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他们的,代词)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难、责怪,动词) (4)非为民形上容而词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不对, 无非.事者(不是,动词)
第六页,共49页。
臣请为.王言乐(给,介词) (5)为文一王游以一民豫力,为为..台诸为侯沼度((建做造,,动词动)词)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成为,动词) 独乐乐,与.人乐乐(和,介词) (6)与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相当于“欤”,句末 语气词)
第七页,共49页。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7)也今也.不然(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
引起下文) 则齐国其庶.几.乎(近似、差不多,副词)
(8)庶几吾王庶.几.无疾病与(或许,表示希望或推 测,副词)
第八页,共49页。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古义:__到__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2)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指___妻__子___儿__女__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3)无.非.事者 古“无义”:是___“__没__有___(_m_é_i___y_ǒ_u_)_”_;__“___非__”__译___为__“__不___是__”____ 今义:意为只、不外乎
第九页,共49页。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贤者而后乐.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2)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述职者,述所职.也(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 (5)乐酒.无厌谓之亡(名词作动词,喝酒)
庄 子 以 好乐, 有 诸?” 庄子:对庄暴的 音乐的癖好告诉庄先生,有这回事吗?”尊称,而不是指
庄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诸:兼词,“之乎”
的合音。语庄子以好乐:倒装句,“以好乐语庄子”。
第二十六页,共49页。
王 变 乎色,曰:“寡人非能 好 先王 之 齐宣王(一听)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爱好上古君王创作
第二十四页,共49页。
庄暴见孟子曰:“暴 见 于 王, 王语 暴 1.庄暴拜见孟子,说:“我被君王接见,君王把他爱好
以 好 乐, 暴未 有 以 对 也。” 音乐(的癖好)告诉我,我却没有什么话回答他。”(他停了停) 曰: “好 乐 何 如?” 又说:“爱好音乐又怎么样呢?” 孟子曰:“王 之 好 乐 甚, 则 齐 国 孟子回答说:“君王如果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实行
第十一页,共49页。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状语后置) 以天下译(文tiā:nx_i_à_)_的__快___乐__为___快__乐__,___以__天___下__(_t_iā_n__x_ià__)的___忧__愁_ 为忧愁。
(5)今王鼓乐于此。(状语后置) 译文:_如__果__大___王__在__这___里__(_z_h_è_l_ǐ)奏乐。
第十七页,共49页。
【答案】 儒家一直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但这音乐指的是古代君王创 作的音乐,所谓“先王之乐”。齐宣王“好乐”,但他喜欢的是当时的流行音 乐,非儒家所赞扬的“先王之乐”。面对这样的难题,孟子没有想方设法去劝 说齐宣王改变他的喜好,而是先肯定他的这种喜好,然后进一步指出宣王不应 当只是一个人欣赏音乐,而应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即所谓“与民同乐”。应当 说,孟子的话适时引导对于让齐宣王接受“与民同乐”的思想,是极其有利的。 能够与民同乐,实际上也是实行仁政的一种表现,孟子就是这样不失时机地宣 传他的主张的。
第十页,共49页。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暴见于王。(被动句) 译庄文暴:被__齐___宣__王___召__见___(z_h__à_o_jiàn)。 (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宾语前置) 译我文:们_的__国___王__不__巡___游__,__我___们__如__何___(r_ú_h_é_)_能___够休息?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译文:这__样__然__后___不__能__称__王__天___下__(_ti_ā_n_x_i_à_)的___,__从来没有过。
第十三页,共49页。
选文第 3 则,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 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说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的观点。
第十四页,共49页。
[文脉·梳理]
提出观点——齐国其庶几乎
(1)庄暴见孟子对比论证与不民与同民乐同乐鼓田乐猎、
与民同乐则王天下
第十二页,共49页。
[整体·感知] 本课所录 3 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 1 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 局面。第 2 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会得到百姓 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 感到快乐。
乐也, 直好 世俗之乐耳。” 乎:介词,可加 的音乐,只不过喜欢时下流行的音乐罢了。”在动词及其宾
第十九页,共49页。
2.试具体分析所选三则文章中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页,共49页。
【答案】 孟子善于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本课第一则主旨是说君王应当 与民同乐。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的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 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 然。在第二则,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深得百姓爱戴,在营建灵台的时候,他 并不着急,可是百姓就像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赶来劳动,不到一天就把灵台建 好了。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百姓把他比作太阳,说:“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 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一正一反,有力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 之乐的主旨。在第三则,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页,共49页。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时日害丧(“害”,通“曷”,何日,何时) (2)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通“放”) (3)景公说(“说”,通“悦”) (4)召大师曰(“大师”,同“太师”,乐官名) (5)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同“韶”) (6)畜君何尤(“畜”,通“慉”,喜欢,喜爱)


(
j
i
ē

d

u
(
à
j
阶n) 段1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i ē
(
d
j
u
i
à
ē
n)
d
3
u
à
n
)
2
第一页,共49页。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王语.(yù)暴以好乐.(yuè) 独乐.(yuè)乐.(lè)
庶.(shù)几 管籥.(yuè)之音
疾首蹙.(cù) (è) 则王.(wànɡ)矣
第四页,共49页。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行先惟王君无所流行.连也之(乐做、,荒动亡词之)行.(行为,名词)
直好世俗之乐.耳(音乐,名词)
(2)乐孰贤乐者.(亦快乐.乐此,乎(形以)
第五页,共49页。
则齐国其.庶几乎(大概,副词) (3)其谓其.台曰灵台(那,代词)
第二十一页,共49页。
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狩或 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 切盼望他们出游。接下来就说,眼下情形不同了,君王出游无非是“流连荒亡”, 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兴师动众而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一者如此,一者 如彼,全看自己怎么选择。景公欣然地接受了劝谏。这同样是从正反两面,来 启发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
第二十五页,共49页。
其 庶 几 乎!” 庄暴:齐国大臣。于:介词,被。语(yù): 王道)该差不多了吧。”告诉。好乐(yuè):爱好音乐。何如:怎
么样?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语气助词,表揣测,也许。庶几(jī):近似、差不多。
他 日,见 于 王 曰:“王 尝 语 另一天,(孟子)被齐宣王召见,说:“大王曾经把爱好
第二十二页,共49页。
3.孟子引用故事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三页,共49页。
【答案】 在节选的第二、三则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则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百姓拥戴 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三则中引用 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 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得出结论——与民同乐,王天下
(2)梁孟惠子王见提对出比观论点证—周夏—文桀贤王者观后点乐自此明,不贤者难乐此
第十五页,共49页。
提出观点——与民同乐
(3)齐宣王见孟子引故齐事景证公明先为景王百公出姓出游游正反对比
为游乐
第十六页,共49页。
[文本·层析] 1.结合“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见孟子”三则选文试分 析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羽旄.(máo) 立于沼.(zhǎo)上
第二页,共49页。
麋.(mí)鹿 灵囿.(yòu) 濯濯.(zhuó) 朝儛.(wǔ) 巡狩.(shòu) 夏谚.(yàn) 角.(jué)招.(sháo)
经始勿亟.(jí) 麀.(yōu)鹿攸.(yōu)伏 於.(wū)牣.(rèn)鱼跃 放.(fǎnɡ)于琅邪.(yá) 春省.(xǐnɡ)耕 徵.(zhǐ)招 畜.(xù)君何尤
第十八页,共49页。
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孟子从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的问话引 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 服梁惠王,让其在何去何从中同意孟子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
“齐宣王见孟子”一章,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 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