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学设计6

合集下载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传统节日习俗3. 传统艺术形式4. 传统美德与礼仪5. 经典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

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等。

《习俗》教案: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面貌

《习俗》教案: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面貌

《习俗》优秀教案: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面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也开始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进了《习俗》主题的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彩面貌。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丰富内涵和多彩面貌,掌握相关词汇、语句和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国、敬业、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崇尚文明。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习俗中的节日文化2、领会习惯行为中的文明礼仪3、体验传统习俗中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领会多彩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尊重传统文化的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2、如何引导学生在了解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输出。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习俗中的节日文化、领会习惯行为中的文明礼仪和体验传统习俗中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

2、任务教学法:通过任务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相关习俗文化知识,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探究和发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创造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及方法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听讲解掌握相关知识。

2、领会习惯行为中的文明礼仪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会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文明礼仪。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礼仪知识、观摩示范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文明礼仪。

3、体验传统习俗中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传统习俗中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习俗的理解和记忆。

走进传统文化馆(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传统文化馆(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传统文化馆(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参观传统文化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积极进取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馆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我国传统文化馆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 传统文化馆的布局与分类:了解传统文化馆的布局特点,学习传统文化馆的分类方法,如历史、艺术、民俗等。

3. 传统文化馆的镇馆之宝:欣赏传统文化馆的镇馆之宝,如名画、雕塑、古籍等,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4. 传统文化馆的互动体验:参与传统文化馆的互动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文化馆的起源、发展、布局与分类,欣赏镇馆之宝,参与互动体验活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传统文化馆参观指南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传统文化馆的丰富藏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传统文化馆的起源、发展、布局与分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馆有整体的认识。

3. 参观: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馆,引导学生关注镇馆之宝,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4. 互动体验: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馆的互动体验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走进传统文化馆2. 内容:传统文化馆的起源与发展传统文化馆的布局与分类传统文化馆的镇馆之宝传统文化馆的互动体验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主题: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化研究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学生在传承保护方面的思考。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或阅读材料。

2. 课件:制作PPT或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或图片:准备相关的传统文化视频或图片,用于案例分析。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文化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艺术形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艺术4. 中国的传统习俗5. 中国的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传统文化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3. 教学环节二: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火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面面观
小组成员:耿梓琳、姜智昕、陈可、张磊雪、骆艺娴、张洁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 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
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庆习俗,各种 各样的传统习俗,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追寻和 传承。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
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 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 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 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
台》、《红楼梦》、《西厢记》,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追鱼》 《春香传》《孟丽君》《孔雀东南飞》《何文秀》《沙漠王子》《盘妻索妻》 《玉蜻蜓》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 《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等大批优秀剧目。
传统历史: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 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 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 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 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 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

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学设计

姓名王美婷班级14 级思想政治教育片段题目《传统文化面面观》重点展示技能导入技能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识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时间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教学技能要素2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那些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而总结出传统文化的概念.进入情景一,通过讨论肖奈和贝微微中秋节要不要回家,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一个表现形式——传统习俗进入情景二,通过展示肖奈与贝微微旅游的照片(窑洞,蒙古包,土楼,围屋)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二种表现——传统建筑进入情景三,通过肖爸爸吟诵古诗和展示王献之的《中秋帖》和齐白石的《丹桂双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二种表现形式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导入技能情景创设技能情景创设技能情景创设布置作业,情感升华。

记下老师所1 分钟留作业设计本堂课通过影视剧中人物的情景,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思路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说明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

兔》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三个表现形式——纳第三种表技能1.5 分传统文艺进入情景四,通过展示孙中山手书《大同现形式学生分析和钟书》和探讨对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老师一起归情景创设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纳第三种表技能的遗产。

”这句话的理解得出传统文化的第现形式四种表现形式——传统思想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课堂练习,一起进行课总结技能1 分钟巩固知识。

堂小结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7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7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7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品尝年糕,体会香、甜、糯的特色。

