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纳凉吟古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消暑纳凉吟古诗
作者:霍寿喜
来源:《北京档案》2012年第08期
夏之三月,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

我国古代诗人在消暑纳凉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吟诗作赋。

宋代梅尧臣的“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就是描写中伏日在古树参天、环境幽静的寺院里消夏的情景。

诗人杨万里则视荷花池为清凉的世界,几回流连忘返过后,写下《暑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大诗人王维喜欢独自一人在幽静的树林里弹琴唱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许是古代的树木植被比现在要多,所以夏日里诗人们经常出现在竹林里或树荫下:“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刘禹锡);“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陆希声)。

辛弃疾更有一首《鹊桥仙·松冈避暑》:“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村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不仅写出了当时人们林下纳凉的习惯,更是勾勒出一幅宋代农村的风俗图。

消暑纳凉是不是非得去荷池或是树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在自家庭院中接风纳凉:“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柳宗元也喜欢在临窗的案几上午睡纳凉:“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睡开心牖。

”而陆游则更加重视午睡的消暑作用,甚至有客来访也不例外:“相对牖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无夕阳。


和其他诗人相比,宋代的温革似乎特别强调宁心消暑,他认为“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

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这一观点显然就是“心静自然凉”的翻版。

事实上,在炎热时候,抛开一切杂念,做到神清气和,确实可防心火内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人的精神状态放松时安静时,其呼吸、心率、血压、体温、代谢均相应降低。

由此可见,古代诗人写纳凉诗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趣味,的确能提高诗人的耐暑能力。

由此类推,今人如果在炎炎夏日,能读点山水诗(当然包括消暑、纳凉之诗),全身心地投入到诗的意境中,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竹林、花池或幽静的庭院,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定会收到心醉忘暑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