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毅力、盘山道、沉香木”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习扫路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寓意,体会扫路人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展示天游峰的美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天游峰的了解。
提问:“你们知道天游峰上有一位怎样的扫路人吗?让我们一起走
进课文,去认识这位特殊的扫路人。
”
2.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书写。
指导学生用直线划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句子。
3.精讲课文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分析课文结构,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寓意。
以第一段为例,讲解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想象。
4.合作交流
“课文中的扫路人具有哪些品质?”
“作者为什么对扫路人充满敬佩之情?”
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5.拓展延伸
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扫路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组织学生进行“我心中的扫路人”作文比赛。
6.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课文中的扫路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
2.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要求运用观察和想象
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
1.讲解生字词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含义,避免一知半解。
2.在合作交流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3.课后作业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
教学重点:
教师:“同学们,请找出课文中描述天游峰的句子,谁能分享一下?”
学生A:“‘天游峰壁立万仞,高耸入云。
’这句话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
”
教师:“很好!那谁能说说作者对扫路人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B:“‘他身材瘦小,皮肤黝黑,但双眼明亮有神。
’这里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
”
在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时,可以这样引导:
教师:“作者在观察扫路人时,注意到了他的外貌、言行举止,甚至是他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翻开书,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观察的?”
学生C:“作者注意到了扫路人扫地的动作,还有他脸上露出的微笑。
”
教师:“没错,这就是观察的细节。
我们也要学会细致观察,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
”
教学难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作者会对这位扫路人充满敬佩吗?”
学生D:“可能是因为扫路人虽然工作辛苦,但依然乐观、积极。
”
教师:“很对。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像扫路人一样,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呢?”
学生E:“我们要学习扫路人的坚强和乐观,不轻易放弃。
”
在合作交流环节,可以这样引导对话:
教师:“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像扫路人一样坚强、乐观的人?他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小组讨论后)
学生F:“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小明,他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从不放弃学习,很值得我们学习。
”
教师:“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扫路人的坚韧。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扫路人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往直前。
”
注意事项:
针对本学科的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融入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让文章更有生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
要耐心引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由于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不同看法,以此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
考虑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如展示天游峰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描述的景象,增强学习体验。
在合作交流环节,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只有少数活跃学生参与讨论,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想法。
对于课后作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满足基础要求,又能够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