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1(约680字)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老师强调的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基于这样的'思考,阅读工作室的共读书目《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收获很大。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采用专题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结合小学各年级的具体课例,汇集而成了12个研究课例。
全书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个研究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
话虽这么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不少教师仍然行走在“教课文”的路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拿到一篇课文,针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师们的常态教学。
和“繁琐的内容分析说‘再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读后感·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读了这本书,我厘清了以下几个问题:(1)语文课究竟教什么?也就是要处理好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性任务落实的关系。
(2)要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这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按照儿童认识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确定。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教学设计上就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2(约853字)去年,在参加“省陪”计划时,我见到了吴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讲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我明白了为什么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懂得了语文老师应该干语文该干的事情,清楚了语文成绩不佳的原因。
于是,我开始咀嚼他讲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子。
于是,我开始购买他的书籍,仔细品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我近段时间一直在读的吴教授的书。
语文教学的方向

对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有“三然”意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
“必然”者,方向也。
把握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增强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语言能力”走向“语文素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基本上定位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核心概念是“语言能力”。
这种定位是有价值的,并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定位日益表现出它的保守性、单一性。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目的进行了新的规定。
有关素养的提法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语文素养”等等,其中“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出现十多次。
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目的规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
对这一规定,可作4 点引申说明:(1)“致力于”不同于以往的“培养”。
“致力于”要求加大力度。
重点关注。
(2)“语文”不同于以往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套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其功能是单一的。
而“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多元的。
(3)“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
“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重在“功用性”。
而“素养”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
从内容上看,“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而“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等。
可见。
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
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学在“功用”之外的功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水平。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任月娇发布时间: 2010-8-9 11:52:58语文教学的,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自古以来,围绕语文教学目标问题出现过多次争论,这些争论大多数与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观念有关。
古人重视“文以载道”,道为主,文为辅。
近代以来,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与道的兼容、排斥、孰轻孰重等方面。
进而由此引起了语文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许多争论。
到了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目标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意见出现了靠拢靠近的发展趋向。
1991年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通过对上海《课程标准》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作者对近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反映出的教学思想的几点看法,仅供讨论参考。
一、在语文教学的性质方面,强调思想性和工具性并存,工具性为主,思想性为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委先后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这两个大纲都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强调在掌握语言这一工具的同时,应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
上海《课程标准》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首先,《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各个环节,反映了工具性和思想性并存这一教学思想。
在总述“教学目标”时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必须使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是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材编选”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选必须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
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则强调,必须“按文悟道,以道解文”,“忽视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字教学和脱离语言文学教学的思想教育,都有碍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7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7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一定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总结了。
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总结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1我叫周如莲,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不断探索,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和借鉴新的教学方法,在任职期间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仅从以下几方面分述如下:一、政治思想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思想进步,政治觉悟高,工作踏实,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助人为乐,平日里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全身心地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常言道:百行德为首。
只有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方能发展自身的才能,学高为师,德学为范,所以我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强化人格力量,树立崇高的师德风范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与高度责任感,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学识水平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有着拥抱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还要拥有宽广深厚的专业修养,灵活适当的教育机制和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
所以教学中,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吸取新知识、新理念,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坚持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做到教学相长,我并不满足,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研究教学,探讨教改,如今我的学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专业修养大大增强。
三、业务能力自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对小学语文能融会贯通,严格新课标要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针对学生的不能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具 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涵盖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 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 社会”和“从做种学”。
内容摘要
首先,“教育即生活”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教育本 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 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种思想 指导下,叶圣陶强调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 习中更好地生活。
内容摘要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具有鲜明的民族 特色。叶圣陶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为语文教育应该弘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时代的特征,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 信做出贡献。其次,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
内容摘要
他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倡语文教学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当前和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重要性
叶圣陶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字、思 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整体性、全面性和综合性。他主 张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重要性
同时,叶圣陶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他认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 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学 科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 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为当前和未来语文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发掘其更多的教育价值和启示, 为推动中国语文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摘要]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
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关键词] “文”;“道”;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一般来说就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我们主要是以“文”为主体,而”文”又总是和“道”关联在一起;并且,作为缘起于母语的语文来说,学“文”必然是和得“道”——情意、思想、精神、境界等紧密相关,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文”和“道”是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虽然孔子对“文”、“质”关系的表述就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011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另一角度也显示了二者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的表现却形态各异。
下面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以此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文以载道我们一般认为,世界是先于“我”而存在的,真理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人是通过认识的方式而明知世界及自我的,而语言就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真理的手段。
我们一般认为是先有物,然后再给它命名;或者我们的任何表达都是对某个事先就存在在那儿的东西的言说,语言就是给某物贴上一个标签、冠上一个名称而已,它的功能与其他人工符号一样,都只是传送现成的观念。
我们一般认为,语言本身不产成内容思想,语言的意义只在于表征语言之外的现成东西,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物理的,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对于我们来说,语言虽然是重要的,但无论如何它只是一种工具,还有比它更重要、更主导的——道(情意思想、品质精神等)。
语文教育教学案例3篇

