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物种起源绪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种起源>绪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学习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筛选文章主要观点、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科技说明文严密的逻辑性。
学习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背景知识】
达尔文及其学说
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士鲁兹巴利镇上的一个世代医生家里。
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达尔文年轻时代,正是生物学领域处于“神创论”与生物进化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都是按上帝的意志、计划创造出来的。
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逮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
持“神创论”观点的自然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被上帝创造出来,其种类永远如此,不会变化。
这就是“物种不变论”。
同这种“神创论”“物种不变论”根本相反,无神论者和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一定外界条件、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进化、演变而来的。
这就是进化论。
达尔文大学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完成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时期。
英国政府派遣大量舰船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
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大陆海岸沿线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情况并搜集资料。
达尔文在科学考察中,以极大的兴趣,搜集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生态标本。
达尔文的最惊人的发现得自于离南美大陆西岸650海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该群岛的十来个岛屿上,雀鸟甚多,引起了达尔文的极大兴趣。
他发现各个小岛上的雀鸟有26种,都与大陆上的雀鸟相仿,但又彼此不同,主要是喙的形状和大小有区别。
为什么各岛上的雀类彼此不同,又与南美大陆生物类型相似呢?达尔文认为用神创论是不能解释这些事实的,他断定最合理的解释是进化论,即海岛上的雀类都是邻近大陆雀类的后代,由于长期地隔绝陆地栖居岛上,适应彼此稍有不同的生活条件,逐渐发生变异,形成了新种。
变异的原因在于雀类食物不同,喙的大小和身体特征相应有了变化。
如岛上有三种雀同大陆雀类一样,仍以种子为食物,但因所食种子不同,喙的大小也相应有大、中、小的区别。
另有两种以仙人掌为食物,其余种的雀鸟大都以昆虫为食物。
后来,达尔文想到,
当雀类繁殖到种子不够吃时,只有那些强壮的雀,能找到食物来源如吃较大较硬的种子或改食昆虫,才能活下来。
喙细长些的雀能啄到其他雀啄不到的食物,喙格外粗大的雀能吃到其他雀吃不到的食物。
这样的雀及其后代就会繁殖增加自己的数量。
相反,其他雀种找不到新的食物来源或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就会逐渐灭亡。
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动植物的大量变种的考察,使达尔文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物种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
达尔文1836年回国之后,就用生物物种进化的观点,整理研究他从科学考察中获得的大量事实材料。
为了深入探讨物种进化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把握充分的根据,达尔文又花费了十四年时间去搞科学实验,搜集研究资料,撰写自己的论文。
达尔文为了弄清物种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选择了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学实验的方法。
他细心总结育种学家、园艺学家和他自己家养动植物获得新品种的实验经验,逐渐形成了人工选择的新理论。
他认识到各种不同的物种,可以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
进而他又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
他还接受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用“生存斗争”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的‘目的性’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
”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61年1月)》)
【阅读指导】
1、《物种起源》绪论主要内容观点
2、谈谈什么是绪论?
明确:绪论,即“序言”,也称“序”“绪言”“引言”“导言”等,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按作者可分为“自序”和“他序”,《〈物种起源〉绪论》就属于自序。
“绪论”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写在后面的称“跋”。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
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这篇课文是科学论著的绪论,以介绍研究和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著作言必有据,没有妄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立论的根据,点出主要观点。
并扼要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和联系。
3、作者介绍研究“物种起源”问题及写作《物种起源》一书的经过,目的何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B.告诉读者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给自己很深的印象,才引发对问题的研究。
C.让读者了解“绪论”的写作要求,必须介绍写作经过。
D.使读者知道书中的结论不是自己“轻率”得出的,而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
明确:选D;作者从“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到“现在”,从“搜集”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的严谨、审慎态度,长期刻苦钻研——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4、筛选出能概括第一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
5、第二段有哪两个方面说明《物种起源》要早日发表?
