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名词解释
体制:以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基本制度的总称,即谁创办、谁管理的问题。

学前特殊教育体制:学前特殊教育的体制包括公办学前特殊教育和民办学前特殊教育。

教育部门下属的机构包括普通幼儿园及特殊班;特殊学校的幼儿部;特殊幼儿园。

其他公办特殊教育机构包括民政部开设的儿童福利院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残联下设的残联康复中心;卫生医疗部门设立的康复科或康复中心。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指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制定的有助于个体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方案。

特殊教育:
朴永馨认为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方俊明认为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汤盛钦认为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

陈云英——特殊教育学的三维结构图,各级教育包括早期教育、基础、职业、中等、高等、成人;特教专业如诊断测量、康复治疗、心理辅导与矫正;各类教育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精神障碍、多重障碍。

学前特殊教育:它属于特殊教育的一部分,指为满足0-6、7岁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而提
供的特殊帮助和支持活动。

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儿童”,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
疾、智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他残疾、天才和资质优秀的儿童、轻微违法和犯罪儿童。

特殊儿童:顾名思义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狭义上指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又称身心障碍或残疾儿童,如智力残疾、听力残疾等;广义上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和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既包括狭义概念中的几种特殊儿童,同时还包括超常儿童,因学习困难和其他特殊性(如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而产生特殊心理和教育需要的以及处境不利的儿童等。

学前病弱儿童: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制虚弱,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指儿童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并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包括视觉障碍儿童、听觉、肢体、病弱儿童。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是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语言障碍儿童:语言障碍指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及规则方面发生的问题。

肢体障碍儿童:因四肢残疾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超常儿童/天才儿童:指智能上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

癫痫儿童: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症,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突然昏倒、神志丧失、口眼歪斜、双目直视、四肢抽搐(出现感觉、运动、行为等功能障碍)发作具有突然性、反复性和自然缓解性。

肢体障碍儿童:因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儿童。

他们的身体运动能力受到限制,并且影响到儿童的一种或多种生活活动。

沟通障碍儿童:因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个体在接受、传授、处理或理解口语、非口语或符号系统方面存在能力缺陷;可表现为从轻度到极重度的不同程度障碍,亦可存在一种或多种沟通障碍形式;诊断时,沟通障碍可能是主要障碍,亦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

视觉障碍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不能承担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以致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过程中存在障碍。

听觉障碍儿童:听觉障碍亦称听力损伤或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以至于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难以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ADHD多动症:它也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常见症状: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冲动任性,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情绪与行为问题。

孤独症: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

自闭症儿童的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会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智能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这类儿童或青少年表现出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多动,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他精神疾病等问题,以致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要提供特殊教育与相关服务。

发展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的偏差,是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其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原始性缺陷即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感知能力、知觉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的缺陷,时常引起其他的学习困难;如手眼协调问题经常引起书写方面的困难。

衍生性缺陷即由原始性缺陷造成的某些高级能力方面的问题。

学业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各科学习或学习技能(如阅读、拼写)存在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表达障碍、拼写障碍、数学障碍。

主要是通过学科学习表现出来的,它可能是由发展性学习障碍所造成的,但两者之间并无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比如有些儿童的阅读障碍与其感觉运动障碍密切相关,但另一些同样感觉运动困难的学生,却能够很好的阅读。

残疾(disability)指身体不健全的人,侧重由损伤造成的活动能力受限,残疾表现为个体功能障碍,个体的实用性行为功能受限或丧失,有明显的残疾外观,日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社会功能尚能进行,但比正常人低。

因为腿断了,被截肢了,这叫残疾。

残障指生活上有障碍的人,是由于残损或残疾程度严重,身心功能严重障碍,不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影响参加社会生活和工作,是社会水平上的残疾。

如因脑膜炎,老年痴呆症等致呆、致傻的疾病,那就叫残障。

损伤(impairment)侧重生理、心理解剖或功能上缺失或异常。

障碍(handicap)因损伤、残疾(或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因素等)导致个体完成正常任务受到限制。

残损即残害或损害,伤残缺损;如脚趾头断了,接回来了但没有知觉,感觉不到疼痛,这就叫残损。

学前特殊教育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前特殊教育要求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

学前特殊儿童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有分化目标、多层次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游戏、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活动本位原则:以活动为基础的干预原则又称活动本位原则,是一种提倡由学生主
导的互动式教学原则;它要求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各类活动中融入个体发展的个别化目标,合理安排实行因素及预测行为后果,以培养学生的功能性和生成性技能。

活动本位模式:通过生态评量过程选取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作为教学训练主题,横跨认知、情感、行为等不同的领域,实施综合教学,达到多层目标,如动作、沟通、社会、认知、自理。

例:教师通过清洗洋娃娃的亲子活动,来提高特殊幼儿的沟通能力。

资源教室是一种教育措施,就是在教育机构建立的集特殊教育课、教材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于一体的专门教室,它具有为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诊断、教学支持、补偿教育、康复训练和教评估等多种功能,以满足具有显著个别差异的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资源教师是资源教室教学方案的主要实施者,是沟通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桥梁。

资源教师必须经过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有比较丰富的普教与特教的实践经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协作和协调能力,并能主动热情地为特殊学生服务。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进行医学实践的医学模式,目的在于根据科学研究、临床经验和病人个体的特殊性等相关证据进行临床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