2、学习团、压的技能,乐意参加手工活动。

3、懂得尊敬长辈,关心老人。

二、活动准备1、年糕、牙签若干2、欢快、喜庆的民间音乐。

3、橡皮泥若干。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年糕)1、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告诉幼儿这是年糕)这是年糕,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2、介绍为什么要吃年糕?3、让幼儿说说在家是怎样关心长辈的?4、幼儿对长辈说一句祝贺的话。

(二)品尝年糕,感觉年糕香、甜、糯。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年糕。

2、播放音乐,幼儿品尝年糕。

3、提醒幼儿注意:尝的时候,要慢慢地嚼,品一品是什么味道?尝完后把牙签放在盘子里。

4、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吃了年糕,你知道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吗?年糕是什么味道的?小结:年糕是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

(三)制作年糕。

1、年糕真好吃,小朋友想自己做吗?2、老师示范做年糕。

3、幼儿用橡皮泥制作年糕。

(四)结束小朋友,年糕做好了,我们等会儿把它带回家,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好吗?四、活动结束1、评价2、总结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二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2、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12生肖的轮回及12生肖的排列顺序。

活动准备1、幼儿已认识时钟2、经验准备:幼儿事先了解自己及家中成员的属相。

3、课件十二生肖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请小朋友猜一个谜语:小小马儿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走不停,提醒人们记时间。

(时钟)点击课件:小朋友猜的真对,小朋友猜一猜钟面上有多少数字?二、了解十二生肖、理解其意义。

1、欣赏十二生肖的动物老师还带来了十二种动物,看看有哪些动物?点击课件十二生肖2、根据生肖钟理解十二生肖点击课件生肖钟老师要把这些动物变到钟里面。

变变变。

小动物变到钟里面了吗?(1) 请幼儿说出钟面上有多少种动物。

传统文化面面观教案

传统文化面面观教案

一、教案简介课程名称:传统文化面面观课时:15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我国传统文化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1. 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PPT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传承。

Step 2:讲解传统文化的特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包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传承与发展等。

Step 3: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种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众多领域。

3. 教师举例说明,如诗词、书画、戏曲、古建筑等,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Step 4:案例分析(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方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种类及其代表作品的了解程度。

综合实践民族节日面面观教案

综合实践民族节日面面观教案

综合实践民族节日面面观教案教案标题:综合实践民族节日面面观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民族节日及其重要意义。

2. 通过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民族节日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2. 民族节日的重要风俗、习俗及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 综合实践活动:制作节日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参观民俗展览、举办文艺表演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知道的民族节日,了解他们对这些节日的认知程度。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教材介绍中国的主要民族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讲解每个节日的由来、重要风俗、习俗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第三步:综合实践活动(30分钟)1. 制作节日手工艺品:学生分组制作与不同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月饼盒等。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设计和制作能力。

2. 制作传统美食:学生分组制作与不同节日相关的传统美食,如汤圆、粽子、月饼等。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让学生体验传统食物的制作过程,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 参观民俗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展览,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各个民族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4. 举办文艺表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节目形式,如舞蹈、歌曲、小品等,展示与民族节日相关的文艺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步: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分享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节日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和传统美食,评估其创意和制作水平。

3. 评估学生在文艺表演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节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历史故事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春晓》——唐孟浩然2.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3. 《静夜思》——唐李白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掩耳盗铃》——出自《战国策》2.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3. 《画龙点睛》——出自《史记》第三单元:历史故事1. 《盘古开天辟地》2. 《孟子见梁惠王》3. 《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计划第1周:诗词欣赏——《春晓》、《登鹳雀楼》、《静夜思》第2周:成语故事——《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龙点睛》第3周:历史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孟子见梁惠王》、《诸葛亮草船借箭》第4周:实践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基本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堂讨论。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面面观

back
Page
8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卷珠帘》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 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教 学环节作铺垫。
Page
9
2、歌词分析突破难点
以周杰伦四首歌的歌词为线索,结合 语文、历史学科知识,注重传统元素和现 代元素的结合,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 形式。
Page
18
蒙古包
福建土楼
Page
19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 , 心细如你脚步碎”------《兰亭序》
Page
20
“听妈妈的话, 别让她受伤; 想快快长大, 才能保护她”
Page

