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12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三12月考试卷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
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
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
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
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
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
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
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
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
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
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 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 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
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 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 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 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 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 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 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 A项“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错。
B项魏征只是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不是用比喻来阐述法律工具主义;D项“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是唐太宗的话。
2. 试题分析:C项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
3. 试题分析:D 项“应该继承”与文意不符。
..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抉择
于而凡
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
越近判决日,心越不宁。
明天就要判决,他却还没有做出决定。
这案子审判半年了,半年里他就是在煎熬中度日。
他心里很清楚,按理他应该判被告谋杀罪,给予重罚,不是死罪也是无期徒刑。
可是,这被告不是别人,而是旺伯的小儿子少雄啊!
他不会忘记,当年旺伯是怎样对他一家伸出无私的援手的。
在家里发生困难时,旺伯总会出面帮忙。
父亲在法院败诉导致生意破产,是旺伯帮父亲还清债务,当父亲重病需要动手术时,是旺伯掏腰包解决。
最后,连他上大学读法律的学费也靠旺伯支持。
他还记得,父亲临终时对他的叮咛:“我们家欠旺伯的恩情大多无法偿还,以后他们家有难,你定要尽心竭力帮忙。
”
现在旺伯的儿子有难,他怎能撒手不救?救不救的问题先不说,可起码也不能当一名刽子手,把少雄判下重刑推进地狱里!少雄的哥哥少勇在信中说:“我教不好弟弟,让他闯了大祸,是愧对爸爸。
爸爸在世时,对你的期望很大,我相信你定能不负所望,助我们一家渡过难关,让他在天之灵也得以安息。
他远在棉兰的老妈打过电话:“孩子,做人哪,千万别忘恩,旺伯对你对我们全家恩重如山,这是你回报他们家的时候了。
”
面对这一切,他曾有过减轻少雄刑罚的想法。
可是几个月来见证判案过程,他无法不动摇初衰。
他看到了那绝望的寡妇——死者的母亲!丈夫年纪轻轻就去世,多年来她自己一人把独子养大,终于苦尽甘来,挨到儿子学成就业了。
谁知儿子却惨遭杀身之祸。
你能想象她有多么苦痛?在法庭上,他看过她好几次在嚎哭中昏倒。
他明白,明天判决日,他这一票是关键。
三名法官中,他知道一人已经被少勇收买,很可能会判被告无罪。
剩下两人,只要他也判无罪,少雄就可获赦。
可时至今日,他还不能有所决定。
按公理行正义呢?他无法面对旺伯一家人;顾情面帮少雄呢?他无法面对那苦命的寡妇,也无法面对公众雪亮的眼睛。
“一直以来,书中英雄舍身取义,大义灭亲那么容易,而轮到自己施行起来为何却那么难?”
已经是半夜了,他还无法安定,头上阵痛变得更强烈,几个钟头前的便药看来无效。
他又打开妻子平常放药的抽屉,拿几片妻子吃剩的重药吞下去。
前几天,他妻子带孩子回老家看望她生病的妈妈,家里只留他一个人。
到了凌晨,他仍然无法入睡,明天的判决问题仍然盘踞脑海。
“上天,我可以选择拒绝经手这案件吗?饶了我吧,不要让我承担这一切!告诉我,你要我作怎么样的抉择?”辗转不能睡,他的神经面临崩溃。
“不能这样下去,今晚我一定要睡好,睡好了明天脑子才会清醒。
明天的事留到明天再说吧!只希望……神灵会在梦中指点。
”他又从另一个抽屉里拿出几粒安眠药。
这药,他已服用了好几天。
终于渐渐入睡。
酣睡中,忽有一片柔和的白光把他唤醒。
白光引领他穿过洁白的走廊。
走廊尽头,他发现自己置身在一栋老屋前,这不是棉兰的老家吗?
他看到阿旺伯站在门前,微笑着向他询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学法律,还记得吗?”他当然记得,当年年少的他是怎样回答旺伯的:“爸爸上法院败诉而破产,是因为我们不懂法律,在法庭上让他们牵着鼻子走。
那些贪污的法官,看的是有势官大人的面,吃的是有财大老板的钱,把正义拍卖。
我就要学法律,在法庭上向他们讨一个公道,也给无财无势的民众撑腰!”
