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常识单元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考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B.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C. 古体诗又称“古风”“古诗”,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

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和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没有格律限制。

D. “司马”在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2.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 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3.老张旅居海外三十年,他想写句话来打发自己的思归之情,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A.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B.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D.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著名诗人。

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代表作有《饮酒》等。

B.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中国的鲁迅和法国的果戈理。

C. 巴金的《家》塑造了觉慧这一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的青年,反映了封建大家庭的生活状况。

D. 中国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B. 《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的。

C. 被刘知几称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D. 《战国策》是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而著称,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下列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A. 晏殊,字同叔韩愈,字退之
B. 柳宗元,字子厚孟郊,字东野
C. 周瑜,字公瑾张衡,字平子
D. 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
7.下列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束发”指古代男子成年。

B.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中“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C. “吾妻归宁,诉诸小妹语曰”中“归宁”意为女子回娘家。

D. “抱布贸丝”中“布”是古代的货币。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花间派”是产生于晚唐五代的一种词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

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等。

B. 古诗有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

C. 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坛将他们二人并称“王孟”。

D. 《黍离》出自于《诗经·王风》,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历来被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

9.下列各项中,作品、体裁、作者、国别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 《托尔斯泰传(节选)》人物传记罗曼·罗兰法国
B. 《咬文嚼字》议论文朱光潜中国
C.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说海伦·凯勒美国
D. 《五月的鲜花》音乐评论李皖中国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朝的朱熹抽取《尚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 “牲”原指供祭祀和宴享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C. 《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指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字是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不能当作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D. 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敕,指上告下(如尊长告诫子孙或官长告诫僚属)的文书,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散文集。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C. 古代官办学校在商代称为“庠”,在周代称为“序。

明清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被称为“国子监”。

D.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大夫或士祭祀祖宗的处所。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
《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D.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其诗风朴素平易而意境深远,其诗内容多以歌咏田园风光为主,被称为田园诗。

13.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 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开展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

白,有散文,也有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武打和舞蹈。

C.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B. 年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曹刿论战》中“(庄公)十年春”都是这种纪年方式。

C. “祖道”是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中的“祖”就是“祖道”。

D.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宫和徵又各自有变音,这就是俗称的七音,变徵声调激越,羽声悲凉。

15.下面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 《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的短篇小说,其代表作是《福尔赛世家》;《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

他们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C. 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

“九月甲午”“元和四年”“德佑二年”中的“甲午”“元和”“德佑”都属于年号纪年。

D. 《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6.下面的文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

B. 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关羽字云
长。

C. 古代天文历法中,“望”即指“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即望”就是阴历十六日。

“朔”为阴历每月初一,“晦”为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D.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定篇。

荀子提倡性恶论,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

17.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如《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

C. 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 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种独特的新诗体。

“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18.下面对相关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中的文章不相连属,但言简意赅,含蓄凝练。

《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丰沛,善于雄辩。

B. 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无边”“不尽”使诗的意境广阔深远,气象万千,也是诗人内心的激荡与感慨的形象表达。

C. 白居易在《琵琶行》的结尾自伤身世,自觉和琵琶女颇多相似,而且二人一个善写诗,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一个能欣赏,所以有相见恨晚之感。

D.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让读者认识了贾家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在写法上有详有略,有群像描写也有重点刻画,其中对贾宝玉的出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1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集”是最大的类别。

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

②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战争与和平》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③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

④古人对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少年时代称总角,十三四岁称束发,20岁称弱冠,60岁可称“花甲”亦可称“耳顺”。

⑤海明威,美国记者和作家。

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1954年因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写作上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

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这一思想在《中庸》中得到了集中、明确的阐述。

《中庸》也是儒家学说最早而且最精密的哲学论文之一。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 “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学常识
1. C
【解析】【分析】C项,“古体诗没有格律限制”错误。

古体诗相比近体诗而言,则对格律要求要宽松很多,其特点如下:①格律不严格,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②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从两句到百句都有,允许散文化的句子;③用韵灵活: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也可转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平时的背诵。

