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
1.19世纪70年代若干敏锐的人们已经看出西人“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反映当时的国人()
A. 认为西方的军事实力取决于教育
B. 意识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宣告破产
C. 民主意识觉醒维新思潮兴起
D. 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
【答案】D
【解析】“议院立而下情可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表明当时的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故D正确
A错在“取决于” 排除
B太过绝对排除
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2.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
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
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
D. 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故A排除
克里米亚战争不是殖民侵略战争故B排除
通过改革巩固自身统治不是“革命” 故C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败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学习西方才有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材料表明三个国家都是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来挽救国家于危亡故D正确
故选D
3.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 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变
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 他认为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 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梁启超思想的西化
C. 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D. 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梁启超从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到反对“保教”的主要原因
是儒家思想“束缚国民思想” 这体现了梁启超对民主、自由等观念认识的深入 C项正确
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项错误排除
从宣传维新变法之日起梁启超的思想中就含有西方启蒙思想的成分但材料强调的是其
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与其思想的西化无关排除B项
儒家思想中含有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但也含有些糟粕 D项错误排除
故选C
4.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 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故A
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
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材料说明张之
洞()
A.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 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 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
D. 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
前积弊其兴勃焉”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
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新变法故A项错误
张之洞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张者并没有突破这一思想故B项错误
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
故选C
6.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期中国()
A.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 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
D. 政治体制发生质变
【答案】B
【解析】由“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7.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B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排除
C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故C正确
D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排除
8.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
A. 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
B. 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
C. 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
D. 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
【答案】D
【解析】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故D 正确
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排除
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顽固派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排除
9.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故选C
10.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 而在“朝野上下同心同德”“合众志以成城” 这一思想()
A. 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
B. 冲破了“中体西用”的主导地位
C. 标志维新派完整理论的形成
D. 标志着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器物先进而在于“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说明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这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
B项中的“主导地位”无法从材料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D项错误
故选A
11.20世纪初“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中国诞生但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却大相径庭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 革命党人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以下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误的是()
A. 梁启超的阐释客观上纠正了革命党人的大汉族主义
B. 章太炎更注重血统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
C. 孙中山的阐释呈现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
D. 三者的阐释受到自身政治主张的影响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承认国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概念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通过材料“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可知章太炎更注重汉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对汉族血统的重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通过材料“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结合所学可知实质上是孙中山倡导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同缔造的不能反映排满性质故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他们的主张实质上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与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相适应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A.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B.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其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A项
B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
C项该项属于“实践” 不属于“解放作用” 排除
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 排除
故选A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答案】示例一
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等级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使得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
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
示例二
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为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
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
【解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以及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等论题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百家争鸣背景和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论题二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分析即可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4.(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
14.(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4.(3)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信息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益(或得到百姓支持)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变法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抵制
【解析】(1)根据“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知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根据“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还得到百姓支持
【答案】(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
【解析】(2)依据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以致他们怨声载道”材料三“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依据所学可知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答案】(3)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
【解析】(3)启示可以从领导核心、改革策略、用人、措施等方面来回答
15.(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15.(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15.(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15.(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
【解析】(1)从材料中的“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作者认识到西方比我们的先进之处
【答案】(2)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具体体现联系所学可知表现在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3)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解析】(4)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是救亡图存
16.(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16.(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16.(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16.(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答案】(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解析】(1)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
【答案】(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
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
【解析】(2)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
【答案】(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
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
【解析】(3)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本土化的方面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

【答案】(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
【解析】(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17.(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综上分析近代德国和古代中国在限制君权上有何不同
【答案】(1)思想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汉代董伸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提”和“灾异谴告”借天
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
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君权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评价儒家思想在皇权至上和法自君出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客观上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并为近代思想家接受、改造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奠定了
理论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苟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董仲舒的天
人相与及灾异谴告’说得出汉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灾异告” 借天的神秘
和权威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结合所学得出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
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结合所学得出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治” 以”天
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第二小问评价可从儒家提出限制君权的出发点和实际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2)特点确立君主立宪制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带有军国主义色彩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不同古代中国一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約君权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一通过议会立宪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目
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和同外国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得出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根据材料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
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营鲁士的军事立法”得出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根据材料二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得出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结合所学得
出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第二小问不同综合分析两则材料得出制约君权的方式不
同古代中国通过相权(课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近代德国通过议会立完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根据所学从两国的社会形式和政治形态得出两者本质和目的不同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