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展计划的5个规律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征。

一、顺序性顺序性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固定的,并且不能后退,也不能跨越。

比如人的发展就是由上到下,先发展头部,然后四肢才发展,并且这个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教育启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对应古语:《学记》提到的“学不躐等”与“不凌节而施”。

二、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各不相同,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特点,中学有中学生的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要看到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教学。

如“小学教育成人化”就是违背了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同一方面不同速,比如人的记忆力发展,在20岁左右是记忆的黄金期,随后会稍有减弱。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时,比如,情绪和情感,婴儿在很小就已经情绪成熟,但是情感还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不平衡性强调的是发展的时速。

生理和心理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样的时期,即关键期,对其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阶段性强调的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不一样,强调的是发展阶段,因此,二者不一样。

互补性主要指生理和生理的互补,比如视力不好的人,听力比较好。

生理和心理的互补,比如,霍金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很强,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因此,老师要看到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要注意用长处去克服其短处与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五、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智力不同,记忆力不同,思维不同等。

因此老师看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是指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五个重要的规律或原则。

这些规律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发展,对于理解人的成长过程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大规律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1.整体性和综合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

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个体的发展。

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和互动对个体的成长和认知能力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多个方面,注重整体性的培养和促进。

2.个体差异规律:每个人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个体差异。

人的基因、生理功能、性格特点、生活经历等因素使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个体差异规律要求我们在促进身心发展时要充分关注个体的差异性,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潜力。

3.阶段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按照一定的阶段性顺序进行。

从胎儿期到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人的身心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需求,也有相应的发展动力和能力。

阶段性规律提醒我们在促进身心发展时要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使个体能够适应和克服各个发展阶段的挑战。

4.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也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身体的健康受到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社会能力和适应能力也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促进。

5.自主性规律: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每个人都是自己身心发展的主体,具有自我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个体的自主性规律要求我们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在促进身心发展时注重启发和引导个体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发挥个体主体性的作用。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人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本文将简述这五大规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首先,第一个规律是顺序性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即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发展。

从胚胎到婴幼儿阶段,再到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阶段,人从一个阶段逐渐发展到另一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特定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和阶段之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次,第二个规律是全面性和综合性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全面和综合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发展,还包括智力、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得到兼顾,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个规律是连续性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新的发展是在旧的发展基础上进行的。

每个阶段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的,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发展链。

第四个规律是差异性规律。

尽管每个人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有些人可能在某个发展阶段达到了较好的发展,而有些人可能在同一阶段稍有滞后。

这是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与其基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相关的。

最后,第五个规律是阶段性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特征。

例如,婴幼儿期主要是身体发展和感知能力的提高;儿童期则是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阶段;而青春期则是性征发育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期。

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的完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总之,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顺序性规律、全面性和综合性规律、连续性规律、差异性规律以及阶段性规律。

了解和遵循这些规律,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身心发展的过程,也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和培养方面,我们应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养方法,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

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

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身心发展是指人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并遵循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

第一,综合性发展规律。

综合性发展是指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整个身心系统有机协调发展的过程。

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心理的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身心的发展,通过锻炼身体和关注心理健康,实现综合性的身心发展。

第二,差异性发展规律。

差异性发展是指每个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每个人的成长速度、兴趣爱好和潜力都是不同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因此,我们在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个体的特点和需要,给予每个人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支持。

第三,阶段性发展规律。

身心发展是逐渐而有序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婴幼儿期主要关注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青少年期则更加注重认知能力和自我身份的建立;成年期则是职业发展和家庭成就的时期。

了解阶段性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及他人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

第四,个体差异发展规律。

身心发展中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来自遗传因素、环境条件、教育机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同样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因为每个人的特点和潜力是独特的。

因此,我们在促进身心发展时要注重个体的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优势。

第五,动态平衡发展规律。

身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稳定,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调整。

如果身体长时间处于劳累和疲惫的状态,就会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反之,心理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也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时放松和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保持身心的良好平衡。

总之,身心发展涉及到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以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五个基本规律,分别是: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系统和器官的发育速度和成熟时间是不一致的。

例如,儿童的大脑发育在出生后的头几年最快,而生殖系统的发育则相对较晚。

这种不平衡性也导致了儿童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速度不一致,有些方面可能在较早的年龄段就已经表现出色,而其他方面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

二、顺序性顺序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感知运动阶段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这种顺序性规律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

三、阶段性阶段性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儿童在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这种阶段性规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有的儿童可能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色,而有的则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

这种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五、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表现,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章节里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作为教师考试的高频考点,经常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有时也会考到简答题。

