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_过赶年_的传播学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2 总第 222 期 。 志书记下了这段 赐匾额, 上书“东南战功第—” :“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 将 士, 历史 除 夕, 倭不 ” 备, 遂大捷。后人沿之, 遂成家风。 《乌龙山剿匪记》 、 《湘西剿 在电视连续剧 电影 匪记》 等影视作品风靡全国后, 湖南湘西土匪猖獗 的史实也为国人所熟知, 确实, 以湘西为代表的土 家族聚居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 曾遭 受过百年匪患, 因此土家族人民也将自己“过赶 年” 的习俗与此附会在一起, 形成另外一种非常流 “过赶年” : “过去匪患严重, 来源之说 团不好 行的 年, 后来大 家 商 议 提 前 一 天 团 年, 以后便相沿下 ” 来。 还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性的子仪式: 其一, 过去,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些地 方的土家族团年时, 要玩往脸上抹锅烟墨扮土匪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等地的部分 打劫的游戏;其二, 土家人民习惯在夜里吃团年饭, 究其原因就 乡村, 是为了防止土匪袭击, 抢走自己的过年食物。 此外, 土家族人民还将某些民族传统的饮食 “过赶年 ” 习惯与 联系起来, 例如土家族传统的饮 — —咂酒就被说成是“过赶年 ” 酒方式— 子仪式之 土家族遇到盛大宴会诸如祭祀、 征战、 喜庆, 土 一, , 司王或主人主持饮酒仪式, 其饮酒方式不是“喝 ” , 而是“吸 ” 用竹管、 芦秆、 麦秆或藤枝吸酒, 名“咂 。其饮用来历据说是明代土家族士兵按时奔 酒” 赴抗倭前线, 将酒坛置于道旁, 内插竹管, 每过一 人咂酒一口, 以此传习成俗。 据传, 永顺土司彭翼 在剿灭倭寇天差平海大将军徐海时, 于沈家庄 南, 外杀白水牛祭天、 授旗。 每个舍把 ( 将领 ) 依次吸 一口咂酒, 接旗后在各自兵器上涂上牛血, 贴上牛 :“只向前, , 毛, 跪下发誓 不退后” 然后持旗立于队 首。彭土司就以这种方式激励将士, 土家军在取 “第一战功” 得 王江泾大捷后, 又获得沈家庄大捷, 使倭魁徐海授首, 东南沿海一带倭寇荡平。 因而 土家咂酒 流 传 至 今 …… 咂 酒 的 历 史 远 远 长 于 明 朝, 但是土家族人民为什么更倾向于认为咂酒的 历史来源是明朝呢? 笔者以为, 究其民族心理是 因土家族人民英勇善战, 在明朝的抗倭斗争中取 得了骄人的战功, 人民为了纪念该战斗以及在战 斗中作出显赫功绩的土家族将士, 而愿意认为咂 [4 ] 酒的来历与此有关。 其实, 如此的信息变异更体 “过赶年” 现出土家族人民对 的重视。 、 “过赶年” 二 的仪式传播分析 土家族士兵为参加明朝的抗倭斗争而提前过 , 年 只是一次偶然的事件, 这一事件如何能发展成
《中国少数民族传播历史与趋向研究 》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 子
每一种人类社会都用 人物维克多 · 特纳就认为, 悲伤和胜利, 仪式和典礼来庆祝或表达它的欢乐、 “过赶年” 作为土家族重要民俗之一, 确实与其祖 , 先的历史生活有重要关联 但纵观这一民俗传播 其基础信息在历史流传中已然发生 至今的表达, 了许多变化。 对于土家族“过赶年 ” 习俗的渊源, 各地土家 族聚居区都有多种说法, 但其中为纪念抗倭斗争 “过赶年 ” 而形成 习俗的意见流传最广, 也最令人 信服。在这一说法中, 各地均认为“过赶年 ” 肇始 于明朝中期嘉靖年间, 直接来源于土家族士兵与 : 王江泾 其他民族战士共同创造的“王江径大捷 ” 之战的作战时间是嘉靖三十四年, 即公元 1555 年 四月末到五月初, 倭寇徐海部 4000 余人由嘉善进 犯嘉兴, 张经分遣参将卢镗等督狼土兵击之, 保靖 兵新到, 对地形不熟悉, 初战受挫。 巡按御史胡宗 宪亦赶来, 激励士卒再战, 遂于嘉兴东郊之石塘湾 大胜。倭寇向平望方向逃遁。 四月二十六日, 倭 寇从嘉兴至唐家湖 ( 平望北 60 里 ) , 湖水汹涌, 不 能渡, 吴江知县杨正集乡兵于水上, 牵制敌舟, 派 善泅水者入水凿敌舟。 保靖宣慰使彭荩臣赶至, 倭寇大败, 退至王江泾。 此时明军已对倭寇成合 围之势, 北卢镗军, 东俞大猷军, 南胡宗宪。 保靖 士兵为先锋, 斩敌 200 余。 二十八、 二十九日, 双 方又有激战, 张经亲自督师, 敌军 5000 人猛攻, 明 军稍却, 危急时刻俞大猷奉命督永顺士兵 2000 人 由泖湖赶来, 汤克宽部亦率舟师而至, 明军士气大
《土家族传播研究》 的阶段成果之一。 项目 作者简介:庹继光,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教授, 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四川 成都 610068
