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准噶尔地区阿尔木强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准噶尔地区阿尔木强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王勇
【摘要】阿尔木强铜矿位于新疆西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亚成矿域巴尔哈什—准噶尔成矿省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成矿带的东端.文章以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
征为基础,通过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矿床的地质
特征与成因.研究表明,阿尔木强铜矿形成于中志留世火山岩强烈活动的后期,成矿环境为大洋岛弧构造环境,成矿温度属于中高温,成矿类型为火山岩容矿的构造热液改
造型铜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黄铁矿阶段、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次生
氧化阶段4个成矿阶段.
【期刊名称】《矿产勘查》
【年(卷),期】2018(009)008
【总页数】10页(P1506-1515)
【关键词】火山角砾岩;铜矿床;西准噶尔
【作者】王勇
【作者单位】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五队,葫芦岛 1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1
西准噶尔地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古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发生了强烈的金、铜等成矿作用,形成了众多的金、
铜矿床和矿点(申萍等,2014)。

近年来,西准噶尔地区相继发现包古图铜矿(张锐等,2006,2010;宋会侠等,2007;安芳等,2014)、汗哲朶能铜矿(楚德元,2007;郭正林等,2010)、谢米斯台铜矿(申萍等,2010;王居里等,2014)、苏云河钼钨铜矿(shen et al.,2014a,2015)、加曼铁列克德铜矿(shen et al.,2013b)、白杨河Be-U矿(王谋等,2012)、图克图克铜矿(鄢瑜宏等2014)、阔尔真阔腊金铜矿等,使其成为中亚成矿域一个新的重要矿集区。

阿尔木强铜矿位于中亚成矿域巴尔哈什—准噶尔成矿省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成矿带的东端(朱永峰,2014),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发现,经过近几年的勘查获得的资源储量规模已达到中型矿山。

前人对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但对同处于该矿集区的阿尔木强铜矿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本文在前人成果认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阿尔木强铜矿的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的物理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阿尔木强铜矿的成矿年代、成矿温度、成矿阶段、成因类型等,期望能为该地区进一步的找矿勘探提供支持。

1 区域地质特征
西准噶尔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汇聚部分,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岩浆活动强烈,自北向南可依次分为塔尔巴哈台—萨吾儿、巴尔鲁—谢米斯台、包古图—哈图成矿带(张达玉等,2015)。

研究区位于米斯台成矿带的东段,萨吾儿成矿带以南(图1),沙尔布尔复向斜南翼,属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成吉思—洪古勒楞—阿尔曼太早古生代复合岛弧带。

区内发现了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的沙尔布尔铁矿床(陈大经,2002)、与花岗岩有关的白杨河Be-U矿床(王谋等,2012)、斑岩型的谢米斯台铜矿(申萍等,2010;王居里等,2014)、与火山—次火山岩活动有关的中低温浅成火山热液型的巴汗铜矿点、阿依德铜金矿点(张若飞,2015)。

区内地层属天山内蒙古区的西准噶尔分区的沙尔布尔山地层小区,出露地层有震旦
系洪古勒楞蛇绿岩套;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中基性火山岩、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夹泥质灰岩;中志留统沙尔布尔组中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上志留统克雄库都克组火山碎屑浊积岩;上志留统—下泥盆统乌图布拉克组钙质凝灰质碎屑岩;下泥盆统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泥盆统查干山组钙质砾岩、灰岩、钙质凝灰砂岩,查干山组杂色砂质泥岩、碳质灰岩、粉砂岩;上泥盆统洪古勒楞组凝灰质粉砂岩和细砂岩;下二叠统卡拉岗组安山质角砾熔岩、流纹岩、玄武玢岩、凝灰岩等火山熔岩;新近系渐新统沙湾组半固结的钙质砂砾岩。

图1 新疆西准噶尔地质和矿产分布简图(据shen et al.,2015修编)1—第四系;2—侏罗系;3—二叠系;4—石炭系;5—泥盆系;6—志留系;7—奥陶系;8—石炭纪闪长岩岩珠;9—二叠纪花岗岩;10—石炭纪花岗岩; 11—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12—蛇绿岩;13—断层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在西部蛇绿岩套中零星分布有小面积的异剥橄榄岩和斜长花岗斑岩,呈小岩株或脉状。

