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配人教版)第1单元测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据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称涂山之会;启召集方国首领,“大飨诸侯于钧台”,史称钧台之享。

这种盟会()
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
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
D.标志“家天下”的形成
2.下表为商周到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

由此可知秦朝制度()
A.加重了百姓的社会负担
B.避免了统治集团的纷争
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
D.开创了治国理政新模式
3.东汉时期三公虚位,事归台阁,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位高权重。

西晋荀勖长期在中书省任职,后来升迁为尚书令,百官前去祝贺,他却非常懊恼地说:“夺我凤凰池,诸公何贺焉?”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变化
B.士人喜好老庄玄学影响仕途选择
C.废除三公制度导致混乱
D.中书省权力受到尚书省不断侵夺
4.有学者指出,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曾是明王朝中枢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特设的草拟诏敕的场所”。

这说明明朝内阁()
A.阁臣权力有限
B.仅拥有草拟权
C.是皇权附属物
D.深受宰相控制
5.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

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

这一事务分工()
A.限制了皇权高度集中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强化了官僚贵族特权
D.加强了六部的行政权力
6.雅典的公共决策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全民参与机制让贵族与平民、富人与穷人直接面对面。

其结果不是富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就是穷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

由此可知,雅典民主()
A.有助于缓解公民内部矛盾
B.体现了对自由主义的追求
C.难以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
D.有效消除了精英政治的弊端
7.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

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世俗王权受制于宗教神权
B.王权与教权矛盾有所缓和
C.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的国教
D.德意志分裂导致王权削弱
8.下表所示内容最适合用来佐证英国()
A.具有限制王权的传统
B.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C.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
D.内阁制度的逐渐形成
9.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

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君主成为名副其实的“虚君”
B.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C.内阁实际上掌握了政府权力
D.变化源于激烈的革命
10.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后,总统在任命法官后便基本失去了对该法官的控制能力,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也没有总统等非司法官员过问。

只要没有违法行为,任何法官都不必担心国会会弹劾自己。

据此可知,美国()
A.明确制定分权制衡机制
B.司法机构权力大于行政权力
C.司法独立得到法律认可
D.立法机构无法影响司法机构
11.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

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D.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
12.民国初年,记者黄远庸写道:“今者党之问题,可谓波靡全国矣,一般之贤愚不肖,既尽驱率入于此围幕之中,旗帜分张,天地异色。

……党人之视己党,则神圣之,其互相视,则仇仇之;无党人之视党也,则蟊贼之。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民国初年()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政党政治缺乏社会基础
C.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D.民国政府人员组成复杂
13.1928年,《苏维埃的建立》一文中指出:“只要能够将一乡的敌人势力驱逐消灭,便要即刻为那一乡建立乡苏维埃。

”因为“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全县代表会议成立县苏维埃,他的基本更坚实巩固些”。

这一主张()
A.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B.巩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
C.系统阐释了中国革命问题
D.体现其对中国革命斗争道路的探索
14.1940—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第二次普选,此次普选参选率是80%,某些县则达到了95%。

参与选举的不仅有贫农、中农,还有工人、地主、富农、商人等。

这说明()
A.中国革命借鉴了俄国革命经验
B.边区政权建设服务于现实战争需要
C.边区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根据地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后在政治上翻了身
1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实行党政分开的重大改革探索措施,党政关系由合一到分开,国家权力实现了从党到政的转移。

这可以说明当时()
A.加强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B.变革推动了中国宪政的发展
C.中央集权型政治模式的完善
D.国家中心权力逐渐转向党委
16.“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

两则材料所述两次改革最大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C.加快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17.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传统的“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的这些措施()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秩序
C.兼顾了赈济与发展生产
D.意在构建政府救灾体系
18.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据说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它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

”据此可知()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19.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宜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

据此可知,张之洞()
A.主张取消君主制度
B.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
C.坚持中体西用理念
D.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
20.下面是1982年和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表(单位:万个)。

表中数据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
二、材料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王通过诰、誓、命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

秦汉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秦代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和地方行政所需的官府往来文种。

中央政务公文主要有皇帝御用公文“制”和“诏”,改战国时“上书”为“奏”,
列为臣下专用文种。

秦代的地方公文主要在郡和县两个层级上运转,公文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材料二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材料三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文书行政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8分)
(2)材料二、材料三中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属于何种史料,分析其研究价值。

(6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主权,但并没有解决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问题。

行政与立法其实处在一种双头状态下,双方各行其是,缺乏配合的机制。

到安妮女王时,议会把内阁置于自己的控制下,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先成为下议员。

同时内阁意见必须统一,由此就逐步发展成内阁的集体责任制,内阁作为整体对议会负责。

当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原则确立后,政府要么服从议会,要么下台。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总的说来,美国的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这种综合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

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

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法等问题上的妥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封建专制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关系的演变。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民主政治“三大妥协”的意义。

(4分)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和法国民主道路的不同点并分析两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8分)
23.(12分)历代对王安石变法存在不同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变法“轻用己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

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形;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诸多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曰内部的贫弱。

