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乙卯重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乙卯重五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⑴、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2分)
【答案】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解析】“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对仗工整,运用对偶修辞;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把“两个尖尖的角”比作“两髻”,生动形象,活泼有趣。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

”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

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

危冠:高冠。

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⑵、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2分)
【答案】①山村景色美好;②节日气氛浓厚;③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④能轻松享用晚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情感的赏析能力。

“一笑向杯盘”中的“笑”用得自然巧妙,一个“笑”字,囊括了前面几乎所有的内容:①山村景色美好;②节日气氛浓厚;③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④能轻松享用晚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

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

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

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

然后又按照依旧俗,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

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考点解析】古诗词炼字题答题模板:
炼字题常见设问:
1)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炼字题常考规律总结:
1、炼动词居多。

2、考查频率:炼动词、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皆有。

炼字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手法。

点明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

(修辞、表现手法)
第三步:联想。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四步:情感。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字题答题模板:(能理解,巧运用,绝对提分!)
该字在诗/词中的意思是......;诗/词人巧妙地运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着一“X”字,境界全出,更好地表达了诗/词人......的情感。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近年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考点解析】古诗歌情感把握与答题技巧
对于中考,“古诗词把握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古典诗歌五十余首,根据作者抒发的情感可以分类如下:
一:赠别----古人在送别亲人朋友时的抒怀之作,多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或对对方的劝勉之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二、思人:古人抒发对亲人朋友思念之情的诗作。

《夜雨寄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浣溪纱(晏殊)》。

三:山水田园
多描绘农村秀丽风光或山水美景和农村恬淡生活,寄托诗人对贴近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西江月》、《清平乐·村居》、《饮酒》、《江南春》、《滁州西涧》。

四:边塞生活
描写将士戍边、战斗生活的艰苦和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采薇》、《凉州词》。

五:爱国
《春望》、《过零丁洋》、《江城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六:怀乡羁旅
抒写飘零异地的游子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渡蓟门送别》、《天净沙·秋思》、《采薇》。

七:怀古咏史
通过凭吊古迹,追忆历史来阐发个人议论。

《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咏煤炭》。

八:壮志抒怀
表达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或不畏艰辛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
情壮志。

有——
《登飞来峰》、《望岳》、《观沧海》、《江城子》、《浣溪沙(苏轼)》、《行路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己亥杂诗》、《山居秋暝》。

九:民情疾苦
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讽喻)。

十:爱情
《迢迢牵牛星》、《关雎》、《蒹葭》。

十一:其它
内容涉及游赏、酬赠、讽喻、干谒(乞仕)亡国衰思等。

《如梦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见欢》、《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十五从军行》、《长歌行》、《长相思》、《约客》、《回乡偶书》、《虞美人》。

同学们在做这类题目时,注意以下技巧:
1、审视题目。

考生通过审视诗歌题目,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送”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道送别诗。

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

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题目中的“寄”及诗中“共剪”。

可以看出作者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3、分析意象。

意象即诗中已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和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月亮思乡的代名词,菊花表示坚强、正直,梧桐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4、准确表述作答。

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

如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