能否准确把握该知识点关系到考生最后考试的得分情况,那么怎么能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理解和把握到位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等五个方面。

这些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规律。

正常情况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而且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发展过程。

如刚出生的婴儿,往往都是先会动脑袋再会动身,先会翻身爬再会走路,先会走路这种粗大的动作再会像拿筷子等精细的动作。

民间谚语“三翻六坐七滚八爬”的出现,也体现了人在身体发展上具有顺序性的道理。

所以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培其根而顺其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发展,遵循学生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比如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童年期的学生思维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而到了青年时期,主要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较为细腻。

这就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所以,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阶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有针对的进行教育。

不能搞“一刀切”。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同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发展是不同的。

如:身高和体重在1岁和青春期发育较为明显和迅速,其它时间都处于较匀速的发展。

第二:同一时期,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相同的。

比如儿童在1岁左右通常是儿童发展语言和行走能力的时期,有的孩子先发展走路再说话,有的则是先说话再行走。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教育工作。

而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许多人开始备考教育资格证书。

然而,备考教育资格证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备考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保持良好的备考状态,并且提高备考效果,备考人需要了解和遵守身心发展的5大规律。

第一大规律: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备考教资考试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因此,备考人必须合理安排备考时间。

首先,备考人应该提前规划备考计划,将备考的时间分配到每天的日程中,并且要合理安排每天的备考时间段。

此外,备考人还要留出适当的休息时间,以便调整身心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大规律: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备考人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备考人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眠对于身心的恢复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备考人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此外,备考人还应该注意饮食健康,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依赖咖啡因或其他刺激性物质。

第三大规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备考是一项艰巨而困难的任务,备考人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备考人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通过坚持和努力可以取得成功。

同时,备考人也应该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要保持坚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备考人克服困难,提高备考效果。

第四大规律:保持身心的平衡备考人需要在备考的同时保持身心的平衡。

备考人应该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备考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求。

备考人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或者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减轻备考压力。

同时,备考人还要注意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和沟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支持和鼓励。

第五大规律: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备考人应该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备考人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或者和其他备考人交流,了解自己备考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错误。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

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成为了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五个规律。

第一个规律:个体差异规律。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特长与短板都有所不同。

因此,教育者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才能够将学生的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第二个规律:阶段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渐进而整体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历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不同阶段的规律,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第三个规律:贯通性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侧面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比如说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相互依存的,情感态度的塑造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教育者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多个维度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第四个规律:整体性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教育者需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不能只重视学业成绩这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的发展。

第五个规律:可塑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他们的行为和态度都可以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因此,教育者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自己的身心。

正确认识和应用这五个规律,将有助于教育者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长期规律:个体在出生后会经历生长期,身体逐渐长大。

这个过程的速度与终止时间是有限制的,通常在成人前停止生长。

2. 神经系统发展规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展迅速,从出生时的大脑重量约400克到2岁时的重量已达到成人的70%。

3. 感知与认知发展规律: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感官能力和认知能力。

从出生后的无法辨认,到一岁后能够辨认人和物体,到3-4岁后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4. 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规律: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学会社交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技巧等。

这些越来越成熟的能力有助于支持他们与他人交往。

5. 情感认知与自我认同发展规律:儿童逐渐学会区分情感和感受,导致思维方式的变化。

他们开始了解自己的性别、文化背景等身份,并且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感。

总结来说,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往往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经历从婴儿时
期到成人时期的转变,而且这种发展往往是有限制和阶段性的。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关注身心的发展。

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五个规律。

规律一:身心统一发展规律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只有把身体调整好,才能有一个稳定的心态,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适量参加体育锻炼,保证每天的作息规律。

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规律二:发展存在阶段性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在不同的阶段,学生需要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教育,家长和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规律三:生活经验对发展的影响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

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事件,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规律四:个体差异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的个体差异。

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

家长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发掘和发展他们的优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规律五: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的规律学生应当在全面发展和特长培养之间寻找平衡。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学生在多个领域中的发展,包括语言、数理科学、体育艺术等方面。

而特长培养则是指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着突出的才能和兴趣,并进行深入培养和发展。

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参与各种活动,既要注重全面发展,也要培养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

总结起来,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是身心统一发展规律、发展存在阶段性规律、生活经验对发展的影响规律、个体差异的发展规律以及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的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首先,平衡性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保持平衡。

人是一个整体,身心健康的发展需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平衡性规律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兼顾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以及在心理层面上保持情绪和心态的平衡。

只有保持平衡,人才能够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健康。

其次,递进性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步递进的。

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经历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任务。

从婴儿时期的基本生理需求满足到幼儿时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化,再到青少年时期的身份建立和价值观的形成,人的身心发展是递进的。

