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与观察—— 苏轼《石钟山记》漫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简介】
原文
文|王中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进士出身,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
但其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今海南省),后病逝于常州。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①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②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③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④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⑥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⑦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⑧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
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
所在,到处。
是,这样。
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1084年农历六月初九。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齐安:旧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适:到,往。
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长子迈:苏轼的长子苏迈。
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真正原因)的缘故。
16陋者 :浅陋的人。
考:敲击。
求之 :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其实:指石钟山得65x45
名的真相。
参考译文
《水经》里说:“鄱阳
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鼓起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鸣响一般,(因而得名石钟山)。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到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寻访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并聆听它们的声音,发现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浑厚而重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飞扬,余音慢慢地才消失。
他自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尤其感到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任职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来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了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声音。
我当然觉得好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单独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
巨石斜立,高达千尺,如同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般,森严可怕,忽然从水上传来巨大的声音,
漫读
人生天地间,“阳春
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
章”,有太多缤纷的景象供
我们观察、欣赏,有太多未
知的奥妙待我们去探索、发
现。
这何尝不是生而为人的
一种幸福?兰亭集会,天朗
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置
身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清
流急湍之间,不由得由衷感
叹道:“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也!”
同时,天地万物,
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知识源泉
之一,不但其本身就是人类
识。
望、闻、问、切,一直都是中医不可或缺的诊断方法。
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大概都源于观察吧,也有太多的创造发明、技能技艺得益于观察吧。
天文、历法、地理、动物、植物、工具、医学、文学……莫不如是。
就拿我们的汉字来说,据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脚印,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通过分辨各
自的纹理而能够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仓颉)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黄帝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出更简便的办法来代替结绳记事。
他苦思冥想,没有头绪。
有一天,他参加部落的集体狩猎,大家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位猎手发生了分歧:有的说要朝西走,那里有羚羊;有的说要朝东走,说那里有鹿群 ;而有的要走中间,说那里有只老虎,如果不管的话,会对部落造成很大的威胁。
仓颉觉得很奇怪,他们是怎么知道每一条路上有什么动物的呢?猎人们告诉他,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蹄印,根据足迹可以判断出不同的猎物。
