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表 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拼写,仔细分析相 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 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措写, 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3. 抓描写, 分析形象
【技法点拨】---4角度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 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 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 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平 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 之佳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突出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10类人物形象
形象 特征
忧国忧民 心怀天下
傲岸不羁 鄙弃权贵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豪放洒脱 乐观旷达
寄情山水 向往田园
身份
爱国之 士
正直之 士
失意之 士/报 国之士
隐士
代表 诗人
杜甫
李白
陆游 辛弃疾
苏轼
陶渊明
示例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而是推己及人,这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②从词中描写山翁向诗人招手,邀他一 同在桥边共赏菊花盛开的美景,传递出 诗人向往田园山水,追求隐逸的高洁品 质。(2分)
③作者正是通过对“山翁”这一形象的 塑造,衬托了作者的隐逸形象。(2分)
[解析] 该词一二句中的 “锄”“圃”“泉”等表现 了山翁的生活环境,暗示了 在这样环境中的山翁,生活 状态怡然闲适。“招”“笑” 等动作描写展示出作者与山 翁关系的密切,与隐者往来, 衬托了作者的隐逸形象。菊 花有隐逸的意味,山翁与作 者“笑指菊花开遍”,表达 了两人追求隐逸的高洁品性。
1. 看标题、 注释,初步揣 摩形象
【技法点拨】---4角度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 的直接显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 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 者形象”。
2.赏景物(意 象),分析形 象
【技法点拨】---4角度
1. 本诗颔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情?请加以分析。
步骤与方法
过程展示
看标题、注释,初步 揣摩形象
从诗歌的标题、注释看,这是一首赠诗,是作者苏轼写给出使 契丹的弟弟子由的。
抓描写,分析形象
“云海相望”是兄弟两人天各一方,一在朝廷,一杭州。析典故,分析形象
“那因远适更沾巾”奇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 共沾巾”。首联写的是诗人寄居他乡总是与兄弟隔着云海遥遥 相望,但诗人不会因为兄弟远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这表明 了诗人旷达、洒脱的性情特点。
三. 表达完整,分析有内容。 答人物形象分析题时,只简单的概括,而不进行分析是不行的。例如“概括这 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这道题,答案不能只是像“洒脱不羁、幽 默风趣”等简单的罗列,而是应该在概括人物形象“洒脱不羁、幽默风趣”后, 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分析时需要点出、点明表现了人物的哪一个 特点,如:风趣洒脱。从“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诗句中可以表现了词 人的洒脱不羁、幽默风趣。
【答案】 琵琶女 年老色衰 沦落江湖 作者(白居易) 怀才不遇 沦落江湖 忧愁痛苦
高考古诗歌试题中鉴赏人物形象题目类型有以下几种: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 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结合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本诗(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 析典故, 分析形象
(二)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一.分条作答,答案有层次。 如果主观题设置的分值是6分,那么所写的答案一般为三点; 如果设置的分值是4分,那么所写的答案一般为两点。
二 . 语言精确,有专业术语。 例如概括人物形象时,一般用“塑造”搭配“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时,一般 用“通过”或“运用”搭配“手法”,用“表现”搭配“特点”;总结人物形 象时,一般用“抒发”或“表达”搭配“情感”或“态度”。
一.不贪图荣华富贵。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 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
二.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身体,“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 官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三.也祝愿他仕途顺利。“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 判官能够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
鉴赏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
一、掌握必备知识 (说明: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都有他人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 ________,其形象 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主观人物形象是________,其形象特 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
安贫乐道、志趣高雅、XXX自适的下层官员形象。 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 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其志趣高雅; 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XXX。
【课堂练习】(202X·张家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秋兴 程 馞①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②,转过芦花不见。 【注】①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②小鱼船:现指小渔船。 这首词中的山翁形象对表达作者追求隐逸的高洁品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词中描写山翁日常种田治理菜圃,闲 时柱杖寻找山泉,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得 的隐逸者形象。(2分)
疆场将 士
王昌龄 等边塞
诗人
如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 的雄心壮志。
【技法点拨】---4角度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 提示。如202X年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 选)》,通过标题可以大体揣测出一个借洒浇愁、纵横 走笔的诗人形象。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 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据此 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峦荒、 漂泊在外”的形象。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塑造 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形象。
形象
特征
代表 诗人
示例
寂寞愁苦 身世飘零
李清照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描画了一个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形象。
心系恋人 寂寞独守
历经磨难 执着追求
痴情儿 女
李清照 柳永
屈原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塑造了一个多愁善干,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
答 题 秘 钥
(202X·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译文参考】
○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 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 犹未变兮”,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 理的形象。
亡国之思 思念故乡
游子
李煜
如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塑造了一个思念故国、感伤往事的形象。
金戈铁马 转战沙场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 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 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 ”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 ,含蓄蕴藉。。
送项判官(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鸣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①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②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 ①泥滑滑:鸟鸣声。②青衿:学子的服装。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鸡翘:鸾 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藐视权贵的品质,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傲 岸不羁的形象。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作者大志空 落,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悲怆、忧郁的不遇之士的形 象。
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风雨中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吟啸徐行、旷达乐观、豪放洒脱的形象。
【译文参考】
○ 独自一人在御楼南边居住,我的生活还像过 去那样贫困。没有竹子侵入小路,有一半的 花儿还是他人所有。吟咏之处,很是觉得御 楼锣鼓喧闹,眼前称我心意的事,只有和僧 人做邻居。近来慢慢的青莎巷里车马过处已 有尘土。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1. 本诗颔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情?请加以分析。
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 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 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
2. 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 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 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
○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 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中的湖 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 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 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 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颔联劝勉。上句鼓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思念。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 故国。下句假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尾联嘱托。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 与名誉很高,而且以此警告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谨 慎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 担心并非多余。
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楚分明。 b.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视听结合 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
(2)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 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