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光子荧光染料DMAHAS在人-鼠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肝癌细胞系HepG2—药物研究、肝毒性和癌症研究神器
![基因编辑肝癌细胞系HepG2—药物研究、肝毒性和癌症研究神器](https://img.taocdn.com/s3/m/564637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77.png)
基因编辑肝癌细胞系HepG2—药物研究、肝毒性和癌症研究神器基因编辑肝癌细胞系HepG2——药物研究、肝毒性和癌症研究神器肝脏作为人体五脏之一,与机体正常的代谢、解毒、凝血等过程息息相关,并且参与机体免疫,是维持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在进行肝脏疾病的研究中,合适的细胞模型是重要的工具之一,但由于常规肝细胞获取困难、培养难度高、培养成本高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肝脏疾病研究的发展。
因此,在肝脏研究中选择培养简单、遗传背景稳定的肝细胞系则成为了一种替代选择,其中HepG2是最为常用肝癌细胞系之一。
HepG2细胞系的应用HepG2由knowles等建系于1979年,是一种肝母细胞瘤,来源于一名15岁的高加索白人男性肝癌标本。
HepG2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典型染色体数目为55个。
肝炎病毒研究:HepG2不含hepatitis B virus (HBV)和hepatitis C virus (HCV),因此HepG2是常用的研究HBV和HCV细胞系模型。
体外HCC模型:HepG2是一种来源于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的细胞系,是常见的体外HCC模型。
HepG2中p53抑癌基因无突变,因此可用于研究p53与肝细胞癌(HCC)的密切关系,以及HCC的发病、诊治、预防。
药物研究:肝脏是人体内药物代谢的最主要器官,也是重要的解毒器官。
HepG2细胞系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功能上都更接近于人的肝组织,该细胞系常用于药物代谢和肝毒性研究。
肝细胞系与CRISPR/Cas9技术相结合,助力研究肝炎、遗传病、癌症等医学难题利用CRISPR/Cas9构建基因敲除HepG2的HBV感染细胞模型细胞,为彻底治愈乙肝提供新思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一种DNA病毒,在细胞外的HBV基因组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双链DNA(relaxed circularDNA,rcDNA)分子,当病毒感染细胞,HBV基因组进入到宿主细胞核后,rcDNA会在转化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DNA,cccDNA),并且可以稳定存在。
量子点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量子点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1f042643323968001c9204.png)
量子点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胡晓璐MG1530110生命科学学院药理学摘要:量子点是一种新兴的半导体荧光材料, 耐光漂白, 激发光谱宽, 发射光谱可调。
将量子点应用于生物医学检测领域, 可以解决传统有机染料发光时间短、不能同时多色检测等问题。
水溶性量子点结合特定的生物分子后可以标记待测目标, 用于生物分子的分析检验和细胞标记、组织层次成像分析, 并能参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检测。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量子点独特的光学性质, 以及量子点在标记肿瘤和肿瘤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量子点,肿瘤标志物,免疫探针一、肿瘤早期诊断现状癌症是一种恶性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各种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癌症病人在确诊时大都已是癌症晚期,很难治愈。
有关癌症诊断与治疗的问题已经成为近20年来医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由于很多恶性肿瘤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所以发现时多为晚期甚至发生恶性转移,从而失去手术治疗的最佳机会[1]。
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验来看,控制这一疾病肆虐的关键在于预防,而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最为有效的手段。
癌症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临床上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体征,二是缺乏理想的敏感而特异性的诊断指标。
近年来,临床肿瘤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常见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记物检查等。
其中检测肿瘤标志物对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对降低癌症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肿瘤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指细胞在癌变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过程中,由癌细胞分泌脱落产生的或者是由宿主对癌细胞反应而产生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活性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酶、激素及癌基因产物等[2-4]。
这些物质不存在于正常人体内而只见于胚胎中或含量极低,其性质与正常组织和细胞所表达的物质和抗原有区别,相互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特异性,进入到体液或组织后,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被检测出来[5]。
基因修饰小鼠(GEM)模型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修饰小鼠(GEM)模型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407c65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0.png)
基因修饰小鼠(GEM)模型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肿瘤学研究及肿瘤治疗在临床上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抗肿瘤药物耐受性的形成和肿瘤转移性疾病是当前面临的两个重要现实难题。
抗肿瘤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异质性肿瘤中的原发突变的出现,或治疗前耐药克隆的大量生长引起的,而现有的靶向抗肿瘤制剂的单一疗法,或化学药物疗法都无法避免药物耐受的发生。