递进性规律告诉我们,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重点和任务,只有完成好每个阶段的任务,才能够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第三,渐进性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渐发展、积累的。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积累和琢磨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

比如,学习一门技能,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积累经验;改变一个不良的习惯,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

渐进性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时间和耐心,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显著的进步。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全面发展。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身体和心理、理性和感性、个人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要求人们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华。

最后,差异性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同的。

差异性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尊重个体的特点和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一刀切的评价和要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只有根据个体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才能够实现最佳的发展效果。

总结起来,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是平衡性规律、递进性规律、渐进性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差异性规律。

这些规律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人们实现全面、平衡、健康和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一、顺序性顺序性就是指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即强调一定的方向性。

故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要循序渐进,做到盈科而后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二、阶段性阶段性指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与不同的发展任务,故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就是具体形象思维,故书本上有很多的插图帮助理解;而到了中学时期,学生思维主要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故书本内容大多以大篇幅文字出现。

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方面与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平衡,时快时慢。

所以把发展比较快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因此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如狼孩就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回到人群中之后难以融入。

四、互补性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生理与生理的互补,如盲人的听力比较好;另一方面就是生理与心理的互补,如身残志坚;故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五、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群体与群体的差异,如男女老少的区别;另一方面就是个体与个体的差异,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考察主要就是三个方面:第一:古语俗语推原则第二:举例反选原则第三:教学启示反选原则这部分知识点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更易出错,下面来瞧这样几个题:1、王阳明4岁还不会说话,但却能默背祖父家众多藏书,表明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解析】C。

本题就强调王阳明的书面语与口头语发展速度不平衡,口头语发展的要比书面语慢,故选C。

不平衡性就强调同一个人内部不同方面作比较,其速度有快有慢。

2、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说明人身心发展具有( )A、不平衡性B、差异性C、阶段性D、顺序性【解析】B。

题干中强调有的人、有的人,故就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比较,此外,大器晚成与聪明早慧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只能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故选B。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引言人身心发展是指人类从出生到成熟的全面发展过程,它涉及到人的身体、智力、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规律,本文将详细探讨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理规律生理规律是指人身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是决定人体生理特征和潜力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身高、体型、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遗传因素在人身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阶段性特征的存在人的生理规律往往表现为阶段性特征,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和需求。

例如,婴幼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生长和发育,而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性征的发育和体格锻炼。

3. 生理需求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婴幼儿期主要需要蛋白质和钙质等营养物质来支持生长发育,而成年人则需要更多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来维持健康。

二、认知规律认知规律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固有规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感知和知觉的发展感知是指人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而知觉是指对这些感知进行整合和理解。

人的感知和知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和提高。

2. 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是人在运用演绎和归纳等思维方式进行推理和判断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渐提高。

3.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变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也会由依赖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转变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人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的认知发展还受到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人的认知能力会得到提高,思维方式也会变得更加灵活和成熟。

三、情感规律情感规律是指人在情感发展和情感体验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规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情感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情感体验会发生变化。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备考教育资格考试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备考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有效地应对考试压力和挑战。

为了帮助备考人实现身心平衡和高效备考,我们总结了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希望能给备考人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规律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备考教资考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不要忽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身体健康方面保持良好状态对高效备考至关重要。

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7-8小时的睡眠时间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

其次,保持正常的饮食,摄入均衡的营养对大脑的运转和身体的免疫力有重要影响。

定期锻炼身体也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运动能够缓解紧张情绪,增强体能和心理素质。

规律二: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备考教资考试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

因此,备考人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建议备考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备考时间,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以确保高效利用每一刻。

同时,要有计划地分配时间来复习不同科目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注重补充自己的知识短板和提升解题能力。

规律三:保持积极的心态备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积极的心态对于顺利备考至关重要。

备考人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坚信自己一定会克服困难并取得好成绩。

在心理上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应对压力,不断调整心态,保持自信和乐观。

同时,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考试经验和困惑,减轻焦虑和压力。

规律四:合理分配休息时间备考教资考试需要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学习,但是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使人疲劳和压力提高。

因此,备考人需要合理分配休息时间。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量的休息,可以缓解精力和注意力的疲劳,提高学习效果。

在休息时间内,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以获得更好的放松效果。

规律五:注重健康的心理状态备考教资考试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

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知识点区分

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知识点区分

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知识点区分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在此过程中,个体会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区分这些知识点。

1. 生理发展生理发展是指个体身体方面的变化和成熟。

它包括个体的身高、体重、骨骼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生理阶段,如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等。

