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教案 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案】
23.《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教学时,以题目为中心“带刺的朋友是谁?〞引出。
然后了解发生在刺猬身上偷枣的事。
最后,又回到课题,文章题目起得好,“带刺〞有着双层含义,并和文章内容相对应。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根底上感悟、体会作者文章无处不在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关于体会句子中对事物的动感及感受的描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这种写法。
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句子写得有声有色有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1.教师导言:同学们在多彩的童年生活中,肯定结交了许多朋友。
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小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揭题:23 带刺的朋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
4.师: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1〕刺猬有喜静、怕光、昼伏、夜出的习性。
〔2〕刺猬是杂食性动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各种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为生。
如毛毛虫、甲虫、蜗牛、蚯蚓等小动物和水果。
〔3〕刺猬适应能力强,疾病较少,没有传染性疾病。
〔4〕刺猬冬眠。
冬眠结束,刺猬醒来,当气温上升到10度时,刺猬会感到非常口渴,急迫地寻找水源。
5.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小刺猬了解还真多,可见大家都很喜欢小刺猬。
文章的小作者也非常喜欢刺猬,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作者笔下的小刺猬。
二、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找出相应的小节,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3.检查预习,认读词语,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1.到底是多么诱人的枣儿会吸引这位带刺的朋友来偷枣呀?从书上找出描写枣儿的句子。
用直线画下来。
2.指名交流,并齐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这段话抓住红枣儿的“动态美〞“数量多〞和“香味〞来描写红枣,尤其是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枣的样子。
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句,使文章内容的表述更生动形象。
〕
4.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红枣儿的美和诱人。
〔齐读第一小节〕
5.谈话过渡:这枣是多么诱人啊,真让人眼谗,怪不得会引来刺猬偷枣儿。
〔二〕学习第2~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11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夸奖了那只刺猬,快速地找找是哪一句,用直线画出来。
〔1〕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2〕课件出示: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啊!〔学生自由朗读。
〕 2.对啊,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惊喜以及对刺猬的钦佩之情。
〔1〕教师引读:我暗暗钦佩。
〔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啊!〕〔2〕谁知道“钦佩、本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谁能用近义词来解释一下?〔佩服、本领〕
〔3〕“高明〞又是什么意思?〔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
3.谈话过渡:小作者说,刺猬偷枣儿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4.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用浪纹线画出表达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并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
5.教师利用课件引读第2~11自然段,体会一下刺猬偷枣的高明。
〔1〕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
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突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
爬……〕
我非常惊讶,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
“是猫,还是别的什么?〞我暗暗地猜想着。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2〕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
〔3〕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4〕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啊!〕
6.谈话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老师也感觉到这可爱的小家伙偷枣的本领确实十分高明。
尤其是从他偷枣的动作中更能感受到它的聪明。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十自然段,标出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
7.指名多个学生发言,教师利用课件小结。
〔指名朗读〕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
它匆匆
地爬来爬去
..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你猜怎么....,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
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8.请同学用“小刺猬偷枣的本领真高明〞这句话作为开头,用自己的话刺猬偷枣的过程。
在这中间,我们必须用到“爬、停、掉、归、打滚、扎、驮、跑〞这8个动词,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
看看谁来挑战一下?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利用课件进行小结。
小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
它先缓慢地往树上爬,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再用力摇晃,树枝哗哗作响,红枣“辟里啪啦〞地落了一地;然后噗的一声掉了下来,慢慢地活动起来,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接着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最后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9.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聪明机灵〕
10.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能读懂什么?〔小刺猬迅速隐藏,进一步表现了它的聪明机智。
〕
四、细读感悟,总结拓展。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刺猬能利用它身上的刺来背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出小刺猬的聪明机智。
2.只要你注意观察,你也会发现你身边的动物都有自己独到的本领。
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可爱的朋友。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或搜集一些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体会它们的可爱之处。
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
注意观察,用适宜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23 带刺的朋友
红枣成熟
刺猬背枣爬摇归打滚扎驮跑
爬树摇枣—→逐个归枣—→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
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突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
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应,指导“惰、衡〞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
抄写生词3遍。
第三课时
一、回忆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
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白雪〔〕明月〔〕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土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土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适宜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
〔3〕假设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
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谢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设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设——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
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
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丧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
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采用“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幅幅画面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