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 主 要居住在湘鄂渝黔接壤的广大地区, 说它古老, 是 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其先民就居住在这里, 而且许 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土家族特有的风韵; 说它年 则是 1957 年 1 月 3 日, 中共中央统战部才以 轻, “统发电 507 号” 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 四川、 贵州 省委统战部, 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长期以来 土家族人民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 其中非常重 , 要的一项是土家族春节时要过“赶年 ” 土家语称 “起老嘎卡 ” , 这是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 过赶 年时间是:如腊月大, 过二十九日, 如腊月小, 则过 二十八日。 因为总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 故叫做 “过赶年 ” 。 在 2006 年公布的首批湖南省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民俗中的第一项就是“土家 。 族过赶年” 传播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传播是人类 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 重要意义:传播是人类确立自我意识, 人类社会活 动得以建立共同的行动范式, 具有共享的文化意 义的前提, 是人类历史文化赖以建立、 生成和延续 的基础, 传播通过意义的构建活动, 建构人类社会 文化。分析土家族“过赶年 ” 的传播学意义, 具有 很重要的价值。 、“过赶年” 一 民俗传播中的信息变异 按照学者们的共识, 节日是文化记忆的重要 , 形式 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象征仪式学派的代表
[8 ] [7 ]
“过赶年” 土家族人民把 提升为本民族最重要的习 俗, 实际上就是将其演变为一种重大的仪式, 并为 在仪式的传播过程中, 此建构了一系列的子仪式, 对信息的传递、 获取已经无足轻重, 它的核心便是 希望借助这一仪式表达各种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 “它产生了社会联结, 重心是 无论真情还是假意, 它都把人们联结在一起, 并使相互共处的生活有 了可能。这些观点不仅代表不同的传播观, 而且 与特定 历 史 阶 段、 技术及社会秩序模式密切相 ”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仪式体现了一 关。 定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 并表征了某一时代人 们的意识观念、 思想情感等等。 仪式能够把人们 集合起来, 使意义通过仪式得到 的情绪调动起来, 表现和强化。 仪式的多次重复, 也就成为一种记 成为一种民俗, 甚至成为 忆特别深刻的文化符号, 一种集体无意识, 成为群体的一种精神与心理的 需要。 以笔者个人的管见, 土家族人民着力建构“过 的特殊年俗仪式, 目标是通过它表达两个方 赶年” 面的象征意义, 其一是向其他民族彰显强悍、 劲勇 的民族性格, 其二是增进本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 感。 , “过赶年” 第一 彰显了土家族强悍、 劲勇的民 族性格 民俗保留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是一个民族文 化的根。一种民俗就是一种符号, 符号背后隐含 在民俗中必然凝 着深刻的民族记忆痕迹。 因此, 聚着民族的性格、 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文化创造、 民族的真善美。 相应地, 如果是最能彰显民族性 格、 民族精神的习俗, 自然也更容易被深刻记忆, , “过赶年 ” 进而长期流传 恰好与土家族的民族性 , 格高度契合 于是被广泛传播开来。 土家族人民英勇善战素有其历史渊源, 其先 , 《 · 民巴人曾以歌舞助武王灭纣 华阳国志 巴志 》
51土家族人民都出过很大的力量明代对东南沿海土家族人民把过赶年提升为本民族最重要的习倭寇的抗击第一功是土家兵建立的8j俗实际上就是将其演变为一种重大的仪式并为其实土家族六月六节牛王节等节日此建构了一系列的子仪式在仪式的传播过程中也与该民族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关而对信息的传递获取已经无足轻重它的核心便是且通过这些节庆活动同样体现出该民族骁勇善战希望借助这一仪式表达各种重要的象征意义其的民族性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2 总第 222 期