中部局部出露由安山玢岩、玄武玢岩组成的次火山岩。

脉岩在区域内分布较广,有含镁碳酸岩脉、酸性岩脉、中性岩脉、基性岩脉。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床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以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为主。

布鲁克其组呈断块出露于超基性岩及基性岩中,为一套火山岩建造岩系,是阿尔木强铜矿的主要含矿岩系。

岩性以灰绿色和暗灰绿色安山玢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深灰色的玄武质火山角砾熔岩、凝灰质砂砾岩为主,其次为辉石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深灰绿色橄榄玄武岩、暗灰色的集块岩,局部夹灰色灰岩透镜体。

东与上覆地层中志留系沙尔布尔组呈不整合接触,北西部与新近系中新统呈不整合接触,南西部与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触(图2)。

图2 阿尔木强铜矿矿区地质图(据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资料)1—第四系沉积物;
2—新近系中新统砂岩;3—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凝灰质砂砾岩;4—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火山集块岩;5—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火山角砾岩;6—中奥陶统布鲁克其
组凝灰岩;7—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火山角砾熔岩;8—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玄武岩;9—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安山岩;10—花岗细晶岩;11—正长斑岩;12—铜
矿体;13—铜矿化带;14—逆断层;15—正断层;16—平移断层;17—见矿钻孔及编号; 18—勘探线
2.2 矿床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南北向3组断裂。

近东西向
断裂发育最早,为矿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属压扭性逆冲断层,长度约5 km,断裂带宽1~5 m,倾向总体向北,局部为北北西或北北东向,倾角60°~80°。

该断裂空间上被南北向断裂切断,同时限制了北东向断裂带的发育。

破碎带内片理化发育,除局部伴有褐铁矿化蚀变外,未发现其它与铜矿化有关的蚀变现象。

北东向断裂发育4条,为区内的主要控矿构造,断层均为右旋扭动走滑—逆冲断层,
长度为2~8 km,破碎带宽5~10 m,倾向北西,倾角70°~80°。

该组断裂被近南北向断裂错断,受制于东西向断裂,断裂带内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等蚀变现象较强,局部地段见孔雀石化、黄铁矿化,断裂带两侧与之相伴生的次级羽状断裂中铜矿化极为发育。

南北向断裂主要发育3条,为区内长期活动断层,多
穿切其它两组断裂,为右旋扭动的张性断层,在地表多呈现明显的南北向沟谷,断裂长2~10 km,断裂带宽5~20 m(由一系列平行派生断层组合而成),断裂带中常见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南北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及次级羽状断裂中往往形成铜矿体。

2.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不发育,仅发育1条正长斑岩脉和两条花岗细晶岩脉。

正长斑岩脉发
育在矿区的中部,形态呈“L”状,总长150 m,宽3~10 m,走向由近南北向转
向南西向,总体倾向南西,倾角78°。

岩石特征为浅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约占15%~35%,由正长石组成,多呈厚板状,粒径1~8 mm,基质约占65%~85%,副矿物有磁铁矿等,蚀变矿物有方解石、绿帘石等。

花岗细晶岩脉,分别长30~210 m,宽2~4 m。

岩石特征为灰白色,块状构造,细晶结构,主
要由长石(60%)、石英(35%)组成,含少量黑云母。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分布于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安山质角砾岩与火山角砾熔岩的接触部位,主要受火山机构与北东—南西向、南北向构造裂隙的联合控制,矿体多呈脉状分布,形
态复杂,分支复合现象明显(图3)。

区内共圈出26条铜矿体,其中5条矿体规模
较大,具体特征如下。

Ⅰ矿体分布在北东向断层的次一级构造裂隙中,赋矿围岩为暗灰—灰黑色安山质
角砾熔岩,矿体呈脉状、复脉带状分布,有分支复合现象,倾向297°~315°,倾角65°~80°。

