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周信有学术思想

名老中医周信有学术思想
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和所进行的功能活动,无不包含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相互对立的
阴阳双方,又都无时无刻不处在‘阴静阳躁’,‘阳化气,阴成形’的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运动规
律之中,从而促进了人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气化的能动作用,推动了人体的生命活动。此说
明藏象学说体现了祖国医学在生理上的系统观、整体观和方法上的辩证思维理论特点。”
医学院成立,被调该院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及教务长等职,至今已扎根甘肃20余年。周氏从
教学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刻苦钻研,努力不懈。使他在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医学成就方
面,日臻成熟,并取得卓越成就。由于他长期从事《内经》教学与研究,因此深谙《内经》经旨、理
论造诣颇深。又兼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与技
理和病理,用整体调节的方法去协调阴阳,以达恢复机体平衡,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整体系
统观和辩证恒动观是《内经》学术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中医学术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任何医
学的理论特色。
周氏历来主张,作为中医,不论是从事临床、科研,还是教学和理论研究,都应该时时处处
突出这一特点,才能在中医事业上有所建树,取得成绩。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如早在70年
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安东市中医师工会会长等职。
1960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内经》教学,兼任临床带教。在这过程中,他对
《内经》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学有体会。1963年曾参与主编出版全国中医学院二版
试用教材《内经》讲义。同时在临床上运用《内经》的理论原则和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实践,感到
代后期,他在论述藏象学说时指出:“藏象学说把人体看成是最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对各个脏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王翘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27)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整理一、医事春秋王翘楚,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终身教授、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首届专家顾问团顾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的创始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

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1996年、2002年为全国第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500名指导老师之一。

现为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60余年,建树颇丰,其首创的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

现已耄耋之年的他仍精神攫硕,思维敏捷,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

二、经历丰富,饮誉杏林王翘楚,江苏省海安人,1927年2月出生。

1944年2月师承江苏南通名医陈树森,1947年开业中医师,1948年获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1949年迁居上海,悬壶番禺路,旋踵间声誉鹊起,业务十分繁忙。

从姜春华游,学术上颇为志同道合。

第一阶段(1954—1958年)1952年王翘楚教授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1954年于上海市医学进修班(中学西)毕业。

1955年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6年任该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期间,王翘楚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筛选,首创采用复方红藤煎剂辨证论治加减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共10例取得成功。

于1956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杂志》首篇发表,并编入上海市卫生局编的《中医研究工作汇编》。

在当时,一般西医对阑尾炎绝对手术治疗、阑尾脓肿手术治疗风险大,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单采用中医药能在10天左右使阑尾脓肿热退肿消,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更可喜的是使用此方加减治疗三例急性、亚急性阑尾炎亦有效,后来该方在多本急腹症著作和《中医新编方剂学》中均被入编,从而得到推广、应用,至今不衰。

名老中医吕继端学术思想

名老中医吕继端学术思想
后遗症均获良好效果。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
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页
吕继端1929年出生在湖北阳新县一个中医世家。禀承家训,矢志医道,师承三代传授,后
得当地名医程老先生教诲,终成学业,悬壶乡梓。建国后,参加区中医联合诊所,担任所长。50
(二)发热咳嗽口渴为初起特点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风温病“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其后,陈平伯
在《外感温病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
嗽、烦渴,此风温之提纲也。”并自注说:“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
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模拟老中医专家诊疗系统的研究,虽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
作,但鉴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还尚无一个非常理想的方法或模型能够完全解决中医思维的
模拟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以辨证施治为核心,辨证用药灵活多变,一个疾病可以从不同角度
辨证取效,而计算机要求,每运行一步与最终的结果是一致性的。另外,还不能把病人神色、形
吕氏一生好学不倦,博采众长,广寻精萃,锲而不舍。主张学者必须博极医源,孜孜不倦。
第二卷318
####
虽年过花甲,医务繁忙,仍抽出时间,潜心攻读医书。常说:“温故知新,不断修学,是从无知到
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唯一道路。”学习经典著作,强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背诵,并
####
(一)风温初起当以肺气为病变中心
本病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而发病。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
初起以邪在手太阴肺(气)为病变中心。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谓“温邪上受”,其