21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习俗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 统 文 化
传统建筑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
传统文化面面观
说课人:佟玲
Page 1
Your text here
Page 2
四个方面
教材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Page
3
1、教材的地位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Page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传统 文化的表现 方式。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 理论联系实 际地解析中 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表现 形式。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Page
23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 习,使学生 树立热爱优 秀传统文化、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 情感。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

3. 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瓷器等。

4. 传统美德:如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艺术和美德。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艺术。

4. 第四课时:传统美德。

5.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经典著作。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3. 学生能够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欣赏传统艺术。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科书。

2.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案例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 实践活动材料:如剪纸、毛笔、墨水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学设计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二种表现形式
导入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1.5分钟
1.5分钟
1分钟
1分钟
进入情景三,通过肖爸爸吟诵古诗和展示王献之的《中秋帖》和齐白石的《丹桂双兔》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三个表现形式——传统文艺
进入情景四,通过展示孙中山手书《大同书》和探讨对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句话的理解得出传统文化的第四种表现形式——传统思想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情感升华。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三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三种表现形式
一起进行课堂小结
记下老师所留作业
情景创设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总结技能
设计思路说明
本堂课通过影视剧中人物的情景,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
姓 名
王美婷
班 级
14级思想政治教育
片பைடு நூலகம்题目
《传统文化面面观》
重点展示技能
导入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识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
2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 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继承性的表现
传 统 习 俗 的 继 承
传 统 建 筑 的 继 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 统 文 艺 的 继 承
传 统 思 想 的 继 承
猜一猜
一、传统习俗的继承
含义: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 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之一。
二、传统建筑的继承
含义: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地位:中国古代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 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 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标志。
三、传统文艺的继承
含义: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等为代表。 地位: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 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小结
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2、文化继承性的表现(重点)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四、传统思想的继承
含义: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 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地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 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 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通用1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地位及作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

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7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7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7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篇课文。

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小品文。

课文中有词句看似平常,其实写得很美。

其中课文把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写得很吸引人。

教学目标:1、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具质地多、造型美。

2、激发学生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3、自主探究课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难点:感受品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茶的实物、西湖龙井茶、透明玻璃杯、课题推荐和课外阅读推荐资料。

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茶的书或文章。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梳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臻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它还指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在钻研教材时,我特别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试图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学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的本位。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发美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趣解“茶”字。

(课件出示“茶”)分析“茶”字。

“茶”字由什么组成?“人”在草字头之下,木字底之上,意思是人在草木间,谁能不喝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归大自然,做一回草木间的茶人,一起来说一说茶。