控制矿体长345 m,斜向深度410 m,平均厚度12.16 m。

Cu平
均品位为0.58%。

Ⅱ矿体位于Ⅰ矿体的上部,产状与1矿体相近,赋矿围岩为灰绿—浅灰绿色强绿
帘石化火山角砾岩。

控制矿体长度450 m,斜向深度360 m,平均厚度11.6 m,Cu平均品位为0.56%。

Ⅲ矿体为盲矿体,位于Ⅰ矿体的下部,赋矿围岩为暗灰—灰黑色安山质角砾熔岩。

矿体倾向277°~310°,倾角62°~85°。

倾角变化与Ⅰ矿体接近。

矿体总长420 m,斜深控制400 m,平均厚度9.60 m,Cu平均品位为0.42%。

Ⅵ矿体赋存围岩为暗灰—灰黑色安山质角砾熔岩。

矿体斜深控制440 m。

矿体倾
向263°~267°,倾角62°~85°。

矿体总长330 m,平均厚度9.11 m,Cu平均
品位为0.45%。

Ⅷ矿体赋存围岩为暗灰—灰黑色安山质角砾熔岩。

最大斜深控制300 m。

矿体倾向259°~268°,倾角65°~85°。

矿体总长305 m,平均厚度9.78 m。

Cu平均品位为0.46%。

其余21条矿体零星分布,多为单工程控制,规模较小,矿体长度为50~70 m,厚度为2.2~9.2 m。

从与主矿体的相对空间位置分析,应属于同一断裂控制的透镜状矿体,分布不连续。

3.2 脉石矿物特征
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次为方解石、绿泥石、绿帘石,见少量磷灰石、毒砂、重晶石等。

矿区围岩蚀变发育在脉岩、构造带及矿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常见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等。

围岩蚀变有较明显的分带现象,近矿蚀变以黄铁矿化、绿帘石化、硅化、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为主,偶见青磐岩化;向外蚀变逐步减弱,以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

3.3 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结构比较简单,主要为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次为交代残余结构。

构造以块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3种类型为主(图4-a,c,e)。

其中块状结构矿石多见于蚀变的安山质角砾熔岩和辉石安山质角砾熔岩的接触面及其附近,主要为块状构造,偶见斑块状、条带状构造;细脉状结构矿石主要分布于蚀变的安山质角砾熔岩中,部分产于绿帘石化火山角砾岩中,脉宽<10 cm,多为3~5 cm,局部可见向浸染状构造过渡;浸染状结构矿石主要分布于绿帘石化火山角砾岩和弱绿帘石化辉石安山质角砾熔岩中,前者多构成稠密浸染状矿石,后者形成稀疏浸染状矿石,局部过渡为细脉浸染状构造。

图3 阿尔木强铜矿P0勘探线剖面图(据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资料)
图4 阿尔木强铜矿的矿石特征a—块状硫化物;b—细脉状硫化物;c—稀疏浸染状硫化物;d—孔雀石化;e—浅层氧化矿体;f—稠密浸染状硫化物
矿石中原生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次为少数闪锌矿、斑铜矿、磁铁矿、方铅矿,氧化带矿石中可见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胆矾、斑铜矿等矿物。

黄铜矿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图5-a),矿石中常见黄铜矿被碳酸盐细脉切割(图4-c);黄铁矿多呈立方体或细粒他形集合体,与黄铜矿相互包裹,构成包含结构(图版5-e,I),早期阶段黄铁矿碎裂后常被黄铜矿沿裂隙灌入(图5-b,c);闪锌矿中分布有微细粒乳滴状黄铜矿包体,构成乳滴状结构(图5- d,f,h),可能是成矿期后固溶体分离形成的结果;斑铜矿主要呈他形晶浸染状分布,与黄铜矿互相包裹或平衡接触(图5-h,l);或包裹闪锌矿和早期阶段微细粒黄铁矿(图5-j)。

矿石局部发育微弱的次生变化,表现为黄铜边缘或裂隙被褐铁矿(图5-n,o)、赤铜矿交代。

地表常见次生矿物孔雀石、蓝铜矿(图4-d,e)、褐铁矿等,偶见赤铜矿。

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等为主成矿期产物,其形成顺序大致为黄铁矿、黄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磁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赤铜矿等形成于次生矿化期。

