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模拟试卷(十六)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模拟试卷(十六)
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
1.周王诸侯分封册命时,一般以盟誓方式进行。
提出“不违王命、不废王命、夹辅王室”等要求,受封诸侯表示服从并接受周王赏赐的财富和官位,相互申明背盟将受到的惩罚。
盟誓传统的实行表明
A. 满足受封者追求荣耀的心理
B. 强调仪式感和受命于天的正统性
C. 受封者因军事威胁服从统治
D. 周天子实现了对各国的直接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诸侯接受册封要进行盟誓,体现了仪式感,受封诸侯服从并接受周王赏赐的财富和官位体现了受命于天的正统性,故选B;以盟誓的方式进行分封是为了强调分封的仪式感和受命于天的正统性,不是为了满足受封者的心理,排除A;受封者服从统治是因为接受了周王的册封,而不是因为军事威胁,排除C;周代天子尚未实现对各诸侯国的直接管理,排除D。
故选B。
2.汉末魏晋时期,瘟疫灾害严重,充满原始道教色彩的起义“太平道”和“天师道”开始爆发,得到大批民众支持。
明末也爆发了影响甚大的瘟疫,但并没有出现东汉末年的情况。
东汉末年道教起义频繁的原因是
A. 儒家伦理支撑起道教思想体系
B. 道教疾病施治的措施科学严谨
C. 中医防疫学理论尚未发展健全
D. 道教消极处世观逐渐走向消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之所以没有出现东汉末“太平道”和“天师道”爆发的情况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防疫学发展的更加健全,对瘟疫的防治更加有效,人民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理论上,故选C;儒家与道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理论,儒家伦理不可能支撑道教思想体系,排除A;道教属于宗教思想,在疾病施治上并非科学严谨,排除B;道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排除D。
故选C。
3.下表为唐代开发敦煌地区农业情况的记载
据此表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对敦煌地区的开发
A. 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建设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 推动了民族关系的融洽
D. 促进了种植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周成四面水渠侧,流觞曲水,花草果园,豪族士流,家家自足。
土不生棘,鸟则无鸮,五谷皆饶”可知,唐代在敦煌地区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优化了生态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故选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与敦煌地区的开发关系不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信息,排除C;仅从材料无法体现“种植结构的变化”,排除D。
4.清代,山东省清平县,“农忙之际,农村工市所在,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用锄镰以
待雇用,其工资有低昂,由劳资双方于趁市时协商之。
”以上材料表明当时
A. 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市场体系
B. 雇佣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展
C. 原有土地生产关系基本瓦解
D. 手工作坊劳动对象有所扩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用锄镰以待雇用”可知,清代农业生产活动中雇佣劳动力市场得到发展,故选B;A项中“门类齐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清代土地生产关系仍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出现雇佣劳动现象,并非手工作坊,排除D。
5.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12款:“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西国律例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
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
”清政府关于治外法权的认识反映出A.司法主权意识仍处于懵懂状态 B. 全部放弃天朝上国自豪感C. 逼迫列强无条件放弃在华特权 D. 律法革新已经与世界接轨【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清政府认为中国律例与各西国律例一致的话,英国就会放弃治外法权的特权,说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认识不清,司法主权意识仍处于懵懂状态,故选A;“全部放弃”表述太绝对,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B;此时的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逼迫列强无条件放弃在华特权”,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官利”又称“官息”,自企业股金缴纳之日起计息征收。
创办于1907年的上海日辉织呢商厂,“额定资本规银五十万辆,官利长年七厘”。
崇明大生分厂,年利八厘,1904年集股建厂至1907年开工之日止,共付官利91470两。
“官利”征收反映出
A. 传统思维阻碍了企业运营发展
B. 政府直接参与企业投资与生产
C. 高利贷借贷现象遍及各行各业
D. 企业以各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政府征收“官利”是传统抑商政策的体现,而针对近代企业的发展,仍然征收“官利”,加重了企业负担,反映出传统的经济政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A项正确;征收“官利”不是参与经营,也不是高利贷借贷,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企业集资,排除D项。
7.下表“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及投资额统计表
通过上述信息可以判断
A. 促进我国工业自给能力的提升
B. 高科技产业成为投资的重心
C.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D. 改善了我国的工业空间布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数据可知,“一五”、“二五”计划时期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例较大,结合所学可知,“一五”、“二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二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提升了我国工业自给能力,故选A;材料中行业不属于高科技产业,排除B;1956年三大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只有不同行业的投资比重,不能体现工业空间布局,排除D。