积累背诵文学常识,注意分类进行,如古代文学常识、现代文学常识等。

2. B
【解析】【分析】A“登高”“遍茱萸”表明是重阳节;
B与节日无关。

C“乞巧”“穿尽红丝”表明是乞巧节;
D“玉粽”“千舸竞”“艾叶”“黄酒”表明是端午节;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能分清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对重阳节、乞巧节、端午节的习俗有所了解。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掌握传统节日的习俗。

3. C
【解析】【分析】A项,意思为清澈的淮水浩浩荡荡,好像与天河汇合同流,远风从万里吹来,吹送着我小小的归舟。

抒发了诗人顺风乘舟的快感和豪放轩昂的胸怀。

B项,出自《论语》,孔子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C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

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符合题干要求。

D项,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这句话借景抒情,诗人获罪被远贬潮阳,抛妻别子南行,心中极其悲痛。

由以上解析可知,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对句子的内容理解。

要知道四个选项内容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语境。

根据题干要求,选择能够表达“思归之情”的句子即可。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多加积累和记忆。

4. B
【解析】【分析】B项,“法国”错,应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5. B
【解析】【分析】《楚辞》是由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作品编辑而成的,共16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6. A
【解析】【分析】A项,“晏殊”的名“殊”意思是“不同”,字同叔,意义相反。

“韩愈”的名“愈”意思是“超越”,字退之,意义相反。

B项,“孟郊”的名“郊”意思是郊野,字东野,名和字的意义一致。

排除B项。

C项,“张衡”的名“衡”意思是“平衡”,字平子,名和字的意义一致。

排除C项。

D项,“苏轼”的名“轼”意思是车前的横木,字子瞻,名和字意义相关,不矛盾;“苏辙”的名“辙”意思是车辙,字子由,名和字意义相关,不矛盾。

排除D项。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理解词语就能判断。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

有以下特点:
1.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短(长度),开头-结尾(过程),古-今(时间)。

2.不是任何一个词都有反义词。

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书、笔)大部分没有反义词。

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慢、钝,清淡-浓郁、油腻。

4.只有广泛意义上的形容词才有反义词。

确定的动词、名词之类的没有反义词。

7. A
【解析】【分析】A项,“指古代男子成年”错误。

束发是男子15岁,未成年。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8. B
【解析】【分析】B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错,应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登岳阳楼》是近体诗。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9. C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名著常识的考查类试题,考生在平时阅读和欣赏名著的时候要弄清楚相关名著的具体细节。

本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记事散文。

10. B
【解析】【分析】A项朱熹抽取《礼记》中的;
C项“敕”字是南北朝以后皇帝专用;
D项“笔落惊风雨”是杜甫的诗句,是贺知章称赞李白是“谪仙人”。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还有就是作家作品问题。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1. C
【解析】【分析】C项序是商代的学校,庠是周代的学校。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2. B
【解析】【分析】B项考查古代史书的体例常识,《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13. D
【解析】【分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错,应是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4. C
【解析】【分析】A选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B选项,“‘(庄公)十年春’都是这种纪年方式。

”错误,“(庄公)十年春”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选项,“变徵声调激越,羽声悲凉。

”错误,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激越。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5. C
【解析】【分析】C项,“‘九月甲午’中的‘甲午’……都属于年号纪年”错误,“甲午”是干支纪年法。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

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

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16.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B项,“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关羽字云长”有误,关羽字云长,名“羽”与字“云长”意思相关,属于名与字相关性。

故答案为B。

【点评】作为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7.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B项,本项所
陈述的内容都书有关书序的,但举的例子却不都是书序,其中《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8. C
【解析】【分析】C项,“而且二人一个善写诗,一个能读懂”错误。

结合《琵琶行》全文内容分析,“一个善写诗一个能读懂”在诗歌中没有表现。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19. C
【解析】【分析】②“雨果……《战争与和平》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错误,《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④“十三四岁称束发”错误,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男子15岁称束发。

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思想在《中庸》中得到了集中、明确的阐述”错误,“修齐治平”应是在《大学》中得到集中明确阐述。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20. C
【解析】【分析】C项,“纪传体”错误。

《战国策》应为“国别体”。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