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湖北省宜昌市东部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级联考】湖北省宜昌市东部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调
研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伫.(______)立旷野,苍qióng(______)弥漫着难言的静穆。

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yùn(______)含的灵气默默不语。

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

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亘.(______)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2.请在下边的括号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鸿(_____)之志 B.(_____)月千里
3.汉字有形义之美,如“日”(太阳)和“木”(树)是两个象形字,古人用它们造了“東”“杲”“杳”三个会意字,区别仅仅在于“太阳”的位置不同。

请仿照“東”和“杲”的解释,解释“杳”字,以展示汉字形义之美。

例:“東”(东),日在木中,意思是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东方。

“杲”,上边是日,下边是木,表示“太阳”升到“树”顶上,是“明亮”的意思。

二、语言表达
4.天津城市宣传广告“天天乐道、津津有味”入选十大“中国最佳旅游广告”,进入前六名。

请说出这个旅游广告好在哪里。

三、综合性学习
5.下边的四个字最早出现在汉朝的古钱币上面,微妙之处就在于这四个字上下左右共用一个口字,所以后人又称它“借口钱”,四个字组成一个寓意“知足者常乐”的短语,请写出这个四字短语。

四、文言文阅读
观竹杉之气质
(甲)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④,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注释)①填委:堆放。

②循吏:奉公守法。

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

严明苛刻的政令。

④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乙)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笋皮。

③帙:包书的布套。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挠.(_______)遂.(_______)说.(_______)安.(_______)
7.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
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文言语句。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9.简析(甲)文第②段写“竹柏”的作用。

10.(乙)文中前三联描写出竹子的形象,请认真阅读并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_______)----- 风送竹香
11.(甲)文中的直节堂杉能高三寻与(乙)文中的竹能长到拂云那么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要求,请写出来。

通过这要求能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政治期待?
12.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

请默写出周敦颐《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

五、现代文阅读
感艺术之魅力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
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

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

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

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

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注)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

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3.陶瓷书法真正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4.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15.文章在介绍“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和王凤池的传世瓷板画《昌江日对黄山图》有什么异同。

16.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

17.读过本文之后,你对瓷板书画有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

18.积累链接: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请写出《使至塞上》中体现诗中有画特色的诗句。

赏梅花之风骨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干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
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

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她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

走近梅花,你会感到诗意豫潮水一样漫上心头。

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

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

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出梅花的脱俗。

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

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它若有若无,清超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

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

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

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

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扬万里、范成大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的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

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得好啊,“何方可化身干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北宋诗人,谥号和靖先生。

19.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作答。

20.仿照第⑤段化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

2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分析。

23.请默写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坚持自己操守和品行的句子。

仰大师之风范
大师什么最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

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

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

”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②陈寅恪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

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

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

按理说,陈寅恪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

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和隐士。

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

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

陈寅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

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恪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

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恪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

”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

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

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

”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

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
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

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的。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

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24.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
25.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
26.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7.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28.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9.默写陶渊明《饮酒》中表现美好的东西只能用心去感受,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诗句。

悟邂逅之美丽
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

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

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

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

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
....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或雨打芭蕉
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
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

”“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

”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

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

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

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

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

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

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

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

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

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想起来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

但此刻,我()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30.结合第④段加点的文字,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

31.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

32.请在第⑨段的括号内填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33.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

34.初中三年,你一定读过一些名著,也肯定有一本名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请写出这本名著,并用一句话评论这本名著,表达你阅读的感受。

六、作文
35.写作
人生,总会有美丽的邂逅!不经意间,与一片落叶邂逅在凉爽的深秋;与一颗独特的贝壳邂逅在宽广的海滩;与一只小鸟邂逅在雨后的黄昏;与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邂逅在彼此都未知的角落……
这些邂逅总能让我们心生许多感叹。

请选择让你记忆犹新的一次邂逅,以“邂逅的美丽”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zhù穹蕴gèn
【解析】
【分析】
【详解】
注意“伫”的正确读音。

苍穹[cāng qióng]天空。

亘古,读音为gèn gǔ,意思是自古以来;整个古代。

2.A.鹄,一种鸟,即天鹅 B.皓,洁白,明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鸿鹄之志常用于比喻志向远大。

鸿鹄:大雁和天鹅,鸿鹄之志,意大雁和天鹅之志向,因大雁和天鹅飞得高而远,故喻意志向高而远大!皓月千里: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

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皓:洁白,明亮。

3.参考答案:杳,上边是木,下边是日,表示“太阳”落到“树”下,是“昏暗、渺茫”的意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汉字构造了解词义的能力。

表意就是汉字的性质。

汉字的表意性,表现在形与义的密切联系上,即因形示意,意寓形中。

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初步了解汉字的构造,并能根据字形初步了解字义。

“杳”是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木,下边是日,表示“太阳”落到“树”下,表明太阳已经到了树下,时间是下午。

意思是“昏暗、渺茫”。

4.把地名天津巧妙安排进去,说人们天天喜欢谈论,特别有兴趣有滋味,突出天津的景美饮食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定语言环境下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广告语的理解要联系背景来进行,不同的背景下,句子有不同的解释。

联系人们喜欢的旅游景点,吃喝玩乐,可以知道“天天乐道、津津有味”巧妙地包涵了天津地名,让人有兴趣去旅游,又有好吃的,突出了天津的景美、饮食美。

平时要多关注新闻,扩大知识面。

5.唯吾知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题干中提示“微妙之处就在于这四个字上下左右共用一个口字”,“五”下加“口”是“吾”字,“矢”右加“口”是“知”字,以此类推,这个成语是“唯吾知足”。

6.挠:弯曲。

遂:顺。

说:同“悦”,喜欢。

安:怎么。

7.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
8.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9.通过比较(或对比、反衬)突出杉树比竹柏更加挺直。

10.雨洗竹净
11.“剪伐不至”或“无剪伐”。

希望执政者能呵护人才,培养人才。

1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
【分析】
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注意:“说”是通假字,同“悦”,喜欢。

安:怎么。

7.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进行断句。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断句是要根据句子成分,特别是根据主谓宾,再是根据语感来断句,千万不可割裂句意。

结合上下文语境,这句话意思是: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

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

此句可断为: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注意:盖:大概。

兴: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