明确:一从主观方面说:《物种起源》作为进化论的绪论部分的研究工作“已近结束”;进化论的全部研究计划的完成需要许多岁月,由于体弱多病,要早日出版。
二是从客观方面说:华莱斯写了关于生物进化的论文,迫使达尔文早日发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6、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备的。
”
7、请画出第四、五、六、七、九段关键句。
提示: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的句子是关键句。
从内容上看,中心句是关键句,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从结构上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
总结句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这是作者着力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同时也显示脉络层次。
根据提示明确:
第四段的关键句:“我极抱歉的是……,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
”
第五段的关键句:“关于‘物种起源’……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
第六段:“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
第七段:“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
”“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
第九段:“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这是总结进化论学说的基本观点)
8、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
9、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
10、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明确: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11、《〈物种起源〉导言》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清晰、周密。
如: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
该句中标出时间,说明了思想的萌发由来已久;“搜集”“思索”,指出了开展工作的必备环节;“耐心”“各种事实”,强调了搜集过程的关键条件;“也许”“一些”,表达了估计成果的审慎态度。
可见,词语的选择、意思的表达,相当准确而严谨。
(2)“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
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
研究应从人工饲养和栽培入手,立足于实际经验,言之有据,虽不够完善,但提供了指导,且这指导对于处理问题(包括“复杂事件”)是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
这其中既洋溢着高度的自信,也包含着审慎的求实精神,可见其复杂周密。
(3)“虽然有许多情形至今还不清楚,并且将会在很长时期内还弄不清楚,但是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种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
迄今所取得的结论,虽然还远不足解释全部事实,但对于否定“每一种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都是足够的了,否定是建立在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基础上的。
“精细”表现研究的科学,“冷静”反映判断的客观,因而足可“主张”。
其特色是观点鲜明、态度坚决、措辞精当、表达周密。
12、疑难词句举要与辨析。
绪论:亦称导言。
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
用于作者说明自己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著作。
物种:生物分类的某个单位,种是种类的意思,在生物的分类中采用几级分类单位,一般是种、属、科、目、纲、门等,种就是物种。
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就是相近的物种,例如老虎和狮子都属于豹属、猫科、食肉目、哺乳纲,脊椎动物。
变异: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和区别。
变异在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马,有躯体壮大适宜于载重的品种,也有躯体骏健适宜于快跑的品种。
小麦,有无芒的品种,也有有芒的品种,有短芒的品种,也有长芒的品种,至于金鱼和菊花的品种,那就更加繁多了。
变种:指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或个体群。
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群就相当于变种(物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就是两个变种。
【相关资料】
达尔文学说
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
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也就是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认为生物经常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
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
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
综合进化学说
亦称“现代达尔文学说”“现代新达尔文学说”。
生物进化学说的主流。
认为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进化论已发展成为进化的综合理论,运用各方面的科学成就,论证生物的进化和发展;是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群体遗传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学其他分科如细胞学、生态学、分类学、古生物学等新的成就而发展起来的。