而且,在获得明显成功治疗之后,少量药物耐受肿瘤细胞可以存活下来,并在一定时间后,成为主要细胞群,最终形成与原始肿瘤表型不同的复发疾病。
而肿瘤转移性疾病则是导致90%以上与癌症相关死亡的原因,因为现在对于这些继发肿瘤也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虽然针对干预肿瘤病人免疫系统的肿瘤免疫疗法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但该疗法也只是在一些特定病例情况下有效果,而对于大多数肿瘤病人仍不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所谓成功的肿瘤治疗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的协同作用,比如手术,放射线照射,细胞毒性疗法,以及免疫疗法等综合策略。
为了设计出有效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与方案,首要的基础与前提是深入了解肿瘤的形成与发展,转移,及治疗应答过程中,肿瘤细胞自身及其微环境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寻找针对不同肿瘤类型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研究者们就必须依赖于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
尽管过去依赖于传统临床前小鼠模型(即通过建立移植人肿瘤细胞系或同种小鼠肿瘤细胞系模型等方法)获得了临床前抗癌新疗法的成功验证,但绝大多数的这些新疗法在临床III期试验中却都以失败而告终。
总体上讲,由于传统体内肿瘤小鼠模型在预测临床新疗法效果方面的表现不佳,因而更加凸显出寻找具有更好预测能力及效果的改进型临床前体内模型的意义与价值。
最近在基因修饰技术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快速研制能更有效地模拟人肿瘤的GEM模型成为现实,GEM模型在遗传组成,肿瘤细胞与其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药物反应及耐受等方面都更接近肿瘤病人。
而新一代GEM模型的出现,也大大促进抗肿瘤新疗法策略转化为临床应用,最终达到提高癌症病人生存率的目的。
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90694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0.png)
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肝癌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肿瘤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公布的数据表明,肝癌已成为全球第五大致死疾病。
我国是肝癌高发区之一,每年新发肝癌例数多达45万,其中大部分患者都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新型肝癌治疗药物和疫苗就成为了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小鼠肝癌模型是这方面的重要工具之一,本篇文章将介绍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一、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将小鼠暴露在特定的癌变诱导物下,使其发生肝癌并进一步研究肝癌的生长、转移、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的建模方法包括化学诱导法、遗传基因改变法和移植肿瘤法等。
(一)化学诱导法化学诱导法是指将小鼠注射癌变诱导剂,使其发生肝癌。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研究人员曾经使用丙酮腈和已成为正规化疗药物的氟哌酸,成功地诱导了肝癌模型。
(二)遗传基因改变法遗传基因改变法是指通过改变小鼠身体内的基因来诱发肝癌。
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会将癌症基因引入小鼠细胞中或删除抑癌基因,以模拟人类患肝癌的遗传突变过程。
这一方法类似于人类的遗传肝癌,但相比化学诱导法,其模型建立时间可能更长,更具挑战性。
(三) 移植肿瘤法移植肿瘤法是指将从患有肝癌的小鼠身体中提取肿瘤细胞,并将其移植至另一个小鼠体内,以便研究肿瘤在受体体内的生长、转移等方面的行为变化。
总体而言,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方式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适当的药物浓度和注射时间、适当的配制方法等。
二、小鼠肝癌模型的应用小鼠肝癌模型作为一个重要的癌症治疗研究工具,有多个应用方向。
(一) 确认药物的有效性在临床研究阶段,小鼠肝癌模型可以评估新型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为之后进行临床试验提供基础。
许多受体特异性的药物疗法都利用小鼠肝癌模型进行研究。
(二) 探究癌症耐药性小鼠肝癌模型可以用于探究癌症细胞的耐药机制和抗癌物质的作用机制。
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寻找新的治疗癌症的靶点和抗癌策略。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的机制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81468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c.png)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的机制景发;熊书名;李建平【摘要】目的探讨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DMC)对肝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不同BDMC(0、20、40、80μmol/L)干预肝癌细胞株HEPG2 72 h,MTT评价细胞增殖,Tunel分析细胞凋亡,ELISA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和p-STAT3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K.采用ROS抑制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 2.5 mmol/L)处理30 min后BDMC再干预24 h,评价细胞凋亡能力.结果 BDMC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增加ROS生成和AMPK磷酸化水平,抑制p-STAT3表达.抑制ROS生成可抑制BD-MC诱导HEPG2凋亡的能力.结论 BDMC通过ROS/AMPK/STAT3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20)015【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肝癌;增殖;凋亡【作者】景发;熊书名;李建平【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江苏南通,226000;南通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江苏南通,226000;南通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江苏南通,2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姜黄色素主要包括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其中主要成分姜黄素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能抑制体内外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
