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津学习实验报告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津学习实验报告
篇一: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
一.引言
迷津实验是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它是
让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习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并在此过程中避免盲路的
实验。
该实验将学习绩效用达到一定标准之前每次走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来量化,进而
研究自变量即学习次数与因变量即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了解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
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
触棒迷宫,是一种最简便最常用的方式,最早是由泊金斯在手指迷宫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它的特征,就是只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以及从此分出的若干
盲路。
被试的任务是通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以最快的速度和最
少的错误到达终点。
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
段、尾段和中间的
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
图形;4. 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
自动化操作。
练习是迷宫学习的主要手段,并不是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在此过程中,被试
需要运用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因而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通过迷
津实验可以研究学习次数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练习曲线是技能形成和知识习得过程中最表象
的现象。
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
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碰触金属片机器鸣
响算一次错,学会的操作定义为连续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
需注意的是:由于
该实验是触觉迷津实验,被试只能依靠触觉,所以要尽可能地剥夺视觉和听觉等其他感觉
因素,比如: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
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
还要尽量降低系统误差,比如,若被试感
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以控制疲劳。
关键词:自变量因变量迷津动作技能学习绩效
二.研究方法
2.1 被试:巢湖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本科生,男性
2.2实验器材:(1)jgw-b1 型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 (2)记时计数器单元(3)纸和笔
2.3 步骤 2.
3.1 准备工作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记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记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记时计数器单元的记时技术键。
2.3.2主试念指导语:“这是一个迷津实验,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即宣布开始。
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尽快学会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其间若触棒进入盲巷并到达盲巷终点,仪器会发出蜂鸣声,并计错一次,到达终点,计时会停止。
当你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即宣告实验结束。
”2.3.3实验开始,被试手握触棒(使用优势手),手臂悬空,由主试带入放在起点位置,按指导语提示,开始测试(仪器自动开始计时)。
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仪器每发出一声蜂鸣,就算出错一次,计数器自动记录出错次数。
当被试的小棒达到迷津终点,仪器停止计时。
2.3.
4.主试记录本次走迷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填入表中。
主
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6.被试可以立即开始下一次,也可以稍事休息,依
据被试的个人情况而定。
7.反复实验,直至被试连续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实验宣告结束。
三.实验结果
被试练习结果如下图所示: 250
200
150
100
50 12345678910111213 14 图示二:练习次数(横轴)和错误次数(纵轴)曲线30
25
20
15
10
512345678910111213 14四.实验讨论
(1)关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走迷宫研究排除视觉条
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因此将学习强度作为自变量,用练习次数量化,将学习
绩效作为因变量,用每次所需时间和出错次数量化。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记录自变量和因变量
的数据变化,结合曲线图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将抽象的学习过程具体化,得出结论。
(2)关于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由于完全排除了视觉和听觉因素,被试只能依靠
触觉,同时运用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
不难预测,随着练习次
数的增加,被试走完一次迷宫所用时间和出错次数总体上都是逐渐减小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验证了所谓的“熟能生巧”。
有一些细微却重要的发现: 1.实验初始阶段被试走完一次迷
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
这里的“初始”未必是指第一次,而是指实
验的前期。
被试第一次用时和错误次数就都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这可能是智商关系,也
可能纯属偶然。
但总体来说,曲线呈下降趋势。
2.实验中期,曲线都有较明显的起伏。