认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由于环境的变化、突变率的高低、选择的强度、群体的大小、异质合子优势(杂种优势)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在地理隔离中的生物群体渐次分化,相互间表现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终于形成亚种,由此可能逐渐发展成新种。
(摘自《简明生物学辞典》)
《达尔文传》(摘录)
《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的这一天,不只是在达尔文的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19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大批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的观点和对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观点开始转变的一天,这种转变就像哥白尼在16世纪因指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实现的转变一样。
然而在此以前,为捍卫达尔文主义这一进化论学说,曾不得不进行了十年的尖锐斗争,在十年的斗争过程中,达尔文的思想以及达尔文本人,曾经不断地受到攻击,这些攻击常常是粗暴的、恶毒的和不公正的。
(第十三章)
那么,《物种起源》一书的风格究竟怎样呢?整本书就是“一个长的论据”(赖尔语),它被用来论证整个进化论理论,特别是用来论证对这种进化原因给予最完美的说明的自然选择理论。
这部书是根据一个明确的、有逻辑性的提纲写的,这个提纲大体上也就是1842年和1844年《概要》中所拟定的那个提纲。
达尔文是从人的如下实践活动开始的:人通过对种公畜的人工选择,或者通过对留作种子用的最接近理想的植物的育种选择,能够培育出许许多多家畜的品种或数千种栽培植物的亚种来。
他证明,由于变异和遗传,人们能够获得这些结果。
由于变异,也就是说,由于一对动物的后代,或者由同一个荚的种子生长出来的植物,彼此之间略有区别这种情况,选择是可能的;而由于遗传,即经常看到的亲本将特性传给后代这一情况,通过选择优良的种公畜或选择优良的植物种子,就能够获得具有这些改良特性的后代。
达尔文以他自己饲养的家鸽为例,证明这样的人工选择能够引起亚种之间多么大的差别。
腿的长度,喙的长度和形状,尾羽的数目,腿部羽毛的差别和头部羽毛分布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以致这些差别如果是属于野鸽的话,那么它们就足以使人们把家鸽划分为不同的物种,甚至不同的属,然而,正如达尔文所出色地证明的那样,这些家鸽都起源于一个野生种——岩鸽。
达尔文从这种人工选择(它的意义对人来说是十分明显的)转到自然界的选择,即自然选择。
他证明,自然界也有变异和遗传,自然界中代替人工选择的原因是“生存斗争,或者说是在生物按‘几何级数’增殖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生存竞争”。
赫胥黎的预感很快就得到了证实。
所有拥护物种不变论的人都开始激动起来。
那些盲目相信莫伊谢也夫的世界创造说的人都不满起来,那些向人们宣扬关于在生物身上体现着一种抽象思想的自然哲学家们也不满起来,所有承认超感觉的形而上学的原理(这种原理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创造了生物)并宣扬所谓的“终极原因”(即创造这些生物的目的)的人都不满意。
但是使人们感到更为不满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仅仅用一句话所涉及到的问题的一个方面。
这句话是:“大量光明将投射在人类的起源和他们的历史上”。
在哥白尼时代,要人们放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观点是不可能的,同样,现在要人们放弃人在生物中处于完全“特殊的”地位这一习惯的看法也是不可思议的。
乌莫夫教授在他发表于《纪念达尔文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中说:“无论是在我
们这里还是在西方,在那些非专家的人中间,都有一些反对达尔文学说的人,在这些人的感情中甚至现在也还是屈辱感占着上风,他们感到屈辱的是人不是通过奇迹从地球上产生的,而是来自猿或来自和猿同一个祖先。
”
一八六○年六月“英国科学协会”在牛津召开会议。
(略)韦勃甫司(牛津的主教)的演说很吸引人,演说中充满了对达尔文的冷嘲热讽,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他预见到赫胥黎将要起来反驳他,因此他在结束演说时向赫胥黎提出了一个问题:赫胥黎教授是否认为他是通过他的祖父或者通过他的祖母而来自猿猴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赫胥黎接受了挑战,他很镇静地指出了这位主教在发言中所犯的许多自然史方面的重大错误,然后对这位主教最后提出的一个讽刺性的问题作了如下的驳斥:“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一个猿猴而感到羞耻,使我感到非常羞耻的倒是这样一个人,他浮躁而又饶舌,他不满足于他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所取得的令人怀疑的成功,而要插手于他一窍不通的科学问题,结果只能是以自己的夸夸其谈而把这些问题弄得模糊不清,并且用一些娓娓动听的但却离题很远的议论,以及巧妙地利用宗教上的偏见而使听众的注意力离开争论中的真正焦点……”(第十三章)
在达尔文以前,人们把动物结构的基础看做是体现在动物身上那些属于创世主的或者用“大自然”(大写)这个词所表示的某一整体的那些思想或计划。
而达尔文则把有机物的各种形态看做是一连串事件结果的历史形成物。
人们以前看到的只是某种器官形成的目的,而达尔文却解释了为什么形成了器官,为什么最复杂、最合理的适应性器官不受创世主的任何干预就形成了。
(第十四章)
许多作者,特别是宗教界的作者认为,人跟动物截然不同的特征是信仰上帝,因此他们认为,似乎任何人都有宗教信仰。
达尔文认为,过去许多人种没有上帝的概念,甚至在他们的语言中也没有表达这一概念的词。
他认为,宗教是在人类发展较晚的阶段中才产生的,而对在其他种族中普遍流传的对神的信仰,他解释为轻信,因为有了这种轻信,所以人们举出他们自己根据经验所熟悉的动机而发出的动作与动植物、无生命物和自然力中的动作和现象进行类比,由于对后者的动作和现象的原因人们无法解释,所以这些原因都归之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就像狗看见篷子因风而飘动,它可能想象是某个活的东西使篷子在飘动,因而它开始狂吠起来一样。
(第十五章《人类的起源》一书问世)
那么,研究的主要结果究竟是些什么呢?
