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燕食雀所安.安知.,鸿弗鹄敢之专志也哉
怎么,疑问代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⑨而简忧能懈而怠任,之则,思择慎善始而而..从敬之终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必固其.根本 ⑩其失吾奔其其车..所还朽与也索,,不其.知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还是,语气助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⑪以虽将董有之作,以.则严思刑知止以.安人
9.文化常识 (1)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 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神器:即神圣之物,古代常用来指帝位、国家。古时认为“君 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3)极天:天之极处,在文言文中常用来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4)三驱: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据说古代贤之君在打猎布 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5)九德:指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语出《尚书·皋陶谟》: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 刚而塞,强而义。”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种 美德。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20 分钟
1.字音识记
(1)求木之长. chánɡ (2)黜.恶
(3)谗.邪. chán xié (4)浚.源
(5)壅.蔽 yōnɡ
(6)谬.赏
2.词义理解
(1)必浚.其泉源 疏通
(2)承天景.命 大 (3)虽董.之以严刑 监督,管理 (4)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5)将有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6)则思谦冲以自牧. 管理
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_君__王__如__果__)竭__尽__诚__心__,__就__会__使__敌__对__如__吴__越__的__双__方联合;
______(_如__果__)傲__视__别__人__,__就__会__使__亲__人__成__为__陌__路__之__人__。_______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译文:害__怕__受__蒙__蔽__,__就__想__到__虚__心__采__纳__臣__下__的__意__见__;__畏_ 惧说坏 ______话__的__人__,__就__想__到__端__正__自__己__的__品__德__来__斥__退__奸__恶__小__人__。__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 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 魏征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征对李世民之言‘臣愿 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 其始终耳。
2.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 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 颇有作为。公元 627 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 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 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 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 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有大臣为此 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贞观三年(629 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 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 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 “无为而理”。而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 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为凌烟 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11)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2)能克终.者盖寡 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13)必固.其根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介词
5.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_树__木__的__根__部__,__在__土__里__的__部__分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放__纵__情__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尽情。
(7)则思慎始而敬.终 慎 (8)则思正身以黜.恶 排斥 (9)简.能而任之 选拔
3.解释成语 (1)垂拱而治: _垂__拱__,__垂__衣__拱__手__,__旧__时__用__以__谀__颂__封__建__帝__王__的__所__谓__无__为__而__治__。_
(2)居安思危:处_在__安__定__的__环__境__里__,__要__想__到__危__险__、__困__难__可__能__会_ 出现。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_比__喻__事__物__用__之__得__当__则__有__利__,__反__之__必__有__弊__害__;__也__比__喻__取__得__民____
本源、基本,名词
简.能而任之 ⑤简衣冠简.朴古风存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必固.其根本
使……稳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⑥固生根乎不吾固.前而,求其木闻之道长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终.苟免而不怀仁 ⑦终能克终.者盖寡
则思慎始而敬终.
重要虚词
思生国于之忧患安.而者死,于必积安.其乐德也义 ⑧安安安..能步屈当豪车杰之流
_____心__的__重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善而从: _从__:__追__随__,__引__申__为__学__习__。__指__选__择__好__的__学__,__按__照__好__的__做__。___ (5)善始善终:做__事__情__有__好__的__开__头__,_也__有__好__的__结__尾__。__形__容__办__事_ 认真。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 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 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 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 风之上。
唐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
3.相关知识 关于奏疏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 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 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 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清·王兆芳《文体通释》: “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 上王侯,后世属上天子,今别,陈事曰疏。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 序。”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_把__(_它__)当__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路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路。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_谦__虚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谦虚,一种美德。
6.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名词作动词,统治/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3)貌恭而不心.服 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4)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5)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 (6)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7)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危难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译文:施__加__恩__泽__,__就__要__考__虑__不__要__因__为__一__时__高__兴__而___奖__赏不当;
______动__用__刑__罚__,__就__要__想__到__不__要__因__为__一__时__发__怒__而__滥__用__刑__罚__。
谏太宗十思疏
开卷有益
青史留名的诤臣——魏征 一位勤勉辅佐帝王的名臣,在他终生不渝的劝谏生涯中,因了 一位心胸宽阔的皇帝,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对于魏征的功 劳,唐太宗是高度肯定的。他说:“贞观以后,尽心于我,献纳忠 言,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
他又以“良工”喻魏征,高度肯定其直言诤谏的作用:“玉虽 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 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 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魏征死后,太宗特地为其 赋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太宗知道,这个敢言敢辩的刚直大臣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自己 李氏大唐江山的繁荣与永久,所以自己应该深深感谢他。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魏征 (580~643)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巨 鹿曲阳(今属河北)人。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 少时孤贫落魄,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寨起义军,李密败,降 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1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5)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7.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8.翻译句子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文:(古__代__)_所__有__的__君__王__,__承__受__上__天__(_赋__予__的__)重__大__使__命___,_开_ ______头__做__得__好__的__实__在__很__多__,__能__够__保__持__到__底__的__大__概__很__少__。__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 服。 译文:即_使___用__严__酷__的__刑__罚__监__督__百__姓__,__用__威__风__怒__气__来__吓_ 唬人民, _____(_人__们__)_最__终__苟__且__免__于__刑__罚__但__不___会__感__恩__戴__德__,__表__面__上__恭敬
4.识记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 重要实词
信.者效其忠 必竭诚.以待下 ②诚诚.能见可欲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心,名词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③下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代下.司职
④本今臣存闻其求本木.不之忍长废者,必固其根本. 若止印二三本.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 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 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 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 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 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 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 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 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 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 年—649 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 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怎么,疑问代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⑨而简忧能懈而怠任,之则,思择慎善始而而..从敬之终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必固其.根本 ⑩其失吾奔其其车..所还朽与也索,,不其.知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还是,语气助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⑪以虽将董有之作,以.则严思刑知止以.安人
