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word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定水的化学式,知道水的组成。

2.能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二、自主学习案
1.水通电后,在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是,可用来检验;在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可用来检验,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2.水电解生成和,说明水是由和两种元素组成的。

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

3.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溶于水、密度非常的气体。

4.氢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利用该性质的氢气用途:
5.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时可能会发生爆炸。

使用氢气(可燃性气体)时,要注意安全,点燃前一定要。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是: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6.叫做化合物,
如,
叫做氧化物,如,
叫做单质,如。

三、当堂检测
1.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水元素组成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2.水是一种()①单质;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纯净物;
⑤氧化物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3.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D.只要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4.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
5.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A. 2.5 ml或5 ml
B.5 ml或10 ml
C.10 ml或15 ml
D.10 ml或
2.5 ml
6. 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
C.在0 ℃时,水会形成冰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D.纯水几乎不导电,电解时加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
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7.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氯化钾
B.氢气
C.高锰酸钾
D.二氧化锰
8.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河水B.海水C.蒸馏水D.矿泉水
9.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雪碧饮料B.冰水混合物、澄清石灰水C.汽水、高锰酸钾 D.液态氧、液态空气
10.将下列物质:①空气;②氧气;③水蒸气;④高锰酸钾;⑤铁粉;
⑥氮气;⑦稀有气体;⑧铝箔;⑨海水;⑩过氧化氢溶液,用序号填空: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属于单质的有,属于化合物的有。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
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