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精细化标杆、寻标准化差距-对标学习心得---副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精细化标杆、寻标准化差距,对标学习六化建心得体会年月日,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对标某公司学习活动,先后对在建的项目进行了现场实地学习,从临建设施的标准化、标识标牌的齐全化、施工现场规范化以及BIM技术的应用与物料系统的统筹联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我有了很大的冲击,通过学习,确实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习了先进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职责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收获很大,体会很深。
一、标杆企业做法
(一)临建标准化
通过实地的三个在建项目的驻地建设对标学习,感受到其临建场地布局合理、功能区域划分齐全、设施配套、办公场地、生活区域及文娱场地相互的有机结合衔接,视觉感官效果大气,彰显出央企形象。
(二)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施工现场的标识标牌、安全标语设置,造就了安全施工氛围,树立了企业品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对外界的辨识度,有利于凝聚力的促成。
通过标准齐全标识牌的合理设置,潜移默化的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三)施工规划布局
三个在建项目施工现场物料堆放、施工通道安全防护设施完善,施工机械布置以及场地先后施工顺序安排合理有效,充分体现
出项目前期策划的功底,充分发挥策划的作用,注重项目进场前策划的深度及广度,才能有效指导项目的施工。
(四)信息化应用
项目上在施工前均采用了BIM建模碰撞验证,通过建模有效的避免了构件间的相互交叉碰撞问题,在施工前完成优化,将矛盾在施工前的萌芽状态解决,减少了隐患的产生,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优化时间,有效的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
物料系统的应用,通过不同模块间的融合优化,将物料称重系统、监控系统以及数据的汇总有机结合,有效的解决了材料进出场的跑冒滴漏、材料亏空问题的产生,称重照片、实时数据等相关资料及时汇总到后台,通过影像照片、数据间的相互印证,减少了后期结算时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真正落实并实现了从人的管理到机制管理的转变,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建立了基于封闭环境闸机分工种劳务实名制打卡机制,通过后台实时数据汇总,与施工计划关联,可有效掌控现场各工序间的施工进度。
做到了劳动力投入与施工计划的统筹结合,保证了总体施工计划的可控。
(五)标准化模块
施工现场均配置了标准模块,从管线沟槽预留、支架搭设、墙体砌筑等将涉及的主要工序的标准做法引入到施工现场,以实物展现的方式面向全体管理以及施工操作人员,直观的展现了最终成品的质量标准,增强了关键工序标准做法的认知,有效的指导了过程施工做法。
二、存在的差距及改进
通过对三个房建项目的观摩学习,对比我司目前承建的项目,
精细化、标准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物料称重系
统、劳务人员实名制以及临建场地的规划建设标准等方面差距还是
较明显。
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加强精细化、标准化建设从以下四个
方面推进。
(一)顶层搭建、基层创新
从项目的前期策划伊始,就要高标准、严要求,从资源配置上相对的倾斜,从制度办法上及时完善相关要求,各级主要领导充分重视,建立试错机制,容许在摸索的过程中出现合理的失误。
在具体操作上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原则范围内寻突破,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寻求促进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对象,围绕大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变应时、变中求通,最终取得目标的预期效果。
(二)学习吸收,设立目标
要立即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细化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到达的,首
先应该从思想认识学习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学习、不断学习,以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将他人的先进做法吸收消化为我所用。
逐步形成统一的精细化思想,用思想指导行动,用行动达成目标,
逐步设立可实现的小目标,例如先推进实名制打卡、物料系统的应用,通过不断的对达标的小目标不断的整合,逐步实现整体的精细化、标准化。
(三)注重考核,奖惩分明
在设立目标的基础上,分解目标,以“承包到户”的模式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个体,明确责权利,根据公司制度建立细分的考核目标,制定奖惩办法,严格落实实施,奖惩分明,鞭策各项任务的推进实施。
(四)试点推广,完善改进
新事物的引进,必定会有水土不服、不适应现有工作模式的情况发生,根据项目情况,实时的推广或局部推广,如可先推广实现封闭的拌合站、预制场或隧道洞口的精细化建设,及时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于不适应公司发展的,在推进过程中持续进行优化完善或改进。
精细化、标准化建设还有许多路要走,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持续改进,利用一至两个项目的滚动持续建设,成就标准化、精细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