本刊网址:www. xuebao. net 145
为土家族最重要的年俗? 这可以从仪式传播与民 族心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仪式是一种人类特殊的传播活动, 因为传播 本质上也是基于符号与主体互动、 沟通所产生的 一种社会仪 式 和 文 化 仪 式。 仪 式 展 演 具 有 构 建 “信息场域” 的功能, 仪式传播就是通过仪式表达 , “如果说传播的 象征意义和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 传递观其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 ( 以控制 那么传播的仪式观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 为目的) , ” 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
[5 ]
: “周武王实得巴、 曾有记载 蜀之师, 著乎《尚书 》 (指 《尚 书 · 牧 誓 》 有巴蜀之师助纣王之师的记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 载) , :‘武王伐纣, 。 ” 之曰 前歌后舞也 ’ 在明朝, 土家族 的这一优秀品格得到了更大的发扬:明代“募兵不 , 足以当贼锋之锐 ” 常调“惯熟战阵, 每战必捷 ” 的 土家军 士 参 加 抗 倭、 援 辽、 平叛等多种军事活 动。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 民族学家潘光旦则进一 :“在周、 步指出 汉、 晋、 隋历次统一祖国的战斗中, 土家族人民都出过很大的力量, 明代对东南沿海 ‘土家’ 倭寇的抗击, 第一功是 兵建立的……”
[2 ] [1 ]
维克多 · 特纳曾指出, 仪式一般具有三个要 “所示之物” , 展品或 即展示能唤起回忆或感 素:1 、 如神、 英雄或祖先的遗物。2 、 行 情的器具或圣物, “所做之事 ” , 为或 即模仿能唤起回忆或感情的行 为和事件, 如部落神话或宗教史诗中的某些情节。 3、 “所说之话 ” , 教诲或 即向仪式的参与者提纲挈 领地讲授他们所属社会或教派的神谱、 宇宙观、 组 [3 ] 织的起源及秘史等。 出于对祖先重大历史功绩 的纪念, 土家族人民选择“过赶年 ” 作为自己新的 但在流传过程中, 相关的信息却不断变 春节习俗, 化:一是对行为之人的说法不一, 二是对“过赶年 ” 起源的说法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 某些土家族的 “过赶年” 习俗也被跟 牵连在一起。 对于明朝时首先“提前过年、 出发抗倭 ” 之人 的记载, 在湖南土家族聚居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 — — 自治州、 张家界市等地, 版本明显有所区别— 湘西土 家 族 苗 族 自 治 州 网 站 上 是 如 此 记 载 的:土家人过赶年就是纪念抗倭征战, 提前一天过 土家过赶年是 年遂成其俗。 据土家族父老相传, 始于明嘉靖三十三年 ( 公元 1554 年) 。是年冬, 明 王朝调永顺、 保靖、 容美土兵协剿倭寇于苏松, 为 土兵将士来不及待到三十过年, 只好 了按时出征, “赶年” 。 按时出征, 而叫 提前一天赶快过年, 张家界市有关网站的记录则稍有不同: 土家 “赶年” , 族过 始于明朝中期, 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 ( 1554 年) , 由于朝政腐败, 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 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 都惨 地区不断大肆袭扰, 败告终。尚书张经上奏朝廷, 请征湘鄂西土兵平 倭, 明世宗准奏, 派经略使胡宗宪督办。 永定卫茅 岗土司覃尧之深知一去难返, 决定与亲人过最后 : “蒸甑子饭, 一个年, 于是下令 切砣子肉, 斟大碗 , 。 ” , 酒 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 因时间紧 来不及作许 多菜, 就 来 个 腊 肉、 豆 腐、 萝 卜 一 锅 炖, 叫 作“合 , 。 菜” 吃了好上路, 这道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 ” 士兵上前线后, 很快打败倭寇, 收复失地, 世宗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2 总第 222 期
本刊网址:www. xuebao. net 143
土家族“ 过赶年 ” 的传播学解析
庹继光
