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
杜虹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19(031)004
【总页数】2页(P44-45)
【关键词】慢性丙肝;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利巴韦林; 重组人干扰素α-2b
【作者】杜虹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中心医院辽宁铁岭 1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3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及发热等,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向肝硬化和肝癌转化[1] 。
临床上丙肝的治疗目的是清除丙型肝炎病毒[2] 。
目前,临床上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普通干扰素的半衰期较短,患者血药浓度波动大。
而聚乙二醇干扰素通过共价结合聚乙二醇,可显著改善干扰素的生物活性[3] 。
本文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铁岭县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丙肝患者,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 ,血清检测结果显示抗-HCV
阳性、HCV-RNA阳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文号:
LLKYPJ2015009A),患者自愿加入研究。
排除:(1)合并其他类型肝脏疾病者;(2)器官移植患者;(3)合并糖尿病、甲亢等介导性疾病者;(4)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6)近半年内使用过干扰素类药物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2~56岁,平均(42.93±8.81)岁;病程1~21年,平均(8.79±3.07)年。
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3~54岁,平均(42.79±8.12)岁;病程1~20年,平均(8.75±3.16)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重组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生产企业:SP(Binny)Company,注册证号:S2*******,18 MIU:12 mL] ,初始剂量为 3~6 MIU/次,1次/d,连续治疗4周后,改为
2天1次;利巴韦林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60157,
0.1 g),0.3 g/次,3次 /d,持续治疗1年。
观察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20074,180 μg:0.5 mL),皮下注射,180 μg/次,1次/周,利巴韦林片服用方法同对照组,持续治疗1年。
1.3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疗效:①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经持续治疗1个月,患者血清HCV-RNA转为阴性;②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经持续治疗3
个月,患者血清HCV-RNA转为阴性或定量检测结果降低>2个对数级;③治疗
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HCV-RNA转为阴性;④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患者血清HCV-RNA为阴性
或定量检测结果<1000拷贝/mL。
(2)比较两组治疗3、6、12个月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情况,正常范围5~40 U/L。
(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
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
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RVR、EVR、ETVR、SV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 RVR EVR ETVR SVR观察组(n=20) 10(50.00) 13(65.00) 17(85.00) 14(70.00)对照组(n=20) 4(20.00)6(30.00) 11(55.00) 7(35.00)χ2值 3.956 4.912 4.286 4.912 P值 0.047 0.027 0.038 0.027
2.2 两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ALT复常率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时,ALT水平
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ALT
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ALT复常率比较[n(%)] 组别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观察组(n=20)11(55.00) 16(80.00)18(90.00)对照组(n=20)7(35.00) 10(50.00) 12(60.00)χ2值 1.616 3.956 4.800 P值 0.204
0.047 0.028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流感样症候群血常规异常精神
症状皮疹消化道症状甲状腺功能异常观察组(n=20) 17(85.00) 18(90.00)1(5.00) 2(10.00) 3(15.00) 0(0.00)对照组(n=20) 15(75.00) 17(85.00) 0(0.00) 3(15.00) 4(20.00) 1(5.00)χ2值 0.625 0.000
0.000 0.000 0.000 1.037 P值 0.429 0.633 0.311 0.633 0.677 0.311
3 讨论
慢性肝炎的治疗目标为清除或抑制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降低肝损害,减少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5] 。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现阶段我国丙肝治疗的主要手段。
干扰素能与患者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特异性结合,促使多种抗病毒蛋白细胞基因的特异性表达,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具有抗纤维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利巴韦林是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具有较强的广谱抗病毒作用,二者联用能有效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提高病毒性应答率,改善患者预后[6-7] 。
但是普通的重组干扰素半衰期较短,药效不够持久。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具有分支结构,进入患者血液后不发生解离,延长了药物半衰期,药效持久。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丙肝病毒更新速度较快,数小时即可完成换代,重组人干扰素α-2b不能发挥持续吸收作用,导致病毒清除率较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充分发挥了半衰期长的优势,具有持续吸收的作用,可明显提高疗效[8] 。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LT水平复常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9] 。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时雪真,陈利民.丙型肝炎病毒耐受干扰素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输血杂志,2015,
28(11):1418-1421.
[2] 纪泛扑,党双锁,蔡芝芳,等.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及其长期临床结局[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9):647-652.
[3] 汪茂荣,张馨,杨志国,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中利巴韦林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3):175-180.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 .传染病信息,2016,29(1):1-19.
[5] 于春荣,笪红远,王庆利.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思考[J] .中国新药杂志,2016,25(18):2116-2119.
[6] 饶慧瑛,杨瑞锋,尚佳,等.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J] .中华内科杂志,2015,54(8):699-704.
[7] 刘斌,王志琳,王强,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4):5575-5577.
[8] 臧凤,姚轶男,刘梅,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7,21(11):1157-1160.
[9] 陈斗仁,刘兴丽,刘小艳,等.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8):4163-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