资料专题
第12课淝水之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点。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左仆射.( ) (2)兖.州( )
(3)郧.城( ) (4)左衽.( )
(5)硖.石( ) (6)趣.洛涧( )
(7)勍.敌( ) (8)怃.然( )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
(13)豚髀
..( ) (14)屐.齿( )
答案(1)yè(2)Yǎn(3)Yún(4)rèn(5)xiá(6)qū(7)qínɡ(8)wǔ(9)cù
(10)huī(11)chónɡ(12)sūn(13)tún bì(14)jī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慕容垂拔.郧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轻骑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蔑.不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复取.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觉屐齿之.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授予官职(2)攻占(3)率领(4)靠近,此处可翻译为“汇合”(5)捕获(6)无,没有(7)趁机(8)夺取(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已”通“以”,表界限(2)“画”通“划”,计划,谋略(3)“闲”通“娴”,熟习(4)“阙”通“缺”,缺少(5)“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可先为起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2)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
..都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指上述年龄的人。
(3)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4)桓冲深以根本
..为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
(5)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6)朝廷处分
..已定,兵甲无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的处罚决定。
(7)融驰骑略.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简单(跟“详”相对)。
省去;简化。
(8)其走.
者闻风声鹤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9)潸然流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鼻涕。
(10)谢安得驿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答案 (1)宅第。
(2)年轻。
(3)鼓励,鼓动。
(4)事物最重要的部分。
文中指京城建康。
(5)距离。
(6)处置谋划。
(7)巡视。
(8)逃跑。
(9)眼泪。
(10)信。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兵⎩⎪⎨⎪⎧ 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民每十丁遣一兵.: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2)去⎩⎨⎧ 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 谢石、谢玄等去.
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3)信⎩⎨⎧
今陛下信
.而用之: 烟涛微茫信.难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案 (1)武器/士兵/军队 (2)离开/距离 (3)信任/确实/言语真实,诚实 5.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 (1)于⎩⎪⎨⎪⎧
阳平公融言于.坚曰: 幽、冀之兵至于.彭城: 问计于.谢安: 坚乃留大军于.项城:
(2)而⎩⎪⎨⎪⎧ 今陛下信而.用之: 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 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秦兵逼肥水而.
陈: 答案 (1)对/到/向/在 (2)表并列,并且/表修饰/表转折,却/表顺承
6.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
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坚下.
诏大举入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栅.
淮以遏东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不得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时方与客围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败.
其前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不战以老.
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击成,大破.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陛下厌苦..
安乐,自取危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草中;在露水中 (2)名词用作动词,下达 (3)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 (4)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5)名词用作动词,渡河上岸 (6)名词用作动词,下棋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苻坚)只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齐整,以为都是晋兵。
(2)当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收叠书信放到床上,全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
(3)下完棋后,(谢安)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折断了都没有发觉。
三、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2)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
课外名句
(1)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孟子《公孙丑上》
(2)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司马光《资治通鉴》
(3)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司马光《资治通鉴》(4)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费时十九年。
二、背景展示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
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
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苻坚统一北方。
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又重用他们的首领。
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
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
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唯有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
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异族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
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
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
三、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959),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文白对译
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苻坚发布诏令,大举
入寇。
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
入侵东晋。
居民平均每十名壮丁派出一人当兵;良家子弟年龄
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又
在二十岁以下,又有才能勇力的,一律拜授羽林郎。
诏令中还
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
说:“可以让司马昌明做尚书左仆射,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
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
”
做侍中;看趋势,不久就能凯旋,可以先为他们造好宅第。
”
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
应诏前来报到的良家子弟多达三万余名,于是委派秦州主簿
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
赵盛之担任少年都统。
此时,朝中大臣都不愿意苻坚伐晋,
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阳平公融言
惟独慕容垂、姚苌以及良家子弟鼓动出兵。
阳平公苻融向苻
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
坚进谏说:“慕容垂、姚苌等人,本来都是我们的仇敌,常常盼望
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
发生战乱兵变,以便乘机实现自己的志向,他们所陈述的计划谋略,
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
怎么能够听从呢!良家少年都是富贵子弟,不熟习军事,随便说出
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
阿谀奉承的言辞来迎合陛下您的心意罢了。
如今陛下听信并且采
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
用,轻率地就实施伐晋这样的大事,臣下我恐怕大功既不会告
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成,还会带来后患,到时候悔恨也来不及了!”苻坚拒不接受。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
八月初二这一天,苻坚派遣阳平公苻融督率张蚝、慕容垂
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
等步兵、骑兵二十五万做先锋;任命兖州刺史姚苌做龙骧将
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坚谓苌曰:“昔朕以
军,指挥益州、梁州各项军务。
苻坚对姚苌说:“过去我就是凭
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
借龙骧将军建立帝业的,这个职衔从未轻易授予过别人,爱卿
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
你要努力啊!”左将军窦冲插话道:“帝王决不能说玩笑话,这是
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不吉利的征兆啊!”苻坚默不作声。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慕容楷、慕容绍对慕容垂说:“秦主骄傲狂妄已经到了极
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
点,叔父您建立复国大业,就在此行了!”慕容垂回答说:“对。
非汝,谁与成之!”