表1 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ωB/%矿物矿石特征样号FeCoNiCuZnSAsSeTePtPdAuAg总和备注铜矿浸染状H-
3910.250.020.0065.420.0025.120.030.050.000.170.000.000.05101.10H-4110.730.000.0062.930.0225.690.010.000.000.000.010.000.0099.38A111.350 .000.0063.11—26.040.030.030.000.000.000.000.04100.59黄铜矿浸染状H-1530.430.030.0033.81-35.180.000.000.000.020.000.010.0099.48H-
3930.140.070.0034.530.0135.100.010.050.010.000.020.000.0599.98H-4130.330.020.0134.120.0134.980.000.010.000.000.000.010.0099.49A131.090 .000.0034.03-35.150.040.000.000.050.060.000.04100.45细脉状
B1230.390.010.0034.23-
35.100.020.020.000.000.050.010.0399.84B1230.440.030.0033.90-
35.120.000.030.000.050.020.000.0099.59块状TK130.200.020.0033.66-
35.280.000.060.000.000.050.030.0099.28TK130.330.060.0133.62-
35.350.000.000.000.060.000.010.0299.46H-
5730.700.080.0033.540.0635.460.000.010.000.120.040.000.00100.01黄铁矿
浸染状H-1546.800.040.000.03-53.820.000.000.030.000.000.000.01100.72H-3947.280.100.020.040.0053.310.100.000.000.000.000.000.05100.89细脉状
A146.100.080.000.68-
53.670.010.010.000.110.010.000.00100.67B1246.780.070.000.00-
53.120.510.040.000.000.000.000.00100.52B1247.130.060.000.01-
53.160.020.000.000.000.030.000.00100.61块状TK146.690.030.000.14-
53.780.030.050.000.000.000.000.00100.72TK146.450.140.000.46-
53.620.020.010.030.110.050.030.05100.95H-
5746.550.030.000.020.0053.810.000.050.030.000.050.020.00100.56闪锌矿浸染状H-152.490.060.000.8563.3333.580.100.000.000.180.000.000.00100.58
图5 阿尔木强铜矿主要硫化物的显微特征a—块状矿石中黄铜矿包裹黄铁矿;b、c—早阶段的黄铁矿碎裂后被后期的黄铜矿包裹并沿其裂隙灌入(e单偏光100X);d—块状矿石中黄铜矿包裹黄铁矿、闪锌矿,闪锌矿中包裹乳滴状黄铜矿;e—细
脉状矿石中黄铜矿包裹黄铁矿;f—细脉状矿石中黄铜矿包裹黄铁矿,闪锌矿包裹
乳滴状黄铜矿;g—细脉状矿石中黄铜矿和黄铁矿相互包裹;h—稠密浸染状矿石
中黄铜矿与黄铁矿平行接触,包裹闪锌矿和黄铁矿;i—稠密浸染状矿石中斑铜矿
包裹黄铜矿、黄铁矿;j—稀疏浸染状矿石中黄铜矿与斑铜矿相互包裹、斑铜矿包
裹黄铁矿;k—稀疏浸染状矿石中黄铜矿包裹黄铁矿和斑铜矿;l—稀疏浸染状矿石中黄铜矿与斑铜矿平行接触;m—黄铜矿呈浸染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之间,包裹少
量黄铁矿(单偏光100X);n—黄铜矿被褐铁矿交代,呈残余体分布(单偏光100X);
o—黄铜矿蚀变为褐铁矿和孔雀石(单偏光100X);Ccp—黄铜矿;Py—黄铁矿;Sp—闪锌矿;Bn—斑铜矿;Ms—脉石矿物;Lim—褐铁矿;Mal—孔雀石;Q—石英
3.4 矿石的晶体化学特征
根据矿石的特征分别采取了浸染状矿石、细脉状矿石、块状矿石进行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的测试。

矿物成分在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采用JXI-8100型电子探针分析,数据如表1。

黄铁矿样品中S的含量为53.12%~53.82%,Fe含量为46.10%~47.28%,部分颗粒含少量Cu,Cu含量最高为0.68%。

斑铜矿样品中S的含量为25.12%~26.04%,Cu的含量为62.93%~65.42%,Fe的含量为10.25%~11.35%,此外还含有少量的As、Se等微量元素。