肝癌是威胁中国人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患者总体预后不是十分满意。
本实验研究探讨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及促进其凋亡的机制,现报告如下。
人肝癌细胞株HEPG2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购自美国Sigma生物有限公司。
RPMI-1640培养液和胎牛血清购自美国Gibco公司。
MTT试剂盒、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碧云天生物科技公司。
P-AMPK,p-STAT3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公司。
多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标志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多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标志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ed754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8.png)
第52卷分析化学(FENXI HUAXUE)评述与进展第3期2024年3月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313~322DOI:10.19756/j.issn.0253-3820.221446多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标志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杨马骏杨超杰贺月赵灿冀海伟王琦*秦玉岭*吴丽*(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通226019)摘要多色免疫组织化学(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mIHC)技术是一种新型多靶点病理组织染色、成像及分析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单张组织切片上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及空间分布,实现对细胞的表型、组成、形态及细胞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全面解析。
近年来,mIHC技术被成功应用于肿瘤免疫研究领域,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从近年开发的mIHC检测技术出发,针对不同类型mIHC 技术的检测原理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讨论了新型mIHC检测技术在肿瘤标志物及肿瘤微环境检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对mIHC在肿瘤免疫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多色标记;肿瘤诊断;循环荧光成像;评述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分别授予了美国得州大学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学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
这彻底颠覆了以往人类对抗肿瘤的策略,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目前上市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存在价格高、整体应答率较低以及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大等缺点。
以免疫检查点PD-1/PD-L1单抗为例,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整体应答率仅有20%~30%,无法实现有针对性的靶向用药,造成医疗资源浪费,限制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3]。
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生物标志物与免疫治疗反应息息相关。
靶向线粒体的mt-roGFP2荧光探针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动态变化
![靶向线粒体的mt-roGFP2荧光探针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动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da55be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4.png)
靶向线粒体的mt-roGFP2荧光探针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动态变化刘晓宁;薄惠;刘翠娥【摘要】目的通过靶向线粒体的氧化还原敏感绿色荧光蛋白探针(mt-roGFP2荧光探针)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以下称HepG2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动态变化,旨在为以线粒体ROS为靶标的肝癌化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pLenti-CMV-mt-roGFP2-PGK-puro慢病毒载体并测序鉴定.将慢病毒载体pLenti-CMV-mt-roGFP2-PGK-puro与包装质粒pVSVg、pRev和pGag-Pol共转染人肾上皮293T细胞,获得mt-roGFP2慢病毒颗粒,并检测病毒滴度.将制备好的mt-roGFP2慢病毒颗粒感染HepG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观察HepG2细胞roGFP表达情况.将对数生长期稳定表达mt-roGFP2的HepG2细胞(HepG2-mtroGFP2细胞)与MitoTracker线粒体荧光探针共温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t-roGFP2荧光探针的亚细胞定位.取对数生长期HepG2-mt-roGFP2细胞先后经0.5 mmol/L过氧化氢(H2O2)和1 mmol/L二硫苏糖醇(DTT)处理,采用尼康A1R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拍摄同一细胞,Image J软件分析荧光图片.结果成功构建pLenti-CMV-mt-roGFP2-PGK-puro慢病毒载体.制备的mt-roGFP2慢病毒平均滴度为4.04×108 IU/mL.mt-roGFP2荧光探针稳定表达在HepG2细胞中,并正确靶向HepG2细胞线粒体,成功构建HepG2-mt-roGFP2细胞.