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邢台市名校地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邢台市名校地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过剩严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方向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主要原因是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劳动力短缺
③矿产资源枯竭
④经济效益低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该区域按“十三五”規划发展,可以
①缓解就业压力
②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
③优化产业结构
④加快高耗能产业转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
2.B
【解析】
1.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属于重工业,环境污染严重,①对。

我国劳动力充足,②错。

目前这些行业矿产资源没有枯竭,③错。

属于传统工业,经济效益低,④对。

D对,A、B、C错。

2.该区域按“十三五”規划发展,重点发展电子、装备、文化产业,需要劳动力素质提高,数量减少,可能增加就业压力,①错。

要求劳动力素质高,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②对。

减少重工业比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③对。

是减少高耗能产业,降低产能,不是转出,④错。

B对,A、C、D错。

2.稻田养蟹是效益较高的一种渔—农综合生产模式,下图为稻田养蟹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可以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②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④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旱涝灾害是影响当地水稻种植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台风活动频繁B.锋面活动频繁C.气温变化大D.夏季风不稳定
【答案】1.D
2.D
【解析】
1.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空间;但不能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但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蟹可以捕食一些虫类,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故选D。

2.旱涝灾害是影响当地水稻种植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不稳定,所以D正确。

【点睛】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3.下图为世界四种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丙农业地域类型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地广人稀B.接近市场
C.降水丰富D.劳动力充足
2.乙、丁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征是
A.机械化程度高B.水利工程量大
C.投入劳动力多D.受市场影响大
【答案】1.A
2.D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甲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乙地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丙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丁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园艺业。

甲、丙农业地域类型都位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共同的区位因素是地广人稀,A正确。

乳畜业一般接近市场,大牧场放牧业一般不接近市场,B错误。

大牧场放牧业降水不丰富,C错误。

甲、丙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劳动力充足不是甲、丙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条件,D错误。

故选A。

2.乙地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一般分布于人口稠密的城市附近,商品率高;丁图为地中海农业,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故都受市场影响大,D正确。

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典型特点,水利工程量大、投入劳动力多是水稻种植业的典型特点,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地中海式农业是指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它地中海气候区,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型农业。

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

4.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很长一段时期内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B.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C.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2.为缓解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在农村地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B.鼓励城市人口大量移至农村
C.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D.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答案】1.A
2.D
【解析】
【分析】
1.目前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大,“城乡倒置”现象明显,主要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人口来到城市就业,A正确;城市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高,会导致人口老龄化比重偏高,B错误;农村环境质量好,人口
寿命长,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不是目前我国“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城市老年人口没有大量迁入农村,D错误,故选A。

2.根据上题可知,“城乡倒置”现象,主要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人口来到城市就业。

因此,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既可以安排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也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数量,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以我国目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为材料考查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考查,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农村老龄化人口比重大,是人口迁移造成,与环境质量无关。

主要与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到城市打工有关。

城市的社会福利保障比农村完善,人口死亡率较低。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是()
A.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低B.出现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C.自给自足特征表现明显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
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低为发展初期阶段,出现中心城市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自给自足特征明显为低水平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属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故选D。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

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指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

【答案】 (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流动方向: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问题: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从数值看,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2000年第三位变为2010年第一位,这是由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大量人口迁入广东,给广东带来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有利影响主要是为广东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是由于人口增多加重了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大量人口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加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7.下列关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
②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
③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
④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纵横交错;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故①②错误;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鲜鱼、牛奶、家禽家畜、水果等基本生活资料;城镇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包括教育、娱乐、医疗、通信、金融和保险等。

城市还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向乡村扩散文化,故③④正确,所以该题选C。

8.读浙江省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主要是
A.工矿企业B.科学技术C.交通运输D.农业基地
2.与杭州相比,台州市
A.功能分区多B.城市等级高C.服务范围小D.人口规模大
【答案】1.C
2.C
【解析】试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
1.从图中看图示城市都位于铁路沿线,区位因素为交通运输,C正确。

2.图中杭州等级高,台州城市等级低、功能分区较少、服务范围较小、人口规模较小,C正确。

9.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平地面积之和。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

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2013年的相关数据。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耕地总面积(万公顷〕有效灌概面积比例(%)
新疆521 91.5
1.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类型差异②降水差异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④劳动力数量差异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新疆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
A.灌溉农业B.河谷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D.热带种植园农业
3.浙江、海南两省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
A.大豆、哈密瓜B.咖啡、葡萄
C.甜菜、柑橘D.油菜、橡胶
【答案】1.C
2.A
3.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不同.
1.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之和,而水田和旱地一般分布在平原上,所以有效灌溉面积与地形无关,①错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气候干旱的地区农业发展离不开灌溉,由此可知,新疆的有效灌溉面积最大,而海南省降水量大,农业发展大多不需要灌溉,有效灌溉面积应最小,所以有效灌溉面积受降水量的影响,②正确;有效灌溉面积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③正确;根据定义可知,劳动力数量与有效灌溉面积没有关系,④错误,故C正确。

2.新疆地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农业发展离不开灌溉,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灌溉农业,故选A。

3.浙江地处亚热带地区,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海南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基地,属于两地的经济作物分别是油菜和橡胶,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要清楚什么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降水多的地区不需要灌溉,降水少的地区灌溉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水源补给.
10.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

读“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A.6:00--8:00B.10:00--12:00C.12:00--16:00D.22:00--4:00
3.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道路铺设渗水砖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机动车限行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答案】1.D
2.D
3.C
【解析】
1.据材料可知: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据图可知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大,说明热岛效应最强,故D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

2.据图可知热岛强度最高值出现在22:00--4:00时间段,也说明这个时段热岛效应最强,故D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

