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10、自然增长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相关。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1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学科,地理学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

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的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位置的工具,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形包括大陆和海洋,地势高低不平。

4. 大气圈和气候区划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的大气层,气候区划是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划分的地球气候带。

5. 地球的地图及投影方式地球的地图通常通过投影方式呈现在平面上,不同的投影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变形。

第二部分:地球的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雪层等,分布不均匀。

2.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式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地球水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包括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第三部分:地球的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分布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 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农业、畜牧业、林业等方式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3. 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于生物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资源,包括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等。

第四部分:地球的大气环境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释放热量被大气层吸收和反射导致温度上升。

2. 大气污染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形成大气污染。

3. 大气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治理大气污染、促进清洁能源使用等保护大气环境。

以上所述便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地理整理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地理整理版)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
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资源.
环境人口容量: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
境人口容量。

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
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5、环境人口容量的具有双重性
不确定性——不同时期,制约因素不同。

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制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
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
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则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岩石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具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地理坐标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方法,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地球的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海洋地貌等。

4.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等经纬线和符号图示可以表示出各种地理要素和地貌特征。

地图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分布规律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形成和特征太阳系是由一个恒星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以及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构成。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2. 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由于地球内部的不断分化和地壳的运动,使得地球具有了三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的外部层,由气体组成。

它不仅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还能够保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4.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下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流动等。

水圈的存在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三、人口与资源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2. 资源与资源的利用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等。

资源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四、经济地理1. 经济活动与地域联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为生产和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

1. 人口增长模式。

-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差。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农业社会和工业革命初期多为此种模式,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但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相对滞后。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多为此种模式,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2. 人口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

- 经济因素: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往往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

- 社会因素:政策(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迁移)、战争、宗教等。

-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出地:有利方面,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等。

- 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带来环境压力、社会治安等问题。

3. 人口容量。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地区或国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大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

-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它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二、城市。

1. 城市空间结构。

- 城市功能分区。

-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进行商业活动,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昼夜差别大。

-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1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

(俄罗斯、德国、日本)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

(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中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政条件。

③影响因素: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⑶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⑴二战前:①原因: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②特点: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⒉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特点:⒈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9、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①原因:⒈计划经济体制;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③方向: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至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至人口的快速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可以影响至人口的快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快速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欧洲最高;亚洲净卖出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导致迁入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减少了压力,社会管理减少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保持扶养的最小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对外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建——温室农业、梯田、浇水、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同意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繁育、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包含最全的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章: 内外力与地貌
1. 地球的内外力是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2. 内力包括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外力包括风、水、冰等。

3. 地貌是地球外部形状的总和。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的要素有植被、动物、土壤等。

2.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第四章: 气候与气象
1.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

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章: 水资源与利用
1.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

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些概述,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 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地球的特征、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来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二是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地球的地貌、气候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讲解整理。

一、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是指地球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个圈层构成的地球结构体系。

这三个圈层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地壳位于地球的外层,是地球质量的1%左右,它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安山岩等构成,厚度在20-70千米之间;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厚度约为5-10千米。

2.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由固态和半固态地幔组成,主要由辉石和橄榄石等重矿物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最大圈层,占地球半径的84%。

3.地核: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的合金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圈层,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二、地球的内外尺度地球的内外尺度是指地球表层形态的层次结构。

这包括从局部到全球的各种地貌尺度,例如微地貌、地貌单元、地貌区和全球地貌。

1.微地貌:微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不断变化的自然形态,如石脊、河谷、岗丘等。

微地貌尺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千米之间。

2.地貌单元:地貌单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似地貌特征的地表区域,如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貌单元尺度一般在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之间。

3.地貌区:地貌区是指地表范围更大的具有一定地貌特征的区域,如亚洲地貌区、欧洲地貌区等。

地貌区尺度一般在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之间。

4.全球地貌:全球地貌是指整个地球表层的地貌特征,包括大陆地形、海洋地形、大气循环等。

全球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最大尺度。

三、气候与植被气候是指其中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条件的统计平均,气候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注记。

- 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如方向判断、比例尺计算、地图量算等。

3. 地图的解读与分析- 地形图的阅读,包括等高线、地形类型、坡度等。

-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解读,理解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资源分布图的分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划分,如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类型、流域特征和河流的水文特性。