[摘要] “过赶年” 是土家族重要的民俗之一 , 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本文针对土家族 “过赶年” 的习俗展开了传播学层面上的解析 , 一方面探讨了该民俗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变 异, 另一方面从仪式传播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民俗得以长久传播的原因 , 一是其彰显了土家族强悍 、 劲勇 的民族性格, 二是其符合土家族民族心理认同感的需要 。 [关键词] 土家族;过赶年;民俗;仪式传播 : G206 : A : 1004 — 3926 ( 2010 ) 02 — 0143 — 0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振。五 月 一 日, 明 军 三 面 合 击, 大 败 敌 兵, 斩杀 2000 余人, 溺死者无数。残部逃回拓林, 自己纵火 驾船 200 余艘出海逃去, 王江径大捷 焚其大本营, 为明有倭寇以来, 战功第一。 这里提及的永顺士 保靖宣慰使彭荩臣等, 指的就是土家族士兵和 兵、 土司:明朝时土家族士兵在土司的带领下奔赴东 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的侵略, 土家军在取得“第一 战功 ” 王江泾大捷后, 又获得沈家庄大捷, 使倭魁 东南沿海一带倭寇荡平。 徐海授首,
《中国少数民族传播历史与趋向研究 》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 子
每一种人类社会都用 人物维克多 · 特纳就认为, 悲伤和胜利, 仪式和典礼来庆祝或表达它的欢乐、 “过赶年” 作为土家族重要民俗之一, 确实与其祖 , 先的历史生活有重要关联 但纵观这一民俗传播 其基础信息在历史流传中已然发生 至今的表达, 了许多变化。 对于土家族“过赶年 ” 习俗的渊源, 各地土家 族聚居区都有多种说法, 但其中为纪念抗倭斗争 “过赶年 ” 而形成 习俗的意见流传最广, 也最令人 信服。在这一说法中, 各地均认为“过赶年 ” 肇始 于明朝中期嘉靖年间, 直接来源于土家族士兵与 : 王江泾 其他民族战士共同创造的“王江径大捷 ” 之战的作战时间是嘉靖三十四年, 即公元 1555 年 四月末到五月初, 倭寇徐海部 4000 余人由嘉善进 犯嘉兴, 张经分遣参将卢镗等督狼土兵击之, 保靖 兵新到, 对地形不熟悉, 初战受挫。 巡按御史胡宗 宪亦赶来, 激励士卒再战, 遂于嘉兴东郊之石塘湾 大胜。倭寇向平望方向逃遁。 四月二十六日, 倭 寇从嘉兴至唐家湖 ( 平望北 60 里 ) , 湖水汹涌, 不 能渡, 吴江知县杨正集乡兵于水上, 牵制敌舟, 派 善泅水者入水凿敌舟。 保靖宣慰使彭荩臣赶至, 倭寇大败, 退至王江泾。 此时明军已对倭寇成合 围之势, 北卢镗军, 东俞大猷军, 南胡宗宪。 保靖 士兵为先锋, 斩敌 200 余。 二十八、 二十九日, 双 方又有激战, 张经亲自督师, 敌军 5000 人猛攻, 明 军稍却, 危急时刻俞大猷奉命督永顺士兵 2000 人 由泖湖赶来, 汤克宽部亦率舟师而至, 明军士气大
《土家族传播研究》 的阶段成果之一。 项目 作者简介:庹继光,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教授, 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四川 成都 610068
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 主 要居住在湘鄂渝黔接壤的广大地区, 说它古老, 是 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其先民就居住在这里, 而且许 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土家族特有的风韵; 说它年 则是 1957 年 1 月 3 日, 中共中央统战部才以 轻, “统发电 507 号” 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 四川、 贵州 省委统战部, 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长期以来 土家族人民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 其中非常重 , 要的一项是土家族春节时要过“赶年 ” 土家语称 “起老嘎卡 ” , 这是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 过赶 年时间是:如腊月大, 过二十九日, 如腊月小, 则过 二十八日。 因为总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 故叫做 “过赶年 ” 。 在 2006 年公布的首批湖南省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民俗中的第一项就是“土家 。 