8.从1964年到1970年,中国一共向23个正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提供了资金、武器和人员方面的培训。
向非洲8个国家派出了援外医疗队。
中国还同几内亚、马里、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等12个国家签订了援助协定。
中国此时期实行的外交政策表明
A. 外部环境持续恶化
B. 一直奉行不结盟原则
C. 和平发展成为主题
D. 以联合国工作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1964年到1970年加强对外援助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受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面临美国与苏联的威胁,外部环境持续恶化,A项正确;80年代中国才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B项;和平发展成为主题是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科学论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联合国,排除D项。
9.在罗马法早期,侵辱指针对他人身体的暴力行为。
公元前1世纪始,侵辱转变为一系列非暴力的针对他人
人格尊严的未达到“公犯”程度的不法行为。
“侵辱之诉”的变迁体现了
A. 人身伤害的案件逐渐消失
B. 诉讼程序开始趋于主观化
C. 人身和私人空间保护加强
D. 私力救济方式不再被接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侵辱”由针对他人身体的暴力行为,到一系列非暴力的针对他人人格尊严的不法行为,说明罗马法加强了对人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与人的身体,还包括人的尊严等,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侵辱”内容的变化,不能说明“人身伤害的案件逐渐消失”,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诉讼程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私力救济方式”的信息,排除D。
10.聆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基本上是这样的感觉。
听众在第一乐章中感受到某种基本的情感,并将这种流露出的基本情感带入到第二乐章中进行思考和观察,最后在第三乐章中,听众将前面所有紧张的情绪都在此释放,得到抚慰与平静。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特点表明
A. 音乐成为民众生活的第一需求
B. 成为启蒙精神的一种文化折射
C. 家庭环境影响了音乐家的创作
D. 市民阶层的崛起促进音乐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将这种流露出的基本情感带入到第二乐章中进行思考和观察”可知,其强调音乐欣赏中的理性思考过程,这是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第一需求”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家庭环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崛起的作用,排除D项。
11.下表为罗斯福总统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
措施
上述信息表明为缓解经济危机美国政府
A. 政策具有临时性特点
B. 注重规范金融秩序
C. 政策具有保守式特点
D. 注重积累社会资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紧急银行法》《格拉斯--斯蒂挌尔法》《证券交易法》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政府注
重规范金融秩序,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政策具有临时性、保守性特点,排除AC;材料信息没有
涉及积累社会资本,排除D。
12.欧盟统一市场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逐渐向强国转移,德法等国获利最多,希腊等国的竞争力进
一步弱化,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增长长期乏力。
欧盟发展中的不足表现为
A. 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B. 财政政策缺少协调性
C. 高福利危害经济发展
D. 缺少统一的金融监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欧盟内部,“德法等国获利最多,希腊等国的竞争力进一步弱化,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说
明欧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政策、高福利、金融监管的信息,排除BCD。
第Ⅱ卷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粮食储备问题关乎民生国计,历代君王都对其十分重视,将其视为
富国民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前期建立的较为完善的仓储制度,由于自然灾害与战争频发,在晚清时期
开始变得有名无实,仓储机制杂乱不堪,积谷逐渐被积钱所代替。
同时社仓积谷备荒的收益不均,在丰年
时,殷实之户推卸责任,吝于捐助,平民百姓大多也只能自给自足,歉年社仓的救济又不足以帮助所有人,
因此,民间粮食储备制度日益消亡。
当代中国积极重视粮食储备。
按照温家宝总理所说,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我们的储备规模在1.5
亿吨——2亿吨。
中国的储备主要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
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组建成立,
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体系开始形成并得到良好运行。
国务院拥有中央储备粮粮权,国家粮食局具体负责
粮食的行政管理,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管理负总责。
但粮食储备业务涉及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粮
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几部门,中央储备粮等政策性任务的下达需要几部门共同签署意见。
——整理自刘星《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时期粮食储备制度日益消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中国粮食储备的特点,分析粮食储备的意义。
【答案】(1)原因:列强的侵略;自然灾害频发、战争频繁;政府腐败管理混乱;社仓积谷备荒收益不均。
(2)特点:规模大;实行分级储备;管理体系垂直运行;多头共同合作管理。
意义:保证了粮食供给;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保证了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增强了应对重大与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配合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保证了国家长远计划的实施。