语文教育教学案例3篇语文教育教学案例3篇语文教学案例精选(一):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p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络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绘《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搞笑的寓言。
文章透过生动搞笑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化的故事。
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就应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表达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
)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样呢?(生思维活泼,争相发言)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风光。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超多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超多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平安的井中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第三次课 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了解语文教材的类型和编制原理。
2、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3、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4、了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第一节小学语文教材概述(内涵、功能、类型、编制)一、什么是语文教材?(一)教材教材是指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及多媒体素材、教学软件等。
什么是语文教材?是指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语文教材概念的三种理解:泛指:一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人们的语文修养、对人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学校的和社会的语言材料。
特指:与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的总和。
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二)区分几组概念:1、“语文教材”与“语文课本”2、“语文教材”与“课文”3、“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教什么是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教指为了有效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语文教学内容——学什么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各种材料及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4、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5、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外读物6、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教材是为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教学途径。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在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启示。
首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意味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点。
传统的“教课文”往往侧重于教授篇章的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意义和结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远远重要于课文本身。
因此,教师要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也意味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课文”往往是教师主导的,教师讲述、学生听讲,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较低。
而在“教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此外,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也需要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的“教课文”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单向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而在“教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见反馈。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总的来说,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需要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转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智慧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初探

基础教育参考·2018/13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痼疾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碎片化严重。
教师过度讲解每一篇课文,又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使文本变得很零碎。
二是训练化严重。
教师把课文进行“肢解”,着力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这导致了语文学习内容单薄,思维的强度和深度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它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等15个学习任务群。
这预示着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真实情境下的任务群学习,颠覆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以及如何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教学呢?一、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所谓“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收集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去亲身体验、完成任务,以发展其个性,提高其思维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应用系统。
语文学习任务群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任务群涉及学生需要学习的方方面面,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并包含着思维、审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任务群的设置完全摆脱了“一课一篇”的模式,它不局限于某一篇或某几篇课文,而是涉及某类或某几类相关内容的专题式探讨。
这也就是所谓的“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而“先见森林”就是要让学生先了解整体的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在此,以“民风民俗单元”为例,探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社戏》《回延安》《灯笼》《安塞腰鼓》四篇文章,涉及小说、诗歌和散文三种文体。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3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一个学期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孩子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各有各的特点。
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同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虽说付出了艰辛,但也收获了不少成功的喜悦,相信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日益走向成熟,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小结,希望能帮助自己提高。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
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创造欢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学生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教学时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猜谜语等形式来引发设计,这样一来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让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在思考讨论中,我只做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此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
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主,乐学。
这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善于表达。
二、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我们的语文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
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
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一)清末的语文教育1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
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
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
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
2 清末的语文教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 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
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导读:范文课题中期报告范文【篇一:课题中期报告】我们课题组自承担“教语文”教学与“学语文”教学之比较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人员热情饱满,态度积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结合理论上实验课,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简要汇报如下:1、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课题申报早在2008年5月,本课题组顾问特级教师林惠生老师在带领本课题主持陶波老师去江门参加人教版教材培训会议期间,陶波比较具体的了解了林惠生老师所主持的省级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从教语文走向学语文”。
在林惠生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陶波老师决定开始着手“教语文与学语文两种教学思维的比较研究”。
征得林惠生老师同意后,陶波、陈振华、黄咏志、黄广萍四位高中语文教师开始协商筹划,准备将“教语文与学语文两种教学思维的比较研究”作为林惠生老师“从教语文走向学语文”这一省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并准备将此课题作为一个单独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向市教育局科研办申报。
至此,“教语文与学语文两种教学思维的比较研究”课题组成立。
2008年8月,课题组在林惠生老师的指导下,为“教语文与学文两种教学思维的比较研究”这一教学科研课题撰写了“汕尾市教育科研项目申请评审书”,正式向市教育局科研办申报,并很快有了回应,课题组就积极投入了该课题的研究。
2、确定研究计划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确定了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9月)(1)向市教育局科研办申请课题立项(2)准备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3)确定参加课题研究的有关人员(4)制定研究实施方案,确立各项研究的主要承担人,落实各项研究的研究计划。
第二、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8月)(1)本课题的各项研究内容按计划开展研究。
(2)深入开展行动研究、理论研究。
(3)组织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
(4)2009年3月对各项研究进行中期检查,各项研究的负责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