总结中医名医学术思想ppt

总结中医名医学术思想ppt

总结中医名医学术思想ppt中医名医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份名为《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的PPT来总结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的概述中医名医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并经过世代医家的发展和创新而不断完善。

这些思想凝结了中医学术的精华,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二部分: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2.1 一切从天地人三才之道出发中医名医学术思想始终贯彻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并且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中医名医注重研究和把握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2 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中医名医学术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治疗疾病时不能仅仅针对某一个症状进行处理,而是要从整体出发,通过辩证思维来分析病情,找到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3 重视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中医名医学术思想强调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有差异的,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中医名医注重辨别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情,并通过辩证论治的方法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4 追求平衡和和谐中医名医学术思想认为,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名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追求人体内外的和谐。

第三部分: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的影响和价值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验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在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结语:中医名医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术的核心内容,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医名医学术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1.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名老中医注重将人看作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调。

中医将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调整和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经络等因素,实现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治疗:名老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将治疗方法和方案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他们注重通过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重视预防为主:名老中医提出“上医治未病”的观念,强调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他们认为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4. 注重平衡和调和:名老中医将健康看作是身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协调和平衡的结果。

他们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的平衡紧密相关,通过调整和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因素,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5. 结合中药和针灸疗法:名老中医注重中药和针灸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

中药以其丰富的药材资源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在调节身体机能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则以其刺激穴位和调整气血流动的方式,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6. 尊重自然和个体的特点:名老中医尊重自然规律和个体的特点。

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的,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来指导临床实践。

同时,他们注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尊重每个人的体质和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个体化的调整和治疗。

7. 重视经验传承和反思实践:名老中医注重经验的传承和实践的反思。

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同时,他们也注重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和治疗效果。

总之,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体现了整体观念、个体差异、预防为主、平衡和调和、中药和针灸疗法的结合、尊重自然和个体特点、经验传承和实践反思等重要观点。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医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健康理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卓越的临床疗效必然蕴含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

(1)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2)名老中医之所以成名,得到社会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临床疗效好,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巧妙地构思,严谨地思维,准确地遣方用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这些都是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既科学又实用。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属于研究型继承,是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上的飞跃。

(1)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继承与发扬。

(2)为了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共同做出决定,先后分四批为2000多名老中医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3)师承工作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的是行为的主体都是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与方法各有区别。

师承工作,属于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经验的传授;研究型继承,属于科学研究,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提炼。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区别,见表1。

(4)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个性、共性规律的总结提炼,蕴含了大量创新内容,是继承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

表1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主要区别(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利于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

学术发展、 加快人 才培养 、 高临床服 务能 力的迫切 需 求。政 提
府 通 过 科研 立 项 等 形 式加 大对 名 老 中医 传 承 研 究 的 支持 力 度 。 文 中对 “ 五 ” 十 一五 ” 老 中 医传 承 研 究 项 目的 研 究模 式 与 十 “ 名 特 点 进 行 了分析 , 为 传 统 方 法 与 现 代 方 法 相 结 合 、 顾 性 研 认 回 究 与 前 瞻 性研 究相 结 合 、 体 研 究 与 群 体 研 究 相 结合 、 向 课 个 纵
摘要
传承研究名老 中医的临床 经验 和学术 思想, 培 养 新 一 代 名 中医 。20 07年 , 中国中 医科 学 院开始 设立 “ 中医药 学 家经 验传 承 博 士
后 ” 将 师承教 育 与博 士后 工 作 结合 起 来 , 丰 富 了名 , 既
冀、 任继学 、 李玉奇、 颜德馨 、 路志正等名老中医经验为 基础 , 开展基 于名 老 中医经验 的创新理论 研究 。 以 国家科 研 立项 的形 式 , 统一 目标 , 明确 要 求 , 在
全 国范 围内开展 大规模 的名 老 中医学术 经验 的传承研 究 , 是科研 的 创新 , 是 传 承 模式 的创 新 。这 一切 , 既 也 都体 现 了国家对 名老 中医传 承研 究 的高 度重视 和大力
老 中医学术 经验 的传 承形 式 , 又创 新 了 中医博 士 后 的 培养机 制 , 提高传 承效 率 、 快人 才培养 十分 有益 。 对 加 国家科技 部在 “ 五 ” 十 国家 科 技 攻 关 计 划 、 十一 “ 五” 国家科 技 支撑 计 划 、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计 划 (7 93 计 划 ) 国家 重 大 科 技 计 划 中 , 立 了 多项 名 老 中 医 等 设 学 术经 验传 承 研 究 项 目。“ 十五 ” 家科 技 攻 关 计 划 国 “ 名老 中医学 术 思 想 、 经验 传 承 研 究 ” 题 、 十 一 五 ” 课 “ 国家科技 支撑 计 划 “ 老 中 医临 床 经 验 、 术 思 想 传 名 学 承研 究 ” 目 , 项 以全 国 遴 选 的 20位 名 老 中 医为 研 究 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
张虹老师善于用手法推拿按摩配合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张虹老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肾不足,筋骨失于濡养,正虚在先,复感风寒湿邪,流注经络,久之则气血壅塞,瘀滞不通,发为痹也。