族过赶年” 传播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传播是人类 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 重要意义:传播是人类确立自我意识, 人类社会活 动得以建立共同的行动范式, 具有共享的文化意 义的前提, 是人类历史文化赖以建立、 生成和延续 的基础, 传播通过意义的构建活动, 建构人类社会 文化。分析土家族“过赶年 ” 的传播学意义, 具有 很重要的价值。 、“过赶年” 一 民俗传播中的信息变异 按照学者们的共识, 节日是文化记忆的重要 , 形式 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象征仪式学派的代表
[8 ] [7 ]
“过赶年” 土家族人民把 提升为本民族最重要的习 俗, 实际上就是将其演变为一种重大的仪式, 并为 在仪式的传播过程中, 此建构了一系列的子仪式, 对信息的传递、 获取已经无足轻重, 它的核心便是 希望借助这一仪式表达各种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 “它产生了社会联结, 重心是 无论真情还是假意, 它都把人们联结在一起, 并使相互共处的生活有 了可能。这些观点不仅代表不同的传播观, 而且 与特定 历 史 阶 段、 技术及社会秩序模式密切相 ”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仪式体现了一 关。 定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 并表征了某一时代人 们的意识观念、 思想情感等等。 仪式能够把人们 集合起来, 使意义通过仪式得到 的情绪调动起来, 表现和强化。 仪式的多次重复, 也就成为一种记 成为一种民俗, 甚至成为 忆特别深刻的文化符号, 一种集体无意识, 成为群体的一种精神与心理的 需要。 以笔者个人的管见, 土家族人民着力建构“过 的特殊年俗仪式, 目标是通过它表达两个方 赶年” 面的象征意义, 其一是向其他民族彰显强悍、 劲勇 的民族性格, 其二是增进本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 感。 , “过赶年” 第一 彰显了土家族强悍、 劲勇的民 族性格 民俗保留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是一个民族文 化的根。一种民俗就是一种符号, 符号背后隐含 在民俗中必然凝 着深刻的民族记忆痕迹。 因此, 聚着民族的性格、 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文化创造、 民族的真善美。 相应地, 如果是最能彰显民族性 格、 民族精神的习俗, 自然也更容易被深刻记忆, , “过赶年 ” 进而长期流传 恰好与土家族的民族性 , 格高度契合 于是被广泛传播开来。 土家族人民英勇善战素有其历史渊源, 其先 , 《 · 民巴人曾以歌舞助武王灭纣 华阳国志 巴志 》
51土家族人民都出过很大的力量明代对东南沿海土家族人民把过赶年提升为本民族最重要的习倭寇的抗击第一功是土家兵建立的8j俗实际上就是将其演变为一种重大的仪式并为其实土家族六月六节牛王节等节日此建构了一系列的子仪式在仪式的传播过程中也与该民族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关而对信息的传递获取已经无足轻重它的核心便是且通过这些节庆活动同样体现出该民族骁勇善战希望借助这一仪式表达各种重要的象征意义其的民族性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2 总第 222 期
本刊网址:www. xuebao. net 145
为土家族最重要的年俗? 这可以从仪式传播与民 族心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仪式是一种人类特殊的传播活动, 因为传播 本质上也是基于符号与主体互动、 沟通所产生的 一种社会仪 式 和 文 化 仪 式。 仪 式 展 演 具 有 构 建 “信息场域” 的功能, 仪式传播就是通过仪式表达 , “如果说传播的 象征意义和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 传递观其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 ( 以控制 那么传播的仪式观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 为目的) , ” 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
[5 ]