表现论阅读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研报告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教学中,阅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
课内阅读从质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对于阅读教学,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
从语文教材教法到语文教学论,从语文课堂教学到大语文教育观,从“工具论”到“表现论”,阅读教学的定位是不同的。
当我们对阅读进行反思和新的探索的时候,我们认识到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认识到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重新定位。
《表现论阅读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对阅读教学的新思索、新定位和新实践。
一、项目研究情况的说明1.课题的提出近年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来看实际是有所降低的。
如何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有更多收益呢?面对着教育改革的大潮流,立足于我校的生源实际,我们始终在考虑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2005年我校在眉县召开了暑期教育教学研讨会,鉴于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的现状,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决定于2 005年起在高一、高二试行开设语文阅读课。
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的初衷,是有感于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以及在作文中表现出的思想的羸弱、语言的苍白。
因此我们阅读课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使好书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强壮起来,并在自己平时的说和写中表现出来。
几年来,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经过实践与探索,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语文阅读课让学生尽情地在书山文海中遨游,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言语表现意识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苗头。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的背景下,2002年,福建师大文学院潘新和教授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提出了“表现论”这一思想作为语文教育终极目标观,并提出了建立以“表现论”为核心的闽派语文教育学的设想。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为了搞好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现拟定教学计划如下:一、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分为6个单元,共30课,其中精读15课,略读15课。
第一单元是关于家庭亲情的作品,第二单元是关于生命体验的作品,第三单元关于自然美景的作品,第四单元是关于理想信念的作品,第五单元是关于科学世界的作品,第六单元是想象世界的作品。
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
教学难点是古文的阅读和现代文的写作。
这是因为古文难读,难背,难理解,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难点。
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资源、教学刊物、教师教学用书和录音磁带等。
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拟定本册语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一)识字和写字掌握每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练习写硬笔行楷字,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二)阅读教学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2、要注意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课文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意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继续练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不妨在课本上随手圈点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有疑惑的地方。
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把握线索,抓住关键语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5、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
6、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高中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新走向——基于“教学建议”的分析

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新走向—-基于“教学建议”的分析◎刘飞刘飞,山东省邹平县魏桥中学教师。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 简称“新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面世”了。
根据新课标的“前言”所述,本次修订工作是从 2013年开始的,是在深入总结新世纪十余年语 文课改的宝贵经验与充分借鉴国际课改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下文简称>3版课标”)进行的一次 重新审视与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 普通高中 的语文 新形势。
>”历来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考试、评价等往往起指的作。
而新课标在>”方面主要列举了 6大点,下:1.语文课程的 ,进 语文学利面 2.充分 的 ,的 3.,开 作的 4.整修和选修课程,课程之间的衔接5.背下与的6.高课程开 与 的 ,与课程 。
,就>”分,新课标 03版课标,在 。
下面 与 的 对新课标在>”面所做出的新 与新措进行梳理、分析与阐释,以之为下来的新时期 新的 与新的规划。
_、教学目标:从“素质教育”走向“素养教育”新课标“教学建议”第一条就强调“发挥语文 课程的 ,进 语文学利全面发展”。
是新一轮课程与改革的“DNA”,各科课程标准的研制都是从学科 的提炼与阐释开始的,其也将成为新教材编写 考试评价的 依据。
03版课标“教学建议”第一条是“全面 语文课程的 ,促进 质的整体提高”。
两版课标比较一下,,这是一次从“素质 ”>”的跨越与突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 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面高劳动者质,国院于1993年布的《中国 改革 纲要》中指 >中小 从‘应试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 ,面提高的思想道德、文 劳动技 身■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 的特色。
”“素质”一词在该文件中一共出现20 多次。
为了贯彻和落实文件精神,同年8月国 务院又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和 的素质育。
2022《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读书心得2000字

《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读书心得韩愈《答李翊书》中有言:“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改革大势之下,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教育史中的传统学科,在个人基础能力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无疑是需要教育者给予足够关注的学科。
而在所有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阅读行为与态度,不仅涉及学生从各类文本中建构意义的能力,而且也是支撑一个人终身阅读的基础。
可以说,阅读贯穿了人的一生,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高度。
其实追根溯源,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阅读,无论是日常教学,抑或是考试作答,都是基于阅读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而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教师来说,如何组织阅读教学,如何避免走入阅读教学的误区,究竟如何才能完成真正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我的问题。
而通过阅读梁增红老师《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一书,我对于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文体有散文、小说、诗歌、文言文等,而不论是何种文体,师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理解。
对于阅读教学的基石——文本,梁增红老师提出,首先要将“作品”转化为“课文”。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往往都是经久不衰,具有明显教育价值的一些经典文章,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作品原生价值的阐释,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隐含的教学价值。
如在进行《蒹葭》的教学时,其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起初人们只是把“伊人”认定为恋人,诗歌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而在后来的解读中,这首诗的主题早已不再局限于“爱情”,而是在语文教材中生发出了更有价值意义的东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类似“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即,饱受阻隔难以达到的情感,更能引起人的共鸣,而通过这种多元解读,除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外,对于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很好的帮助。
类似的还有戴望舒的《雨巷》,李商隐的《无题》等作品,当它们被选入了语文教材,那么教师就应该以语言文字为支点,灵活生发,让文本常读常新。
从语文“跨出”,向语文“跨回”——借助中段“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培养四年级学生语文实践性素养新星小学