外源性氧化剂H2O2的加入可导致HepG2-mt-roGFP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明显升高,其荧光比值(405 nm/488 nm)从1.19上升到3.98,加入还原剂DTT可使其荧光比值下降至1.25.结论靶向线粒体的mt-roGFP2荧光探针能够实时动态、可逆地检测HepG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变化并实时成像.%Objective To detect the dynamic changes of mitochondrialROS in human hepatoblastoma HepG2 cell line(hereafter called HepG2 cells) by mitochondria-targeted mt-roGFP2 biosensor,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hemotherapy of liver cancer targeting mitochondrial ROS. Methods The lentivirus vector pLenti-CMV-mt-roGFP2-PGK-puro was constructed by seamless cloning technology, and was identified by DNA sequencing. The lentivirus mt-roGFP2 was prepared by co-transfecting the human embryonic kideny 293T cells with the lentivirus vector pLenti-CMV-mt-roGFP2-PGKpuro and packaging plasmids pVSVg, pRev, and pGag-Pol, and then its virus titer was tested. The expression of roGFP in the HepG2 cells infected by the prepared mt-roGFP2 lentivirus particles was analyzed through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Western blotting. The HepG2 cells expressing mt-roGFP2 (HepG2-mt-roGFP2 cells) in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were incubated with MitoTracker probe, and then the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mt-roGFP2 biosensor was investigated by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The HepG2-mt-roGFP2 cells in the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treated with 0. 5 mmol/L H2O2 and 1 mmol/L DTT were imaged by using Nikon A1R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system, and the fluorescence images were exported to Image J software. Results The lentivirus vector pLenti-CMV-mt-roGFP2-PGK-puro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he mean titer of mt-roGFP2 was 4. 04 × 108 IU/mL. roGFP biosencor was stably expressed in the HepG2 cells and correctly targeted to mitochondria, indicating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HepG2-mt-roGFP2 cells. The addition of exogenous oxidant H2O2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mitochondrial ROS in the HepG2-mt-roGFP2 cells, with the 405nm/488 nm fluorescence ratios ranging from 1. 19 to 3. 98, and the injection of reductant DTT declined the fluorescence ratio to 1. 25. Conclusion The mitochondria-targeted mt-roGFP2 biosensor can real-time and reversibly detect the changes of mitochondrial ROS in the HepG2 cells and display the real-time imaging.【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8(058)008【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肝癌;HepG2细胞;活性氧;线粒体;靶向线粒体的氧化还原敏感绿色荧光蛋白探针【作者】刘晓宁;薄惠;刘翠娥【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医学院,郑州 450063;黄河科技学院医学院,郑州450063;黄河科技学院医学院,郑州 45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活性氧(ROS)是生物体内需氧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衍生物,包括等。
人肝癌裸鼠移植模型的研究进展
![人肝癌裸鼠移植模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b8629a51e79b89680226d7.png)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0Biblioteka ;14(36):3500-3503
Research progress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s in nude mice
Pian Ye, Shu-Ling Zhang, Sheng-Hua Jie, Ji-Hua Dong Pian Ye, Shu-Ling Zhang, Sheng-Hua Jie, Ji-Hua Do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Hubei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ence to: Shu-Ling Zha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Hubei Province, China. yp_breezy@ Received: 2006-06-14 Accepted: 2006-08-10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ude mouse; Transplantation; Animal Model
Ye P, Zhang SL, Jie SH, Dong JH. Research progress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s in nude mice.