除去你们,还能有谁与我完成这件大事呢!”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初八这一天,苻坚发兵长安,全副武装的步兵六十多万,
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九月,坚骑兵二十七万,军旗战鼓连接相望,前后长达数千里。
九月,苻坚
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
到达项城,凉州兵马才刚刚到达咸阳,蜀、汉军队正顺长江往
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下游进发,幽、冀兵马抵达彭城,东西万里,水陆并进,运粮船多
万艘。
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达万艘。
阳平公苻融率领的三十万前锋部队,先期来到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东晋朝廷下诏,命令尚书仆射谢石担任征虏将军、征讨大
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都督,让徐、兖二州刺史谢玄担任前锋都督,会同辅国将军谢琰、
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
西中郎将桓伊等官兵共八万人抵抗秦军;派遣龙骧将军胡彬
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琰,安之子也。
率水军五千援助寿阳。
谢琰,是谢安的儿子。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谢玄入,问计
这时秦军军威大盛,建康城中震惊恐惧。
谢玄入内,向谢安
于谢安,安夷然,答曰:“ 已别有旨。
”既而
询问对策,谢安平静得很,回答说:“已经另有指示。
”随后便一
寂然。
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
安遂命
言不发了。
谢玄不敢再问,于是让张玄第二次请示。
谢安就命
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
令备马驱车到城外别墅出游去,一时间亲朋好友会聚一堂,谢安
与玄围棋赌墅。
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
和谢玄下围棋赌别墅。
谢安棋艺平素低于谢玄,这天,谢玄
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遂
心中害怕秦兵压境,就是不让一个棋子也没取胜。
谢安随后去
游陟,至夜乃还。
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
登山游玩,到夜晚才返回。
桓冲深深忧虑京师的安危,派遣精
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
兵锐卒三千来保卫京师;谢安坚决不接纳,回复桓冲说:“朝廷
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
的处置谋划已经确定,京城军队够用,西部战线应当留兵加强防
防。
”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卫。
”桓冲对僚属叹息道:“谢安石有处置朝廷大事的才干,却不精通当
将略。
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
将帅的谋略。
如今大敌将近,却还整天忙着游玩闲谈,
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
委派几个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抵拒秦军,兵力又少又弱,看来
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天下事结局如何已见分晓了,我们恐怕要当亡国奴了吧!”
……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
癸酉,克冬季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人攻打寿阳。
十八日,占领该
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
融以其参军河南
城,活捉了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
苻融任命手下参军河南人氏
郭褒为淮南太守。
慕容垂拔郧城。
胡彬闻寿阳陷,
郭褒做淮南太守。
慕容垂也攻克郧城。
胡彬闻知寿阳失陷,
退保硖石,融进攻之。
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
退兵保守硖石,苻融又来进攻。
前秦卫将军梁成等人率兵五万
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
驻扎在洛涧,在淮河上设置栅栏来阻挡增援的晋兵。
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
谢石、谢玄等人便在距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安营,由于惧怕
成不敢进。
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
梁成,不敢挺进。
胡彬粮草已尽,暗地派信使报告谢石等人说:
“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
“现在敌军很强盛,我部粮草又断绝了,恐怕不能再见到咱们的大
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
融驰
部队了!”秦军截获了信使,送到阳平公苻融帐下。
苻融派人飞
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
马前去禀告苻坚说:“敌军人少,容易擒获,只怕他们逃走遁去,
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
应火速围攻他们!”苻坚于是把大军留驻在项城,率领轻骑兵八
千,兼道就融于寿阳。
遣尚书朱序来说谢
千人,兼程赶赴寿阳与苻融会合。
并派遣尚书朱序前去劝说谢
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
序私谓
石等人,认为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不如趁早投降。
朱序私下对
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
今
谢石等人说:“如果秦国百万大兵全部来到,确实难与为敌。
现
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
在趁各路兵马尚未会集,应该迅速出击;倘若击败对方的前锋
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
部队,那么,秦军就已经丧失锐气了,可以随即粉碎他们。
”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谢石得知苻坚身在寿阳,十分害怕,想用固守不战来使秦国军
秦师。
谢琰劝石从序言。
十一月,谢玄遣广陵
队疲惫。
谢琰劝说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
十一月,谢玄派遣广陵
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
相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奔向洛涧,差十里路未到,梁成已经
阻涧为陈以待之。
牢之直前渡
依凭山涧摆好阵势在等待晋兵了。
刘牢之一直向前开进,强渡
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
洛水,进攻梁成,大败秦军,杀死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
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
派兵力截住秦军撤退的渡口,致使秦军步兵和骑兵全面崩溃,争
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
着跳入淮水逃命,士卒淹死的约有一万五千人,并活捉了前秦扬
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
于是谢石等
州刺史王显等人,全部缴获了对方的器械、军用物资。
于是谢石等路
诸军水陆继进。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
主力部队,从水路陆路随即推进。
秦王苻坚和阳平公苻融登上
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
寿阳城头察看,只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齐整,
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 此亦勍敌,何谓以为都是晋兵,(苻坚)回过头来对苻融说:“这也是劲敌啊,怎能说是
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弱小呢!”说完显出失意的样子,脸上开始露出畏惧的神色。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
谢玄
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
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
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
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
如果
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
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
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
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坚曰:“但引兵少
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
”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
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