仓颉听了,很受启发。
他想,如能抓住事物各自的特征,画出符号,大家都能根据这些符号辨识事物,进行交流,这不就方便多了吗?于是,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山川、草木虫鱼、人马猪羊,按其特征,画出图形符号,从而造出了最初的汉字——象形字。
汉字成,“天雨粟,鬼夜哭”,人
类的智慧和力量,使自己不再成
为自然的奴隶,足以惊天地,泣
鬼神。
然而,由于事物的丰富复杂
性、多变性,可能在不同的环境
条件或者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
特点。
另外,由于人们对事物认
知能力的有限以及观察发现角度
的限制、观察得不够细致真切等,
许多认识也不是一次能完成的,
需要不断地完善,有时还可能出
现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擅长
农村题材,尤以画水牛而著名,
与擅长画马的韩干并称“韩马戴
牛”。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有一幅他的传世画牛佳作《斗牛
图》,此图描绘了两牛相斗时,
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穷追
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
腿的场面,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
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
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
作品活灵活现,生意盎然,可见
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
可
是,据苏轼《东坡志林》记载,
这位名画家有一幅斗牛图却有失
真的瑕疵。
这篇叫《书戴嵩画牛》
的短文写道: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
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
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
力在角,尾搐(chù,抽缩)入
两股间,今乃掉尾(摇尾巴)而
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
语有云:“耕当问奴(农民),
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描摹写生,当然首先贵在
真实准确。
戴嵩画牛甚多,颇负
盛名,自然对牛的形貌、情态进
行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然而却在
这样一个细节上违背了生活的真
实,留下一个败笔。
可见细致观
察的重要,而要做到还真不容易
啊。
正因为如此,古代许多作家、
画家为了追求细节的真实,创作
出生动活泼的作品,都在“观察”
二字上下过超凡的苦功。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
施耐庵为了突出梁山好汉的神
威,多次描写打虎的场面,景阳
冈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尤
为著称。
现实生活中,老虎并不
容易见到,要对老虎的外貌形态、
生活习性及捕食的情形有真切的95x60
了解,进而写活老虎,写神打虎英雄,不亲见亲闻、获得真切的感知是难以做到的。
为此,施耐庵经常到猎户家中去,找有打虎经验的猎户交朋友,从而了解到许多关于老虎的习性、动作、神态,以及猎户和老虎搏斗的详细情况,掌握了丰富的间接资料。
但他觉得还不够,于是便冒险一个人跑到野兽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躲到大树上,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老虎的一举一动。
同时,他还跟着猎户去打猎,多次看到猎人与老虎搏斗的情景,看到老虎受伤后疯狂反扑、挣扎直至毙命的场面。
经过这样耐心细致的实地考察,施耐庵终于获得了关于老虎和打虎的许多实际知识,掌握了生动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写出了武松打虎这样扣人心弦的精彩篇章。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文人逸事,是关于菊花的。
我们知道,菊花一直被视为高洁、隐逸、坚贞的象征,是古人经常吟咏的对象。
苏东坡有诗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郑
思肖也写道:“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在他们笔下,
菊花凋谢后,是只会干枯在枝头
而不会坠落地面的,然而王安石
却有诗道:“黄昏风雨瞑园林,
残菊飘零满地金。
”据宋人笔记
记载,欧阳修看了王安石的诗后
提出了异议,他在后面续题道:
“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
细吟。
”显然,他也认为菊花是
不会凋零满地的,他是在提醒王
安石,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别犯
让别人笑话的低级错误。
对于欧
阳修的提醒,王安石却不以为然。
一方面他也许真的见过“残菊飘
零满地金”的情景,另一方面文
人讲究“文斗”,他搬出了一个
有力的证据 :《离骚》里不是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
之落英”的名句吗?屈原这样写,
一定是有他的依据和道理的。
也
有说故事发生在王安石与苏东坡
之间,且有后续。
说是苏东坡给
“拗相公”王安石指出错误后不
久,就被贬到了黄州。
待到重阳
节,菊花盛开却遇连日大风,只
见菊花纷纷坠落,满地金黄——
原来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
不落瓣的不同。
他想起给王安石
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
晌无语,恍然悔悟当初自己太孟
浪轻薄,太自作聪明了。
是啊,
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
其真相远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呢。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
有无,可乎?”苏东坡的《石钟
山记》则又从考察石钟山得名原
因这件事上,再一次印证了深入
实践、亲见亲闻、细致观察的重
要性。
石钟山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