最新 肝癌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进展-精品
![最新 肝癌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进展-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d8b87217192e45361066f5d0.png)
肝癌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进展HBV感染动物模型的发展对理解病毒复制、疾病发病机理,尤其是对鉴定HBV感染治疗的候选药物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范围内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进展迅速、易于复发转移,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也亟待进一步阐明。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的肝癌转基因小鼠模型,为肝癌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结合经典研究与近年进展,对常用肝癌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模型特点、特别是应用研究状况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肝细胞癌;转基因;小鼠模型引言:1.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2012年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位居肿瘤第五位,死亡率高居肿瘤第二位[1]。
严峻的临床诊治形势对HCC发生及转移机制研究提出迫切需求,HCC相关机制的深入阐释对HCC早期诊断、药靶研发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但HCC致病因素多,病程复杂,涉及通路广,因此研究难度较大,其发生发展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2.动物模型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在HCC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化学诱导、原位异位移植及转基因等方法在目前HCC动物模型构建中较为常用。
转基因动物模型与其他常用HCC动物模型相比,在研究特殊基因在HCC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或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肝脏特异性致癌物之间的关系中具有独特优势,迅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常用的HCC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分类介绍,并对其在HCC相关机制研究及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HCC转基因动物模型概况转基因动物模型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或敲除动物体内特定基因,从而影响动物性状表达并产生稳定遗传修饰的动物模型。
1982年,Gordon等[2]首次利用显微注射法成功构建转基因小鼠,此后转基因动物模型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PTP1B表达的研究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PTP1B表达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991d4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e.png)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PTP1B表达的研究肝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而小鼠肝癌模型是研究肝癌病理生理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过程及PTP1B表达的研究。
1.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小鼠肝癌模型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进行建立,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诱导法、基因改造法和放射性物质诱导法。
本文将着重介绍化学诱导法建立小鼠肝癌模型的过程。
首先,选择适合的小鼠品系进行实验,一般选择C57BL/6J品系的雄性小鼠。
然后,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小鼠灌服化学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胺(DMN)、二乙二酸氮氫鈉(DEN)或对二氯苯胺(2-AAF)等化学物质,导致肝脏发生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肝癌的发生。
此后,可根据肝癌的形态特征、肿瘤大小和数量、肿瘤组织学特征等指标对小鼠进行肝癌诊断。
2. PTP1B表达的研究PTP1B是一种酪氨酸磷酸酶,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负调控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的作用。
PTP1B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肝癌等。
因此,对PTP1B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小鼠肝癌模型可以获得不同发展阶段的肝癌组织标本,可用于研究PTP1B的表达情况。
目前主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手段进行测定。
研究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PTP1B的表达显著升高,与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相关。
另外,PTP1B抑制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治疗肝癌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对PTP1B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还可以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总之,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和PTP1B表达的研究对于肝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肝癌发生机制和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多色荧光素法(m-fish)注意事项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多色荧光素法(m-fish)注意事项_概述及解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79e9b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a.png)
多色荧光素法(m-fish)注意事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多色荧光素法(m-fish),也被称为光谱染色体分析法,是一种用于研究生物体染色体结构和异常的技术。
通过同时使用多个荧光探针染色剂来标记不同的染色体区域,m-fish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细胞核型信息,并能检测出一系列与遗传性疾病、癌症等相关的基因缺失、重排和扩增等变异。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介绍了m-fish的原理和实验步骤,然后着重探讨了在进行m-fish实验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包括样本处理、实验设备和试剂选择以及数据分析与解释等方面。
最后,在总结概述中对m-fish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多色荧光素法(m-fish)并概述其应用领域以及注意事项。
通过阐述m-fish的原理和实验步骤,读者可以对该技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通过讨论注意事项,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进行m-fish实验的关键要点,避免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为研究生物体染色体结构和异常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多色荧光素法(m-fish)2.1 原理介绍多色荧光素法(m-fish)是一种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染色体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用同时标记不同染色体的多种荧光探针来识别和鉴定染色体上的结构变化、数目异常以及亚微观缺失或重排等基因改变。
在m-fish中,每对染色体会被特定颜色的荧光探针所标记。
这些探针包含特异性DNA序列,可以与相应染色体上的目标区域高度特异性地结合。
常用的探针可以发出红、绿、黄等多种颜色的荧光信号,从而使不同染色体得以区分。
2.2 实验步骤使用m-fish进行实验需要经历以下步骤:第一步:样本预处理。
将待检测样本制备成检测细胞悬液。
第二步:固定。
将检测细胞悬液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
第三步:去核化处理。
使用去核化液将固定的细胞进行去核化处理,除去干扰因素。
基因修饰在人源化肝脏小鼠建模中的应用
![基因修饰在人源化肝脏小鼠建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7a8445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d.png)
分子 技术
临床
生物
应用
模型
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模式
基因修饰技术
ES打靶基因修饰技术 TALEN基因修饰技术 CRISPR/Cas9基因修饰技术 TetraOneTM基因修饰技术
基因修饰动物建模
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的构建
类 别
序 号
名
称 基因信息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 疫
1 Nude
Foxn1nu
uPA-SCID小鼠相比uPA-Rag2小鼠具有更高的人源化比率,其肝细胞替换可
达50%,运用免疫抑制剂后可提升至70%,基本满足代谢和毒性研究需求,许多
学者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多种药物研究。
(2)uPA-SCID小鼠(Tateno,2004年,日本)
名称
基因信息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肝损伤
uPA-SCID uPA/Prkdcscid 无T无B
2011-2017,美日有诸多研究和数据。 无商业化成品供应,国内来源受限!
