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5)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作料、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3、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难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1、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2.你们见过鱼钩吗?是什么颜色的?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位红军老班长的关于鱼钩故事。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
4.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5、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1、生字词检测。
(1)读音。
颧骨两鬓作料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搀扶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2)理解词语的意思。
支吾弥漫勉强嚼着收敛奄奄一息
2、自主思考:
(1)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2)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1、快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一)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4) 画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四)默读课文最后一段。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1、下列带点字的声调标对了的,请打上“√”。
和(huó)着青稞面暖和(huo)和泥(huò)勉强(qiáng)富强(qiǎng)倔强(qiàng )
2、比一比,再组词。
禁()衰()饵()搪()森()哀()耳()塘()
3、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光:①光线。
②一点不剩。
③只。
④露着。
(1)光吃草根野菜怎么行呢?()
(2)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
(3)他光着脚在池塘边钓鱼。
()
(4)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同学们,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的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以及老班长的品质!
六、达标测试,检查验收。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奄奄一(无边无())(()出望外)卫填海目不(艰苦()睛)绝热(坚()腾腾)不屈
2、搭配词语。
新鲜的身体喜出望外地咽着斑白的情绪整夜整夜地不合眼衰弱的光芒目不转睛地跑回来低沉的毅力大口大口地看着饱满的脸热气腾腾的草地
3、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含义,在后面打“√ ” 。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A.鱼钩被水浸和受空气影响,生了许多锈,但还有一点亮光。
()
B.象征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放光芒。
()
C.鱼钩永远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
()
4、课文精彩回放。
(阅读文中片段,完成后面问题。
)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
端着碗不往嘴边送。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
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
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A.我看到老班长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自己却忍饥挨饿,内心极为沉重。
B.我几天没有吃饭,没有力气。
C.草地上能吃上鱼很不容易,我舍不得喝下少之又少的鱼汤。
( 2 )“ 意思只有我知道” ,老班长的意思是()。
( 3 )用线画出这两段中描写老班长神态的句子。
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老班长()的精神。
二、语文阅读理解
2.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①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
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
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②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攀登本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
③“‘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一位英国学者说。
④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
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
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⑤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二次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所做出的努力。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高兴。
⑥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
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⑦在美军炮火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时,梁思成却立马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美军上校布朗森递交上一份日本文化名城奈良的古建筑图纸,并要求保护奈良城。
为什么呢?正如梁思成所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
(有删改)1.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梁思成眼中“古建筑”的含义与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
4.“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认为这个“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5.阅读全文,你认为梁思成是一个怎祥的人?
1.承上启下
2.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只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而梁思成的眼中,古建筑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3.对梁思成来说,国耻家恨,从感情上支持轰炸奈良城,但是奈良城存在许多古建筑,而古建筑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
理性战胜了个人情感,梁思成本着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强烈要求美军不要轰炸奈良城。
4.建筑物中所包容的人类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
5.梁思成是一个热爱建筑事业,正直无私,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人。
3.
忧伤的国歌
房向东
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你们几个,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
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她说:“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
④过了会儿,我问:“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母亲说不上话?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①我们走了。
女老板把我们送到门外,神情恋恋的,又把我们送到了停车场,起风了。
我们要上车了,请她回去。
她说:“一路上小心啊,过马路要小心啊……”她的语气,像母亲送孩子上学,像妻子送爱人远行……我们点着头,却什么也没说。
我们用眼神和笑容向她告别。
我们上车了。
这时,她的手机又响了,她右手接着电话,左手上举着,晃动着,目送着我们远去,远去……
①所有的中国人都远去了,只有她留在伦敦的风中。
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手机里发出的国歌声,有那么点儿,忧伤……
1.请你梳理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吃饭时遇到女老板——()——惊闻国歌——()——送别
叮咛——()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女老板“想家”的情感?
4.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他乡遇故知”。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喜事的理解。
1.聊天中得知女老板的身世,听女老板诉乡思,感受到手机里国歌的忧伤。
2.语言描写。
表现出了女老板对我们离去的不舍,体现了她对祖国和国人的思念与热爱。
3.①在手机里灌装国歌。
②回国在大街上转悠。
③为店取名“金筷子”。
④为“我们”送行。
4.文章中在伦敦开餐馆的女老板,遇见我们几个“国人”态度非常热情,和我们相聊甚欢,在“我们”告别之时非常依依不舍,这正应了古人之语:他乡遇故知。
在他乡久居或旅游之时,因为和家乡不同的环境等因素,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当遇到家乡人时难免会感到亲切和欣赏,所以这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结合本文言之有理即可。
)
4.
一棵树,三堂课
查一路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诞三尺地抬头望。
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
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
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
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
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
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
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妹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
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
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请意,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
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
那是一种青涩的溢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
于是,我只好等待。
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
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
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
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热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热的鸭子往往也会飞。
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垂涎三尺:
窘况: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再用文中的三句话分别指出“三堂课”给了作者哪些启发。
“三堂课”的具体内容:
“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
4.文中作者从挑树上感悟到的三个启发中,你对哪一个的感触最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垂涎三尺:形容嘴馋到极点。
窘况:非常困难又无法摆脱的境况。
2.用比喻手法将“鼾声”比喻成交响乐中的声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我们一家四口睡觉的踏实,引出下文自己的感悟。
3.“三堂课”的具体内容:①爬树摘桃。
②看管桃树。
③等待桃子成熟,失去桃子。
“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①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②财富是诱人的……让看管他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使人感到轻松,踏实。
③在生活中需要恰当的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4.略
5.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
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六摄氏度。
我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砭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禅,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
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蝗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冻得犹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
刺身、煎和牛、毁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厖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
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
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
”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
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
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英;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1.通读全文,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赶回家去,→半夜起来,浇向日葵→第二天上午,。
2.本文开头两段着意交代女儿做事有条不紊一向准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蝗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2)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4.文章末尾说“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请描摩此时“我”的内心活动,并加以描摹。
(不少于30字)
1.买向日葵藏向日葵送向日葵
2.意在突出女儿细心、守时的个性,与下文让父母在寒风中久等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心生悬念,为下文买花藏花作铺垫。
3.(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女儿的失信而怒火冲心,生气得脸色铁青的样子。
(2)“冒”“灼灼”等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女儿不体恤父母,心中的失望和难过。
4.示例:对不起啊,女儿!你为了给我买生日礼物,在寒风中奔波,而我却冷言冷语对你,妈妈很内疚啊。
谢谢你,女儿!谢谢你的向日葵。
是那份温暖,驱走了我内心的严寒,是那份感动让我热泪盈眶。
6.
大师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
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
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
他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折服。
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就可以闭目九泉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生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来求鉴定的人太多了。
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
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把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亲作个交代了。
”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
”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墨最浓处也能分并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他们一起走进画堂。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
“待我净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
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着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炒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教资宾虹和你父亲了。
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穷困,而从画面上又分明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