: “周武王实得巴、 曾有记载 蜀之师, 著乎《尚书 》 (指 《尚 书 · 牧 誓 》 有巴蜀之师助纣王之师的记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 载) , :‘武王伐纣, 。 ” 之曰 前歌后舞也 ’ 在明朝, 土家族 的这一优秀品格得到了更大的发扬:明代“募兵不 , 足以当贼锋之锐 ” 常调“惯熟战阵, 每战必捷 ” 的 土家军 士 参 加 抗 倭、 援 辽、 平叛等多种军事活 动。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 民族学家潘光旦则进一 :“在周、 步指出 汉、 晋、 隋历次统一祖国的战斗中, 土家族人民都出过很大的力量, 明代对东南沿海 ‘土家’ 倭寇的抗击, 第一功是 兵建立的……”
[2 ] [1 ]
维克多 · 特纳曾指出, 仪式一般具有三个要 “所示之物” , 展品或 即展示能唤起回忆或感 素:1 、 如神、 英雄或祖先的遗物。2 、 行 情的器具或圣物, “所做之事 ” , 为或 即模仿能唤起回忆或感情的行 为和事件, 如部落神话或宗教史诗中的某些情节。 3、 “所说之话 ” , 教诲或 即向仪式的参与者提纲挈 领地讲授他们所属社会或教派的神谱、 宇宙观、 组 [3 ] 织的起源及秘史等。 出于对祖先重大历史功绩 的纪念, 土家族人民选择“过赶年 ” 作为自己新的 但在流传过程中, 相关的信息却不断变 春节习俗, 化:一是对行为之人的说法不一, 二是对“过赶年 ” 起源的说法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 某些土家族的 “过赶年” 习俗也被跟 牵连在一起。 对于明朝时首先“提前过年、 出发抗倭 ” 之人 的记载, 在湖南土家族聚居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 — — 自治州、 张家界市等地, 版本明显有所区别— 湘西土 家 族 苗 族 自 治 州 网 站 上 是 如 此 记 载 的:土家人过赶年就是纪念抗倭征战, 提前一天过 土家过赶年是 年遂成其俗。 据土家族父老相传, 始于明嘉靖三十三年 ( 公元 1554 年) 。是年冬, 明 王朝调永顺、 保靖、 容美土兵协剿倭寇于苏松, 为 土兵将士来不及待到三十过年, 只好 了按时出征, “赶年” 。 按时出征, 而叫 提前一天赶快过年, 张家界市有关网站的记录则稍有不同: 土家 “赶年” , 族过 始于明朝中期, 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 ( 1554 年) , 由于朝政腐败, 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 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 都惨 地区不断大肆袭扰, 败告终。尚书张经上奏朝廷, 请征湘鄂西土兵平 倭, 明世宗准奏, 派经略使胡宗宪督办。 永定卫茅 岗土司覃尧之深知一去难返, 决定与亲人过最后 : “蒸甑子饭, 一个年, 于是下令 切砣子肉, 斟大碗 , 。 ” , 酒 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 因时间紧 来不及作许 多菜, 就 来 个 腊 肉、 豆 腐、 萝 卜 一 锅 炖, 叫 作“合 , 。 菜” 吃了好上路, 这道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 ” 士兵上前线后, 很快打败倭寇, 收复失地, 世宗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2 总第 222 期
本刊网址:www. xuebao. net 143
土家族“ 过赶年 ” 的传播学解析
庹继光
[摘要] “过赶年” 是土家族重要的民俗之一 , 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本文针对土家族 “过赶年” 的习俗展开了传播学层面上的解析 , 一方面探讨了该民俗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变 异, 另一方面从仪式传播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民俗得以长久传播的原因 , 一是其彰显了土家族强悍 、 劲勇 的民族性格, 二是其符合土家族民族心理认同感的需要 。 [关键词] 土家族;过赶年;民俗;仪式传播 : G206 : A : 1004 — 3926 ( 2010 ) 02 — 0143 — 0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振。五 月 一 日, 明 军 三 面 合 击, 大 败 敌 兵, 斩杀 2000 余人, 溺死者无数。残部逃回拓林, 自己纵火 驾船 200 余艘出海逃去, 王江径大捷 焚其大本营, 为明有倭寇以来, 战功第一。 这里提及的永顺士 保靖宣慰使彭荩臣等, 指的就是土家族士兵和 兵、 土司:明朝时土家族士兵在土司的带领下奔赴东 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的侵略, 土家军在取得“第一 战功 ” 王江泾大捷后, 又获得沈家庄大捷, 使倭魁 东南沿海一带倭寇荡平。 徐海授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