(7)uPA-NOG小鼠(Gutti,2014年,美国)
名称
基因改变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肝损伤
uPA-NOG uPA/NOD/Shi-scid/Il2rgnull 无T,无B NK、补体功能缺失 uPA uPA-NOG小鼠是在NOG小鼠基础上通过基因修饰加入uPA基因培育而来,目前
动物试验非阿尿苷最大耐受剂量
小鼠 50mg/kg/d
90d
大鼠 500mg/kg/d
30d
比格犬 3mg/kd/d
90d
食蟹猴 25mg/kg/d
30d
小鼠给药剂量达到250mg/kg/d(人类剂量1000倍)时, 50只小鼠仅有4只死于肾衰竭。大鼠剂量达510mg/kg/d (人 类剂量2000倍),持续给药70d,所有大鼠ALT、AST均正常。
人源性肝癌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及 CD90、ALDH1表达鉴定
![人源性肝癌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及 CD90、ALDH1表达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6c77b1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7d.png)
人源性肝癌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及 CD90、ALDH1表达鉴定博庆丽;阮亮;胡安拉;李李;杨懿;赵奇红【摘要】Fresh specimens excised from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were transplanted into nude mice subcuta-neously to establish the patient-derived liver cancer xenograft models,which could be passaged 3 times continuous-ly.The tumor latency,take rate,tumor growth,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these models were recorded meanwhile. Histopathological structure was compared by HE staining in the clinical samples and the passaged samples.The ex-pression status of cancer stem cell markers CD90 and 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ALDH1)were checked in these samples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Similar histopathological structure was observed in those samples, and so did the expression of CD90 and ALDH1.These models are valuable for the basic researches in liver cancer, which had the characters of stable histopathological structure and stable expression of some certain proteins.%从新鲜的人肝癌标本上切除肿瘤组织,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原代移植瘤并连续传代3次,观察移植瘤的成瘤潜伏期、成瘤率、肿瘤体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情况。
肝癌、结肠癌干细胞样细胞新型培养体系及其细胞系建立的研究
![肝癌、结肠癌干细胞样细胞新型培养体系及其细胞系建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a1aaed79563c1ec4da7104.png)
passage.In stem cell culture medium B 1 and B2,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Hep3B and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 SW620 both had suspending cell sphere only using stem cell culture
sphere for 2 months from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 SW620,we established the cell line.The suspending cell sphere from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Hep3B could serially passage for one month.Thus we used stem cell culture medium C 1,C2 and C3 to culture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Hep3B and Huh7.We discovered that those cells were suspending,could grow into sphere.Although many cells would be died,those cells could form sphere again after passage. We detected the cancer stem cell maker gene highly expressing and established the cell lines.