故肾、肝、脾三脏气血亏虚为发病的根本,风寒、痰阻、血瘀为主要病理改变为标。

二者相互作用,致使经络痹阻不通,筋骨失养而发病。

治疗上张虹老师认为,推拿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推拿可通过放松肌肉、刺激经络腧穴、运动关节等方面达到治疗效果,且推拿疗法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易于接受,见效快,即使久治不愈者也可逐渐康复。

但也应根据病情虚实缓急,病证结合治疗。

张虹老师将本病分为4型:寒湿型,湿热型,瘀滞型,肾虚型。

手法在辨病治疗的基础上加减应用。

寒湿型与肾虚型患者可加用点压血海,足三里,阳陵泉及内外膝眼。

局部无明显肿胀者,其它手法结束后可直檫膝关节内外两侧及患侧涌泉穴。

湿热型与淤滞型患者,可加用五指拿住患侧髌骨做一紧一松上提手法,以患者感到局部酸痛为度,然后双手掌尺侧叩击膝关节内外上下并点压阴陵泉。

名老中医许公岩学术思想

名老中医许公岩学术思想
质与精髓。中医的经典著作,总是常读常新,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意境和体会。他还说,学习务
必从源到流,如果不首先学好四部经典著作,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仲景
《伤寒论》和《金匮要制方之准绳,学好了,
对临床辨证及深一步研读后世医学书籍就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出了可喜的步伐。建国后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他又系统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在中医
临床工作中,经常参考西医学的有关内容。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对
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治疗脊髓侧索硬化症、慢性口腔溃疡、肺源性心脏
病、喘息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都是在参考了西医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制订出中医治疗的理
舌、横裂舌、龟裂舌的病机病理,揭示了舌象与机体各系统病理改变的关系。如嗜茶嗜酒者,嗜
饮生冷者舌质、舌苔及口唇所呈现特有的病理变化。脉象方面,在认真总结前人二十八脉的基
础上,发现了久服抑制药物而呈现的“模糊脉”,心气不足而呈现的“动”脉,肝气郁滞长久而呈
现的沉滞不起的脉象等等,从而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四诊的内容。由于他丰富的四诊经验,往往
形成,无论是病因病理的简单或复杂,具体在生理上造成的病理影响本是机体生理的全面改
变。因此在临床具体论治时,就必须从整体出发,永远不忘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种
病或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症状,甚至在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所影响的病机病理更
是多方面的。不了解这一点,论治则只是主观愿望,就不能切合客观实际。”他把人看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决不被局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确定治疗大法往往不只是考虑病人的局部症状,更
不把改善症状作为治疗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把调整机体的脏腑机能作为治疗的法则。因此他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针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针灸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名老中医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总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名老中医强调了针刺技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针灸的疗效与针刺的手法密切相关。

比如,景岳全书中提到了“取之中而投之于上”,即通过采用不同的针刺技法,如提拿、偏刺、旋转等,来调整和改善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他们还对不同的针刺手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如引气、导引、导泻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帮助患者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其次,针灸名老中医注重了经络理论的研究。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运行和调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了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他认为经络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名老中医们还提出了五脏六腑与经络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关注了腧穴的研究。