旺伯点点头鼓励:“你学法律是为了伸张公义,伯伯支持你!那么,你还有什么好犹豫呢?”突然,他见到父亲站在旺伯旁边,质问:“旺伯那么支持你,你又怎么报答他?你可不能恩将仇报啊!你难道要做忘恩负义的小人?”……
今天是判决日,法庭里早早就挤满了人,有死者与被告者的亲友,有新闻记者,也有各界市民’他们都想知道这轰动全市的谋杀案最后的判决。
中午一点钟过去了,法官还没出来,庭里人们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开始焦急不安。
两点少十分,两位法官进堂,往绿桌后的高椅上入座。
法官主席捶捶桌面表示正式开庭,简短开场白后,向庭众宣布:“各位尊敬的来宾,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丧事向大家公布:今天早上,负责这案件的法官之一——库纳万法官先生,在家突然昏迷不醒,送进医院后抢救无果而离世。
为此,判决会不得不延期,重开庭日程容后再公布。
现在,让我们一齐站起来,为死者的亡灵默祷……”
(选自《台港文学选刊》)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极写当年旺伯对他一家无私援助、少雄的哥哥少勇给他写信以及远在棉兰的老妈给他打电话,都说明旺伯善良热心,乐于助人。
B. 死者母亲的绝望与苦痛尤其是好几次在嚎哭中昏倒,深深地震撼了他,使他改变了减轻少雄刑罚的初衷,站到了正义和公理的一边。
C. 明天的判决问题让他辗转难眠,神经面临崩溃,他只好寄希望于“神灵在梦中指点”。
这个“神灵’’就是通情达理、坚持公义的旺伯。
D. 小说叙述了一个关于“抉择的动人故事,在曲折的情节中蕴含了作者对伦理道德、社会公理等的思考与探索,意蕴丰富,发人深省。
5. 小说在刻画库纳万法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作品为什么以库纳万法官的突然离世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重情守信,知恩图报:很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旺伯对自家的恩情,并试图报答;
②坚持公理,恪尽职守:作为法官,即使对自己恩重如山的旺伯的小儿子少雄犯了罪,他也不愿意徇私舞弊;
③善良而软弱,不知变通:面对个人感情与社会公理,他无法作出抉择,不能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以致在矛盾与煎熬中离世。
6. ①情节发展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
最后以库纳万法官的突然离世,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②结构安排上,照应前文库纳万法官大量服药的内容。
使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库纳万法官正直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的软弱的一面,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主题思想上,表现了人性的弱点、人生的无奈以及“情”与“法”的对立,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试题分析:小说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所以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这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4. 试题分析:A项,“少雄的哥哥少勇给他写信”“说明旺伯善良热心,乐于助人”不正确;这是为了请求他判决时“帮忙”,减轻少雄的刑罚。
B项“他……站到了正义和公理的一边”不很准确;从后文看,他内心仍然很矛盾。
C项“这个‘神灵’就是……旺伯”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有由原来5选2的题目变成了4选1,难度稍微下降,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A项是对小说中少雄的哥哥少勇给库纳万写信以及远在棉兰的老妈给他打电话这两个情节的作用的分析。
B项对人物情感进行了分析,该选项把未然当作已然,此时的库纳万法官还很矛盾,还没有站在正义和公理的一边。
C项是对小说中具体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要结合上下文,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D项对小说的主旨进行了分析,文章通过叙述库纳万在面对恩人之子少雄的犯罪需要裁决时,在“情”与“法”的矛盾中挣扎,塑造了一个重情守信,坚持公理、恪尽职守,善良软弱的法官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伦理道德、社会公理等的思考和探索。
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把握。
审题时要精准,明确题干是考人物的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品行操守、生活态度、价值观等,而形象特点则除了要答性格特点
外,还要兼顾人的外在形象、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
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
此题题干问的很明确,要求考生回答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开篇便写库纳万法官这几天都没睡好,心神不宁,因为他内心矛盾,一个是理法,一个是恩情,从这个矛盾的挣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始终不忘旺伯对自己的恩情,表明他是一个重情守信,想要知恩图报的人;另一方面他不想徇私枉法,可见他是一个坚持公理,恪尽职守的法官;最后他竟然在“情”与“法”的矛盾煎熬中去世,表明他善良而软弱,不知变通。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以库纳万法官的突然离世为结尾的意图,解答该问题,可从小说情节、结构安排、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
读者在前文体会了库纳万先生的纠结后,正想看他最后作出何种选择的时候,他却突然离世,这突转的情节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小说第九段,写他多次吞服药物,使他的死变得不突兀,在结构上前后呼应;这样的结局,表明他无法承受“情”与“法”的对立,既表现了库纳万法官正直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的软弱的一面,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思想上,表现了人性的弱点、人生的无奈以及”情”与”法”的对立,表达了作者对伦理道德、社会公理等的思考和探索。
点睛:此题探究情节,主要是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探究情节安排的意图,其中,结尾情节的合理性、艺术效果和整体情节安排的意图,是探究的热点。
探究情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情节角度,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合理性、关联性,是否形成伏笔、铺垫,形成突转,推向高潮等;二是人物角度,看情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三是主题角度,看情节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四是艺术手法,看情节前后是否形成抑扬、对比、衬托等表达效果,该角度可以结合前面几个角度一起回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
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来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
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材料二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
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某位名人说:“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其本意不是主张读书无用论,而是告诫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B. 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虽然辛辛苦苦读书的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但我们还是要多读书。
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尽管“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也有不少农村地区重视教育,成为“高考名村”,这些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E.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答案】7. A 8. BE
9.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
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
③帮助人们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受外界不读书风气的影响。
④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⑤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答“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酌情给分。
)
【解析】试题分析: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新闻类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概况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包括读图。
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
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