猜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被试对迷宫的路线已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或已摸索出了一些窍门,正通过尝试回忆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这个阶段,错误
次数和用时的增加未必是无意识的,很可能是被试有意识地反复尝试以加深记忆并形成表象。
3.高原现象。
当一次用时和错误次数降低到一定阶段时,曲线呈现平坦趋势。
这时,被试已
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记忆,在没有新的发现之前,
学习水平处于相对停滞阶段。
4.比较
两个曲线图,我们发现,所需时间和出错次数并无必然联系。
被试因为谨慎,而用时较长,
错误率可能会降低;但过于谨慎,犹豫不决以致心慌意乱,此时不但用时长,而且错误多。
总之,该实验的两个曲线图总体上都是呈现 s 形的,符合一般规律。
(3)迷宫学习方法的一般化:迷宫学习的本质就是在错误中尝试记忆,是一个从完全
不知到知而不全再到完全清楚的过程,反复练习是这一过程的主线。
不妨将迷宫学习推广到
一般的学习中,我们发现,针对同一学习目的,学习绩效由多重因素决定。
首先,智商,但
这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大多数人的智商是不分上下的,大家起点基本一致;其次,方法,是
决定绩效的关键,而方法的本质是规律,明确了规律,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否则,只
能是瞎子摸象,全凭运气;第三,练习,练习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摸索和巩固,应当把每一
次练习当作新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但凡出类拔萃的人未必智商高人一等,却必然是学习
绩效高的人。
五.结论
本试验证明,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练习曲线总体上均呈s 形,说明随着练习次数增加,学习绩效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六.参考文献
(1)。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2)。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 ,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杨治良、王新法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杨建09应心二班篇二:迷津学习实验报告心理学心理学实验之迷津学习实验报告作者:谭小龙学号:08015079 班级:应用心理(2)班摘要迷津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
被试的任务是
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
迷津的学习量度是用达到一定标准所需的尝试次数、时间或
错误数为指标的。
一般来说,实验常常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
在实验过程中,
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主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当被试感到疲劳时可以在某次实验结束后休
息几分钟,以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迷津动作技能 1 前言
目的:学习使用触棒迷津,探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同学甲
2.2 器材(1)jgw-b型新年里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
(2)记时计数器单元 (3)打印单元
2.3 步骤
2.3.1准备工作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
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
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记时计数器单元的记时技术键。
2.3.2 正式实验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
主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
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
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个错误。
你
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
请你一遍一遍地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
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
注意:(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2)悬肘操作,被试手及
手臂不能触及迷津;”主试除非发现跨越一个象限的迂
回,否则不予以提示。
主试发出“开始”
每遍结束后,按下“打印”键,打印输出此次数据。
打印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
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3 研究结果同学甲的实验结果
同学甲的练习结果如下表所示:图二:被试练习错误曲线本实验以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需的时间、走入盲巷的次数作为因变量的指标,用来量化
学习的结果,使结果更具体化,方便进行比较或运算、检验。
通过实验我们得知,学习的效
果随学习的次数增强,学习的错误次数相对减少。
篇三:触棒迷津实验报告 1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摘要:学习者利用jgw—b1型心理实验台,通过对触棒迷津的学习,学习者在动作学习
过程中了解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通过对整个实验的详细记录和对实验数据的
客观分析得出有无经验被试对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
有经验被试的实验
整体情况要优于无经验被试者,但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有无经验被试的学习时间和错误次
数差距逐渐减小,且呈现出稳定平衡的状态。
所以练习有助于动作的学习,练习次数越多学
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二者为正比关系。
关键词:触棒迷津、有无经验被试、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
一、前言
在触棒迷津实验中,通过学习使用触棒迷津,让学习者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
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地方法,掌握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
想要证实被试者有
无经验是否对实验结果即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且影响趋势是什么?也
想通过本实验得出练习对动作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以下是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地记
录得出的客观数据,并且进行分析所得出的实验分析。