双光子DNA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荧光成像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双光子DNA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荧光成像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4d7f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b.png)
双光子DNA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荧光成像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生物荧光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细胞行为和组织等各方面。
DNA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生物分子之一,在细胞进程和特定疾病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DNA的荧光探针在生物荧光成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兴的生物成像技术,与传统的单光子激发荧光成像技术不同的是,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可以深入样品内部进行图像采集,并且在生物体内可以有更好的光学穿透性。
因此,研究和设计双光子DNA荧光探针对于发展生物荧光成像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双光子DNA荧光探针,以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中。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挑选合适的双光子荧光染料。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从现有的双光子染料中选择一个具有高量子产率、好的荧光性质和低毒性的染料,用于设计双光子DNA荧光探针。
常见的双光子荧光染料有DAN、4-BCMU、4-IOP、DiOC等。
2. 合成DNA探针和双光子染料的结合物。
利用核酸化学方案,将DNA序列和双光子染料进行合成,从而获得双光子DNA荧光探针。
其中,探针的设计应注意其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并能够自由转换荧光信号。
3. 对双光子DNA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质进行表征。
包括测定双光子DNA荧光探针的量子效率、荧光光谱、荧光寿命等参数,以及对其荧光性质进行比较分析。
4. 在体外以及体内的生物样品中进行双光子荧光成像实验。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对上述荧光探针进行细胞和组织的共同验证,在细胞和组织中对其荧光成像、转变和传递效果进行验证。
5. 最后,对于上述荧光探针进行应用前景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其在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双光子DNA荧光探针,将会对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做贡献,另外其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荧光成像能力,具有广阔的生物学、医学、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能够为生物分子检测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
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对荷人肝癌裸鼠放射免疫显像研究
![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对荷人肝癌裸鼠放射免疫显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72633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7.png)
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对荷人肝癌裸鼠放射免疫显像研究别彩群;梁旭竞;汤绍辉;李萌;孙士敏;范红梅【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adioimmunoimaging of 99mTc labelled humanized single-chain Fv dimmers(BDM3) and immunonanoparticl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nude mice bearing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d to study their application i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The label rate of 99mTc-BDM3 and 99mTc-BDM3 nanoparticles was determined by isotopic analyzer. The labelled BDM3 and BDM3 nanoparticles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nto the nude mice bearing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t intervals of 1 h,4 h and 8 h,the mice in each group were imaged on a SPECT,and then were sacrificed immediately to get various organs and tumors. Radioactivity ratio of tumor to non-tumor (T/NT) was measured. Results The label rates of 99mTc-BDM3 and 99mTc-BDM3 nanoparticle were 91% and 92%,respectively;The posi-tive display rates by the antibody and its nanoparticle were both 100%;The ratio of T/NT were (1.63±0.17) and (3.63±0.21) 1 h,(3.82±0.24) and (5.63±0.26) 4 h,(0.48±0.21) and (1.41±0.32) 8 h after injection of 99mTc-BDM3 and 99mTc-BDM3 nanoparticle,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statistical sig-nificance;Favorable images were obtained after 4 h. The labelled BDM3 and BDM3 nanoparticles concentrated in carcinoma and did not in nontumor,that showed an evident targeting effect in tumor. As a result of a double tar-geting effect,the BDM3 nanoparticles group had more concentration in tumor,and increased the imaging effect. Conclusions The humanized single-chain Fv dimmers (BDM3) and immunonanoparticl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as high affinity to nude mice bearing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xenografts. They could be target carrier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目的:观察99mTc 标记的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 BDM3及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在荷肝癌动物体内的靶向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探讨其对肝癌的靶向诊断和治疗的价值。
