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高分技能二轮温习专题二限时规范训练(47)(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练四散文阅读(综合性选择题)
(建议历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

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水池,小得可怜。

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何等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顶峰和北顶峰。

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

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娇媚动人。

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仍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

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繁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

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觅。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

从漆了黑油漆的篱笆笆朝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恍如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

大学校园里的春景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景吧!我为你们祝愿。

再往前去。

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

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双侧,青青的野草却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

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庞大的蜈蚣,一条带刺的长蛇,匍匐在那里。

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里!”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里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多见最廉价的瓦片风筝。

不知何时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咱们住的拥堵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无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

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野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必然有过这样的梦。

但是,此刻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竟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

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忧心忡忡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只知道它此刻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但是,就如香皂泡泡一样破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或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此刻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必然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里铁丝网上解救下来。

可是不可能,咱们都被铁丝网拦住,咱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归去的时候,还恋恋不舍地转头望了望。

似乎同一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辞别。

希望今夜不要下雨——咱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暴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处引用前人诗文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繁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引发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本文以寻觅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进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解析:此题考查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

B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这一表述不妥,没有明察本文的情感和主题意蕴,文章反映的是对日占区上海的沉闷压抑的苦难生活。

答案:B
2.综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答: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说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从上下文语境看,句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而“铁丝网”则能让读者联想到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

作者不说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而说春天被挂在铁丝网上,表达了对“孤岛”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的审视,也转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意思对即可)
3.文章为何要用很多笔墨描述“风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从文章内容与题目意旨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述铁丝网上的“风筝”,正是呼应题目“铁丝网上的春天”。

②从选材与主题思想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述“风筝”,是借
风筝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从意象选择、组合的内在关联看,被铁丝网围锁的“孤岛”和“人”,与被挂在“无情的”铁丝网上的“风筝”一样,丧失了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桎梏在“孤岛”中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使得文章主题意蕴加倍丰厚。

(意思对、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乡间的院落多数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下的燕巢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

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陈腐,只有淡红的剪纸还透着过年的气息。

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

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

老人起床后先扫院子,扫过以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群调皮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

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房里。

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道那堆废纸了。

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捏尺、竹帘、搅涵圪朵之类的制麻工具。

除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堵的孤单中。

三十连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连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屋子装璜材料选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

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开始的,总听到他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呼噜。

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点再紧凑,也不称其为戏了。

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赶毛驴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恋恋不舍地说,啥时动工,喊他一声。

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

老人是文盲,但他认得牌匾上的字——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
清鼻涕,挺着肚子唱赶碾歌。

后来,日本人来了,男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

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踩着老人的脚面跑了。

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

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最终成型。

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奏钢琴。

老人又回到纸坊门庭若市的昔时了,德和园的麻纸在晋北或内蒙、陕西都是响铛铛的名牌,任意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且极随意地忽略掉时间的侵蚀,听说千年不腐。

此刻,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息的气场。

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一手反剪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

从那时起,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上面移开。

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昔时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存的麻纸,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忽看到一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蝉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

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表情。

尔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

远古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流传后世,而爷爷的先人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创造者。

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背跋文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必然是人,不必然是事,或也是人,也是事。

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裕……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一年秋季,纸坊要淘洗井底,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凝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门口那磐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

昔时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常常圪蹴在纸坊旧址上,吸着旱烟,
眯缝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21年第2期,有删减)★4.(综合选择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况,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也表现了老人的无奈。

C.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托,所以道别德和园时他恋恋不舍。

D.本文融叙事、描述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当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忧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综合分析。

文章开篇是“定点观察”的方式,不是“移步换景”。

结合全文的内容看,营造的不是“过年气氛”,而是有些文化经不住“流年”,走向孤单乃至衰落的气象。

答案:A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除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堵的孤单中。

答: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创造者。

答:
答案:(1)老人不断地摊晾麻纸,不断地擦洗制麻工具,他的忙碌无人理解。

这些东西因没有其他人的眷顾,拥堵在狭小的东厢房中,更显寂寥而与世隔断。

(2)“他们”即指爷爷的先人们。

作为“毁灭者”,他们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作为“创造者”,他们引领人们用麻纸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