腧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机能。

名老中医们深入研究了各个腧穴的位置、功能和治疗效果,形成了腧穴学说。

比如,《灵枢·本腧论》中对腧穴的分类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们认为,腧穴是身体的能量交通点,通过对特定腧穴的刺激,可以影响相关脏腑器官,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此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不相同,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疗法。

名老中医们往往十分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以便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他们还提出了“针刺有得无得”、“先表里后里表”等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倡导根据病情变化来改变治疗方法和方案。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

周文泉精于辨证、治养结合的老年病专家周文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学记》周文泉于1940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

在5年的学习期间,立志远大,勤奋刻苦,除了掌握教科书上的内容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是在书馆中度过的,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古代文献,写下了百余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将来步入中医学这个广阔的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工作,从此,作为一名医生,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为了开展中医急症和肾病的研究,收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病人,虽然十分辛苦劳累,但却提高了业务水平,练就了一身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周氏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对心血管病、老年医学(延缓衰老、老年高脂血症、老年高血压病、老年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震颤麻痹等)进行了研究,有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当代知名的中医专家。

他学识渊博,躬行实践,扶掖后学,医德高尚。

临证时,既坚持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勇于吸收和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力求对疾病做出符合实际的全面诊断,从而更有助于正确遣药组方,提高疗效。

对于老年病,他十分重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用药必周密筹虑,不仅要求祛邪而不伤正,还要做到治养结合,寓防于治,防治结合。

周氏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是永无止境的。

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周氏仍挤出时间,笔耕不辍。

多年来在国家各类医学杂志上已发表学术文章130余篇,主编《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中国养生学精萃》、《中国传统养生术》、《老年病学临床研究》、《实用中医临床手册》、《实用急症临床手册》等,参加编著了《实用中医内科学》、《传统老年医学》、《传统养生康复医学》、《实用中医保健学》、《实用中成药》、《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实用中医药膳治疗学》等20余部医学专著。

