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
226
浅析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
武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城市公共空间需求的逐渐加大,人们对于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以及景观再利
用逐渐重视,主要利用方式从闲置、停车、绿化转为市政用房。

但在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高架桥的再利用,不利于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参考,巧妙地将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所,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场所营造;景观再利用;高架桥
一、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的重要性
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还在无形中增加了交通的压力,由交通拥堵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是城市中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建立了城市高架桥,高架桥的投入和使用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高架桥所占面积较大,以纵向发展形势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度占据了城市空间。

同时,高架桥的建立分割了城市景观,削弱了社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间的场所感丢失,加之其颜色大多为冷色调,灰暗颜色给人以压抑之感,结构、建筑设计单一,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格格不入,不利于高架桥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我国对于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的再利用处于初级阶段,空间环境和景观再利用率需进一步提高。

二、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空间处理缺乏特色
在高架桥下的环境调查中发现,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中的内容和形式无太大的差别,绿化手段相似,空间辨识度较低,绿化空间的利用率也较低,绿化功能基本相似。

如对于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大多是建立停车场,只有汇合型高架桥下的利用形式为景观绿化。

大部分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不够合理,且后期管理不到位,未充分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

同时,高架桥下的景观绿化过于单调,以往对于高架桥节点空间的处理上多采用中央环岛观赏性绿化形式,钢筋混凝土的桥墩和清一色的桥柱和桥体颜色给人以压抑之感,形式单一、颜色固定的高架桥对于人们无任何美感可言,也不具有任何观赏性,自然也无法吸引人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进行活动,因此,高架桥下景观空间处理缺乏特色的问题亟须解决。

(二)空间利用形式杂乱
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形式杂乱,且利用形式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设置,桥下摆放有大量的广告招牌、建筑物,流动性摊位较多,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

由于上述不定性的使用使桥下空间状态呈现出乱的状态,特别是流动性摊贩和非机动车的随意停放也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高架桥下杂乱无章的空间利用也使高架桥和桥下空间的联系减弱,城市中的建筑物给人以格格不入之感。

同时,高架桥的单一设计也影响人的心情,给人一种压抑暗示,由于高架桥是架空的大体积建筑物,在高架桥上行驶时会看到桥下的阴影面,让人产生一种压抑之感,增加了人们视觉上的不舒适感,加之高架桥的造型设计一样,趣味性和丰富性减弱,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优化空间利用形式,使空间利用尽量做到高效率和高质量。

三、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及景观再利用措施
(一)营造特色景观
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应以特色景观为主,其不仅是所在区域文化特色的彰显,更是景观设计的载体所在。

带有地域特性的文化符号和高架桥下空间设计的结合主要从周围的环境和景观入手,如某地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城市发展与铁路的关系很大,就可以结合铁路文化进行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设计,将铁路文化融入环境场所营造及景观设计中有一定的创新性,也突出了该区域的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既加强了人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又将该区域的文化以一种创新的方式输出,可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现实价值,有利于该区域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造公共服务设施
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大多因为空间多种方式的利用而变得混乱,为了优化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利用,吸引人进行相关活动可建造公共服务设施。

如公共厕所、照明设施、指示标志、供人们休息的座椅等都可以增加人们对于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

上述设施的建造再为人们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和场所的同时也加强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步行效率和质量,人们在步行的同时可提升自身的愉悦感,使人们注意到周围的环境和景色,进而更乐意结合自身的爱好进行一系列活动。

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作用于景观再利用,可对所活动人员进行走访、调查,进而结合所处高架区域进行周围景观的合理开发和再利用,如高架桥下空间较大可适当增加一些健身器材,满足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还可以举办较有意义的走步大赛,让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到高架桥下的美景,科学、合理、充分地运用高架桥下的景观,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巧妙融入高架桥环境场所的营造中。

四、结语
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以及景观的再利用可根据高架桥下空间的实际情况进行,在设计过程中可结合地域特色进行,并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使所营造的场所和景观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进而有效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使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更高,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和景观的再利用也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骏,刘琛.城市立交桥下附属空间利用的景观营造原则初 探[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7(6):5-9.
[2]刘颂,肖宇.城市高架桥的景观优化途径初探[J].风景园 林,2012(1):95-97.
(责任编辑:付晓琳)
作者简介:武丽娟(1994.2.18),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