黄铜矿样品中S的含量为34.98%~35.46%,Cu的含量为33.54%~34.54%,Fe的含量为30.14%~31.09%,(Cu+Fe)/S的
原子比为0.972~0.996,平均值为0.983,与标准值相比Cu、Fe略有亏损。

此外,黄铜矿中含有少量的Co、As、Se等微量元素,但黄铜矿中类质同相混入的Co的含量明显小于黄铁矿中Co的含量。

闪锌矿样品中S的含量为33.58%,Zn
的含量为63.33%,Fe的含量为2.49%,Cu的含量0.85%,与理论值相比Zn含量稍低, Fe、Cu 、S的含量略高。

总体来看,所测硫化物的成分基本与其理论值一致或接近,个别微量元素的检测值如Co(0.03%~0.14%)、Pt(0.17%~0.18%)、Pd(0.04%~0.06%)具有一定的物源指示意义。

4 成矿作用讨论
4.1 成矿构造环境与年代
阿尔木强铜矿位于西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萨吾尔山的南部,沙尔布尔山的西部。

晚震旦世—早奥陶世处于古中亚大洋的拉张阶段,形成了广阔大洋(称古中亚大洋);中奥陶世洋壳开始向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形成了一套岛弧型的以滑塌堆积为主的
沉积,晚奥陶世末期随着洋壳的消减,应力的集中,发生了一次微造山运动(艾比湖远东),使得古中亚大洋转为有限洋盆;早志留世以活动大陆边缘型沉积建造为主,中志留世在有限洋盆的俯冲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期间岛弧型火山强烈活动,导致了基性岩浆的大量喷溢,形成一套典型的大洋岛弧型火山岩建造,晚志留世随着洋壳的俯冲,弧前盆地及海沟间隙宽度增大,俯冲带向洋壳退却,发育一套火山碎屑浊流沉积;早泥盆世末期,古大洋—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北部与南部分别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发生碰撞造山,宣告洋盆发展阶段结束,转入了残留海盆的发展阶段(吕喜朝,1994;黄建华等,1995)。

萨乌尔地区岩浆岩从早期到晚期呈现出由钙碱性系列向高钾性系列及钾玄武岩系列演化的趋势,反映出成岩构造环境由挤压向张拉环境过渡的演化特征(袁锋等,2005,2006;zhou et al.,2006)。

阿尔木强铜矿的含矿围岩以一套中基性的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灰绿色和暗灰绿色玄武岩、安山岩为主。

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呈典型的右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呈现Eu的弱负异常(δEu=0.63~1.03),同时TiO2含量(0.70%~0.92%,平均0.84%)较低,这些均与岛弧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

同时,前人认为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地区的火山岩热液铜矿床形成时代与成岩时代相近,并在研究中获得阿尔木强铜矿赋矿围岩中锆石U-Pb年龄为(426 ±5.0)Ma(张若飞,2016)。

由此,推测阿尔木强铜矿床形成于大洋岛弧的构造环境中,成矿时代为中志留世火山岩强烈活动的后期。

4.2 成矿温度
黄铁矿为各类成因矿床中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由于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使其在成分、结构、物理特性等方面显示出微小的差异,对矿床成因类型研究往往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徐国风等,1980)。

黄铁矿中钴含量与其形成的温度呈正比,一般高温型黄铁矿的Co含量高于1000×10-6,中温型黄铁矿的Co含量
为100×10-6~1000×10-6(王猛等,2016)。

阿尔木强铜矿黄铁矿中2个样品Co 的含量大于1000×10-6,最高值为1400×10-6,其余样品中Co的含量均介于100×10-6~1000×10-6(表1),由此推测成矿温度属于中高温。

黄铜矿一般在较高温条件下形成时S不足,即(Cu+Fe)/S大于1,且形成温度越高,缺S越多;中温形成的黄铜矿(Cu+Fe)/S值小于1。

矿石中黄铜矿的(Cu+Fe)/S值为0.972~0.996,平均0.983,判断矿床成矿温度为中温。

闪锌矿包裹定向的微细粒乳滴状黄铜矿构成乳滴状结构(图5-f,h),说明矿物形成于气水热液阶段,显示成矿温度为中高温,与前述的结论相吻合。

4.3 成矿阶段的划分
通过对阿尔木强铜矿的矿床地质、岩矿相分析、野外及室内镜下的矿石结构特征、矿物特征及相互穿插关系的观察分析,将其成矿过程由早到晚分为:黄铁矿阶段、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次生氧化阶段。

