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的“敦煌壁画”——胡宁娜的艺术新风与个性特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人物I
COVER CHARACTER
胡宁娜 ----1
南美的,‘敦煌壁画存
—胡宁娜的艺术新风与个性特质
(-)

• •
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出色的女画家屈指可数,其中之一便是江苏的胡宁娜。

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
她的作品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类大展之中;她那以端庄文静为主要特征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风,也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自从2006年初她参加“中国画画世界”的艺术活动,远赴南美洲采风写生,归国后
的创作像是得了 “魔法”,恰切地说像是得了什么“灵丹妙药”,猛然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采,使我和所有见 过这批作品的圈内外人士眼睛一亮。

《南美之风》《南美舞韵》《狂》《热舞》《桑巴鼓声声》……那狂欢的氛围,
灵动的旋律,绚丽的色彩,飞扬的线条,汇织成一曲曲洋溢着浪漫豪情的、自由倾泻着生命活力的交响乐;
它们饱满、炽烈、盛大,如天马行空,狂放不羁,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这是一种当今人物画坛罕见的,甚
至从末见过的绘画形态,是动美、壮美、墨彩之美、充实之美的和谐协奏。

这种美,令人激动,令人震撼。

刹那间,我的脑海中忽然涌上唐代敦煌壁画的映象。

审美经验告诉我,一定是胡宁娜的作品与它们之间
有着某种共性,某种内在的关联。

于是,我脱口而出:“这是南美的敦煌壁画! ”谁知这句并不具备严密逻
辑性的比喻,竟引起许多同道的共鸣。

那么,这还是胡宁娜吗?当然是!而且这是更为真实的胡宁娜,是真正崭露艺术个性并进入创作佳境的
胡宁娜。

(二)
1958年出生的胡宁娜,凭着她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为人的坦率真诚,在既往四十多年岁月里,已经获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光环”: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先进文艺工作者;作品先后入选第六、七、八、十届全国美展,首届全国中国画大展,全国人物画大展,并在亚、欧、美洲的多国展出;她创作的《轻风赏荷图》《律动》《帘窗落梅图》《紫竹调》等先后在全国展和省展中获奖。

说来也许有些奇怪,面对这些成果,胡宁娜并不满意自己的创作状态。

她总觉得自己天性秉赋所钟爱的浓重热烈、富丽堂皇乃至某种“野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地释放;她的审美爱好与传统文人画的清淡、空灵、含蓄之间,存在着隔膜,用她的话来说,没有“原装原配”的感觉,如同摄影中的焦聚不准。

因而她长时间地处于受束缚的矛盾状态,觉得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

2003年她曾写过一篇文章《乘着“唯美”精神的翅膀》,其中谈到她
1 2 31.胡宁娜,桑巴鼓声声,纸本设色,147X69cm
2.胡宁娜,狂,纸本设色,146X69cm
3.胡宁娜,南美舞韵,纸本设色,70X147cm,2006
18/19
封面人物I COVER CHARACTER 胡宁娜—*
在苦苦寻觅自己作画的“翅膀”,她写道:“我始终坚信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必定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聚焦点,即所谓的个性。

”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推动着她不断寻觅,不停追求。

当然,我不会用胡宁娜近年的创作飞跃来简单否定她“寻觅期”的作品,尽管那是一种在约束中寻求某种“平衡”的产物。

相反,我宁愿把“寻觅期”看作是胡宁娜创作道路的第一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必须经历的“筑基”时期。

苏东坡说得好:“始知真放本精微。

”没有第一时期传统修养的积淀和工笔重彩的磨砺,就不可能有第二时期挥洒自如的彩墨写意。

这就如同要写好草书,必须先写好篆、隶、行、楷书一样的道理。

换一个角度看,胡宁娜在“寻觅期”的困惑和烦恼,正是她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心态的反映。

一个艺术家对艺术个性的追求,既是不断发现客体之美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只有具备高度自觉意识的艺术家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胡宁娜有一方印章“槛外人”,《红楼梦》中的妙玉也曾用来自称。

胡宁娜当然不想做“出家人”,而是借以诉说自己的苦恼与思考。

这个“槛”,是她自设的艺术个性的“门槛”。

她一天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一天找不到实现自己艺术个性的契合点、聚焦点,她就一天进不了个"槛”。

(三)
胡宁娜自设的“槛”,究竟包涵些什么?为什么南美之行能成为进入“槛内”的转折点?这就需要追溯一下她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和后天蕴育的艺术素养。

胡宁娜成长于南京军区大院,从小是个极顽皮的“疯丫头”。

天性幵朗、乐观、坦荡,按她闺中好友的说法,“她有一腔原始才情”,还有的把她比成“胭脂虎”(这是一个俏皮而美妙的比喻)。

最早在她年幼的心灵中输入艺术因子的是她的父母。

其父胡易是大名鼎鼎的部队画家,先画油画,后专国画。

他收藏的苏俄油画册,成了女儿的启蒙老师。

其母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又使女儿迷上中国古典戏曲的种种象征手法。

油画和戏曲,共构为胡宁娜的艺术根基。

出于天性,她尤其喜爱艺术中那种具有大、重、浓、厚品格的力度之美;而传奇性、动作性、虚拟性的故事则开启了她想象力的空间。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978年,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油画,但因在陪朋友考江苏省国画院时,自己也"试试看”,不料竟被录取。