深化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的传承研究

深化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的传承研究
认知原创性 确保真实性 突出实用性
深化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思辨特点的传承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综合组
孙 光 荣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研究,直接
关系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成效和未
来中医药学术继承创新的进程。所以国家科技
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五‛攻关项目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取得成 果的基础上,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 想传承研究‛确立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下设7大类136个课题。这
‚疑难杂症十纲辨治论‛等,深化了中医对伤 寒温病以及众多疑难杂病辨治规律的探讨,切 合临床实用。 从已经提交的文本分析,有的研究者对名 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总结得比较成功,如:
‚阐发毒邪之源,倡立解毒为先。‛(建议
进一步修改为‚释毒邪之源,明解毒为先。‛)
‚热在肺卫证是表热轻浅、里热较甚、表里 里热较甚、表里同病者,其热必在肺卫‛) ‚杂病论治,重在脾胃。‛(建议进一步修 改为‚杂病论治,首重脾胃。‛)
性,是学术思想的表述属性;创新性,是学术
思想的根本属性。
例如,已故著名中医药学家蒲辅周老先生 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是‚六勿‛:‚汗而勿 伤,下而勿损,温而勿凝,消而勿伐,和而勿 泛,吐而勿缓‛。这‚六勿‛源于《医门法 律〃卷一〃先哲格言》:‚实而误补,固必增
邪,犹可解救,其祸小;虚而误攻,真气忽去,
验、独特认知、独家原创的三大特点。
中医诊疗活动的最大特色,是医疗行为主
体凭借‚四诊‛的信息,通过因时、因地、因
人的‚合参‛思辨,获得对医疗行为客体的认 知,其思辨涉及见病(采集四诊资料)、识病 (辨证)、断病(诊断)、治病(论治)的全 过程。由于各自的学养、经验的差异,其思辨 的着力点就存在着必然的差异。名老中医由于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简介: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心肌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在诊疗实践中,注重西医诊断与中医特色治疗的密切结合,重视中医体质学说,善于辨别器质性疾病与心理疾病.擅长治疗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妇科等疑难杂症,与临床兢兢业业,对科研认真严肃,于教学治学严谨.其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简述如下:一、主张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认为清代名医徐灵胎兰台轨范“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的经验是切合实际的,指出既要注意讲究辨证论治的整体性精髓,也要切中病损的关键,立方遣药,要着眼于提高疗效,所以治疗不少顽疾获良好效果.二、主张经方、古方、时方可因证施用,不可偏废;尤其喜用、善用真武汤合生脉饮以治疗心功能不全;苓桂术甘汤合补心丹治疗心悸;调胃承气汤合益气活血方以治疗心肌梗塞;四逆散合丹参饮治疗心绞痛等.三、重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认为气血乖常乃人身疾患之大端,重病、久病多有气滞、血瘀之嫌,活血通瘀、疏畅脉络,常可起沉疴大证的作用.尤其心脑血管病,不能只从风、火、痰、虚立论,还应着意于瘀上.四、重视芳香温通治法的应用.认为多种疾病,包括心脉痹阻及血脉不通,每与寒凝气滞有关,芳香温通以开窍醒神复脉,有别于清热开窍之安宫牛黄丸、牛黄抱龙丸等,而以辛温、甘温或苦温药物如苏合香丸、菖蒲丸及哭来笑去散治疗,常可取得显着效果.自创复脉汤党参、黄芪、肉桂、干姜、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净麻黄、细辛、制附子、炙甘草治疗以虚寒为主要表现的缓慢心律失常,提高心率效果很好.五、主张现代化与民族化并行不悖.他在临床中体验到古方可以治今病,认为古人经验确有真知灼见,强调中西医取长补短结合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可以增效验,可以补不足.跟踪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有所创新,阐明理论,是时代赋予今人的使命,应当珍惜和负责.六、付老师在临床诊病时也喜用、善用气药,且坦言其处方用药每每受到传统哲学启迪,如从董仲舒的重视元气,领悟到元气作为生化动力的泉源,虽禀受于先天,但尤赖后天脾胃之气的荣养才能滋生、充足,因而重视调补脾胃气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和“调中益气汤”等是其常用方剂,根据临床辨证,方中生黄芪一味,可从12克用至60克.取其甘温之性,升脾胃阳气以行春生之令,对劳倦内伤,气血虚弱而发热的患者尤当用之.另外,“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开腠理,不令自汗”名医方论·柯琴,如玉屏风散等方剂,也是付老师常用的,认为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抗病能力.其它补气药如人参、红参、党参、太子参和西洋参等,则临证根据病情酌情选用,如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用真武汤合保元汤及生脉散治疗,重用参芪;心衰而兼不同部位瘀血者,取丹参饮和参苏木饮等,方中人参可改为红参,用量达15克.七、付老师十分重视人体气机的调理.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临床上确有不少患者随情绪变化而症状加重,两胁不适,胸闷气憋,脉弦居多.付老师认为在治疗中一定要注意舒肝解郁、调理气机,根据病情采取四逆散、逍遥散或越鞠丸结合应用,有一定佐助.另如他治疗一失眠症患者,中医辨证属痰热内扰,取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之温胆汤治疗,当属常法,但付老师在方中配入行气开郁的枳壳、陈皮,是采用了金元朱丹溪之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收开郁化痰功效.举凡苏子降气汤、四磨汤、旋复代赭汤、七气汤等都是临证理气化痰之常用方.更有补气、理气兼施之异功散,受到付老师推举.该方出自宋代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由补气的经典方四君子汤加入一味陈皮而成,使全方补中有泻,补而不滞,理气降逆,于平淡中建奇功.八、付老师在学术上重视气血相关理论,推崇人身以气血为本,人之有形不外血,人之有用功能不外气,气血平和,阴平阳秘,则身安无病;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则疾病由生.由此而言气血为患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本质之一.因而,在诊治过程中,十分强调气血辨证.他指出“古人所云:人之一身不离阴阳,所谓阴阳,如果以气血二字予以概括,亦或不为过”.认为气血辨证较之阴阳辨证更为具体、实用,它不仅可反映阴阳辨证的主要内容,而且可弥补八纲辨证之不足,气血辨证既是辨病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又是施治中的主要依据,故在临床上善执气血辨证之牛耳,结合八纲和脏腑辨证的方法诊治内伤杂病,可统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于一体,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九、付老师治瘀之方,多取法于王清任医林改错,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李东垣的复元活血汤及张锡纯之活络效灵丹亦验.