这些阶段的发展速度和特征不同,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思维和智力方面的成长。

根据许多研究,认知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感知、运动、操作和形式思维等不同的阶段。

这些阶段的特征和能力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3.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互动方面的成熟。

个体社会发展的规律涉及许多方面,如语言发展、人际关系发展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角色认同。

4.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个体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成长。

在情感发展中,个体经历了不同的情绪经历和心理调整。

从婴儿的依恋与信任到成年人的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情感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

了解情感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情绪态度和良好的心理健康。

5. 性格发展性格发展是指个体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成长。

个体的性格形成受遗传、环境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性格类型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针对上述五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更详细的区分,以便更好地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生理发展中,个体经历了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身体成长和变化。

这些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如婴儿期的快速生长和青春期的身体发育。

此外,个体的生理发展还与性别、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认知发展涉及个体思维能力和智力的成熟。

在早期感知和运动发展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与环境互动。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学生身心发展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了解和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生成长的过程。

第一个规律是个体差异规律。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体能、智力、情感和社交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发展进程和水平。

教育者和家长要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不能将所有学生都套入相同的模式中。

个体差异规律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来制定合适的教育和培养计划,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潜能。

第二个规律是连续性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渐进、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教育者和家长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逐步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潜力。

连续性规律提醒我们,发展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不能期待一朝一夕的成长。

第三个规律是发展差异规律。

不同类型的能力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发展速度和时间点上会有差异。

有的学生可能在认知能力上早熟,而在情感发展上较为薄弱;有的学生可能在社交能力上表现出色,但在运动能力上稍显不足。

发展差异规律告诉我们,教育者和家长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类能力,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成就。

第四个规律是阶段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需求。

例如,在儿童时期,学生需要培养基本的学习习惯和社交能力;在青少年时期,学生需要探索自我身份和建立人际关系。

了解阶段性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全面发展。

最后一个规律是环境适应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教育者和家长要提供温馨、和谐、激励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帮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

环境适应规律提醒我们,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发展规律也是多方面的。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一、个体差异规律个体差异是指每个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智力、性格、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各方面。

个体差异规律是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时间表,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育。

二、阶段性规律阶段性规律是指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任务。

儿童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成熟。

例如,幼儿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信任感和自我认识;小学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技能和价值观;青少年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身份和独立性。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

三、整体性规律整体性规律是指人类身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例如,身体健康对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情感状态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应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四、不平衡性规律不平衡性规律是指人类身心发展中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状态。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智力较高但社交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可能情感丰富但缺乏理智思考等。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和个别化指导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可塑性规律可塑性规律是指人类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可逆性。

即使在一定年龄后出现了某些问题或缺陷,通过教育和训练也可以得到改善和修复。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个体差异、阶段性、整体性、不平衡性和可塑性规律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教育者应该根据这些规律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记》与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作答

《学记》与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作答

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是大家在做题时容易搞混的,我们专门给大家梳理下,大家仔细看下。

《学记》的原文与翻译我们也一并发给大家。

如果觉得我们的课程还不错,恳请您把我们介绍给您的朋友。

当然,您也可以申请成为我们的分销合伙人,在备考的同时还能顺带给自己一份报酬,分销合伙人具体事项请直接联系群主(QQ:331414975)。

第一部分: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作答详解第二部分:《学记》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作答详解一、顺序性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典型例子:个体动作的发展顺序: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教育要求:循序渐进。

经典例题:1.人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2.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3.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4.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5.“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个体差异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顺序性和阶段性D.均衡性6.“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规律B.顺序性规律C.不平衡规律D.差异性规律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A.顺序性规律B.互补性规律C.不平衡性规律D.个别差异性规律注意:请各位考生比较下例5和例6、例7,从理论上说,“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既违背了顺序性的规律,又违背了阶段性的规律,这两方面都能解释的通。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是指生命历程中普遍存在的五个发展规律,它们是:全面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遗传环境互动性和可塑性。

这些规律对于理解人类的成长和发展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特点,以及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一、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人类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没有单一因素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全部成长。

这种全面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与心理:生理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到情感状态,而情感状态也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2. 智力与情感:智力水平高低并不代表情感稳定或者优秀。

3. 社交与自我:社交能力强并不代表自我意识强烈或者自尊心高涨。

4. 语言与思维:语言能力对思维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人类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这种阶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婴幼儿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发展基本的感官和运动能力。

2. 幼儿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意识,掌握语言和思维能力,开始社交活动。

3. 学龄前期: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算术等,同时发展社交技能。

4. 青春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身份认同,探索性行为,并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

5. 成年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职业生涯、家庭关系,并保持身心健康。

三、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每个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来自于遗传基因、环境刺激或者其他因素。