【解析】
【详解】(1)根据“由于自然灾害与战争频发,在晚清时期开始变得有名无实,仓储机制杂乱不堪,积谷逐渐被积钱所代替。
同时社仓积谷备荒的收益不均”可知晚清时期粮食储备制度消亡的原因主要和列强侵略、自然灾害频发、政府腐败、管理混乱、社仓积谷备荒收益不均有关。
(2)特点:根据“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我们的储备规模在1.5亿吨——2亿吨”得出规模大;根据“中国的储备主要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得出实行分级储备;根据“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组建成立,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体系开始形成并得到良好运行”得出管理体系垂直运行;根据“国务院拥有中央储备粮粮权,国家粮食局具体负责粮食的行政管理,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管理负总责。
但粮食储备业务涉及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几部门”得出多头合作管理。
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保障粮食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保证国内生产生活、提高应对突发问题能力、配合国家安全战略和保证国家长远计划实施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纸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编年史家往往痴迷于夸大其词:如果没有纸,就不会有建筑学;如果没有纸,也不会有文艺复兴;如果没有纸,工业革命更是无从谈起。
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这些发展之所以会在社会上兴起,正是因为社会到了一个急需这些发展的节点。
所有的技术都是如此,但纸的个例最为清晰、明确。
在纸被中国官方广泛使用了5个世纪之后,韩国的佛教僧侣也对纸产生了需求。
他们掌握了中国人造纸的工艺,并将它带到日本,用以传播他们的宗教。
几个世纪之后,精通数学、天文学、会计学和建筑学的阿拉伯人看到了人们对纸的需求后,便开始在中东、北非及西班牙等地制造和使用。
只不过欧洲人直到开始学习阿拉伯数学和科学,拓展识字能力时,才意识到之前的书写材料由动物皮革制成的羊皮纸——在面对快速增长的需求时,不仅只要速度慢,且成本高昂。
追求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政府机构也在不断扩大,再加上思想的传播和贸易的扩展,这一切因素促成了造纸术的诞生。
技术发明总是因某种需要而被创造。
无数的发明创造都要早于纸的发明。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纸的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答案】观点:需求导致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论述:汉代以前书写材料经历了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简,材质笨重,书写不便,随着文化发展,人们对书写材料提出新的要求,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
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根据“正是因为社会到了一个急需这些发展的节点”“追求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政府机构也在不断扩大,再加上思想的传播和贸易的扩展”得出观点:需求导致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论述:结合所学,可从造纸术产生的原因,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材料发生的重大革命,推动文化的传播,促进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等角度分析论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的史籍证明:屯田制度肇始于西汉初年的文帝之时。
自秦以来,北方的匈奴屡次企图侵入黄河中游广大地区。
迄于西汉,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然而,西北边塞之地,一片荒原,人迹罕至,以往不曾种植五谷。
庞大驻守官兵所需要的大宗粮晌,必须由遥远的中原内地运去。
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极其困难。
西汉自高祖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农民变成“游食之民”四处游荡,危及汉朝统治。
对此,晃错上书“徙民实边”,主张招募流民,“赐高爵,复其家”,遣往边地屯垦。
西汉的屯田,包括民屯与军屯两种形式。
民屯在中央由大司农管辖。
在边郡屯区则由农都尉直接主管。
军屯按军事编制进行管理。
管理军屯事务之官,也统称为“田官”。
包括“使者校尉”、“屯田校尉”、“戊巳校尉”、“校尉将军”、“校尉”等。
民屯征收屯租。
屯田民按分成制,将其收获物的一半缴纳给官府。
军屯不征收屯租。
屯田卒从事垦殖纯粹是一种摇役劳动,他们及其家属生产的收获物全部归所属军队所有。
西汉一代,屯田制度效果十分显著,自文帝“募民徙塞下”首置民屯,武帝“置田官吏卒”始设军屯以后,历朝一直沿袭屯田之制。
——杨寿川《西汉屯田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屯田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屯田制度的影响。
【答案】(1)背景:匈奴入侵中原,袭扰边疆;从中原运输粮食交通不便;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中原地区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增加,移民徙边,一举两得。
(2)影响:边境守军的军饷问题得到缓解;促进了西域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原地区的土地问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自秦以来,北方的匈奴屡次企图侵入黄河中游广大地区。
迄于西汉,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得出匈奴入侵中原,袭扰边疆;根据“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极其困难”得出从中原运输粮食交通不便;根据“主张招募流民,‘赐高爵,复其家’”得出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根据“西汉自高祖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主张招募流民,‘赐高爵,复其家’,遣往边地屯垦”得出中原地区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增加,移民徙边,一举两得。
(2)影响:根据“他们及其家属生产的收获物全部归所属军队所有”得出边境守军的军饷问题得到缓解;
根据“屯田制度效果十分显著”“置田官吏卒”得出促进了西域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根据“土地兼并日趋剧烈”得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原地区的土地问题;根据“历朝一直沿袭屯田之制”得出对后世影响深远。