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DT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DDT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摘要:DDT是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我国在60到80年代曾大量生产和使用。
本文集中阐述DDT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的历史发展阶段,基本概念和毒理机制,以及通过环境污染实例阐述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DDT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对DDT的废弃处理技术与环境修复技术进行概括。
关键词:DDDT、环境污染、环境修复技术、有机氯农药
1.DDT历史发展阶段
1874年德国化学家Othmar Zeidler 首先合成了DDT,之后的65年无人问津,这是DDT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阶段。
1939—1961年是DDT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大显生手的阶段。
1930—1940年代,世界农林害虫日趋严重,蚊、蝇、虱等害虫猖獗,并导致疟疾、霍乱、斑疹、伤寒的多种疾病流行,对人类构成极大地威胁。
1939年瑞士化学家Paul Hermann Muller首先发现DDT可以作为杀虫剂使用,而且DDT符合了当时杀虫剂的许多理想指标:杀虫谱广、药效强劲持久、生产简单、价格便宜……DDT首先在卫生领域取得了成功。
经过几年的有效杀虫后,DDT直接使用在人体上。
1943年,意大利的平明百姓同军人一样排队讲DDT喷洒到身上。
到1945年,蚊、蝇、虱等明显减少,DDT的大面积喷洒防止了整个欧洲斑疹、伤寒病的流行。
1948—1970年DDT控制了疟疾和脑炎病的传播,挽救了5000多万人的生
命。
此外,在防治农业害虫上DDT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因此DDT被誉为“万能杀虫剂”而风靡全球。
其产量和销量急剧增长。
DDT在控制疾病流行和增加粮食产量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拯救亿万人的生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2—2005是DDT的第三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基本上被否定但却充满争议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根据争议和认识的发展又可分为4个时段:①1962—1969年,开始否定并酝酿禁用DDT;②1970—1995年,各国逐渐禁用DDT并争论DDT 的毒性;③1996—2000年,肯定DDT的毒性并酝酿全球消除DDT;④2001—2005年,制定并执行《斯德哥尔摩公约》。
2006年后是DDT的第四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回光返照但却走向消亡的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九月15日推荐更广泛地室内滞留喷洒DDT来防治疟疾,再一次引爆了国际社会关于是否应该使用DDT的争论。
2009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制定了消除DDT的计划:2017年禁止生产DDT,2020年全球禁用DDT。
这似乎将会吸引更多的关注。
2.DDT的基本性质
结构:DDT的分子式为C14H9Cl5,分子量为354.5,结构式如图1所示。
理化性质:DDT为无色针状结晶,无味,密度1.55(25℃),熔点107~110℃,沸点260℃,极不易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
是一种典型的有机氯农药,工业DDT为白色或者微黄色蜡状固体,一般为粒状或者片状物质,有轻微的芳香气味。
3.DDT毒性研究及其危害
DDT属中等毒性,但其残留若超过一定数量,食用后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此,对DDT残留的检测至关重要。
急性毒性
DDT可以经口,皮进入动物机体。
人若摄入DDT,轻者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等,重则出现抽搐、癫痫、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入眼课导致红肿、流泪甚至失明。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DDT生态影响评价,汇总了DDT对几种动物的急性毒素作用见表1
对表1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各种动物对DDT的忍耐性差异较大,及时同为鼠类或鱼类,LD50/LC50也会相差几倍甚至几百倍。
总体上,鱼类对DDT极为敏感,十分微量的DDT也会产生很强的毒性效应,其中鲤鱼的忍耐性最强,LC50为其他鱼类的数百倍。
蚯蚓和鼠类对DDT的忍耐性较强,其中田鼠是实验室鼠类中忍耐性相对较强的一种,LD50为其他鼠类的5~10倍。
在经皮摄入实验中,蟾蜍的忍耐性较弱,远不及兔和大鼠。
DDT具有中强度的急性毒性,对鱼类的急性效应最强,对两栖动物次之,对哺乳动物最弱,幼体忍耐性弱,成体忍耐性强,且不同种属之间的差异较大。
内分泌干扰活性
大量动物实验表明:DDT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属于环境雌激素。
它能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从而导致生殖系统的病变以及生殖功能性障碍和衰
退。
其成分中的雌激素活性甚至可以引起青鱼从雄性变为雌性。