尤推崇血府逐瘀汤,誉之为活血化瘀第一方.所谓血府,乃据“脉者,血之府也”而来,故凡血液流经之处,均可以血府论治. 方中四逆散行气,桃红四物汤化瘀,桔梗、牛膝升降相因,疏利气机,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诚治血瘀气滞之有效方剂.临床上常喜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各种因病致瘀或因瘀致病的难治杂证、“胸中瘀血”,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颅脑病变等,屡用屡验;在施以活血化瘀法的同时,付老师亦注重兼法的运用,临证每能根据血瘀证之兼夹和病人的体质虚实,辨证用药,科学配伍,其大法可例举如下.兼补:适用于血瘀兼有气血不足者.偏气虚者,宜益气活血,常喜用党参、黄芪、炙甘草等药,方用补阳还五汤;偏血虚者,宜养血活血,多佐以当归、丹参、鸡血藤等药,方选桃红四物汤.临床上多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心肌炎后遗症、月经紊乱等病证的治疗.兼温:用于血瘀兼有寒象者.喜用桂枝、细辛、当归、艾叶温经散寒,不主张用姜、附等辛热之品,以防其辛燥耗散之性伤气损血,方用温经汤、当归等温经活血通脉,临床上用治痛经、闭经、下肢静脉炎、雷诺氏症、冻疮、变异性心绞痛及寒痹身痛等.兼清:适用于血瘀证兼有热象者.药如生地、丹皮、白茅根,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以清热凉血化瘀,治疗因血热内郁所致的吐衄发斑诸症.兼通:腑实兼有瘀热者,用之最宜.攻下药大黄、芒硝本身即有活血化瘀作用,方可选用桃仁承气汤祛瘀行血,通里攻下.此方原治“膀胱蓄血”,瘀血在下,陈氏多用于高血压病或脑血管意外兼有便结者,取其活血通下之意.兼化痰:血瘀兼有痰阻之证尤宜,因为痰阻脉络则血行不畅,化痰之品化痰散结而疏通脉络,药用菖蒲、大黄,方选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天花粉、橘红、桔梗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豁痰化瘀,痰瘀兼治,用于血瘀夹痰之肺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肥胖征等.兼利水:适用于血瘀证兼有水肿者,多用王不留行、泽兰、益母草、川牛膝等活血利水药,用治心衰、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病.十、付老师谈效不更方.这是中医临床经常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常作为尊重他人医疗成果的一种医德.如果对服之有效的方药,一概不加分析,无限度的盲目使用,在治疗上常因超越病机,药过病所而失误.因此,要坚守“效不更方”时,应当考虑以下几点:1.患者服药后,部分症状改善,有的症状消失,而疾病病因、病机的实质没有改变.如服补心丹后,口干咽燥、口舌生疮、盗汗遗精、心悸失眠、便干尿赤等症状,有的改善有的消失,而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肾阴不足,心火亢盛的本质未变.2.次要症状改善或消失,而主要症状无明显好转.如服补心丹后,虚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眩、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症状有所改善或部分消失,而虚烦不眠、心悸不宁、梦遗滑精的主症仍在.3.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均有改善,部分症状消失,而未能达到治愈.具有上述条件之一者,都应坚守“效不更方”的原则,否则,即便有效,也要考虑更方.总之一句话,用药如用兵,医生临阵,务必有一清醒的头脑,免得在更方问题上心无定见,束手无策.。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课件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课件
总结报告内容
一、 “十一五”课题完成 过程的回顾
二、 传承工作的体会
三、 关于中医传承的建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1.申报前的准备工作
思想惶恐 信心不足
切合实际 的路线图 不易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2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 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机为:肾阳虚,脾阳虚, 肺气不充,心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四末,精血不 能濡养肌肤,致使肌肤枯槁发生坏疽或溃疡;若 寒湿聚于内瘀久化热,热则肉腐成为湿性坏疽。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2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 2.课题完成的规划工作
• 为了使中医能很好地继承发展下去,并保证项 目实施的真实性,我们选择了认真策划、排列 组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状态下,将课题组 的同志分成三组 :
• 第一组为课题的工作指导组 • 第二组是资料书写上传组 • 第三组负责临床资料的收集总结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8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
为道,修道之为教……” • 《内经》中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 以内经概况,应为治病遵循的法则。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0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概况及思考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概况及思考
名老 中医学术 思想 的研 究 , 包 括学术思 想 、 学 术渊源及 学术
脉络与文化等研究重点 。③名老 中医 医德与治学 的研究 , 包 括名老 中医人格品行 、 医德 医风以及 治学方法的研 究等。
如何 传 承
传承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 需要具备两方面 的因素 。可 以 形象地概括为 “ 上源丰沛 , 沟渠 畅达 ” 。 所谓 “ 上源 丰沛 ” , 是 指老师所 具有的丰 富学识与经 验 ,
临床 的应用传 承研究 、 基于创新 的理论传 承研究 。茅 氏n 从
师徒结 对 、 继承班 、 工作室 团 队3 种方 法探讨 了中医的传 承 模式 , 指 出了师徒结对 及继承班 方法的不足 , 认 为成立工作 团队有利于名老 中医学术经验 的继 承和发展 。 方法是 指为获得 某种东西 或达到某 种 目的而采取 的手 段与行 为方式 。 目前名老 中医传承工 作多具有 一定时 间限 制 。因此 , 在 有限 的时间内 , 如何将导 师的学术 思想最大化 地承继下来 , 直接关系 到学 习的效 果。从形式 与方法来看 ,
述, 并对传承过程 中可能 出现的问题提 出看法。 关键 词 : 名老 中医 学术思想 传承 概况
名老 中医是 中医学术造诣 最深 、 临床水平 最高 的群体 , 是将 中医理论 、 前人 经验与 当今 临床实践相结 合的典范 , 其 临床经验 和学 术思想 , 代表着 当代 中医临床 的最高水平 , 既 有前人 的智慧 , 又有名老 中医对 中医学 的独特见解 , 既是 中 医药薪火相传 的主轴 , 也是 中医药创新发展 的源 泉。承袭 名 老 中医学 术思想 , 是 国家 中长期科技规划 纲要把 “ 重点开 展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 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 ” 作为未来 若干年 中医主要科研方 向之一 , 也是探寻培 养新一代名 医的捷径 , 对继 承和发扬 中医药 的特色优势 、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 有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n 。尽管近 年来 , 全 国各地名 老中医学 术 思想 、 经验传承 已经形成多层 次 、 多模 式和多方法 的研究

