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粤海名村——塱头古村”之旅游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粤海名村——塱头古村”之旅游开发
作者:蔡叶坛
来源:《山西农经》 2015年第6期
蔡叶坛(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本文DOI 编码:10.16675/14-1065/f.2015.06.074
摘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越来的越多的年轻人靠着自身在大城市的
拼搏,逐渐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以及定居的环境,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为自己的下一代创
造了一个优越的教育以及成长环境。
但是,由于大量的青年人“进城”,导致农村出现了严重
的“现代化”危机、“空心化”趋势、“同质化”倾向!塱头古村便是这样的一个古村落。
城
市化快速发展侵蚀着古村落文化。
因此,保护古村落,传承和发展古村落文化成了新时代年轻
人的一项任务。
本文根据问题出发,提出借鉴“乌镇模式”来发展塱头古村的文化旅游产业的
设想以达到传承古村落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塱头古村乌镇模式休闲旅游村落文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6-011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培正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生社会实践项目、2015 年度“花都新农村建设”系列调研项目。
作者简介:蔡叶坛(1995—),女,广东肇庆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指导老师:李慧(1979—),女,河北邯郸人,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高校思政教育等。
“村落是中华民族人民心底的情怀。
千百年来,人类在这个载体中孕育、生存、成长。
村
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永远不能忘却的地方,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总和和反映,它又是
一部生命的大书。
冯骥才说,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而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
”[1]古村落和古村落文化的抢救、保护、研究,是我们应当持续探索的话题。
塱头古村落就是这样一块文化历史醇厚的土壤,其古村落文化资源
尤为丰富。
塱头古村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塱头古村落文化由岭南建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楹
联文化以及祠堂文化组成。
但是物质历史文化都非常丰富的塱头古村现状堪忧,如何传承和怎
样保护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村落自然老化,城市化冲击下的空心化问题急需解决。
1 塱头古村落文化
1.1 岭南建筑文化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它表现了了近代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理性精神,折射出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择善而
从的民众心理,经验直观、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是近代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
”[圆]塱头古村建筑大多坐北朝南,这是为了适应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的气候,建筑布局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轻巧淡素,建筑占地
面积有6 万多m2。
现在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有388 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34 座,炮楼门楼共五座。
建筑物中具有极具艺术价值的雕花,墙壁上的镌刻。
充分体现了岭南特色建筑,蕴含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1.2 耕读文化
塱头古村历来重视耕读,文风蔚然。
村里的书院,祠堂建筑物就明显的表现出了塱头古村
重视教育尊重学术的风尚。
一个村落是农耕文明和读书记事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
耕文化,古代的村落是中国人传统思想人文精神的载体,而经过几百年残存下来的古村落以其
所特有的古风古貌,民俗民居,文化秉承而成为当代人感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3] 塱头古村的耕读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成绩显著而为人所知,比如,全村曾科考及第的秀才有27 名,举人19 名,进士14 名。
有诗赞曰:红锦古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
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
1.3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记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
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
”[4]塱头古村的民俗文化具有一方特色,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元宵投灯节”了。
在元宵节的前一晚,村民们和许多闻名而至的外地人齐聚黄氏祖祠前的空地竞投
空灯,场面甚是热闹。
现场挂满各色的彩旗及灯笼,非常喜庆。
“灯”与“丁”为谐音,寓意
来年“人丁兴旺”,有一个好的开始,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民俗作为一种来源于生活的
群体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通过人们日常交往活动中的态度、语言及行为体现
出来,对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个体的社会化产生影响”[5]。
