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所的环境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体育场所的环境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场所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
其中体育场所的成功构建离不开完善的体育环境的建设。
体育场所环境的建设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心理方面。
体育场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本文通过对聊城大学东校区现有体育场所的现状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力求形成对学校体育环境的整体认识,创造更符合师生需求的体育场所。
【关键词】体育环境现状分析体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优化建议
一、高校体育场所的特点
高校体育场所一般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的部分组合而成,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高校体育场所并不简单等同于各部分之和,而是由各部分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以聊城大学东校区为例,北面体育场以田径运动为主,东面体育场以球类运动为主。
校园体育环境一般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及相对封闭性的特征,。
校园体育场所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及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对释放学习压力、培养良好心态和坚强意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东校区体育场所环境的现状分析
(1)位置及周边环境。
聊城大学东校区体育场所主要包括三处,下面文章中将以他们所处方位来代替。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聊城大学东校区的三处体育场分布于校园的北面和东面,位于学生相对集中的宿舍、食堂及浴室周围。
具体来说,北面训练场位于东校区东门附近,占地面积最大,临近校园出入口,道路宽阔。
东面体育场处于宿舍楼之间,靠近校医院,附近道路禁止机动车进入,环境相对单一。
西面体育场位于教学楼、食堂和宿舍之间,人流量最大,机动车、自行车数量较多,人车混行情况严重。
从位置上来说,三个体育场所的设置相对合理,都分布在人流量集中的地区,且远离了教学区,避免了噪音污染。
(2)现有的体育设施。
三个体育场的风格迥异,北面体育场以塑胶跑道为主,主要使用人群为国防生,其他学生也可在这里锻炼,但使用人数所占比重不大。
体育场内有国防生训练设施及足球场,体育设施单一。
体育场内有水泥看台,一般大型体育活动大部分在这里举行。
东面体育场地面材质为硬质水泥铺地,主要以篮球架为主,有少量羽毛球和网球场地。
对全校师生开放,但从使用情况来看,以男生居多,篮球架的利用效率较高。
西面体育场为砂石、煤渣铺地,基本已经废弃,水泥座台损坏严重,西面和东面各开一个小门,学生穿行其间,成为道路。
就体育设施来说,北面体育场建成时间较短,使用效率高,内部设施完好。
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如场地内体育项目单一,以田径为主,缺少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排球等场地。
场地很大,但满足不了学生课余锻炼和体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东面体育场也存在体育设施单一的问题,西面体育场的建成时间最早,现在频临废弃边缘,内部设施损坏严重,无篮球架等基本体育设施,仅作为道路功用。
(3)附属设施及绿化情况。
三个体育场的绿化均不到位,尚待完善。
共同的缺点是体育场周围缺少高大乔木的种植,人在体育场上无遮荫避风处,打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周围植被稀少,易产生噪音污染。
附属设施缺乏,如公共卫生间、医务室。
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易受伤,体育场应有临时医疗站点。
另外,在大型体育活动举行时,应设置工作人员休息处。
体育场周围标志性差,无指示牌。
体育场周围也缺乏路灯、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晚上照明不足,易出现死角,不利于安全。
三、优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可以利用体育场所周围的铁网竖立标语,做以运动为主的景墙:还可以在体育场入口处或进入体育场的道路交叉口做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如跳跃、奔跑的人,从视觉上加强体育活动对人的冲击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合理利用场地,实行专类体育场所和综合场所并行
(1)合理布局,实现功能的最大化。
东校区中北面体育场面积最大,可作为综合体育场,设计更多的体育设施,可加入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多种器材和体育场地。
东面体育场以球类运动为主,需优化学生通道,可在体育场内将篮球场和羽毛球、网球场场地分开,中间设置为道路,道路两边设置防护网,这样在运动时有人穿行而过也不会造成伤害。
西面体育场地面应进行优化,在控制成本的背景下,可以选择水泥地面。
西面体育场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应定位于综合体育场,加入多种体育器材,真正利用这片场地。
优化附近的道路系统,在南面开一条道路以供学生行走。
(2)将体育场所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最大化的利用场地。
在体育场周围设置一些半开敞、半封闭的空间,设置一些石桌、石凳,构成一个放松的滞留空间。
也可以设置一些锻炼器材,如单双杠等。
(3)规划道路,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体育场一般人流量较大,应合理规划道路,避免人流拥挤的情况发生,还要在体育场周围设置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
三个体育场中,北体育场的地形地势具有设置停车场的优势,在北体育场南门位置设置停车位,沿教学楼横向布置,改善现在的停车混乱现象。
体育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起到遮荫避风的作用,更能减少噪音,起到美观与实用的双重作用。
以聊城的地域性来说,种植法桐较为合适,生长速度快,枝干高大。
改造现有植被,增加大叶黄杨的数量,使其成线状布置,避免现在的单株种植。
可种植麦冬等地被植物,美观实用。
完善基础设施,增加附属用房。
设置标语,提醒广大师生爱护环境,在体育场内安放垃圾桶等附属设施,设置临时医疗点等。
高校体育场所的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影响。
体育场所环境系统的建设是新世纪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实现高校体育场所环境的系统构建必须深化体育环境研究,以人为本,从师生的实际使用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师生喜欢并参与其中的体育场所。
参考文献:
[1]耿聪.对高校体育环境构成及优化策略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2.
[2]黄筱雯.高校校园环境优化措施探讨[J].河北教育学院学报,2011.
[3]陈英超.环境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