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条件、遗传因素) 宿主 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02
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01
感染过程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 感染谱 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例接近、严重病例或死亡。
0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03
病人——重要的传染源
(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a、影响流行特征(短—爆发型) b、判断受感染时间 c、确定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时限 d、确定预防接种时间及效果 e、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参照教材,比较各种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流行特征。并思考该特征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的意义。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一)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易感性高,传染病易于发生和传播,疾病流行的可能性大;反之,流行的可能性小。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升高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预防接种的反应:
四、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病和各型心脏病而言,是当今人类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及肿瘤等病的死因顺位前移,构成疾病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世界57个国家的资料揭示,脑血管病列在前三位死因的有40个。
02
四苗防六病、五苗防七病
03
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的纳入免疫规划。
计划免疫的评价
疫苗效果评价指标 免疫学效果 流行病学效果: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计划免疫工作考核指标
接种途径与剂量
接种禁忌证:①免疫缺陷、恶性疾病②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③以往有严重不良反应者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
表 我国部分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1/10万)
地区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城市 41·88 43·41 47·48 46·20 51·29 54·67 58·05 59·38 农村 19·17 19·80 22·82 21·03 23·44 22·10 24·86 26·79
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病原体的侵入门户 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点。 病原体的特性 致病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取决于繁殖速度、组织损伤程度及毒素。 传染力: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毒力:损害人体器官组织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
01
02
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5
新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由医学预防转变到社会预防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 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
01
02
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注入机体,是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我国卫生年鉴(1992年)记载了我国部分县、市心脏病死亡专率达85.07(市)~64.65(县)/1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14.6%~10.21%。脑血管病死亡专率为122.69(市)~103.79(农)/1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14.65%,而1957年时心血管病死亡率为47.2/10万,23年中增加了1倍。我国城、乡脑卒中均为死因顺位第二位,其构成比分别为20.6%和14.8%。
2、脑卒中的发病、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季节为元月份,在气温低、气候干燥及气压高的冬季较多发生出血性脑卒中。
流行特点
世界上的情况
年龄性别分布:主要是中老年发病,随年龄增大而 增加;
第二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 血压水平与发生该类疾病的危险度高度相关。
上图 队列人群舒张压与脑卒中发病率 (1987.7~1989.12) 资料来源:同上图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传染病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症,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症,称为传染病。
01
03
02
1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 径、易感人群)及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人型结核、 阿米巴痢疾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血吸虫病
真性人畜共患病
牛、猪绦虫病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一)经空气传播 1、飞沫传播 2、尘埃传播 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
报告时限与方式: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非典、脊髓灰质炎、禽流感,发现时应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与2小时内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于24小时内报告。
1
2
3
01
02
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指导其保持好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随访直至其病原体检查3次阴性之后可解除管理;托幼机构、饮食、服务行业要暂时调离工作岗位等。
01
杀虫:杀灭有害昆虫。
02
灭鼠:
03
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04
免疫预防:主动和被动免疫。
05
药物预防:一般不提倡。
06
个人防护:
01
02
传染病流行环节的新问题
1
传染源的变化:①感染谱的变化②传染源流动性的变化(快远广)
2
传播途径的变化:①途径的多样性
3
播散的快速性③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
4
易感人群的变化:①人口流动性增大②基础免疫水平下降
传播途径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1、机械携带传播:伤寒、菌痢; 2、生物性传播(仅有吸血节肢动物引起) 如:鼠疫、乙脑、疟疾等。
(六)经土壤传播:蛔虫,破伤风杆菌等
(七)医源性传播(器械污染;药品和生物制品污染;输血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
2
相关概念 :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
3
传染病的防治(我国的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预 防为主、传染病的管理);
4
新时代传染病的特征 。
内容提要:
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过程。(群体)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B
A
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病原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侵入门户,病原体的特性及病原体的变异等。 病原体一般有严格的侵入门户,同时需要在宿主体内特殊的部位生长繁殖,称为特异性定位。
大飞沫(100um以上)很快降落; 小飞沫(15~100um)悬浮时间较长,传播疾病,如:流脑,流感,百日咳
飞沫核
大的飞沫和痰、唾液以及病人的排泄物污染地面混入尘土而成尘埃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经饮用水传播—霍乱、伤寒、菌痢、甲肝 经疫水传播—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病 经食物传播—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 接触传播 直接~:性病、狂犬病、鼠咬热 间接~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与社会预防 加强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建立和加强传染病预警制度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是国家的法定制度,是传染病监测、控制和消除的重要措施,也称为疫情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有义务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图 不同血压水平组的冠心病发病率
(资料来源:钱宇平,流行病学研究实例,第一卷173页)
1
有临床表现的心血官病史是今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危险因素。
2
大约30%完全性脑卒中患者,以前有过TIA病史,约1/3的TIA患者迟早要发展或再发完全卒中。
3
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中,每年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或冠心病死亡率为4%以上。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二)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
1、流行强度: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Sporatic散发
Epidemic流行
Pandemic大流行
Outbreak爆发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但排除病原体 它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取决于其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时间、携带者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等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动物源性传染病分类举例
传染源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播给人,在人间不会传播)
森林脑炎、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01
人——病人,病原携带者
02
动物——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
经胎盘传播:乙肝,AIDS,风疹 (八)垂直传播:上行性传播:葡萄 球菌,白色念珠菌 分娩引起的传播 :淋球菌,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
不同传播途径引起的疾病有不同的流行特征,因此在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可以通过研究其流行特征来寻找传播途径和传播因素,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2)临床症状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3)恢复期: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作为传染源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量和频度
传染源
健康病原携带者 一般是隐性感染的结果 传染源
凡携带病原超过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在恢复期作病原学检查,连续3次以上均阴性,才视 为携带状态消除。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01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02
提要:
一、时间趋势
第一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
1、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呈上升趋势。我国也是如此。
பைடு நூலகம் 种类
1
传染病的预防为主
2
人工自动免疫
3
人工被动免疫
4
被动自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类毒素 多联多价疫苗
5
(一)预防接种
计划免疫方案
01
扩大免疫规划(EPI) 内容:①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机会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②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范围。
02
01
我国的计划免疫方案
接触者:接受检疫。检疫其从最后接触日算起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留验,也称隔离观察。甲类必须
药物预防
应急接种,适合潜伏期长的
医学观察,乙丙类
动物传染源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预防性消毒:是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实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降低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①新生儿增加; ②易感人口迁入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④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
①计划免疫 ②传染病流行后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疫源地(小—疫点,大—疫区)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 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 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 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