二、方法
1) 被试:分为14名有经验被试和6名无经验被试。
2) 仪器、材料:jgw—b1型心理
实验台、触棒迷津、小棒、遮掩罩、秒表
3) 实验程序:
①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者勿看迷津,也勿用手触
摸迷津);主试把小棒放在迷津的入口处,然后让被试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
被试手
执小棒静候,等主试说:“开始”时才用小棒走动。
②
每次开始前约2秒主试先说:“预备”口令,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始秒表。
当被试的小棒进入迷津的终点,主试立刻说“到了”,同时停秒表,记下走一遍所用的时间(秒)。
作下一次的准备。
③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一次就算错误一次,主试记下错误次数。
④被试在学习中途如感到疲劳,可以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⑤学习遍数因被试者而异,均以连续两次不出错为学会标准。
⑥对被试的指示语必须
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快地学会用小棒走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求积极运用动觉、
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
三、结果
表一触棒迷津实验统计表上表是对14名有经验被试和6民无经验被试的实验数据平均数的统计。
每名被试者共做
了十次实验。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有经验被试的平均错误次数以及平均学习时间均少于无经
验被试者;而所有被试者的平均错误次数和平均学习时间都随着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降低或减
少的趋势。
四、讨论
图1 图 2注:上述两个图中,系列1代表无经验被试者的实验记录,系列2代表有经验被试者的
实验记录,系列3代表二者的平均趋势。
1) 对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的阐述与分析。
在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有无经验被试者,而因变量为错误次数和学习时间,无关变量为
被试者的主观情绪以及主试者的引导等等。
因为存在一定的无关变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
学习次数进行到第8次和第10次的时候实验数据出现了反复,但是对于实验过程对无关变量
的控制,实验数据总体呈现为下降趋势,对于实验数据没有很大的影响。
2) 对于图1图2的分析在曲线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有经
验被试者的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都明显少于无经验被试者,而且所有被试者的错误次数和学习时间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下降或减少趋
势,并且次数越多越趋于稳定,且学习次数的增加也使得有无经验者的实验数据差距逐渐缩
小。
3) 对于假设的解释与分析。
在试验中,证实了有无经
验对实验的错误次数和学习时间有着直接影响。
并且表明练习
次数的增加可以提高对动作的学习,练习次数与动作学习程度成正比。
篇四:触棒迷津实验
报告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
摘要:迷津主要是指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路径以及中间的分出的若干盲路。
被试的任务就是寻找这条正确的路,并学习掌握这条正确的路径。
而主试则是引导被试到达终点。
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则是以错误次数,和时间为指标来衡量。
一般来说,实验式以三次
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
在实验的过程了,主试不能协助被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如被
试在过程中感到疲劳,可以适当休息,以排除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触棒迷津有经验无
经验自变量因变量
一、前言:触棒迷津实验是研究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这其实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
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
干盲路。
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
触棒迷津发展于1927年由坡金斯所创,
实验所使用触棒迷宫是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被试用小棒从迷宫的起点沿通路移动直至终点,
小棒每当进入盲巷,有声响提示,做为错误一次,学习的效果以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或出
错的次数表示。
其具体操作: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电源。
被试蒙上眼睛,手拿金属棒,
主试把被试拿的金属棒放在迷宫起点。
放好后就发口令:“预备??走”。
被试听到“走”,就
从起点开始移动金属棒直至终点为止。
使用过程中不让被试看到迷宫的路线,被试在迷宫中
要连续移动小棒,不得停顿。
作完一次实验,显示屏上的数字就是被试在这次实验中所需的
时间及犯错误的次数。
本次实验通过迷宫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
方法,学习使用棒触迷津。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它是实验的核心
和基本特征。
二、方法1 被试
被试2人,1人担当无经验被试,1人担当有经验被试。
2仪器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3 程序:
(1)三人一组,事先不让被试看迷津,被试者坐在被试
侧。
一只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然后告诉被试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起点与终点只隔着
一堵墙,但是被试不能直接跳过那堵墙。
只能从起点到终点按一定的方向走。
然后将被试手
中的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2)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前进的方向上有
许多通道,当触棒进入盲巷时,将发出滴的声音,此时机器自动记一次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
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记为学习一遍。
请你一遍一遍的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的到达结束
点为止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
同时注意:触棒不准
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悬肘操作,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
”
篇二: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
2班 135 赵晓丹
1、引言