从此她走上中国画之路。

她最崇拜敦煌壁画,在那里悉心临摹了两个月;她也喜爱永乐宫、法海寺的壁画、汉代帛画;东晋顾恺之,明代仇英,晚清任谓长、任伯年等人的作品,对她也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受中国版画影响发展起来的日本浮世绘,她也情有独钟。

如此潜移默化,在她“寻觅期”的作品中,虽然受到种种束缚而未能张扬个性,但在那端庄、温雅的主体格局之下,还是不由自主地流淌出她某些天性潜质。

比如,壁画式的随机展开的构图,女性头上和衣服之大胆堆砌的花饰,以及由多种形式因素所构筑出的盛大和丰满,就属于她自己。

大约在2003年前后,胡宁娜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似乎逐渐接近了隐藏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那一年,中国大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搞得手足无措,一片迷茫和恐慌。

当她在媒体上看到“非典”病毒细胞图像时,极为震撼a毛是如此诡魅而冷艳,神秘而残酷,让她联想到深海中的某些生物。

当时她正在为参加“现代都市水墨画展”苦思冥想,顿时来了创作灵感,一幅《摩登时代之生命》由此诞生。

画面上,线条组成拥挤的都市,在纵横交错的冰冻的钢架结构、冷峻的白色、灰色和银色之中,却跃动着少年无畏地腾跳滑板的姿影。

这是对生命的呼唤,召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

她感叹道:“生命之花是如此地绚烂瑰丽。

”这幅画,可以看成是她从第一时期向第二时期过渡的转折性代表作。

然而,苛求自己的胡宁娜对这幅画还是不大满意,她觉得仍未达到解决自我语言个性的理想状态。

(四)
最佳契机终于出现了,那就是2005年下半年启动的“中国画画世界”艺术活动。

这个活动由南京博物院策划,民营企业家投资,吸纳江苏最具创作实力的中青年画家参加。

计划分10年完成,每年组织几位画家到两三个国家采风写生,回国后即投入创作。

每年举办专题展览,出版画集。

最后精选若干优秀作品到全国各大城市及世界有关国家作巡回展出。

以展出中国画艺术语言形式开拓与发展的巨大潜能。

这是一个有远见、有魄力、有创造性的活动。

胡宁娜正是在2006年初应邀参加了“中国画•画世界”第一次出国写生,奔赴南美洲。

地处热带地区的巴西,带有原始野性的风土人情,令她激情澎湃,如逢知已。

尤其是火辣辣的、群体参与的桑巴舞现场,那棕色的皮肤,狂放的舞蹈动作,奇异的服饰打扮,震天的鼓声节奏,纵情地、无拘地焕发着人性的生命光焰。

胡宁娜身处其间,荡气回肠,不停地拍照,画速写,她要永恒地留下这令她激动的一个个美好瞬间。

她预感到,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那个可以成为她的“聚焦点”的创作
机缘。

果然,在归国后的创作中,胡宁娜进入了“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层境界。

在这些新作中,我们看到的女人和男人们,犹如自由飞翔于无涯空间里的“天仙”,到处是灿烂而天真坦然的欢笑。

一眼望去,映入视线的首先是满盈盈的气势,金碧辉煌的色彩,似乎有无数股五彩祥云在疾速流动;定睛细看,却是由画中人物的发型、头饰、衣着和不可名状的织物所构成的艺术旋律。

而在其中起着主干作用的,则是那些贯穿于整个画面、流动如生、变化多端的线条,而且是墨线。

显然,作品有地道的中国画传统神韵,而强烈的视觉张力与饱满结构,却又是崭新的、现代的、个性化的。

胡宁娜竟能在南美之行的感悟中,将她多年积淀的素养与秉性,发挥运用得如此痛快淋漓。

这使我想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一"境与性会”。

一旦客体境象与画家主体情性完全合拍,两相
融会,就有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胡宁娜正是在南美之行的审美发现中,实现了“境与性会”“物我合一”,于是水到渠成,艺术飞跃,绽放岀绚烂的个性之花。

胡宁娜艺术新风的成功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针对“中国画如何表现异国风情”的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方式。

20世纪以来曾有不少中国画家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以山水风景画居多。

画异国人物影响较大的有徐悲鸿、叶浅予、石鲁、亚明等。

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尚有深入挖掘的广阔空间。

比如,如何准确理解不同国家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人的精神风貌?如何根据不同的风土人情而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形式?又如何在异国题材中展现中国画家的个人风格与独特感受?这些都很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
1.胡宁娜,紫竹调,纸本设色,130X131cm,1998
宁娜以她对巴西民风民情的准确理解,对自我潜质的尽致发挥,二者天
衣无缝地和谐契合,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胡宁娜的至友孙晓云说,南美之行后胡宁娜的创作状态是“放虎下山”,此喻甚妙。

她艺术本性中的“虎气”“虎胆”,一经释放,便一发
而不可收,更仿佛化蝶一般绚烂瑰丽地绽放。

现在,胡宁娜已把她风格
扩展到绘写异国风情之外的题材领域。

她那由写实转换而来的浪漫,由
工笔重彩转换而来的彩墨写意,由稳重文静转换而来的奔放灵动,得到
越来越多的激赏者和艺术知音。

我们不必担心她会“放”至“邪路”,
富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胡宁娜,牢牢地立足于中华文化大背景之上,她
的艺术前景必然是一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