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年 - 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
他的诗歌风格幽婉、沉郁,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课文主旨。
1. 童年探索精神。
-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表里有个小生物的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文中的“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我”听到表里的声音,就开始思考这声音的来源,并且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能发声的是活物)进行大胆的猜测。
2. 童真童趣。
- 以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充满了童真童趣。
例如“我”的推理过程虽然在成人看来有些幼稚,但却非常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我”把表的滴答声想象成是小生物的声音,还想象这个小生物被关在表里的样子,这种充满幻想的描写展现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
三、重点字词。
1. 生字。
- 蝎(xiē):蝎子,节肢动物,身体多为黄褐色,口部两侧有一对螯,胸部有四对脚,前腹部较粗,后腹部细长,末端有毒钩,用来御敌或捕食。
- 蟋(xī):如“蟋蟀”,一种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
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
- 蟀(shuài):与“蟋”组成“蟋蟀”一词。
- 蝈(guō):如“蝈蝈”,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翅短,腹大,善于跳跃。
雄的前翅根部有发声器,能振翅发出清脆的声音。
2. 多音字。
- 好:
- hào(好奇、爱好),如“我对于表里的声音很好奇”。
- hǎo(好人、好事)。
- 似:
- sì(似乎、相似),例如“表里的声音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 shì(似的),如“他像疯了似的跑出去”。
3. 词语理解。
-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在课文中用来形容表里发出的声音,如“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滴答,滴答……”。
-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文中形容表的声音相对比较单一,但是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我”觉得表里的世界很神秘,因为有一个会发声的小生物在里面。
四、课文结构。
1. 提出疑问(1 - 9自然段)
- 开头先写“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认知。
然后听到父亲的表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认为表里一定有个小生物,父亲却不让“我”动表,这更加深了“我”的疑惑。
2. 探究真相(10 - 19自然段)
- 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我”看到了表里的各种部件,但还是坚信有小生物。
父亲的解释“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让“我”更加深信不疑,并且对表里的生物充满了敬畏。
3. 总结感悟(20 - 21自然段)
- 后来“我”见人就说父亲表里有个小蝎子,直到长大后才明白表里并没有生物,但是童年的这段经历却让“我”难以忘怀,它体现了“我”童年时期的天真无邪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五、写作特点。
1. 心理描写细腻。
- 课文中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
例如“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通过这样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我”好奇、疑惑又充满想象的内心世界。
2. 以对话推动情节。
- 文中有不少父子之间的对话。
如“‘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父亲的“不许动”和“我”的好奇想法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冲突,通过对话和心理活动不断推动情节发展。
3. 语言富有童趣。
-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如“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这种直白、质朴的语言很符合儿童的口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儿童纯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