从语文“跨出”,向语文“跨回”——借助中段“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培养四年级学生语文实践性素养新星小学【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的“跨学科学习”,这个任务群的组织与呈现角度,引导着教学方式的改革。
文章立足从语文“跨出”,向语文“跨回”,在跨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向实践转化,形成与“跨学科学习”价值相适切的核心目标。
笔者将以中段跨学科任务群为例,探究四年级学生语文实践性素养的生长点。
【关键词】中段跨学科;四年级;语文实践性素养2022年版课标对“跨学科学习”作这样表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其中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内容建议: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意象,设计、组织、参与校园内外的文化活动,形成对身边问题的简要调研报告。
运用跨界学习方式,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培养初步研究能力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方向。
如何在从语文“跨出”,向语文“跨回”的过程中落实这些内容呢?文章将以四年级的教学为例,围绕“研跨点,激语文实践之趣--设情境,创语文实践场域--串任务,累语文实践能力--拓领域,延语文实践之法”四个板块展开跨学科路径的探索。
一、研“跨点”,激语文实践之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跨点”的内容很重要。
有趣吸睛的“跨点”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内驱力,“跨点”的选择是任务群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
(一)自生兴趣统编教材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编排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单元,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找到的“跨点”,能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这一类的历史人物故事单元很多学生就很有兴趣,在教学本单元时,就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创编连环画、制作人物卡片、创意表演故事情节等多种方式来复述故事,这就是一个整体的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化领域进行有效多样的探究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
作者:马霖霞马连成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9年第04期
摘 ; 要:语文名师赵谦翔老师倡导的“绿色语文”理念与实践,将日常教学诗意化,将写作教学生活化,将读、写、悟一体化,形成“能力”“人格”“活力”“悟性”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语文教育格局。
赵老师《南吕·四块玉·闲适》的教学启示语文教育要有基于育人、走向育人的教学内容,有关注体验、引领体验的教学过程,有提升学科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向,有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目的。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应该是绿色的,而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教育的正途,可以提倡“绿色语文”,这样方可让语文教育绿满天涯。
关键词:绿色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1-0004-05
中学语文名师赵谦翔先生已69岁,还经常登台上课,课堂上依然底气充沛、如痴如醉,时时点燃观摩者情绪,引起热烈呼应。
赵老师说,这都源于自己对“绿色语文,诗意人生”的不懈追求。
赵老师是“绿色语文”概念的提出者和首倡者,其教学追求有三,一是将日常教学诗意化,以语文培养激情人生。
作为语文教师,赵老师是个富于古典诗韵、充满现代激情的人。
课堂上,他常常借助诗一样的语言,用自己即兴创作的诗词带动学生写诗,以自己富有冲击力的诗思才情,唤醒学生们被日常功课压抑的灵性,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引领学生通过读他人的文字来思索自己的人生、创作自己的诗歌。
师生一起以诗审美、以诗思辨、以诗论世,赵老师称之为“给思想以形象,寓说理于深情”“可以励志,可以修德,可以陶情,可以劝学”。
这种指向人生成长的诗意化、激情化的教学过程,既富古典韵味又有现代情感的语文课堂,已经开始贴近赫尔巴特的“教育性的教学”,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应有之境。
二是将写作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写作课生机充盈。
赵老师的写作教学总能引生活的源头活水进课堂,让学生从课本中找样本,然后跳出课本看生活、看世界,把语文学习与对生活的去伪存真、由浅入深、不断发现结合起来,从而超越现实的平庸狭隘,描绘理想生活的广阔天地,表达面向新时代的观点、主张。
语文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文化的理解,都根植于生活,而生活正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验室和目的地。
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才能开始走向语文教育。
三是将读、写、悟一体化,以语文学习开创新生命。
读、写、悟一体,语文与人生相伴、课堂与生活相通,使“绿色语文”成为一种教学生态系统,成为有机的、自生长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
阅读、写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区别于唯应试马首是瞻的灰色阅读,区别于“唯考是圖”的“假、大、空”的灰色作文。
读、写、悟一体,使语文学习发源于做人、融通于生活,成为生命修炼的道场、成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成为立德树人的沃土,这样的教学超越了语文学科这个狭小的视界,而升华为探讨人生真谛、开创生命新领域的大语文,升华为“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