”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历史评价面面观》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观点”作出解释。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测评
1.C解析夏朝的统治者禹和启都曾召集诸侯会盟,说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仍有召开方国、部落首领大会的习惯,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禹和启利用神权维护其统治,排除A项;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标志“家天下”形成的是世袭制的形成,排除D 项。

2.D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与商周的制度相比,秦朝的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秦朝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商周时期的政治统治模式,D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治国模式的变化,不能说明加重了百姓的社会负担和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排除A、B两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3.A解析据题干可知,东汉时期尚书令位高权重,西晋荀勖对自己由中书省任职升迁为尚书令不满,说明西晋时期尚书令地位高但没有中书省权力大,材料反映了从东汉到西晋中枢机构的变化,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老庄玄学,排除B项;三公权力虚弱,但是长期存在,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西晋时期中书省权力大于尚书省权力,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是皇权附属物,C项正确;明朝内阁的权力在明朝中后期不断上升,排除A 项;内阁大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不仅仅拥有草拟权,排除B项;明朝初年就废除了宰相,排除D 项。

5.B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军机处与内阁分工合作,这样就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这一事务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不是强化了官僚贵族特权,也和加强六部行政权力无关,排除C、D两项。

6.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决策者的目的均是维护自身利益,难以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这种决策机制使公民内部矛盾得以缓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决策上的利益冲突,而不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排除B项;“有效消除了精英政治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项。

7.A解析据材料可知,“卡诺莎之辱”体现的是王权需要得到宗教神权的认可,说明在当时世俗王权受制于宗教神权,A项正确。

8.A解析由材料可知,《大宪章》等文件均限制国王权力,故选A项;“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国王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只是限制了国王在某一方面的权力,并不代表国王必须听命于议会,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三权分立,排除C项;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排除D项。

9.B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虽然国王仍然存在,但是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而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这是权力结构发生的变化,B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仍然很大,18世纪20年代,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7世纪末的国王不是“虚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关于内阁的信息,排除C项;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激烈的革命,排除D项。

10.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联邦法官的司法权独立于总统的行政权和国会的立法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的独立性,而非制衡机制,排除A项;“司法机构
权力大于行政权力”表述错误,排除B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立法机构可以影响司法机构,排除D项。

11.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中国出现了许多政党、社团组织,各党派进行议会竞争,这反映了民众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各党派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政治,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政党政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党政治,没有涉及军阀割据,排除C项。

12.C解析黄远庸认为民国初年,党派泛滥、动辄相争,利益矛盾尖锐,局面混乱,说明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社会矛盾,阶层对立,未涉及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政党问题,不是民国政府人员组成问题,排除D项。

13.D解析据材料可知,先建立区苏维埃政权、乡苏维埃政权,比先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更符合实际,说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要循序渐进,体现出其对中国革命斗争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苏维埃政权建设,未涉及武装夺取政权,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于1931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只是一个主张,无法系统阐释中国革命问题,排除C项。

14.B解析边区政权建设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个阶层,充分反映了各阶层的利益要求,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说明边区政权建设服务于全国抗战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而非借鉴俄国革命经验,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边区政权是一个民主政权,它的民主性不限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而是包含所有参与抗日战争的阶层,排除C项;材料不仅仅涉及农民,排除D项。

15.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党政分开的探索使国家权力实现了由党到政的转移,这种变革推动中国宪政的发展,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权力由党到政进行转移,并未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国家中心权力由党转到政,排除D项。

16.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向封建社会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两次改革都加快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秦国和北魏都不是全国政权,排除A项;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商鞅变法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无关,排除D项。

17.C解析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兴修了水利,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灾区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救灾体系”,排除D项。

18.C解析据材料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说明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9.D解析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宪政实行越快越好,说明他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D项正确;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张之洞认为“预备立宪”是“误国”,说明
他不完全认同立宪派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的理念,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20.C解析与1982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相比,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中,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数量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说明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C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创办的集体、合作、个体企业,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排除D项。

21.参考答案(1)特点:有专门掌管国家文书的机构;文书分类管理严格;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一套系统;秦代文书行政十分繁密,依法(秦律)管理。

作用:在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史料:第一手史料。

价值:可用于研究秦朝文书行政的法律制度;研究秦代文字的演变。

22.参考答案(1)演变:从各行其是、缺乏配合到建立有机联系。

(2)意义:有利于化解政治冲突,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平稳进行;有利于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与长远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和谐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不同点:美国主要是通过协商对话和妥协方式;法国早期主要是通过暴力革命,后期开始转向协商。

原因:美国没有封建专制传统;法国封建专制势力比较强大。

23.参考答案自王安石变法以来,不同时代的人物对其褒贬不一,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观点受时代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影响。

朱熹等人作为南宋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重利轻义,对其进行批评,目的是维护儒家伦理纲常,借以标榜理学的地位。

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以近代西方思想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肯定,反映了他们对救亡图存的急切期盼,但也存在过誉失实之词。

抗日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史学家在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借鉴。

由此可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动机等因素影响着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历史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辩证的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