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 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活动5升华情感,链接类文
.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中的哪一个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板书:悲)诗人“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
预设:游山玩水的人。 (3)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我们平时说的“游人”是出去旅游的人,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 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师生一起品析“醉二 (1)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 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2)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听着歌女们演奏,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3)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活动6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是 汴州。)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示儿》《题临安邸》,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活动1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学生欣赏。 2.简介: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 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3,激趣: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 预设: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导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
板块二诵读古诗,学习《示儿》
活动1朗读古诗,随文识字
1.听《示儿》朗诵视频,学生自由读古诗《示儿》,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课件出示古诗《 示儿》)
.教师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读好停顿。
.指导书写“祭”“乃工
(1)祭:上部左边有两点,上部右边第一笔是横撇,不是两小撇。书写时上面部件要盖住下面的“示二 (2)乃: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撇。 .再读古诗。 (D教师相机指导读出味道。读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 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2)学生自己试着再读,努力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活动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1.小组交流诗题“示儿”的意思。(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是对儿子的交代,相当于遗嘱。) 2.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看到诗题,你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预设: (1)父亲为什么给儿子写这首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先读懂古诗,接下来我们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 活动3小组合作,探究诗意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2《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12《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12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过渡: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唯独为一件事而 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示儿》,看看他的遗言。
.板书诗题。
操作指导: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应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及创作诗 歌的背景,为学生深入了解《示儿》做足准备。
课件展示:(1)独立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作标记。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3)解决不懂的问题,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活动4组织集体交流,体会诗句意思 1.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1)看注释。 (2)查工具书。 (3)联系历史背景。 (4)结合生活经验。 .小结: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是很好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学习古诗时我们就可以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再 联系社会背景来理解古诗。 .结合课件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 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家常话,却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叮嘱,只嘱咐他们“家祭无忘告乃翁这 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啊!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诵读这首古诗吧!(配乐朗读)
.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再来背一背这首诗吧!指名背诵。
.诗人用一生来等待一个愿望一一王师北定,诗人一生都在悲痛,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出示 陆游的另一首诗。
板块四激发情感,诵读古诗
.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千杭”,杭州多美啊!南宋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 画的杭州吗?我们担忧不担忧?齐读古诗《题临安邸》。
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 寻欢作乐。诗人当年曾游学苏、杭一带,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喊腐败,愤世嫉俗,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 上写下这首诗。
.启发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愤怒、责问。)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后,教师指名读古诗。 .指导书写“熏、杭二 (1)熏:笔顺是先写撇、横,再按书写“黑”字的笔顺来写,一竖要贯穿到最上面的撇。总体要紧凑,不要拉长。 (2)杭:右上的一横要短一点,要比左边“”的横略高。 活动2结合资料,理解古诗内容 1.学生小组交流,从以下几方面品悟诗情。 (1)从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抓住重点词“暖风”“休”“游人”来说) (2)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通过“醉”字,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南宋君臣不想着发奋图强,收复失地,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2.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悟,同学间相互补充。 活动3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板块三总结方法,学习《题临安邸》
活动1交流资料,初步感知古诗
.教师出示古诗题目,学生齐读诗题。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这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好节奏。
.师生交流《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 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
(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 悲伤。
⑶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指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 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指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的意思;“乃翁”指你们的父亲。这句诗的意思是:祭 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臣们。)他们建这些楼做什么?(供自己享乐。) 活动4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1.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你们着急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一一西湖歌舞几 时休?(指导朗读,读出怒其不争的悲愤之情。)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 民。) .表达练习。 课件展示:面对终日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5抓住诗眼,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 1.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解读“游人工 (1)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都看成了什么人?预设:游人。 (2)什么是“游人”?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背诵,引入新课
活动1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1.首先,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 。指名背诵《示儿》。
.接着,我们再来听听,林升对醉生梦死的权贵们愤恨与不满的质问。指名背诵《题临安邸》。
活动2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引出话题,抒发爱国之情。
操作指导:可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背诵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并且创设情境,引入本课所学内容 。
年的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
活动2结合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1.出示背景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 金人占领。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为“靖康之耻二
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 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 身影。这节课,让我们走近清代诗人龚自珍,看看他在《己亥杂诗》中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重点要放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感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即用朗读促 理解,用朗读促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亥、恃、擞”3个生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
课件展示: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小结: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操作指导:学习古诗最大的困难就是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所以要注意开发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 材料。通过现在的“游人”与诗中的“游人”作对比,通过“喝醉酒”的“醉”与诗中的“醉”作对比,通过“汴州”与“杭州”作对比 ,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学生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南宋统治者的歌舞升平,看到了金兵占领地区老 百姓的孤苦无助,看到了汴州曾经的繁华,看到了杭州又败在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的手中。
课件展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指导朗读,诗中哪个字表明了诗人千回百转的心情?