(1) 黄铁矿阶段:该阶段主要形成星点状磁铁矿、黄铁矿,铜矿化作用相对微弱。

黄铁矿多呈他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常被后期的黄铜矿包裹(图5-c、e、i、k),多以细脉浸染状出现,属于高温阶段。

(2) 金属硫化物阶段:在构造应力的挤压作用下,前阶段矿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受强烈的挤压扭挫作用而碎裂,可见早期阶段黄铁矿碎裂后被黄铜矿沿裂隙灌入(图5-b、c)。

含矿热液沿裂隙进行渗透和充填,最终形成金属硫化物,多以脉状、块状的形式出现。

(3) 碳酸盐阶段:矿石再次挤压错动作用下发生碎裂,含矿热液再次沿裂隙进行渗透和充填,该次含矿热液强度较弱,主要表现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属于低温阶段。

(4) 次生氧化阶段:原生矿体在地表及近地表氧化环境下,经过氧化、淋滤作用,含矿岩石及矿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发育有褐铁矿化、孔雀石化、蓝铜矿等(图4-
d,e,图5-n,o),并在地表进一步的富集。

4.4 矿床成因类型的初步探讨
阿尔木强铜矿区火山岩总体形成一个向北东倾覆的火山穹隆,顶部为爆发相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中部为中基性角砾熔岩,根部为次火山岩相的基性岩浆岩。

矿床发育于火山穹隆背斜核部的区域性断裂构造的交切处,总体受火山机构与北东—南西向、南北向区域断裂的联合控制,矿体赋存于低序级断裂构造内。

含矿岩系为火山角砾岩与安山质角砾熔岩,矿体与围岩的界线不明显,沿矿体中心向外岩石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现象。

近矿蚀变以黄铁矿化(地表呈褐铁矿化)、黄铜矿化(地表呈孔雀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为主,偶见青磐岩化;向外蚀变逐步减弱,以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

矿石构造明显受到后期含矿热液的叠加改造,以浸染状、块状、细脉状构造为主。

阿尔木强铜矿形成于中志留世大洋岛弧的构造环境,成因类型为火山岩容矿的构造热液改造型铜矿床。

可能经历的成矿过程如下:中志留世随着洋壳的进一步缩减,岛弧型火山的强烈活动导致了基性岩浆的大量喷溢,随着岩浆的上涌,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Cu、Au等随之被带到浅部,岩浆喷溢过程中成矿元素发生初步富集。

此过程中火山机构断裂和叠加其上的北东—南西向、南北向区域断裂构造不但成为了火山热液的运移通道,而且为铜矿的富集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后期矿床又经历火山期后热液的改造,使得Cu进一步富集,含矿热液沿较大的断裂构造运移上升的过程中,最后在有利的构造部位(低序级断裂构造)富集成矿。

5 结论
(1) 阿尔木强铜矿的处于古岛弧区内的局部拉张环境,形成于中志留世火山岩强烈活动的后期。

矿床发育于穹窿背斜核部的区域性断裂的交切处,受火山机构与区域断裂的联合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低序级断裂中。