光动力治疗人胆管癌细胞荷瘤裸鼠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动力治疗人胆管癌细胞荷瘤裸鼠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fbf95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c.png)
光动力治疗人胆管癌细胞荷瘤裸鼠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难以早期发现,且对化疗的反应差,预后不佳。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新型、无创伤的治疗方法,通过局部激活特异性光敏剂,产生毁伤肿瘤细胞的效应。
通过对胆管癌细胞进行光动力治疗,可以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开展胆管癌细胞的光动力治疗实验研究,对于寻求治疗胆管癌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荷瘤裸鼠模型,观察光动力治疗对人胆管癌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效果和生物学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实验设计:选取裸鼠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胆管癌细胞注射至其体内建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进行光动力治疗。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荷瘤裸鼠肿瘤的大小、生长速度、形态以及组织学变化等指标。
2.研究方法:采用光敏剂靶向给药和介入局部光照的方式进行光动力治疗。
在治疗前后测量裸鼠体重和肿瘤大小等生理指标,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对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了解光动力治疗对人胆管癌细胞的影响。
四、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可通过对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和人胆管癌细胞的光动力治疗实验,进一步探讨光动力治疗对人胆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治疗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研发治疗胆管癌的新疗法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 分 类号 :7 5 3 R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10 (0 0 0 -360 10 —7 3 2 1 )60 8 -4
Ap i a i n o v lTwo p t n Ab o b ng Fl r s e e i pl to fa No e c - ho o s r i uo e c nc n Hum a p tc Ca e is Xe o r f i e M o e n He a i nc r Ce l n g a t M c dl
D i— n B I e gl n ,Z A G J gpn ,H h n - n U X umi , A n —a g H N i —ig U C e g i Z i n j
( aoa r M dc e J a layHopt , ia , 5 0 1 Lbrt y e in , i nMit sil J n 2 0 3 ) o i n ir a n
性分析采用 MT 、 Y 中性红 ( R) 考马斯亮蓝 ( B 和流式 细胞术 ( C 等方法 。D H S N 、 c) F M) MA A 标记肿瘤细胞 的体 内示 踪在人
肝癌模 型中进行 , 切除的肿瘤异种移植物经荧光成像 和传统 的组织病理分析 。此 外 , 我们 建立 了一种基于 D H S释放 MA A 的细胞 毒性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表 明 D H S HeG MA A 对 p 2细胞无 明显毒性 , 它显示 出对 活细胞很高 的穿透性和稳定 的细 胞质定 位。体 内细胞示踪实验 表明它是一种用于肿瘤示踪和荧光成像 的可靠探针。 关键词 : 细胞毒性 ; 双光子吸收; 荧 光成像 ; 细胞毒 T细胞 ; 肝癌
ma i e u rx n g atmie mo e . T mo e o rfs we e e a n d b l o e c n e i g n n o v f n l rt mo e o r f v c d 1 u r x n g a t r x mi e y fu r s e c ma i g a d c n e — i to a it lgc lmeh ds h e u t h we h tDMAHAS h d n in fc n y oo iiyo p el.I i n lh soo ia t o .T e r s lss o d t a a o sg i a tc ttx ct n He G2 c ls t i s o d h g elp r a ii o lv el t h t b e c ts l o aiain. I io su y s g se h ti h we i h c l— e me b l y t i e c i wih t e sa l y o oi lc lz to t s c n vv t d ug e td t a t
o MA A eeea ae yuigMr nurl e N f D H Sw r vl t b s I u d n T, e t d( R)asy eo si b lat le( B sa n ar s , omas rl n u c )asya d a e ii b
l y e i a a i C . h p l t no A A r u o a k i s n ut u f w ctm t c nls F M) T eapia o f M H Sf m r rc ig nv o a od c di ah — o o r y s( ci D o t t n i vw c e n
Abta tT x l e tect oi t o atop o n asrigf oecn e ( M H S o u a e G src :o epo y t cy f w —h t bobn urse c D A A ) n h m n H p 2 r h o x i o l
wa e ib e p o e f rt m o r c ig a d fu r s e c ma i g s a r l l r b u rta kn n o e c n e i g n . a o l
Ke r : tt xct y wo ds Cy oo iiy;
Two p oo bs r to F u r s e c ma i g; Cyoo ii l mp o ye — h t n a o pi n; loec n e i gn t txc t T y h c t s; y
( . 南军 区总 医 院 实验 诊 断科 , 东 济 南 2 03 ;. 1济 山 5 0 12 山东 大 学 生命 科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0 0 ) 5 10
摘要 : 研究一种新型双光子荧光素 ( MA A ) D H S 对人 肝癌 H p 2细胞的毒性及 肿瘤 细胞 标记后 的体 内示踪 。体外 细胞毒 eG
36 8
Lb l m nasv aee l muos s&Ci d De . 01 V0 . 7. . d a l Me n e 2 0. 1 1 No 6. Nhomakorabea・
方 法研 究 ・
新型 双 光 子荧 光 染料 D MA S HA 在人一 鼠肝 癌 模 型 中 的应 用
杜 秀敏 ‘ 白增亮 张敬平 胡成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