这种个体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智力水平:不同人智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 性格特征: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独特的,有些人外向开朗,有些人内向沉静。

3. 社交技能:不同人的社交技能存在差异,有些人善于交际,有些人相对孤僻。

4. 情感状态:不同人的情感状态也存在差异,有些人情感稳定,有些人比较容易焦虑或者抑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发展的5个规律,是大家在做题时容易搞混的,今天来偏长文帮大家梳理。

静心来看:一、顺序性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教科书案例(此文所指教科书如无特别指明,均指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版的《教育学》):个体动作的发展顺序: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教育要求:循序渐进。

经典例题(本文所选题目均为各地教师招聘考试或资格证考试真题):1.人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注】紫色选项为正确答案。

2.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3.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4.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5.“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个体差异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顺序性和阶段性D.均衡性6.“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规律B.顺序性规律C.不平衡规律D.差异性规律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A.顺序性规律B.互补性规律C.不平衡性规律D.个别差异性规律注意:请各位童鞋比较下例5、例6和例7,从理论上说,“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既违背了顺序性的规律,又违背了阶段性的规律,这两方面都能解释的通。

但在做题时,如果单选,则优先选择顺序性。

我们认为,首先违背的是顺序性的规律8.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主要决定于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二、阶段性概念: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教科书案例: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对比: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对阶段性的定义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经典例题: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10.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1.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A.稳定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13.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注意:这道题可以让我们对比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区别:阶段性强调的是质的变化,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顺序性强调的是方向性,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做题时容易混淆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虽然王道俊书中把它放在阶段性下面举例(当然,这没有错,不同的年龄段在发展中确实有不同的阶段任务,但考题往往正如13题所强调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显然,题目强调的是发展的方向和顺序,因此本题应是顺序性。

可能有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例子在不同的两个规律当中呢?答:强调的方面不一样,认知发展既有顺序和不可更改的方向——这是不断的量的改变,又有不同年龄段的显著特征——这是质的飞跃。

如果题目这么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征,分别是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那么,这道题就应是阶段性。

体会下两者的不同。

14.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生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15.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A.循序渐进B.有针对性C.因材施教D.抓关键期三、不平(均)衡性概念: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教科书案例: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教育要求:抓关键期。

经典例题:1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年龄阶段就发展的很好,而有的方面要到较高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D.差异性17.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注意:例16、例17说明了不平衡性和阶段性的区别。

两道题的共同点是,都有“年龄段”。

但不同在于,16题中,年龄段并没有被强调,只是作为修饰语存在(“在某某年龄段”这是个状语,非主语),“有的方面”才是主语;而在17题中,题目强调的是“不同的年龄段”的特点。

因此,这两道题答案不同。

仔细揣摩下。

18.在人的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前,生殖系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之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个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差异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D.阶段性注意:这道题容易和顺序性相混淆。

当然,混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各位同学的理解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不平衡性的概念和举例在另外一本权威的书中,是另一番样子!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是这么描述不平衡性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看了这个描述,也就明白:18题分明就是书上的原例嘛!所以要选不平衡性。

而这样的描述,和王道俊书中对顺序性的描述及其相似,这自然造成我们理解的偏差。

那么,问题来了(当然,这是你们要提的问题):究竟该怎么理解呢?我的回答是:按照王道俊书中的描述来理解,但是(哈,关键的“但是”),在做题时,如果遇到像18题这样的描述,还是要按《教育学考试大纲》来选。

把它-当-成-特-例-来-强-记!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2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21.“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A.差异性B.可变性C.稳定性D.不平衡性22.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四、互补性概念: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注:王书中没有提及互补性规律。

此概念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相对来说,这部分内容简单,我们看下经典考题即可掌握。

经典例题:23.瞎子能靠触觉辨别人民币,说明机能发展是有()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24.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25.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A.相互衔接B.循序渐进C.长善救失D.教学相长五、个别差异性概念: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教科书案例: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大器晚成。

教育要求:因材施教经典例题:26.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连续性C.差异性D.顺序性注意:对比这道题和例14,我们来看个别差异性和阶段性的区别。

14.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生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两道题中,都有“一刀切”,区别在于:14题中,题干强调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儿童”“青少年”这两个词说明,该题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放在了一起,没有“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违背的是阶段性的规律。

而在26题中,题干指明了是“高一(2)班”——同一个班的学生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也就说同一个阶段了。

而同一个阶段不“一刀切”,说明班主任能够照顾到班上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这是尊重个别差异性的表现!14题中的“一刀切”是对不同群体的一刀切,而26题的“一刀切”是对不同个体的一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