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素材期中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素材期中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文《吕氏春秋·本味》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资料: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孟浩然《示孟郊》中这样写道: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志.在流水________ 巍巍
..乎若太山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 B.巍巍乎若太山 C.善哉乎鼓琴 D.破琴绝弦 E.汤汤乎若流水F.钟子期
文中的________与________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________。

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

(3)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
A.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流水高山心自知
(4)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

②履:鞋。

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
②至薄暮________
③是汝家________
④何不入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

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

”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注】①宋:宋国。

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③筑:修补。

④盗:小偷。

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⑥亦云:也这样说。

亦,也。

云,说。

⑦暮:晚上。

⑧亡:丢失。

⑨家:指这家人。

⑩甚:很,非常。

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富人家的那个儿子十分聪明。

(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邻居家的老人多管闲事。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报偿
D.时人畏服之如是:同乡
5.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

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

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

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丞相语郗信:告诉
B.白郗曰:姓氏
C.咸自矜持:都
D.因嫁女与焉:于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

①所宝以百数________ ②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
(2)请用两条“/”给第①题句子划节奏,并翻译第②题句子。

①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②处士笑而然之。

(3)下列句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常以自随
C.(牧童)拊掌大笑
D.(古语道理)不可改也
(4)文章最后引用“古语”,意在阐明什么道理?
7.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这篇古文的题目是《________》,我还可以自己来写题目,从“牧童”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_______》,从“处士”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_______》。

(2)选择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好书画。

()
A.认为……好。

B.喜欢。

C.优良。

②处士笑而然之。

()
A.认为……说得对。

B.然而。

C.然后。

(3)解释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这句话写出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②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抓住了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出他的天真可爱。

③“笑而然之。

”这里的笑是杜处士讥笑牧童年幼无知。

(5)写出选文说明的道理。

8.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和(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9.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矛与盾
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yu):出售。

②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③坚:坚硬。

④陷:这里有“刺穿”的意思。

⑤利:锋利。

⑥或:有人。

⑦以:用。

⑧子:你。

⑨弗:不。

⑩应:
回答。

(1)翻译画线的句子。

(2)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10.快乐读书吧。

郑人买履
《淮南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鞋子。

②欲:将要,想要。

③度(duo):测量。

④操:携带。

⑤反:通假字,同“返”,
返回。

⑥市罢:集市散了。

⑦宁(ning):宁可。

(1)根据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文中多次出现“度”。

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

B.刻度。

C.量,计算。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________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________
③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他________,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2.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戏:玩耍,嬉戏。

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

③譬如:好比,就好像。

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

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

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3.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下面练习。

郑①人有欲买履者②,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④,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⑤,乃曰:“吾忘持度⑥。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郑:春秋时代的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市。

②者:(怎么样)的人。

③度(duó):量长短,动词。

④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⑤履:鞋子。

⑥度(dù):量好的尺码。

(1)为文言文中的“度”字选择解释正确的选项。

度:A.尺码;B程度,限度;C.计算,测量;D.气度。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________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底。

”________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
(2)下列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宁信度,无自信也。

A.我宁可相信量好了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B.我宁可相信量好了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办事情应该严谨谨慎,不能粗心马虎、丢三落四。

B.办事情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不顾客观规律,搞教条主义。

14.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的部分。

①通国:________
②为弈秋之为听:________
③诲:________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讲述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________不同,所以________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15.文言文阅读
怀素写字①
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

④【名】命名,起名。

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16.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话语。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17.文言文阅读。

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②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③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④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⑤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⑥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少孤:年少失去父亲。

②书舍:书塾。

③得:能够。

④愿:羡慕。

⑤中心:内心。

⑥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

数岁时:________
过书舍:________
有亲也:________
故泣耳: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从邴原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18.阅读拓展。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盘盂 ________(yú yù)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shú shū)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及:________ ②沧沧凉凉:________
③探汤:________ ④决:________
⑤孰:________ ⑥汝: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1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
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选择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
A.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B.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C.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D.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足跌没水中”中的“没”的读音是()
A.méi
B.mò
(3)“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
A.把脚伸进了水里。

B.脚上的鞋子掉进水里不见了。

C.站在水里,水没过了脚。

D.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4)当小孩子落水后,其他人的表现是“弃去”,司马光的表现是“________”(用原文填空)。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20.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本文选自()
A.《战国策》
B.《韩非子》
C.《山海经》
(2)成语________出自这则文言文。

(3)下列成语中的“释”字与例句中的“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因释其耒而守株
A.解疑释惑。

B.冰释前嫌。

C.手不释卷。

(4)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5)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为每天守在树桩旁边就能捡到撞死的兔子。

B.光顾着捡兔子而荒废了田地,顾此失彼。

C.对于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

D.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

21.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夯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俱.乘船避难________ 幸.尚宽________
纳.其自托________ 遂.携拯如初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②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凶是什么?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5)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2.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弃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________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
(2)根据文言文,写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含义。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

________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

________
(3)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时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日:非然也”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

A.疑问B.反问C.否定D.肯定
(4)《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3.文言文阅读
(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兔走.,触株走________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________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________ ④冀.复得兔冀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少________
②市________
③数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6.课外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

或④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⑤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⑥强⑦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并:连同。

④或:有的人。

⑤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⑥坐:因为,由于。

⑦强( 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用停顿符号“/”给下面这句话断句。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________
(3)请用写出画出文中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的句子。

(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与《北人食菱》文意不相符的一句是()。

A.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B.说话做事应该要实事求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7.第二部分阅读
文言文阅读: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始折旋疾徐 ________ ②乃四顾胆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 ②椎鼓径进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2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表述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及依据。

①观点:________
依据:________
②观点:________
依据:________
(3)你从“孰为汝多知乎"中体会到了什么?
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对牧童的性格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B.勤于思考,知错能改。

C.善于观察,率真活泼。

D.勇敢果断,活泼可爱。

(2)对选文蕴含的道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B.知错能改,才能获得真知。

C.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3)下列诗文名句与选文表达的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0.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
①仕________ ②濒________ ③具________
④悯________ ⑤邑________ ⑥祀________
(2)选择题: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
①岁罹水患________
②死者相踵________
③遂自经于鼓下________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心志,情志;像大山一样高峻
(2)A;F;C;B;E;D
(3)A,C
(4)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能真正懂得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解析:(1)心志,情志;像大山一样高峻
(2)A;F;C;B;E;D
(3)A,C
(4)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能真正懂得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钟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后世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志在流水: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

志:心志,情志。

巍巍乎若太山: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巍巍:像大山一样高峻。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此题要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解答。

A:“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意思:锺子期死了以后,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意思: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C:“流水高山心自知”意思:你我之间一曲高山流水,现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啊!(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及材料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1、心志,情志2、像大山一样高峻(2)A、F、C、B、E、D(3) A C (4)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能真正懂得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钟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后世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1)等到;到了,接近;你;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

②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
解析:(1)等到;到了,接近;你;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