处的一座小山,海拔仅数十米。
它实际由南北两座小山组成(所
以《石钟山记》说“舟回至两山
间”),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
均有洞穴。
由于它傲然屹立于长
江之岸、鄱阳湖之滨,南望庐山,
北镇长江,地理位置险要,风景
雄奇秀丽,而成为一座名山和旅
游胜地,迁客骚人到此也必登临
观览。
而对于它得名的原因,一
直有不同的说法。
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
元走遍大半个中国,考察了无数
大小河川,他认为此山“下临深
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
洪钟”(现存《水经注》中并无
此言),因而得名。
也就是说,
石钟山得名在于声音。
但是,一
座湖中石山,任凭风浪怎么拍打,
怎么会“声如洪钟”呢?因此此
说一出,“人常疑之”。
苏东坡
虽没直接表示怀疑,但以风浪无
法鸣响水中的钟磬作类比,暗示
自己也有疑问。
到了唐朝,洛阳
95x75
人李渤也进行过实地考察。
他发现湖中两块巨石,“有铜铁之异焉”,通过敲打,都能发声,一重浊浑厚,一清脆响亮,于是他认为石钟山得名也在于声音。
但其声音是由于其特殊的材质经人为的敲打而产生,而不是郦道元所认为的波浪的拍击。
石头敲击会发出洪亮的声音,这是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什么唯独这座山会叫做“石钟山”呢?这让苏东坡更加怀疑。
亲自考察的机会来了。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初,苏轼结束黄州的贬谪生活,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他先是到江西看望了弟弟苏辙,又游览了庐山,写下了著名的《题西林壁》。
此时正好长子苏迈初登仕途,被任命为饶州德兴县县尉,做父亲的理应送送他,于是一路送到了湖口。
心情正好,石钟山就在眼前,心中又满团疑问,岂有不登临游览、实地考察一番之理?于是就有了这篇辨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石钟山记》。
苏东坡向山上庙里的和尚说明来意,和尚显然是李渤说法的忠实信奉者,当即“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确实“硿硿焉”。
苏轼是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人,严谨求实,不盲从前人观点,虽然小童当场演示了,但他仍不轻信,决心亲自一探究竟。
到了晚上,明月当空,波光粼粼,他雇了小船,兴致勃勃地带着苏迈来到绝壁之下。
夜晚的石钟山景色奇伟,“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又不时传来大鸟怪异的叫声,令人惊心动魄。
如此阴森怕人,又没有什么发现,他不禁“心动欲还”。
就在这时,水面上突
然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更加吓人
了,连本地的船夫也“大恐”,
可苏东坡却突然有了发现,顿时
来神了,他听出这声响“噌吰如
钟鼓不绝”,石钟山果然有声响
如洪钟!那郦道元说的没错啊。
那么这声音是怎么来的呢?他镇
静下来,靠近山石仔细观察,发
现石山下面原来满是石洞、缝隙,
幽深莫测,风吹浪涌灌入其中,
在里面回旋涌动,振荡轰鸣,从
而形成如钟鼓一般巨大的声音。
而在两座小山之间快到港口的位
置,水面正中还有一块可坐百人
的巨石,中间像是空的,下面同
样有许多孔洞,像一张张大嘴,
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进出之
间,发出的声音也像敲打钟鼓一
样。
苏东坡非常兴奋,他听着两
处的声音彼此应和,感觉像是大
自然在那里演奏音乐。
心中的疑
惑烟消云散,他高兴地与长子谈
笑着,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苏东坡连用“噌吰者,周景
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
子之歌钟也”两个比喻,固然是
描摹声音,但主要用意还是在于
强调其声如钟,肯定了郦道元关
于石钟山得名于“声如洪钟”的
观点。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
个“古之人”,自然也是指郦道
元。
既然郦道元的说法是对的,
为什么人们总是怀疑呢?苏东坡
对此颇为感叹,叹息他太“简”
了。
“简”是简单、简略、浮浅
的意思。
这个“简”在这里有两
方面的意思。
一是可以理解为郦
道元观察发现了真相,可惜言之
不详,对声音产生的原理解释得
不清楚,过于简单、笼统、含糊,
以至于让人产生误解。
二是也可
以理解为郦道元其实并没有探索
到石钟山得名的确切原因,他只
发现了“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这个表面现象,而并没有深入观
察到是因为在“山下皆石穴罅”
这个物理条件下,“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才形成“声如洪钟”
这种奇特现象的。
他浅尝辄止,
最终与真相擦肩而过,于是也让
东坡感叹惋惜。
这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文章,
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叙述
自己夜游石钟山的经过,以自己
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
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否
定、纠正了李渤的观点,在此基
础上,作者抒发感想,提出了“事
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乎”的论断,用一个反问句,强
调了亲自认真观察对于发现真相
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注重调
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苏东坡的做
法难能可贵,特别是在“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不愿做实地考察的风气之下尤为
难得。
他总结的心得、道理(即
全篇的主旨)也是至理名言,富
有教育、启发意义。
不过这个故事还有下文。
一
个大文豪专门为石钟山写了这篇
情理兼美的文章,那是最好的“广
告”呀,因此石钟山知名度更高
了,许多人也采信了东坡的观察
结果,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对
这座“千古奇音之山”游览和探
究的兴趣。
东坡居士对自己的发
现显然是十分自信和自得的,但
这是否就是全部的真相呢?后人
是不是就确信无疑了呢?非也!