3.增加绿化面积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也可获得清新宜人环境,①对。

冬季利用地热采暖,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③对。

道路铺设渗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②错。

机动车限行主要缓解交通拥堵,④错。

故C正确。

【点睛】
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
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11.近年来,青海省互助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强农产品流通、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工作,使马铃薯种植成为农业增收的主要来源。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的马铃薯种植业属于
A.商品农业B.立体农业C.粗放农业D.混合农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关键考查对农业分类方法的理解。

【详解】
分析试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地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所生产的马铃薯主要是用来向外地销售,所以马铃薯种植业属于商品农业;而在生产过程中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搞好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工作,所以它还属于现代农业和集约农业;又因本地主要种植马铃薯,它不是混合农业,故选A。

12.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上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用工荒”多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生产面临“用工荒”,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流入民工减少,导致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劳动力不足。

根据三角形坐标图,①产业技术所占比重最大,劳动力占18%;②产业劳动力占40%;③技术占70%,劳动力占20%,是技术导向型;④劳动力占60%,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图中④工业劳动力的投入成本最高,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所以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

故本题选择D。

13.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田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
【答案】1.A
2.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因塔里木河流域降水少,形成的径流少,但天气晴朗,蒸发(蒸腾)量大,绿水所占比重最大;而长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降水较多,径流量大,所以绿水所占比例小。

故选A。

2.水田改旱田,减少了非生产性绿水,但没有增加生产性绿水;植树造林增加了生产性绿水,但没有减少非生产性绿水;修建梯田,增加了生产性绿水,但也增加非生产性绿水;而覆膜种植农作物,既减少了非生产性绿水,进而农作物生长茂盛,又增加了生产性绿水。

故选C。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4.读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模式一对应的是
A.水果加工B.石油化工C.电子装配D.时装设计
2.下列关于工业模式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布局宜靠近市场B.因大气污染严重,宜布局在郊外
C.目前在我国由沿海向内陆转移D.在布局时受科技因素影响较大
【答案】1.D
2.C
【解析】
1.根据不同模式中工业区位因素所占比重,模式一中占主导区位的因素是科技,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对应的是时装设计,D对。

水果加工是原料指向型产业,A错。

石油化工是市场指向型产业,B错。

电子装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C错。

2.工业模式三中,劳动力因素占比重最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我国由沿海向内陆转移,C对。

生产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布局宜靠近劳动力丰富地区,A错。

因需要劳动力多,污染较少,可布局在城内,B错。

在布局时受劳动力因素影响较大,D错。

【点睛】
模式一中占主导区位的因素是科技,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对应的是时装设计。

普通服装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因素占比重最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我国由沿海向内陆转移。

15.2019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思考并完成下面小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
【答案】1.A
2.B
【解析】
1.图①为黄土高原,因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的荒漠化;图②是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风力作用强,加上植被破坏,易发生荒漠化;图③是哈尼族梯田,是当地居民对地形的合理改造,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不易出现荒漠化;图④为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土层较薄,植被破坏严重,流失侵蚀作用强烈,易发生石漠化,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故A正确。

2.图①为黄土高原,因为植被破坏,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做造成的土地退化。

即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16.下图为某区域五个村落的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村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的是()
A.②⑤B.①④C.③④D.①②
2.上题中的这两个村落发展为小城镇,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
【答案】1.A
2.D
【解析】
1.据图可知,②和⑤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②在河流交汇处,水陆运输便利,⑤靠近铁路,交通便利,二者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

故选A。

2.据上题分析可知,几个地区的气候、资源丰富差异不大,地形条件差异不大,②⑤都位于交通便利处,故交通便利是造成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小城镇主要因素。

D正确。

故选D。

17.山谷风是山坡和山谷之间冷热不均形成的一种热力环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近地面风为
A.从山坡吹向谷底的风
B.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
C.从郊区吹向市区的风
D.从谷底吹向山坡的风
2.图示环流明显的时间最可能是
A.中午B.傍晚
C.深夜D.早晨
3.图示地区此时
A.谷地气压较低
B.谷地气温较低
C.山坡气压较高
D.山坡气温较低
【答案】1.D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山谷风的相关知识。

根据图示等压面,谷地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则吹谷风,D正确,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为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B错误;从郊区吹向市区的风为城市风,是由于热岛效应形成的,C错;从山坡吹向谷底的风发生在夜晚,A错;故选D。

.
2.本题考查山谷风的相关知识。

根据图示,此时吹谷风,山坡气流上升,上坡气温高,则为白天中午,答案选A,BCD不对。

3.本题考查山谷风的相关知识。

此时谷底等压面向高空弯曲,气压值较高,A错误;此时处于白天,谷地气温较低,山坡气温较高,B正确。

此时,山坡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较低。

C错误;此时为白天,上坡升温快,气温较高,D错误。

故答案为B对。

18.2018年9月7日20时,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日17时在广东台山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

读台风云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对台风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台风常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
B.台风中心气压低,风力最大
C.台风常带来大风和暴雨天气
D.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2.下列是台山某高中生防范台风“山竹”的做法,不合适的是
A.关注媒体报道,了解台风最新动向
B.准备饼干、矿泉水、手电筒、药品等物品
C.在大树或广告牌下避风躲雨
D.关闭家中门窗,用胶带固定玻璃
【答案】1.B
2.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台风。

1.台风常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常带来大风和暴雨天气,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台风中心的气压最低,风速也很小,为微风或静风,B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关注媒体报道,了解台风最新动向,准备饼干、矿泉水、手电筒、药品等物品,关闭家中门窗,用胶带固定玻璃,远离大树或广告牌。

C做法不正确,故选C。

【点睛】
台风眼的发生,是由于台风内风是逆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发生的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的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成,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19.123~132年美国五大湖传统工业区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现象。

读美国五大湖地区煤、铁产地和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