(完整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完整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

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

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

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

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

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

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名老中医防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探析

名老中医防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探析

01
阴阳平衡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强调人体内部阴阳两气 的动态平衡。在老年病防治中,名老中医注重调节阴阳 平衡,以维护身体健康。
02
针对老年人常见的阴阳失调病症,如阴虚阳亢、阳虚阴 盛等,名老中医采用滋阴降火、温阳散寒等治疗方法, 以恢复阴阳平衡。
03
同时,名老中医还注重饮食调养、起居有序等养生方法 ,以辅助药物治疗,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传承中医文化
名老中医是中医文化的宝贵财富,研究他们的学 术思想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3Fra bibliotek提高老年病防治水平
通过借鉴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方法,提高临床医师 对老年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好 的医疗服务。
名老中医防治老年病的学术思
02
想概述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名老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 体,老年病的治疗需从整体出发 ,注重脏腑、经络、气血等各方 面的平衡与协调。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应用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老年病的目的。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 。
推拿疗法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施加力量,以缓解肌肉紧张、舒筋活络。
饮食起居有序、有节、有度
饮食调养
根据老年病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搭配。如肝肾阴虚型患者可多食用滋 阴类食物,如甲鱼、鸭肉等。
脏腑功能失调与老年病关系探讨
脏腑功能失调是老年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名老中医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容 易出现各种病症。
针对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老年病,名老中医注 重调理脏腑功能,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 等多种方法,以改善脏腑功能状况。

张伯礼教授学术思想继承总结

张伯礼教授学术思想继承总结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第5卷第4期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 onal and W estern Medicine 2010,Vol 15,No 14・名医经验・作者单位:天津北辰北门医院,天津300400通讯作者:王遵来,Email:shengkun1981@张伯礼教授学术思想继承总结王遵来【摘要】 张伯礼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药现代化研究。