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近
杀之, 蔑 不胜 矣!” 融亦 以为然, 遂 麾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指挥
兵 使 却。
秦 兵遂 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军队向后移动。
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
谢玄、谢琰、桓伊
等 引兵 渡 水 击 之。
融 驰 骑 略陈,欲以帅 退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
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
者 , 马 倒 , 为 晋 兵 所杀, 秦 兵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
遂 溃 。
玄等乘胜追击,至于 青冈。
秦 兵于是就崩溃了。
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
前秦的军队
大败,自相蹈藉而死 者 ,蔽 野 塞 川 。
其 走 者闻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
逃跑的人听到
风 声 鹤 唳 ,皆以为 晋 兵 且 至 ,昼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
夜不敢息 , 草行 露宿,重以饥冻 ,死 者 什 七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七
八。
初 ,秦 兵 少 却 ,朱序在 陈 后 呼曰:八。
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
“秦兵败 矣!” 众 遂大 奔。
序 因 与张天锡、“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
朱序乘机与张天锡、
徐元喜皆 来奔。
获 秦 王坚 所 乘 云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
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
母 车 。
复 取 寿阳,执 其 淮南太守郭褒。
母的车乘。
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坚 中 流 矢, 单 骑走至淮北,饥 甚,苻坚身中飞来的乱箭,一个人单独逃到淮北,饥饿异常,
民 有 进 壶 飧、豚髀者 ,坚 食 之,赐 帛当地居民有来进献汤饭、猪腿肉的,苻坚吃下去,赏赐绢帛
十匹, 绵十斤。
辞 曰:“陛下 厌 苦 安 乐,十匹,丝绵十斤。
送饭人辞谢说:“陛下对安乐感到厌倦痛苦,
自取危困。
臣 为 陛下 子,陛下 为 臣 父,自取危难。
臣民我如同陛下的儿子,陛下如同臣民我的父亲,
安 有 子饲其 父而 求报 乎!”弗 顾 哪里有儿子奉养父亲却求取回报的呢!”说着连看都没看一眼
而 去 。
坚谓 张夫人曰:“吾今 复 何面目 治 天就离去了。
苻坚对张夫人说:“我今后还有什么脸面来治理天下乎?” 潸然流涕。
下呢?”说罢泪流满面。
……
谢安得 驿 书,知 秦 兵 已 败,谢安接到了驿站传来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
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
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收叠书信放到床上,全无高兴的样子,
围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曰:“小儿
继续下棋。
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辈
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
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
”下完棋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
限,不觉屐齿之折。
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折断了都没有发觉。
课堂导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来更多地了解他。
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淝水之战的高潮和结局。
答案高潮:淝水之战,前秦惨败,东晋大胜结局:①落荒而逃,悔愧落泪②喜不自胜,过限折齿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与谢玄“围棋赌墅”
的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是。
谢安“出游山墅”,与谢玄“围棋赌墅”,显示了他的镇定。
正因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士气也十分高涨。
这在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你认为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1)大军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2)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3)闻捷报时,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苻坚的强盛始,而又以苻坚的失败终。
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的;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
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性格决定命运。
苻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臣言,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祸根。
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
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取苻坚的江山。
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而心在东晋。
在淝水决战“秦兵少却”时,故意发出“秦兵败矣”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
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
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
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躁。
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设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做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
八公山上的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理打击直接影响了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
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
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
前方刚撤,朱序便在军阵后面大喊“秦兵败矣!”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刻动摇了秦兵军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
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必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
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善于运用烘托的手法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在《淝水之战》这篇文章中多处用烘托手法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如“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寥寥几笔,烘托出前秦军队庞大的阵容、不可一世的气势,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慨,这就为下文写东晋“震恐”埋下有力的伏笔,也反衬出东晋名相谢安超人的胆识和谋略。
技巧点拨
运用烘托的手法,需要注意:
(1)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
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来开头,应特别注意环境描写不能游离于中心。
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部分,它主要是起烘托的作用,而不是硬贴在文章上的华丽词藻。
不能为写环境而写环境,而应寓情于景,景为情服务。
(2)环境描写不能随意
说到环境描写,人们有这样的经验总结,叫作“写风写雨笔无虚设”。
意思是说,环境描写不能是随意的,不能是与文章无关的,应该与文章的主要事件、人物、主题有一定的联系。
迁移运用
请使用烘托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突出人物性格或心理,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总算熬完最后一场考试,我迈着沉重的步子离开考场,心里懊悔极了。
考试前,我不该不听老师的劝告,自己光想着法子去打台球、玩游戏机,结果今天考得这么糟,回家后如何向父母交代呢?我忧心忡忡,搭了一辆车往回走。
一路上,我被车外的景色完全迷住了。
潺潺的溪水,水中的野鸭,活蹦乱跳的牛犊、羊羔,还有那迷人的晚霞……车终于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