苏东坡曾“笑李渤之陋”,岂料
到在数百年之后的清代,他也遭
遇了后人的否定和嘲笑。
最具代
表性的有两人,一个叫曾国藩,一个叫俞樾,两人是师友关系。
曾国藩是湘军统帅,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考据家。
他在镇压太平军时,曾与太平军在鄱阳湖旷日持久,对峙鏖战,在湖口打过一场恶战,惨遭重创。
虽然军务繁忙,军情紧急,但并没有改变曾国藩的书生本色(当然军事指挥也要观察地形、观察敌情),他依然利用空闲与他的手下名将彭玉麟(字雪琴)亲自认真游览、考察了石钟山。
他们又看到了石钟山的另一幅面貌,从而又提出了石钟山得名的新观点。
他在1855年7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傍晚,与雪琴棹小舟至石钟山下观石洞。
绝壁之下有洞口,口外有昔人珍玉璧五字。
攀洞口而入,可数十丈,仍由东大石下出洞口,大石即东坡记中所称可坐百人者也。
石钟者,山岩中空,其形如钟。
东坡记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误也。
上钟山之下,亦有深岩,余未及游。
灯时归。
夜阅《步天歌》。
他还写过一篇《石钟山名考异》的短文,全文如下: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
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
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原来,石钟山底下是“可数十丈”“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的巨大山洞,几乎是空的。
苏东坡去的时候,正是夏天,湖水涨得比较高,淹没了洞口的大部分,因此只露出许多窟窿、缝隙,“不知其浅深”,更不可能进去;又
因为是“莫夜月明”之时,黑黢
黢的,看不真切,更看不见里面
的情况。
而曾国藩去的时候虽然
也是夏天(7月29日),一来
可能正好那年雨水少,水位低;
二来是傍晚去的,天色尚明,因
此他们得以深入洞中,察看到另
一番天地。
根据他们的观察发现,
曾国藩否定了郦道元和苏轼的观
点,认为石钟山得名实因“形如
覆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
之”。
他说“东坡记叹李渤之陋,
不知坡亦误也”,表露出感叹惋
惜和微讽之意。
俞樾也完全赞同
曾国藩的说法,不过对东坡的讥
讽之意更明显,说“东坡当日,
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俞
樾是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
也是现代诗人、学者俞平伯的曾
祖父。
不过他的依据主要还是来
自彭玉麟(彭玉麟与俞樾是儿女
亲家)的描述,记录在他的《春
在堂随笔》中:
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
则山下有洞门出焉。
入之,其中
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
垂欲落。
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
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
洞中宽
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
最上
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
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
夜明砂积尺许。
旁又有小洞,蛇
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
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
诗,语皆可喜。
如云:“我来醉
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
”
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
春涨洞门关。
”无年代姓名,不
知何人所作也。
盖全山皆空,如
钟覆地,故得钟名。
石钟山底下竟然另有奇景奇
境,真是别有洞天啊。
如此看来,
说“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
入其室也”似乎也并不为过。
彭
玉麟追剿太平军,“居湖口久”,
见过冬天枯水季节水位更低的时
候的石钟山,不止一次深入洞中
考察过(曾国藩之行就是他带的
路),因此对石钟山的里里外外
都非常清楚,因此得出了石钟山
“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
钟名”的结论。
言之凿凿,有理
有据,石钟山以形得名的观点也
完全站得住脚啊。
一座小小的石钟山,围绕
它的得名,却引出一桩“千年公
案”,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千古
佳话了。
而至于它当初究竟因何
得名,看来也不好下个绝对的定
论了。
石钟山,顾名思义,其得
名固然与钟有关,但钟有声亦有
形,而石钟山偏偏二者皆有迹可
循,班班可考,主声说、主形说
皆成其理。
但真理总是愈辩愈明
的,根据前人的观察发现,今人
经综合考察,认为把两说结合起
来,最符合石钟山的真相,即它
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
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苏东坡《题西林壁》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事
物的把握往往有如盲人摸象,“自
以为得其实”,其实并非庐山真
面目,而只是各自眼中的庐山。
同一座庐山,不仅横看成岭侧看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可能
春夏秋冬、晦明阴晴亦不同。
因
此,欲识庐山真面目,不但要善
于观察,尽量做到全方位多角度
观察,而且要善于借鉴前人、他
人的观察结果,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不断地逼近事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