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诊断中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诊断中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2-08-10T09:07:53.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金福利孙晓光黄华余丰年[导读] SSEH虽不多见,但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及早发现,正确诊断,对其手术或保守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乃至影响愈后
金福利孙晓光黄华余丰年(营口市中心医院CT室辽宁营口 115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066-02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诊断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7例,女4例,年龄27-74岁。
本组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
常规行SE T1WI,T2WI矢状位及T2WI轴位,部分病人行脂肪抑制扫描。
6例注射Gd-DTPA增强扫描。
结果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9例位于椎管内背侧脊髓后方,2例位于椎管内背外侧。
病变范围覆盖4-5个锥体节段,颈段8例,胸段3例。
血肿呈长条状及长梭形。
5例血肿呈T1WI,T2WI高信号,4例血肿呈T1WI,T2WI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呈T1WI及T2WI等信号。
增强扫描,2例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
结论MRI是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区分急慢性血肿,判定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关键词】脊髓血肿硬膜外磁共振成像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SSEH),又称非外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临床少见[1,2]。
收集我院2003-2009年11例经MRI检查发现的SSEH病人,总结其MRI表现,结合文献讨论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例SSEH,男7例,女4例,年龄27-74岁,平均53岁。
临床表现为颈部,胸背部疼痛,咳嗽后疼痛加剧2例。
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并活动障碍7例,肢体瘫痪2例。
上述病人均无明确外伤史,其中1例为剧烈咳嗽后出现症状,10例无明显诱因。
MR检查时间分别为症状出现后2天-2周,以怀疑间盘或脊髓病变来诊,后行MRI检查。
MR检查仪器为Siemens Concerto0.2T 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使用体线圈与颈线圈,SE序列,矢状位T1WI(TR:500,TE:12),T2WI(TR:3510,TE:109),横轴位T2WI,层厚3.5mm,部分病人行T1WI或T2WI矢状位脂肪抑制扫描,6例注射Gd-DTPA增强扫描。
2 结果 11例SSEH,7例经手术证实,1例经半月后复查血肿吸收消失而提示诊断,3例血肿较小,临床症状体征轻微,经1-2个月随诊,血肿逐渐变小,保守治疗。
9例血肿位于椎管内脊髓背侧,2例位于椎管内背外侧。
颈段8例,胸段3例。
血肿在矢状位呈长条状或长梭形,累及范围较长,跨越约4-5个锥体。
在轴位呈新月形或梭形,MR信号特点为,5例血肿呈T1WI、T2WI高信号,4例血肿呈T1WI及T2WI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呈T1WI及T2WI等信号。
6例增强扫描中,2例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
2例血肿致硬膜外脂肪信号结构受压变形或消失。
3 讨论 3.1病因及相关临床表现 SSEH临床少见,1896年Jackon首次描述,随着MRI的普及应用,其检出确诊的病例逐渐增多,文献报道每年发生率约0.1/10万人[3]。
其病因可能与轻微外伤,高血压病,白血病浸润[4],凝血机制障碍,椎间盘突出,及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5,6,7]。
SSEH中,大部分是在高举重物,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或妊娠时发病,这些因素均能使腹内压升高,大量静脉血经交通支流入硬膜外静脉丛,致该处血管压力升高,破裂出血所致。
与椎间盘突出有关,可能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移位,椎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硬膜牵拉、撕裂,致硬膜外静脉丛出血。
本组10例无明显诱因,1例为剧烈咳嗽后颈部疼痛而发病。
因椎管内背侧硬膜外有较丰富的静脉丛,所以脊髓背侧或背外侧为血肿好发部位。
因临床病因不明显,易导致漏诊和误诊,当患者出现颈胸背部疼痛及相应的神经根症状或肢体症状时,应想到本病之可能,及时做MR检查,是早期确诊关键。
3.2MRI检查序列及MRI表现 MRI为SSEH的最佳检查手段,与CT比较,MRI可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范围,脊髓受压程度,一般常规SE T1WI,T2WI既可明确诊断,同时应用脂肪抑制,有利于血肿与硬膜外脂肪病变的鉴别。
根据本组病例,SSEH的主要MRI表现为:矢状位血肿呈纵行条带状或长梭形,位于脊髓背侧或背外侧,横轴位呈新月形或梭形异常信号影,病变常累及数个椎体高度,以颈胸段多见。
其血肿信号符合颅内血肿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超急性期(24h):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混杂信号;②急性期(1-3天):T1WI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③慢性期(7-14天):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边缘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带。
由于有包膜形成,增强扫描血肿边缘可呈环形强化。
血肿高信号在T1WI或T2WI脂肪抑制扫描均不被抑制,而椎管内脂肪类病变则被抑制。
由于血肿范围较广泛,虽然脊髓受压,但髓内异常信号少见,这与血肿清除后病人症状很快消失相符。
部分病人血肿自行吸收后,可见局部硬膜外间隙增宽。
见到局部血管流空现象,提示SSEH可能为动静脉畸形所致。
3.3诊断与鉴别诊断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诊断,主要靠其典型的MRI征像。
判定血肿位于硬脊膜外,是通过血肿的形态为双凸形或梭形,确定为血肿,主要依据血肿在不同时期的MRI信号特点,并符合一般血肿的MRI信号演变过程,慢性期血肿边缘包膜形成,GD-DTPA增强扫描呈现血肿边缘强化,具有一定特征。
根据已往文献,SSEH常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硬膜外脓肿,多并发于化脓性脊柱炎,先是椎体及间盘出现异常信号,临床常有感染症状,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脓肿常位于前硬膜腔[8]。
②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多见于胸段椎管内脊髓背侧,T1WI,T2WI 均呈高信号。
脂肪抑制扫描可资鉴别。
③硬膜外淋巴瘤,胸腰段多见,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均质或不均质强化。
④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病程较长,多个于胸段脊髓后方和侧后方,瘤内常有出血,T1WI常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与SSE鉴别有一定困难。
SSEH虽不多见,但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及早发现,正确诊断,对其手术或保守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乃至影响愈后。
早期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可获得满意效果,对由于AVM导致的SSEH可先行介入治疗,之后再行手术治疗[9,10]。
参考文献
[1]张明,鱼博浪,王斐,等.非外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7):580-583.
[2]张守祥,王扬美,袁先厚,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8):478-478.
[3]洪澄,丁永红,王承缘,等.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4)
[4]周玮,张鸿祺,支兴龙,等.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病因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10):1126-1128.
[5]王安明,朱丽丽,赵汉清,等.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2):98-99.
[6]高保安,伍少鹏,刘忠,等.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6):465-466.
[7]扬玉明,姜宏志,沙成,等.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特点[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 (1):10-12.
[8]初明,李国忠,钟震宇,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策略[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3):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