- 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分布。

- 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气候、土壤、市场等。

- 工业的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 国际贸易的模式、贸易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
-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方法
-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地球倾斜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球时区
- 地理坐标与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 世界标准时间及地球时区的划分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
- 地球的构造与内部圈层分布
- 陆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章:地球的外部
- 大气圈的组成与性质
-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
- 地表水循环与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
-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 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农业和工业
-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 工业的种类与分布
- 工业化进程与环境保护
第七章:交通与通信
- 陆上、水上、空中运输方式- 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 通信技术与信息时代
第八章:地球与地图
- 地球与地图的关系
- 地图的种类与使用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高中地理必修二是研究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的基础课程。

本文将对第1-4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及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规律。

第1章区域自然环境1.1 区域自然环境的概念和属性区域自然环境由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过程组成。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过程包括阳光辐射、大气环流、水文循环和生物地理过程等。

1.2 区域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区域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的原因有地质构造、气候变迁、水文过程等。

地质构造导致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气候变迁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水文过程包括河流水系的形成和水体的运动等。

1.3 区域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特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如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湿润气候和发达的河流水系,而西北高原地区则是干旱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1.4 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资源的分布,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地方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式,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

第2章资源与环境2.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人文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2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水文过程等影响。

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有关,水资源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和水文循环有关,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2.3 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提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1.地球与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是地球上大气体的包围层,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和臭氧层等。

-水圈是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由地壳和地壳下部分组成。

地壳由岩石构成,包括地表的岩石和地下岩石。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气候是地球其中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向等。

-植被是地球表面生长的植物总和。

-水文是研究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科学,包括湖泊、河流、地下水和水库等。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岩石颗粒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动物是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多细胞有机体。

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城市是指人口较多、发展较为集中、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分工较为明确的区域;乡村是指比较集中和发展相对较低的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与发展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发达国家人口少。

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精细化农业与经济地域的关系:精细化农业是指以地域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的现代农业。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总量有限,其中大部分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能够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只有0.3%。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有些地区水资源匮乏。

-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和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数量多发频繁,而且影响范围广泛,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和火山喷发多发于板块交界带,洪水、飓风和干旱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

4.国际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國際合作與地理環境保護:國際間通過制定國際環境保護法律、建立國際環境組織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在應對氣候變化、砂漠化、污染等方面進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原因:生产力水平高,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育观念转变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类型原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及型低自然增长率特点传统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型高自然增长率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型低自然增长率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⑴生产力水平是根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本原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⑵国家政策⑶社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会福利型的过渡阶段⑷文化观念⑸宗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教信仰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⑹自然环境====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19世纪以集团性、大批的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前民为主往美洲和大洋洲国际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人向发达国家;迁入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口迁定居移民减少,短期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移流动人口增多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20世纪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国内80年代制和严格的户区迁移人中期前籍管理制度,多是有口迁计划、有组织的人口移迁移,规模小频率低20世纪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80年代使人口迁移以城市、工矿区迁移;中期后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战争、宗教、社会变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革、国家政策2/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⑵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概念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影响因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素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城市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形态影响平原地形,用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因素地规整,形态或规划控制制或沿河分布集中城市成都、合肥、重庆(地处长江和嘉兰州、洛阳、西宁、宜昌举例华盛顿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新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3/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功能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区商业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交通便捷、市场区干线两侧、街广阔角路口工业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减少对城区的污区通干线两侧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是城市中最广高级城市外缘地势环境优美;文化区泛的土地利用住高的地方,与氛围浓,人口素方式;建筑质量宅区文化区相联系质高上出现高、低级低级内城、工业区便于工人上下住宅区的分化,住附近,与低地、班;收入低,文高、低级住宅区宅区工业区相联系化教育程度低背向发展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6)典型模式特点同心圆模由5个同心圆组成式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式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主要经济因素——地租(①地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因素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业区4/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他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因素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商业区: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工业区:有污染的,位于河流的下游和远离住宅区的下风向●住宅区:低级的,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高级的,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环境好●住宅区和工业区有防护带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

38.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距离远近。

39.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

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应的功能。

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6,2.17)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标志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动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力推力会服务短缺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5/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拉力交通便利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19)城市化的特点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逆城市化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空间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8)国家特点产生差异的原因发达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国家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后移期阶段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中平较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快,农村劳动力剩余国家相适应,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6/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4)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影响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影响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5)类型污染来源大气污染①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固体废弃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物污染★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区位因素影响自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然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因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素土保持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7/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运输通便利的地方社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因劳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素力①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小麦可在海拔4000科技米种植;双季稻向北推广到江淮平原;②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