文章总结了张伯礼教授的学术思想,其学风严谨,富于创新;中西合参,病证结合;遵崇经典,精于辨证,善用对药;痰瘀互生,贵在权变;用药平和,不失果断。

【关键词】 张伯礼;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名医经验 张伯礼教授业医四十余载,潜心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博古通今,学术造诣深厚。

张教授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并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贡献突出,成绩卓著。

他熟谙《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

在治学上,提倡勤求古训,善于继承,博采他学,勇于创新;提倡学习继承中医学理论,必须与临床相结合,读经典做临床,还要有悟性,勤于思考,敢于突破,推陈出新。

在临床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借助现代医学诊断方法,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采西者之长,融中、西医为一体,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在传道中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在科研、著述上,潜心研究,成果颇丰。

本人有幸亲聆张教授教诲,深受教益。

现将一年来自己在临床中所学总结如下,以期对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有所裨益。

一、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张伯礼教授,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倡导知识—能力—创新—综合质量观育人新模式。

注重理念创新,强调通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序结合,延伸学生发展空间;注重中医人才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提出当代中医优秀人才首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临床科研中的动手能力,以及沟通演讲能力等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

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

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

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者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

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浸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

由于关节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张晓鸣主任医师临床总结:豨签草具有降血沉,促内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

常用量30-60g,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张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

张老师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住潮湿,由于自然演化和适应,他们具备天然抗风湿能力,他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张晓明主任在临床上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良好的疗效。

祛邪为主的原则贯穿于各期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成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治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药物,佐以祛风除湿。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签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

张晓明主任根据以上原则创制息风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

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

一是因为此类药物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少清热作用,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
化为热邪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三是因为配伍使用少量温热药,可以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寒凉药物药性过度而伤及阳气,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清热利湿通络药物有:苍术、黄柏、薏苡仁、防己、木通、牛膝、海桐皮、忍冬藤、桑枝等。

另外,在祛邪的同时结合使用活血化瘀祛痰之法,是解决病情反复发作,持续不解‘关节变形及皮下结节的重要方法。

能显著提高疗效。

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川芎’红花、丹参、郁金、苏木、乳香、没药、地鳖虫、赤芍、丹皮、紫草等。

活血化瘀还要注意理气药物的运用。

加用;理气药物可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的药物如:香附、乌药、青皮、檀香、木香等。

常用的化痰药物有白芥子,半夏、僵蚕、制南星、贝母等祛痰时还应健脾,常用的健脾药物有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

针对临床所见病人多为气血,肝肾亏虚的现象,朱老在治疗中同时给予益气养血之法以增强和巩固疗效。

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枸杞子、等久病者肝肾同补,常用药物有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狗脊、杜仲、川续断、骨碎补、桑寄生、熟地黄、山茱萸、何首乌、龟甲、鳖甲等。

由于本病的发病部位多位于四肢关节,应用外治法较为方便,因此常同时配以外治。

常用的方法有熏、洗、贴、拔罐、离子导入、红外线加热、微波等,经验方苏木洗剂煎液外洗配合使用,能增加疗效,加速好转。

方中苏木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透骨草功能蛆风生湿,活血止痛。

兼能软坚消痞,外用功效很好,威灵仙即可驱在表之风,又能化在里之湿;艾叶能温气血,温经脉而除湿,芒硝外用治软组织水肿疗效显著。

诸药合用,有活血止痛,活血消肿之功效
经验方:
息风湿灵:丁公藤150g ,制川乌100g 豨签草200g 川穹100g 红花100g ,水煎醇沉,加入食用酒精约10%的酒剂1000ml,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嗜酸性筋膜炎等病。

风湿1号胶囊:全蝎150g、蜈蚣75g 地鳖虫200g,烘干研末,装胶囊,每粒0.3g 每次5粒。

一日3次口服,适用多种关节炎久病或疼痛较重者,可配合使用,也可单用。

苏木洗剂;苏木15g,透骨草15g、红花10g、艾叶10g,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

每次20分钟,每日2次,适用多种关节炎疼痛明显者,可单用或配合使用。

风湿2号胶囊:白芥子200g,血竭50g ‘麝香0.5g,研磨装胶囊,每粒0.3g,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实用多种关节炎关节肿胀明显者,可配合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