首先是一个无可争论的结论:人类起源于某种低等生物,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祖先是共同的,人类各种族也是有其共同起源的。
与此同时,还创立了人类最可信的假设的系谱,并提出了论据,证明大大优越于动物智能的人类智能和动物智能之间,只是在程度上,而不是在性质上有区别,并且人类精神方面的感情,是由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的那种共同的本能和同情心发展而来的。
最后,就人类种族问题,提出一个假设:种族的起源,应归功于达尔文在动物界各纲中有根有据、深入研究过的性选择作用。
然而,达尔文也说过错话,他说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的理论与承认人类在质上的独特性是互不相容的。
解决人类起源问题的途径,应该是把研究者对人种在动物世界中的根源的研究,引向对人类与独立于动物之外的原因的理解上。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恩格斯指出这样一个飞跃,这样一个质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个个体相互关系中的生物学规
律性,通过人类的祖先从简单使用和收集自然产品,过渡到生产劳动工具和借助社会劳动改造自然的途径,被社会规律所替代了。
在上述著作中,恩格斯对人类的进化问题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令人信服地表明,劳动创造了人,实际上人类进化的特点,恰恰可以用以下一句话来说明:人类的进化,就是在类人祖先发展的某些阶段上,从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解放出来的新的进化形式的形成。
因此,恩格斯表明,人类的产生和进化,是在劳动过程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也就是在与华莱士的唯心主义观点毫无共同之处的社会因素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
(同上)
达尔文的革命
达尔文的革命是19世纪科学中的主要革命。
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宇宙观,而且“在人的思想中引起了一场比自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得以再生以来任何其他科学的进步更伟大的变化”。
达尔文的革命是人们通常所列举的科学中的伟大革命中所提到的唯一的生物学革命。
人们通常列举的科学中的伟大革命,一般都与自然科学家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哥白尼、笛卡儿、牛顿、拉瓦锡、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伯。
正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敏锐指出的,达尔文革命是给予人类自我陶醉的自我形象以沉重打击的三次革命之一——其他两次革命是哥白尼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本人开始的革命。
而且,达尔文革命与科学中所有其他革命不同,因为,就我所知,它是在对其理论的第一次充分表述包含着它将产生一场革命这样一个正式宣言的唯一一次革命。
(节选自[美]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华莱斯寄给达尔文的那篇论文,题为“论变种无限偏离其原始模式的倾向”。
其实华莱斯在三年之前,即1855年,就发表过一篇有关物种问题的论文——《论支配新种引进的法则》。
这件事使达尔文大为震惊,正如他在给莱伊尔信中所说的:“我从未看过比这更为明显巧合的事;即使华莱斯手中有过我在1842年写出的那份原稿,他也不会写出一个较此更好的摘要来!甚至他用的术语都成了我那些章节的标题。
”虽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问题上已经工作了二十年,但他开始还想单独发表华莱斯的论文,把这一发现的“优先权”让给华莱斯。
可是熟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莱伊尔和植物学权威胡克则坚决主张同时发表华莱斯的这篇论文和达尔文的1844年原稿摘要以及1857年9月5日达尔文致爱沙·葛雷教授的一封讨论“物种起源”的信。
达尔文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由莱伊尔和胡克联名把这篇“联合论文”送交林纳学会宣读并发表,题为“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并论变种和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存续”。
华莱斯对如此处理也深感满意,以后他写了一部题为“达尔文主义”的论著,以表明首先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是达尔文。
直到达尔文去世之后,华莱斯在1877年12月3日给牛顿的信中还这样写道:“当时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达尔文已经抢先我的前面那么远了。
现在我可以诚恳地说,正如多年以前我说过的那样,我高兴如此;因为我并不热爱著作、试验和详细描述,而达尔文在这些方面则是杰出的,缺少这些,我写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信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