塱头古村的民俗文化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具有岭南特色的风俗民情,具有社会和文化上的利用价值。
1.4 塱头村古村落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花费巨大的力气和精力去保护一个文化,那这个传统文化必然有他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古
村落文化作为千百年来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承精华部分,就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塱头古
村落文化而言,亦是如此。
塱头古村落有其独具特色的岭南风俗文化,也有它自身经过历史长
河发展的特殊文化,比如耕读文化,楹联文化等等。
塱头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
来论述。
首先,塱头古村落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
历史文化价值,它作为历史的产物和时代的印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
以及文化水平,从吋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传递历史文化信息。
”[6]塱头古村初建于明清时期,
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见证着明清时期的中国,近代中国,民国时的中国,现代
中国的发展。
具有历史价值。
塱头古村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比如岭南特色建筑文化,楹联文化,民俗文化,祠堂文化等。
都是值得后人学习并且传承的。
其次,便是经济价值。
古村落文
化属于一种文化资源,当然有其可利用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快餐文化到处流
行的今天,人们需要在时代潮流的追赶下得到一种有价值的文化享受。
如此,便可催生古村旅
游业的发展。
“村落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旅游经济价值方面。
旅游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以
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为旨的文化消费者。
在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地理坏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会展现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种类。
”[7]因此,塱头古村可以利用其天然的优点:清新的自然环境和精美的建筑群,岭南特色的风俗以及美食。
还有其历史文化条件发展旅游业,体现古村
在当今的经济价值。
2 塱头古村的现状
2.1 塱头古村的堪忧现状
随着城市化现代建设的发展,塱头古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走进塱头古村,就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家的身影。
对于此类问题,有学者研究得出:“ 村落外出现的新房是现代化建筑,而村落内大多仍旧是破旧,闲置或废弃的旧房,这种外围新房,内部闲置的,
外扩内空"现象,称为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
而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农村剩余人口大多数是老
弱妇孺。
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趋势。
人口,资金等资源流向城市,引起农村经济的衰退
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这种“空心化”现象在我国农村比比皆是。
”[8]而且村落“空心化”以及老龄化会导致诸如历史建筑物保护不当或者说无法保护,某类文化可能会消失等等问题。
因此,塱头古村现状堪忧,亟需有一个可行的方案来解决。
再者,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格局被打破之后,迫切改善生活的要求让原汁原味的村落变了
味道,比如经济逐渐好起来的原居住民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要么拆掉原来的建筑物重新
建成一座现代建筑,要么就重修旧屋但是都没有保留着原来的架构。
古建筑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和辛勤汗水,是无法复制,而且古代的建筑材料在当今也难以寻找到,因此,古建筑物一经破
坏就会失去了它的韵味,这样会使其经济价值贬低。
最后,政府对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投入
太少,地方政府作为保护文化的主体,往往只是注重开发而没有从本质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
提出改变方案,阻碍了塱头古村罗文化的旅游业开发和发展。
2.2 阻碍塱头古村发展的问题
妨碍塱头古村向前发展,再创辉煌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强加的压力。
第一,自身
的原因。
塱头古村建筑年久失修,已经显得有些破烂了,祠堂,书院等有价值的建筑物没有保
护好,周围环境有些杂草丛生,疏于打理。
再加上花都距离广州地区比较远,交通设施以及住
宿饮食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塱头古村难以与外界交流,更勿论说要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了。
第二,外界的压力。
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物价上升,驻扎在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来维持
日常开支。
而且城市的配套设施教育等方面较好,就业机会多,吸引很多人在城市发展,这样
就进一步使得古村无人管理,无人居住了,面临着可能成为“荒村“的危险。
3 以“乌镇模式“发展塱头古村的设想
3.1 “乌镇模式”带来的乌镇的改变
“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践于对古镇的保护中,乌镇对古镇保护开发方式开始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如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故、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工作,都是在全国
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
为古镇保护之“乌镇模式”。