9.文化常识 (1)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 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神器:即神圣之物,古代常用来指帝位、国家。古时认为“君 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3)极天:天之极处,在文言文中常用来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4)三驱: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据说古代贤之君在打猎布 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5)九德:指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语出《尚书·皋陶谟》: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 刚而塞,强而义。”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种 美德。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20 分钟
1.字音识记
(1)求木之长. chánɡ (2)黜.恶
(3)谗.邪. chán xié (4)浚.源
(5)壅.蔽 yōnɡ
(6)谬.赏
2.词义理解
(1)必浚.其泉源 疏通
(2)承天景.命 大 (3)虽董.之以严刑 监督,管理 (4)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5)将有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6)则思谦冲以自牧. 管理
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_君__王__如__果__)竭__尽__诚__心__,__就__会__使__敌__对__如__吴__越__的__双__方联合;
______(_如__果__)傲__视__别__人__,__就__会__使__亲__人__成__为__陌__路__之__人__。_______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译文:害__怕__受__蒙__蔽__,__就__想__到__虚__心__采__纳__臣__下__的__意__见__;__畏_ 惧说坏 ______话__的__人__,__就__想__到__端__正__自__己__的__品__德__来__斥__退__奸__恶__小__人__。__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 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 魏征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征对李世民之言‘臣愿 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 其始终耳。
2.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 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 颇有作为。公元 627 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 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 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 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 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有大臣为此 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贞观三年(629 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 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 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 “无为而理”。而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 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为凌烟 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11)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2)能克终.者盖寡 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13)必固.其根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介词
5.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_树__木__的__根__部__,__在__土__里__的__部__分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放__纵__情__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尽情。
(7)则思慎始而敬.终 慎 (8)则思正身以黜.恶 排斥 (9)简.能而任之 选拔
3.解释成语 (1)垂拱而治: _垂__拱__,__垂__衣__拱__手__,__旧__时__用__以__谀__颂__封__建__帝__王__的__所__谓__无__为__而__治__。_
(2)居安思危:处_在__安__定__的__环__境__里__,__要__想__到__危__险__、__困__难__可__能__会_ 出现。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_比__喻__事__物__用__之__得__当__则__有__利__,__反__之__必__有__弊__害__;__也__比__喻__取__得__民____
本源、基本,名词
简.能而任之 ⑤简衣冠简.朴古风存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必固.其根本
使……稳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⑥固生根乎不吾固.前而,求其木闻之道长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终.苟免而不怀仁 ⑦终能克终.者盖寡
则思慎始而敬终.
重要虚词
思生国于之忧患安.而者死,于必积安.其乐德也义 ⑧安安安..能步屈当豪车杰之流
_____心__的__重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善而从: _从__:__追__随__,__引__申__为__学__习__。__指__选__择__好__的__学__,__按__照__好__的__做__。___ (5)善始善终:做__事__情__有__好__的__开__头__,_也__有__好__的__结__尾__。__形__容__办__事_ 认真。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 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 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 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 风之上。
唐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
3.相关知识 关于奏疏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 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 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 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清·王兆芳《文体通释》: “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 上王侯,后世属上天子,今别,陈事曰疏。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 序。”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_把__(_它__)当__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路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路。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_谦__虚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谦虚,一种美德。
6.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名词作动词,统治/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3)貌恭而不心.服 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4)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5)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 (6)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7)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危难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译文:施__加__恩__泽__,__就__要__考__虑__不__要__因__为__一__时__高__兴__而___奖__赏不当;
______动__用__刑__罚__,__就__要__想__到__不__要__因__为__一__时__发__怒__而__滥__用__刑__罚__。
谏太宗十思疏
开卷有益
青史留名的诤臣——魏征 一位勤勉辅佐帝王的名臣,在他终生不渝的劝谏生涯中,因了 一位心胸宽阔的皇帝,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对于魏征的功 劳,唐太宗是高度肯定的。他说:“贞观以后,尽心于我,献纳忠 言,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
他又以“良工”喻魏征,高度肯定其直言诤谏的作用:“玉虽 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 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 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魏征死后,太宗特地为其 赋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太宗知道,这个敢言敢辩的刚直大臣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自己 李氏大唐江山的繁荣与永久,所以自己应该深深感谢他。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魏征 (580~643)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巨 鹿曲阳(今属河北)人。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 少时孤贫落魄,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寨起义军,李密败,降 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1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5)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7.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8.翻译句子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文:(古__代__)_所__有__的__君__王__,__承__受__上__天__(_赋__予__的__)重__大__使__命___,_开_ ______头__做__得__好__的__实__在__很__多__,__能__够__保__持__到__底__的__大__概__很__少__。__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 服。 译文:即_使___用__严__酷__的__刑__罚__监__督__百__姓__,__用__威__风__怒__气__来__吓_ 唬人民, _____(_人__们__)_最__终__苟__且__免__于__刑__罚__但__不___会__感__恩__戴__德__,__表__面__上__恭敬
4.识记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 重要实词
信.者效其忠 必竭诚.以待下 ②诚诚.能见可欲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心,名词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③下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代下.司职
④本今臣存闻其求本木.不之忍长废者,必固其根本. 若止印二三本.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 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 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 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 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 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 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 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 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 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 年—649 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 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