(2) 阿尔木强铜矿中高温的矿化阶段强烈,低温矿化阶段微弱,矿床的成矿温度属
于中高温。

成矿过程由早到晚可划分:黄铁矿阶段、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次生氧化阶段,矿床类型属于火山岩容矿的构造热液改造型铜矿床。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Shen P, Pan HD, Xiao WJ and Shen YC. 2014a. An Ordovician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system influenced by ridge subduction in the West Junggar, Northwest China[J].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6(2): 206-223.
Shen P, Xiao WJ, Pan HD, Dong LH and Li CF. 2013b.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Jiamantieliek and Baogutu ore-bearing porphyry intrusions in the southern West Junggar, NW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75: 158-173.
Zhou Tf,Yuan F,Fan Y,Tan LG and Yue SC. 2006. Geodymaic significance of the A-type granites in the Sawuer region in west Junggar,Xinjiang:Rock Geochemistry and SHRIMP zircon age edidenc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49(2):113-123.
安芳,朱永峰,魏少妮,郑波. 2014.新疆包古图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研究[J].矿床地质,33(4):761-775.
陈大经,尹意求,胡兴坪,李嘉兴. 2000.新疆沙尔布尔铁矿床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成因探讨
[C]//“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
楚德元. 2007.新疆吉木乃县罕哲尕能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J]. 新疆有色金属, 30(3): 1-3.
郭正林,李金祥,秦克章,董连慧,郭旭吉,唐冬梅,杜兴旺. 2010.新疆西准噶尔罕哲尕能Cu-Au
矿床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源区和成矿构造背景的指示[J].岩石学报,26(12):3563-3578.
黄建华,吕喜朝,朱星南,帕拉提.阿不都卡迪尔. 1995.北准噶尔洪古勒楞蛇绿岩研究的新进展[J].新疆
地质,13(1):20-30.
吕喜朝. 1994.沙尔布尔山地区构造演化[J].新疆工学院学报, 15(2):95-101.
申萍,沈远超,刘铁兵,潘鸿迪,孟磊,宋国学,代华五. 2010. 西准噶尔谢米斯台铜矿的发现及
意义[J].新疆地质, 28(4):413-418.
申萍,沈远超,潘鸿迪,刘铁兵,鄢瑜宏,钟世华. 2014.新疆西准噶尔金铜成矿作用[C]//王峰,韩润生,
汪贻水.矿山地质理论与实践创新(全国生产矿山提高资源保障与利用及深部找矿成果交流会论文集).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783-786.
申萍,周涛发,袁锋,潘鸿迪,王居里,SEITMURATOVA Eleonora. 2015.环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成矿省矿床类型、成矿系统和跨境成矿带对接[J].岩石学报, 31(2):285-303.
宋会侠,刘玉琳,曲文俊,宋彪,张锐,成勇. 2007.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矿床地质特征[J].岩石学报, 23(8):1981-1988.
王居里,王建其,胡洋,涂一安,王敏,令伟伟. 2014.新疆谢米斯台地区斑岩型铜矿化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球学报, 35(3):395-398.
王猛,夏昭德,芮会超,赵玉海,夏明哲,邢德龙. 2016.塔里木南缘达拉库岸铜镍矿矿物特征与成矿意义[J].地质与勘探, 52(3):429-437.
王谋, 李晓峰, 王果, 李彦龙, 师志龙, 鲁克改. 2012.新疆雪米斯坦火山岩带白杨河铍铀矿床地质特征[J].矿产勘查, 3(1): 34-40.
徐国风, 邵洁涟. 1980.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实际意义[J]. 地质与勘探, 26(6):75-80.
鄢瑜宏, 申萍, 潘鸿迪, 王军年, 钟世华, 刘晓刚. 2014.新疆西准噶尔宏远钼矿床和吐克吐克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时代[J]. 地质科学, 49(1): 287-304.
袁峰, 周涛发, 邓宇峰, 郭旭吉, 张达玉, 许超, 李鹏, 张斌. 2015.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J]. 岩石学报, 31(2): 388-400.
袁峰,周涛发,谭绿贵,范裕,岳书仓. 2005.新疆萨吾尔地区两类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J].中国稀土学报,(5):631-635.
袁锋,周涛发,谭绿贵,范裕,杨文平,何立新,岳书仓. 2006.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I行花岗岩同位
素精确定年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 22(5),1238-1248.
张达玉,周涛发,袁峰,邓宇峰,许超,张若飞,李鹏,王金林. 2015.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早古生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 (2):415-425.
张锐,张云孝,佟更生,汪疆,李龙乾. 2006.新疆西准包古图地区斑岩铜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及意义[J].中国地质, 33(6):1354-1360.
张若飞. 2016.西准噶尔塔尔巴哈台-萨吾儿地区火山热液型铜(金)矿床(点)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52-57.
朱永峰. 2014.中亚成矿域核心区地质演化和巨型成矿带划分[J].矿床地质,33(3):47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