6.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乃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

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答案:①内容上:文章借德和园三代人乃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能生动形象地反映麻纸所经历的光阴与世事人情的变迁,以此来丰硕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②手法上:运用对比,如将纸坊曾经的辉煌与衰落进行对比,又如将老人与儿子对麻纸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麻纸在光阴的流变中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与命运。

③情感上:这样写能反映德和园三代人与祖祖辈辈对麻纸的不同情感。

祖辈们对麻纸带有淳朴的感恩与敬意,而德和园的三代人对麻纸的情感却随时期的变迁而转变。

④主旨上:文章借德和园三代人乃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真切地再现了老人对麻纸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与不舍之情,借孙子的想象反思麻纸曾经的历史意义与走向衰亡的必然命运。

(任答三点即可)
专题练五散文阅读(理解词义句意)
(建议历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知道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述。

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能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

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会”大别山。

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数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军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捐躯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绩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

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和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

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类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

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

与小站相较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季的意志。

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
中,金岭之上,天太干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恰恰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

没过量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

金岭的不同的地方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事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

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裂痕,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

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虚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老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

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恰恰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

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汹涌彭湃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韵。

如此千奇百怪,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

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熟悉,精准扶持。

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转变,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千米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说的是求知。

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千米。

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邪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

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

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份。

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维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肯地透出初红。

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

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样子呢?
有这样一名老人,他年轻时,随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


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裕奔走。

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知道春天与夏天,知道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光阴,接下来的秋季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好。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

这道风光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季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

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

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一个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做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当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忙农人脱贫致富的情怀。

C.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文章语言既给人精练朴实的感觉,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

D.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几位挂着笑容、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老一代人仍然甘于贫困的淡定心境。

解析:D项歪曲文意。

他们看到游客的到来,看到村子的转变,使他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所以他们才会意地微笑。

作者以为“这道风光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也正是对精准扶贫功效的肯定。

答案:D
★2.(理解词义)作者写银杏树“恰恰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句中“娇羞”含义的理解。

答:
答案:“娇羞”本义是“娇媚害羞”的意思,但在文中是“隐藏很深”“难以出口”的
意思。

具体指:①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金岭深藏在大山当中,虽地处偏僻,本地人迷恋此地。

②是一番难以出口的穷苦:金岭这个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虚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

3.本文写景与写人记事结合紧密,请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答:
答案:①写银杏树,既写了黄叶之美,又借其“娇羞”引出了金岭在战争年代对革命的贡献和和平年代山民的贫困。

②写奇幻的枫檀秋色,点出了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精准扶贫项目,歌颂了驻村干部的一腔热血和拳拳深情。

③写乌桕树,突出它“不肯黄,不肯红”等品质,歌颂了年过九旬的革命先辈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裕奔走的事迹(举一例不足以分析全篇特色,能举两例即可)。

作用:作者抓住景与人、事的内在关联,或以精当议论,或以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将它们勾连起来,既表现了大悟金岭的“炫目秋景”,也歌颂了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尽力的人和事,二者有水乳融合的效果(能适当总结,突出其艺术效果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片阳光
林徽因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

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橙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

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寂静中惊讶我的周围。

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赶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犹如花开,趁着感觉的轻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

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遍地光影掩映。

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份。

另一种即是这早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成心无心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解,我并非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衬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却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潇洒地落
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熟悉的一片阳光。

那年我六岁,记得是方才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

那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此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

只要人过我窗口问出“水珠”了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

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头脑里。

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抱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

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衡宇里休养的。

那是咱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屋子:白色的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

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

西头是婶婶的住房。

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衡宇唯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尴尬的。

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

起初,我仅集中我的听觉在各类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

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

间或听听隔墙各类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转达出来又消敛了去。

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如何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

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看望。

那时可能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样孤单地立在当中。

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

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何,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无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

若是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简朴的午饭的。

小孩子的心却呆了。

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张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

为何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成心无心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

顺便我掀开手边娘打扮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的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通过二十连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难以想象流动的而又恬静的至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

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