(2)对比朗读这两首诗,说一说:这首诗和《示儿》,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背诵整首古诗。
操作指导: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然后小组交流,结 合注释和资料理解古诗的内容。最后抓住“悲”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透过文本和诗人进行对话。教学时链接陆 游的另一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抒发出来,从而在情感上与 诗人产生共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 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活动5升华情感,链接类文
.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中的哪一个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板书:悲)诗人“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
预设:游山玩水的人。 (3)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我们平时说的“游人”是出去旅游的人,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 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师生一起品析“醉二 (1)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 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2)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听着歌女们演奏,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3)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活动6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是 汴州。)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示儿》《题临安邸》,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活动1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学生欣赏。 2.简介: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 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3,激趣: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 预设: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导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
板块二诵读古诗,学习《示儿》
活动1朗读古诗,随文识字
1.听《示儿》朗诵视频,学生自由读古诗《示儿》,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课件出示古诗《 示儿》)
.教师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读好停顿。
.指导书写“祭”“乃工
(1)祭:上部左边有两点,上部右边第一笔是横撇,不是两小撇。书写时上面部件要盖住下面的“示二 (2)乃: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撇。 .再读古诗。 (D教师相机指导读出味道。读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 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2)学生自己试着再读,努力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活动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1.小组交流诗题“示儿”的意思。(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是对儿子的交代,相当于遗嘱。) 2.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看到诗题,你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预设: (1)父亲为什么给儿子写这首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先读懂古诗,接下来我们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 活动3小组合作,探究诗意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2《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12《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12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过渡: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唯独为一件事而 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示儿》,看看他的遗言。
.板书诗题。
操作指导: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应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及创作诗 歌的背景,为学生深入了解《示儿》做足准备。
课件展示:(1)独立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作标记。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3)解决不懂的问题,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活动4组织集体交流,体会诗句意思 1.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1)看注释。 (2)查工具书。 (3)联系历史背景。 (4)结合生活经验。 .小结: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是很好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学习古诗时我们就可以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再 联系社会背景来理解古诗。 .结合课件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 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家常话,却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叮嘱,只嘱咐他们“家祭无忘告乃翁这 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啊!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诵读这首古诗吧!(配乐朗读)
.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再来背一背这首诗吧!指名背诵。
.诗人用一生来等待一个愿望一一王师北定,诗人一生都在悲痛,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出示 陆游的另一首诗。
板块四激发情感,诵读古诗
.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千杭”,杭州多美啊!南宋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 画的杭州吗?我们担忧不担忧?齐读古诗《题临安邸》。
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 寻欢作乐。诗人当年曾游学苏、杭一带,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喊腐败,愤世嫉俗,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 上写下这首诗。
.启发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愤怒、责问。)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后,教师指名读古诗。 .指导书写“熏、杭二 (1)熏:笔顺是先写撇、横,再按书写“黑”字的笔顺来写,一竖要贯穿到最上面的撇。总体要紧凑,不要拉长。 (2)杭:右上的一横要短一点,要比左边“”的横略高。 活动2结合资料,理解古诗内容 1.学生小组交流,从以下几方面品悟诗情。 (1)从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抓住重点词“暖风”“休”“游人”来说) (2)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通过“醉”字,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南宋君臣不想着发奋图强,收复失地,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2.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悟,同学间相互补充。 活动3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板块三总结方法,学习《题临安邸》
活动1交流资料,初步感知古诗
.教师出示古诗题目,学生齐读诗题。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这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好节奏。
.师生交流《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 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
(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 悲伤。
⑶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指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 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指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的意思;“乃翁”指你们的父亲。这句诗的意思是:祭 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臣们。)他们建这些楼做什么?(供自己享乐。) 活动4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1.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你们着急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一一西湖歌舞几 时休?(指导朗读,读出怒其不争的悲愤之情。)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 民。) .表达练习。 课件展示:面对终日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5抓住诗眼,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 1.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解读“游人工 (1)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都看成了什么人?预设:游人。 (2)什么是“游人”?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背诵,引入新课
活动1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1.首先,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 。指名背诵《示儿》。
.接着,我们再来听听,林升对醉生梦死的权贵们愤恨与不满的质问。指名背诵《题临安邸》。
活动2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引出话题,抒发爱国之情。
操作指导:可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背诵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并且创设情境,引入本课所学内容 。
年的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
活动2结合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1.出示背景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 金人占领。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为“靖康之耻二
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 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 身影。这节课,让我们走近清代诗人龚自珍,看看他在《己亥杂诗》中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重点要放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感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即用朗读促 理解,用朗读促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亥、恃、擞”3个生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
课件展示: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小结: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操作指导:学习古诗最大的困难就是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所以要注意开发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 材料。通过现在的“游人”与诗中的“游人”作对比,通过“喝醉酒”的“醉”与诗中的“醉”作对比,通过“汴州”与“杭州”作对比 ,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学生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南宋统治者的歌舞升平,看到了金兵占领地区老 百姓的孤苦无助,看到了汴州曾经的繁华,看到了杭州又败在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的手中。
课件展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指导朗读,诗中哪个字表明了诗人千回百转的心情?
(2)对比朗读这两首诗,说一说:这首诗和《示儿》,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背诵整首古诗。
操作指导: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然后小组交流,结 合注释和资料理解古诗的内容。最后抓住“悲”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透过文本和诗人进行对话。教学时链接陆 游的另一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抒发出来,从而在情感上与 诗人产生共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