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3第1单元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测试)
一、选择题
1.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反映了孔子()
A.赞成用“俑”随葬B.仁者爱人的思想C.对鬼神敬而远之D.恢复周礼的意图2.《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
A.人情关系B.道德规范C.法制建设D.礼仪秩序
3.“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尚贤”思想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法治”思想4.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和而不同”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近
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升温。
下列说法中,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天人感应"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存天理,灭人欲5.阅读下表内容。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
家
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
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7.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D.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8.“他做出了把佛教和道教的成分与儒家学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解释……他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
”“他”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
9.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结束
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10.“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1。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
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B。
法家的严刑峻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12.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13.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黄诚强调()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14.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两者统治思想不同B.都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D.不同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15.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
A.“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B.“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
C.“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D.“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
16.《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
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17.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18.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9.“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
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0.右图为范曾国画精品“竹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
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
孔孟之道的影响B。
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
墨家学说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21.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
……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
……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1)为什么“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的原因有哪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作者的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谈谈你认为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孔子赞成用“俑”随葬,故A项错误;据材料“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和“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可知用“俑”替“人”陪葬,可知符合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鬼神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恢复周礼无关,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C项正确。
3。
答案 B.解析材料引文意为:古时舜在历山耕地,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捕鱼,尧帝在服泽之阳找到他,选拔他作天子,可知舜当选为天子是因其能力和贡献,体现的是古代推选贤能的人当首领的禅让制。
墨家的“尚贤”思想也是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故B项正确. 4.解析:选C.A、B、D三项均属于儒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部分。
C项对处理人际间、国际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
5.解析:选C。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教育思想,而材料中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均无涉及教育方面,故A项错误;农本思想实际上是重农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材料中三人的思想均无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三人的思想既没有涉及重农也没有体现抑商,故D项错误。
6.解析:选D。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孟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韩非的核心思想是“法”,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直"与“曲”“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正确。
7。
解析:材料讲的是不能单纯使用儒家思想,而应将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8.解析: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在宋明之际发展成为理学,代表人物是朱熹和二程等。
故选C。
A、B项是在佛家思想引入中国之前,不符合题意。
D项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答案:C
9.答案 A.解析由题目中表格信息儒家“支派"占有103,“篇数"是3 123,说明汉代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表格中体现出“百家争鸣"局面尚存在,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时期,故D项错误。
10.解析:材料认为施行仁政应该从“正经界"开始,确定土地的界限实际上是确定土地的归属,孟子认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材料没有关于赋税、均贫富和君民关系的信息,A、B、D三项错误.答案:C。
1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故事可知,上天对人间不公正的事会有所反应,这符合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
答案:D
12。
解析:从材料可知,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孔子依然坚持恢复西周的礼制,说明其是周朝的“捍卫者”,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体现出重民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具有积极的影响,与维护周制不符合,均排除.答案:D
13.解析:选B。
材料中在强调董仲舒的“新儒学"是
由多种思想糅合而成,并不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并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新儒学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不是“天人感应”学说杂糅多种学派理论,故D项错误.
14.解析:选D。
两者一个“坑儒”一个“尊儒",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汉朝巩固,“坑儒”“尊儒”都是其表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坑儒”“尊儒"都是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控制的表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承秦制,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5。
解析: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变革时代,孔子关于回到西周的等级秩序中去的思想,不能得到诸侯的认可,因此其到处碰壁,故选A。
B、C项错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D项错误,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
答案:A
16.解析:由材料“军事力量”“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等关键信息可知,采用的是重农抑商和燔诗书而明法令,这是属于法家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17。
解析:汉代士人政府崇尚文治,重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用,由此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
A项表述错误,且材料无法体现;B项与题意不符;D项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出现的现象.所以应选C。
答案:C
18.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相同点,两者都属于理学,都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答案:B
19.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也就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也就完成了“政治转向".所以本题选D。
答案:D
20.解析:解读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其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老庄学说中“避世”思想的影响。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原因:孔子所倡导的“仁”、“礼”和“为政以德"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
原因: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了改造,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起用儒家学者参政。
儒家的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影响:批判正统儒学和君主专制,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3)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