Guillette等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Apopka湖受到DDT严重污染,湖中小鳄鱼的数量减少到原来的10%,鳄鱼卵孵率显著下降,残存的幼鳄体内激素水平严重失衡,生殖系统发育不良。
另有人对大西洋鸟进行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DDT中的海鸟性腺变小,生育能力下降,且蛋壳变薄,性别比例失调。
Mussi 等研究发现,DDT可以蓄积在母鼠的乳汁中,在哺乳幼鼠时DDT随之进入幼鼠体内继续蓄积,对幼鼠产生各种毒性效应,同时在母鼠怀孕期间,DDT可以通过胎盘直接进入子鼠体内,造成新的DDT蓄积。
DDT同样干扰人类的生殖系统。
长期暴露于DDT中,可以使人类在第一代生育能力降低,孕产第二代的存活率降低,第二代则减弱甚至丧失生育能力,并能刺激乳腺增生,使患乳腺癌的几率上升;引起生精细胞退变,生精活动降低,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
研究表明:小鼠经口摄入DDT,患肝肿瘤危险性提高了数倍,其后代患肝肿瘤的危险性也有提高,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DDT对人类也有致癌作用,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LARC)将DDT列为可以致癌物。
在DDT的实验研究中,没有发现DDT具有致畸作用。
4.DDT的废弃处理与环境修复技术
就如何进行DDT废弃的处理、修复受DDT污染的环境这一问题,很多专家相继开展了大量研究,开发出了许多可以控制和降解DDT废物、修复环境的技术,单其中相当一部分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技术不多。
而我国有关DDT研究不多,主要是有关化学氧化法、生物法等方面的研究。
DDT废弃处理与环境修复技术可以分为DDT的废弃处理技术和DDT的环境修复技术。
DDT的废弃处理技术包括:危险废物焚烧工艺、水泥窖工艺、熔化金属热解工艺、等离子体电弧工艺、土壤熔融工艺、碱性催化分解工艺、气象化学还原工艺、溶剂化电子技术、催化加氢脱氯工艺、机械化学法等。
DDT的环境修复技术包括:填埋法、换土法、化学清洗法、超临界萃取法、微波萃取法、超临界水氧化工艺、中介电化学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堆肥法等。
当然,把以上提到有关的DDT废弃处理技术和DDT的环境修复技术分类,
并不是绝对的。
根据DDT的污染情况、消除DDT污染所要达到的标准、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技术,该项技术也就相应成为废弃处理技术或环境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按原理分类,可以概括为物理法、高温热解法、化学还原脱氯法、化学氧化法、机械化学法、生物法等几类,部分可用于处理DDT的技术如下表所示。
5.结语
目前,世界各国对DDT毒性表现的研究进展很快,不论是急性毒性还是生殖毒性,都取得了很多实质性成果,但对其毒理机制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仍无法明确解释,并且DDT的废弃处理技术和环境修复技术多数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成功用于工程实践的技术还比较少。
DDT的毒理机制和如何研发新的处理效率、操作性强、安全性高的废弃处理和环境修复技术等将成为今后DDT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李孟楠,雷磊,刘欣. DDT毒性及毒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11, (10): 114-116
[2] 何忠文,席贻龙,陈艳,张根,温新利. DDT 对池塘模型生态系统的影响[J]. 生态毒理学报, 2009, 4(4): 552-560
[3] 李常亮,刘文彬,汪莉,高丽荣,张利飞. DDT废弃处理与环境修复技术综述[J]. 四川环境, 2007, 26(5): 87-92
[4] 安凤春,莫汉宏,郑明辉,张兵. DDT 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土壤[J]. 环境化学, 2003, 22(1): 19-25
[5] 张宏,王凯忠,刘国津. DDT 人体蓄积与乳腺癌[J]. 中华肿瘤杂志, 2001, 23(5): 408-408
[6] 黄洋,朱骏,赵维,赵浩,徐炎华. DDT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3(2): 94-97
[7] 安凤春,莫汉宏,郑明辉,张兵. DDT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 3(7): 39-44
[8] 魏峰, 董元华. DDT 引发的争论及启示[J]. 土壤, 2011, (5): 668-702
[9] 赵肖,张娅兰,李适宇. 滴滴涕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的生态风险[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2): 295-299
[10] 钟爽,崔海新. 微生物降解DDT 的研究方法的总结[J]. 改革与开放, 2009, (10): 74-74
[11]张金良, 王舜钦. 中国DDT 污染及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现况[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6, 22(4): 416-421
[12] 胡建信,窦艳伟,赵子鹰,张剑波,刘建国, 赵丽娟. 中国淘汰滴滴涕的环境影响分析[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28(3): 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