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中考班)历史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下)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宋代成都几乎每月都有定期的集会如药市、灯市、花市等,不但为物品交换提供便利,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做生意,贸易极其繁盛。
这反映出当时的成都( )
A.市民阶层扩大B.土地兼并严重C.商品经济发达D.奢靡之风盛行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
3.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
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 )
A.官营手工业B.资本主义萌芽C.家庭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5.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
“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
C.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D.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
6.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B.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C.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D.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7.“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
恩格斯在此评述的
“联盟”( )
A.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D.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8.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
A.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B.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C.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D.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9.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
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
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
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10.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中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该观点属于( )
A.全球史观B.文明史观C.现代化史观D.革命史观
1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论据是(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2.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力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
13.英国人赫德是促成同文馆设立的关键人物,人称同文馆的“父亲”。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长达25年之久。
同文馆保留了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管理方式也是官学的那一套。
这说明洋务派办教育
( )
A.具有除旧布新的特点B.完全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C.带着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D.形式上是新式教育实质上是儒学教育
14.《南浔志·南浔丝市行》记载:“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缩影,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鬼国通商是南浔地区经济发生变化的诱因 B.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反映了资本输出是当时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D.反映了中国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一战结束后不久,英美烟草公司不惜把“大哈德门”牌香烟的售价从每箱250元跌至200元.压价的结果是中国烟厂销路阻滞,亏损严重。
连资本雄厚的“南洋公司”也感到难以维持。
请观察下图,指出“大哈德门”和“南洋公司”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6.中国的民族工业自起步起发展困难重重,先天即不足,后天又畸形。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
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
”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
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B.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C.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D.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刺激
17.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
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
同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号召“举国人民,急起直追,实行推动”。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是经济运动又是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
B.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使官僚资本迅速萎缩
D.由政府组织的、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的反封建的经济建设运动
18.“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了!”这是近来人们见得多的一类消息。
进入2008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有超过十款的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北京现代索纳塔等多款轿车下线。
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材料中的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19.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
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
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B.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20.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D.实事求是,与时倶进促发展
21.民谣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经过淹,经过旱,经过蚂蚱滚成蛋,经过土匪来捣乱,经过鬼子撂炸弹,经过食堂喝稀饭,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这个民谣反映了( ) A.中国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B.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国家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D.农民对国家新政策的肯定态度
22.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23.“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借”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
A.大众传媒的商业影响越来越大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D.网络主导人们精神世界
24.右图是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农民围着罗斯福跳舞》(图中WPA:公共事业振兴署; PWA:公共工程管
理局;AAA:农业调整法案)。
该漫画意在( )
A.讽刺新政偏爱普通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B.说明“以工代赈”让农民成为主要受益者
C.肯定新政多措并举有利于农业发展收获民心
D.提醒罗斯福总统危机犹在继续干预经济
25.右图漫画描述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该特点应是( )
A.持续的时间较长B.根源自金融领域
C.波及的范围较广D.涉及领域较多
26.美国作家赛珍珠在长篇小说《大地》中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力。
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该书连续两年成为全美最畅销书。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美国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B.说明了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C.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D.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深切同情
27.
以上材料说明( )
A.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D.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
28.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塞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所谓“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
马塞的“法国式计划化”实际上是( )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B.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D.新自由主义的现实反思
29.1974年美国通货急剧膨胀,实际工资比1972年下降5%,1974年11月失业率上升为6.5%;1975年美国许多关键性工业,特别是汽车飞钢铁和建筑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据此可知( )
A.凯恩斯主义失去主流地位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严重裂痕D.美国调整经济政策势在必行
30.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
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
据此可知( )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 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4分)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
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
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
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2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
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
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当时美国有人攻击罗斯福是“社会主义代言人”,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是如何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的?(4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材料三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
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
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崇高崩塌了。
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
退了。
”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2分)
(2)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6分)
(3)材料三中马戛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
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等角度加以说明。
(6分)
2018-2019(下)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详解】材料中“每月都有定期的集会如药市、灯市、花市等,不但为物品交换提供便利,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做生意,贸易极其繁盛”反映出当时的成都商品经济发达。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扩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成都商品经济繁盛的景象,与土地兼并问题无关,排除;D项,成都商品经济的繁盛不能说明奢靡之风盛行,排除。
2.C【详解】材料“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反映了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说明民营手工业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远低于官营手工业,故B排除;田庄手工业技术水平也低于官营手工业,故D排除。
3.C【详解】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反映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正确;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故AB排除;D选项属于现象,不是原因,故D排除。
4.B【详解】据材料“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的信息可知此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正确;材料中的施复夫妇从事的是民营手工业,故A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没有雇佣关系,C错误;民营手工业并不是此时期出现,D错误。
5.C【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朝法律对屠宰耕牛的行为实施严惩。
从侧面体现了耕牛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表明明朝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自汉代以来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说明农用动力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故答案为C项。
A项,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屠宰耕牛不属于经济活动,排除;D项,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6.B【详解】材料通过事例说明电话、电灯、汽车、飞机与“公司”或“工厂”成立之间的关系,即体现了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没有反映经济利益是驱动科技进步的源泉,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投资重化工业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排除D项。
7.D【详解】据材料“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可知,恩格斯评述的“联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加剧了列强对世界的争夺。
故答案为D项。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工厂制度全面建立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早已完成,排除B项。
8.C【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先进国家普遍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前提条件。
故答案为C项。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英国经济实力衰退并不能必然带来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排除B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但不是各先进国家“竞相
开放”的前提,排除D项。
9.C【详解】从材料看到“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
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波萝等”说明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
材料显示洲际物种交流看不出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种族交流信息,D错误。
10.B【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文明史观,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新航路开辟对整体世界的影响,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对现代化的影响,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阶级斗争,故D项排除。
11.C【详解】推动世界性市场的雏形初现是新航路的开辟,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革命,出现了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②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殖民扩张也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③正确;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电话和无线电报等电信工具也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交流,④正确;选择C符合题意。
12.A【详解】1916年,清政府已被推翻,民国建立。
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A错误,符合题意;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以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导致此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B、C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同文馆的教习是美国人,教授的是西学,但是同文馆保留了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管理方式也是官学的那一套,体现的是京师同文馆带着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得出具有除旧布新的特点的结论,A选项排除。
美国传教士任教同文馆的总教习的做法不能得出完全被西方列强所控制的结论,B选项排除。
京师同文馆的教育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教育,D选项排除。
14.C【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南浔地区的丝绸大量运到上海出售,与外商进行贸易,生意繁荣,许多农民都从事纺织,不愿意种地。
材料无法体现资本输出的信息,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特点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说明鬼国通商导致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外国商品的入侵导致该地区农民纷纷不种地,均从事纺织业,显然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A【详解】结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退出历史舞台,①是小农经济;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为止,②是外国资本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止,③是民族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