”[9]“乌镇模式“的成功实践,给乌镇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原居住民的生活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变化后最经典的画面是这样的:“窗外的西市河
曾是臭水沟,现在每天都有木船载着游客驶过;河里已经没有鱼虾,但街坊扮演的渔夫和鸬鹚
依然立在船头;成家的儿女早已搬出乌镇,西市河是臭水沟的时候,他们偶尔回来吃饭,现在
他们每天都回来吃晚饭,看窗外水一样斑斓流过的游人。
”[10]在发展旅游之前,乌镇的建筑
是破烂不堪的,开发修建后,成了具有民国特色的地方建筑,街道用的不是现代瓷砖而是凹凸
不平看起来颇有些历史的青砖。
乌镇的发展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乌镇的民宿经过
挑选,由本地夫妇经营,负责照看民宿,旅客由“游客中心”统一分配,住宿费用收归乌镇旅
游公司;房东可在店内经营餐饮,餐饮收支由他们自己掌控。
这样在统一管理下又有自由支配
的经营模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了很大的改善。
乌镇的特色之处是开发修建了一个水上戏剧场,游人可以在观台上欣赏到乌镇的戏剧,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这样的发展也充分利用了乌镇的文
化特色和自然地理环境,同时让如死灰般的戏剧文化复燃,一举三得!总之,“乌镇模式”给
乌镇带了的变化的巨大的,无论是乌镇的整体保护,旅游开发还是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3.2 “乌镇模式”运用于塱头村
“乌镇旅游开发成功得益于它“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有机融合,先进完善的服
务设施配套”[11]使得乌镇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相结合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乌镇是江南水乡的风格,塱头古村是岭南民俗风格,两者的建筑物,住宅屋各具特色,我认为
在“民宿”这一块,是乌镇吸引众多游客,并且可以走向国际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改
善和审美水平提升,自助游蔚然成风。
人们已不满足于酒店标间,而更向往便捷温馨,富于地
方特色和人文风貌的的下榻之所,甚至把它看做影响整个旅程体验的关键”[12]。
乌镇利用互
联网,在携程网上登记注册,扩大了自己的揽客范围。
而且乌镇民宿装修风格家家各有千秋,
但是都充满了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借鉴与此,塱头古村首先要做的便是在整修民宿,祠堂,书院等古建筑的时候,尽量保持原来的风貌,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进而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接着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加大自己的宣传力度,扩大游客的范围。
再者,我认为人性化管理与统一化管理也是乌镇保护成功的原因之一。
“乌镇的商业开发
采用统一管理,个性经营,体验式的度假生活,开发公司负责所有经营权的审批,整体管控。
吸纳原居住民作为公司的工作人员,解决其收入。
”[13]就拿乌镇的特色民宿来举列子,民宿
的日常打理,早晨免费早餐由原居民打理负责,原居民从中收益,参与管理的同时也增加了对
本地方的感情,中国人向来有重土安迁的思想,因此这样也可以保护并发展本地区更加长远。
而且,这样也可以让游客获得一种新的体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感受到当地的特色民俗和品
尝到当地正宗小吃。
对照于此,塱头古村这个充满岭南特色风情的村落该适用“人性化与统一化管理合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人性化管理即是要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有三层涵义: 它肯定了人在社会
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要求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解放人; 它是
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实践中,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运用历史客观规律的尺度,也在制度和体制上确定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对人的命运表示关怀”[14]。
所以,塱头古
村首先得要尊重原居民的选择,不强迫其离开,也不强求拆迁,进而依靠原居民对古村落的修整,在有关企业的帮助下自我管理,开发原住民的潜能,大力开发塱头古村落的旅游价值,打
造一个集“休闲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模式。
总之,塱头古村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的村落,传承古村文化,把塱头古村
打造成一个旅游胜地,具有现代意义:解决一部分人就业压力问题,减少了城市人口压力,提
高了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拯救了一个文化古村落。
参考文献
[1]曹保明.吉林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N].吉林日报,2012-04-19013.
[2]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60-64.
[3]王维,耿欣.耕读文化与古村落空间意象的功能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13(07):77-80.
[4]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汤文君.论传统村落保护价值及发展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09):329.
[6]张永利,阮文彪.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空心化”问题[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2(09):104-106.
[7] 乌镇旅游官方网站/[8]石岩乌镇案例———一个小镇的文化复兴[J] 2013-05-24 09:24:16
[9] 潘颖颖.乌镇模式开创浙江民宿的新纪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4):157.
[10]曹元坤.论“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J].当代财经,2006(10):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