通过迷津实验,我们来了解并操作一定的心理学仪器,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心理学。
另外,我们通过实验学习对自
变量、因变量的确定。
迷津实验通常用小白鼠做实验,为研究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故进行此实验。
其理论基础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2、方法
2.1 被试:应用心理学专业某同学 2.2 实验仪器: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
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由于打印单元的打印纸用光,我们自己将结果记录下来)
2.3实验程序
2.3.1实验之前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确定主试被试以及观察记录者,插好心理实验台的电源,告知被试迷津的起点终点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主试熟悉操作程序。
2.3.2四人一组,一主试一被试两个观察记录者。
事先不让被试看迷津,被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并将触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2.3.3主试告知被试:当我发出开始口令时,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记为一次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记为一遍学习。
请你一遍一遍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
地减少错误次数,直至连续三次没有错误的到达终点实验便结束。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碰迷津;主试除非发现被试越槽前进或在一个盲巷一遍学习中多次犯错难以继续前进则给予提示,否则不予提示。
2.3.4主试发出开始口令,同时按下启动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同时,被试开始沿槽前进。
2.3.5被试操作触棒到达终点,主试按下打印键,打印输出此次数据(具体操作中,我们自己记录下了数据)。
2.3.6记录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若被试出现疲劳现象,可在一次练习后稍作休息。
3、实验结果及分析
3.1实验结果
迷津实验数据
3.1.1、由迷津实验数据得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用的时间逐渐缩短,错误的次数也逐渐减少。
3.1.2、被试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不断的总结经验,
从而获得了对迷津的学习。
3.2实验的分析
3.2.1由于我们事先确定的被试长时间无法走完一次迷
津,我们更换了被试。
一方面,我们没有把原先被试的数据记录在内;另一方面,迷津的复杂性没有对新被试产生明显的直接经验和替代经验的影响。
因而,我们可以保证实验的客观性。
3.2.2实验数据在第19次和第23次实验出现过两次明显的波动,主要是周围小组先后完成离开对被试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而说明,我们对实验中的额外变量控制的不够严密。
3.2.3从总体上讲,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进而产生学习,缩短了测试时间以及减少了错误次数。
4、讨论
实验的自变量是被试对触棒的控制,并以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用的时间、走入盲巷的次数作为因变量来量化学习的结果。
实验的控制变量是主试实验程序中对被试的指导。
5、参考文献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三:迷津学习实验(一)
迷津学习实验
摘要迷津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
此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使用触棒迷津,探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当次完全无错误的完成学习即可停止实验,
以尝试的次数、错误次数和时间为数据得到结果从而了解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关键词迷津动作技能学习曲线试误 1、引言
迷津是研究学习和学习能力等问题所使用的一种心理实验工具。
一般由通路、转折、支路和盲路组成,从起点到达目的地通常只有一条通路,要求被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错误到达目的地。
用于测试动物的迷津主要有胡同式和天桥式两种类型。
用于人类被试的迷津主要有复合的T形迷津、手指迷津和纸笔式迷津3种类型。
无论哪种迷津都具有一系列的选择点,在每个点上有两个或多个供选择的可能。
其中一个是正途,其余的是盲路。
选择正途,避开盲路,即可顺利到达终点。
触棒迷宫亦称铁笔迷宫,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较为简便、常用的一种迷宫。
实验所介绍的迷宫就是采用这类仪器。
它发展于1927年由坡金斯(N.L.Perkins)首创,实验所使用触棒迷宫是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被试用小棒从迷宫的起点沿通路移动直至终点,小棒每当进入盲巷,有声响提示,作为错误一次,学习的效果以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或出错的次数表示。
“试误说”,全称尝试与错误说,即指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
该学说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
桑
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情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他做的两个著名的动物迷津实验都是强有力的论证。
本次实验目的在于学习使用触棒迷津,探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盐城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六名同学为被试,身体健康,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实验仪器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
2.3 实验步骤
2.3.1 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连线插头插入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计时计数器单元的计时计数键。
2.3.2 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
被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另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次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
请你一遍一遍的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
注意:(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