(课件出示茶园图,板书课题)2、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茶的?指名说:(板书:种类、好处、茶具)二、自主探究,重点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教法分析
(一)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通过说明目 的、激发兴趣、传授方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自学辅导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坚持自学为主的原则,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收集材料获得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通过多媒体放映相关的图片、视频,通过对具体案例的 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总结相关知识。
八 、教学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也着 重强调这一重要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不断的摸索实践试图达到这个目标。
反思: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但并不是讨论、探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就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作用更大。在本 次教学中讨论环节过多,应该注意在适合的时候使用这种方法。课堂应面向全体 学生,做到人人参与,应该避免活动中总是“老面孔”,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冷 板凳”,未能较好的调动起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应多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都能 从中收获成功的体验,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学情、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 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进行 自主分析,但缺乏辩证的思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 2.知识基础: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是易于接
第八届免费师范生教育 教学能力大赛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院 系: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中华传统文化面面观 许晓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41401087 金玲玲
二〇一七年五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面面观》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 四课第一框题第一目的内容。在学习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文化之间 的相互交流与传播以后,学生对文化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理解了文化 的来源于传播。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开始具体的学习中华文化以及对待中华文化 的态度,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即传统习俗、传统建 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的具体内涵,为之后学习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 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影响并通过认识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 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增 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 深远影响,提高自我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 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 文化价值的态度”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建 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三)教学重难点
传统思想包括长期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3 分钟)
6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下表:
表现形式
含义
地位
指在一定的社会群
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 是传统文化的
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请同学们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了解和中秋、端午有 关的风俗习惯;搜集四合院和钟鼓楼的图片并了解它们的建筑特色;观看《贵妃 醉酒》;想一想在古代文学中有没有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一句?思考教材中的“探 究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下的自主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本知识和 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1.传统习俗 带同学们一起回顾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春节、端午、清明 以及少数民族的泼水节、那达慕大会等,并分析它们的来源和风俗和意义。 请学生思考:这些节日都有怎样的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节日部分是汉族的,部分是少数民族的,节日中蕴含着很多 的风俗和习惯,经过世代相传保留下来。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 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 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 分钟)
(三)讲授新课: 首先通过分析得出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历史性和相对稳
4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定性,举例并请同学们分析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对当下生活的影响。提问: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的产生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怎样的 作用?(学生分组讨论,选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它们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具 有很强的生命力,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所以说,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 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文化具有继承性。接下来就 是介绍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点:传统文化的四个特点,包括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传统 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及其地位,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难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二 、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的 积累和体验,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充分认识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与内涵,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自觉成为文 化的传承者。
传统习俗
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 基本形式之一
惯。
被称为“凝固的艺
传统建筑
术”,有其独特的建筑 展现传统文化
结构、优美的艺术造型 的重要标志
等。
以古代文学、传统
传统文艺
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 是中华文化的
表,具有悠久的历史。 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历史性 民族性 现实意义
传统思想
包括长期在历史积 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等。
8
3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受、便于掌握、利于寻找的知识点,因此更能够和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直接经验结 合起来,从而形成直观的认知体系和认知过程。
3.非智力因素: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认识深度不够,准确性有 所欠缺;整个班级的学风较好。同时,学生大多来自中等家庭,家庭环境中对于 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学法分析 1.合作探究法: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小组讨论和探究,使学生加强与同学之间 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2.自主学习法:对于有些问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传统文艺 文艺包括音律、戏曲、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方面,首先通
5
马克思主义学院
过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然后观看视频《贵妃醉酒》选段,并介绍京剧的来历 和特点。 提出问题:观看了《传承人》节选,请思考为什京剧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并受到人 们的喜爱?(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的前身是徽剧,又吸收了昆曲和秦腔的精 华。经过几代人的悉心传承,才达到今天的成就。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 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满足了人们精神 上的需求。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2 分钟)
(二)导入新课: 在进入新课前,通过多媒体放映图片图片,图片内容包括 传统文化的各种现象,例如:书法、绘画、京剧名旦等。
总结出展示的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表现内容,然后新出新课传统文化面面 观。(用时 2 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新媒体展示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将 学生的思绪拉到课堂上,开始思考学习。
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六、 课堂小结
(一)总结:本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和分别在中华 文化中的地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过
程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烙印,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
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
4.传统思想,通过组织学生一起回顾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经典语 句,同现实生活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伦理道德想联系,引出传统的儒家、道家 等学术流派和理论观点的继承。
教师总结:孔子、孟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儒学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 秦始皇时期尊崇法家的思想,实行“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维 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时期的理学, 一直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对人们的生活依旧具有深远的 影响。在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先贤之大智慧,提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标志着道 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大道无为, 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在 当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都体现了道家主张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 基础上亲近自然,坚持绿色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都体现的道家思想的影响。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应对
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重视。
(二)课后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并思考当下发展
中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 分钟)
7
七、 板书设计
马克思主义学院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习俗——基本形式 传统建筑——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重要组成 传统思想——重要组成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列举自己所知道的传统建筑:故宫、大雁塔、钟楼、 鼓楼、苏州园林、菊儿胡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